海外课堂上超八成是中国人,“反向留学”值得吗?

[复制链接]
查看8116 | 回复0 | 2022-10-21 03: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R1 D& }8 o9 y$ v
记者 | 陈琼烨
' I6 t" l3 E+ z; {9 `5 n$ o

; K( g/ R$ ^- z. V5 F7 {  J一间能容纳近百人的教室里,密密麻麻坐满了中国学生,甚至连授课老师也是中国人。不久前,路明非将这段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成为他有史以来发布的评论数最高的一条内容。6 [4 p& O% l% H# o

+ g) }% p% C3 h然而,这并非国内大学的上课景象,视频中的地点是英国的诺丁汉大学。路明非就读的会计金融硕士专业今年的学生人数在180人左右,其中约160名是中国学生,印度学生数量次之,约十多个,剩下的是英国本地学生。, G/ u1 x7 a; }

$ A$ I% I. h9 Z这种现象被留学生群体戏称为“反向留学”。1 g) T$ A& s- X. A
. O; W7 [, L5 e" u
商科是“重灾区”8 t0 u: G, ?, x
4 u3 [8 [/ g, m6 w+ _
7 Q/ [5 ^0 d. V: @% w4 I3 H  e4 A
4 y( b$ Y, I- d+ W  ?( r
今年夏天刚到英国的路明非,留学初衷是“混个文凭”。对于这一想法,他从不遮掩。
4 h9 |9 a) B! k9 D) j9 C5 i" L5 m+ _0 m+ ]% Q
他也考虑过在国内读研,但摆在眼前的现实很残酷。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创下历史新高,较上年增加21%。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招生总数人数,2022年约为110万人,考研“上岸率”仅为24%。
4 i, I6 o+ B1 Z, U; `9 u7 L+ f; u0 Z6 s8 h' M
路明非本科就读于国内一所三本院校,据他了解,该校的考研率仅为1%,“双非院校考研没优势,我想着也别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 \' W; B" X' r% m$ {
& k  e8 F. A" a6 S路明非身上带着点北方人的坦率和自信,他履历光辉,大学担任学生会主席和班长,考试成绩专业第一,得过国家奖学金和不少荣誉。出国留学便成为最优选项。
, B! b9 |0 O4 u: K6 p1 E/ j/ _
) J! w' D& x. S9 l他的选校逻辑简单粗暴,“美国签证比较麻烦,澳洲学制长,英国就一年。”于是一口气申请了数十所英国院校。$ h+ x" ^! j+ I# z, V! N- D0 H
( i1 r/ O& b2 C$ v
排除个别学校的“水专业”项目之后,他还拒绝了几所较好的学校,担心自身的语言水平有限,“即使去了也听不懂”。最后诺丁汉大学的会计金融专业成为一个折中选项。
! I; ?( Q$ P$ i9 c! ?* F4 M  h& S# f$ Z5 a! B% D% _
“反向留学”这一现象,与学校、专业选择有较大关系。
- c$ W/ X1 S7 q7 a' R3 x$ T# q5 k0 {6 m. P9 |% Y" `+ E7 C
商科一直是“重灾区”。5 E/ L; f6 u5 E7 ~

! }1 y4 n9 ^2 u! B, e% W% p森森对此深有体会。五年前,他在美国中部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攻读金融硕士专业,“整个专业40多个学生,有30多个中国人。”他回想了一下,印度学生人数次之,美国学生则屈指可数。/ K8 D" b& Y4 |( G
& P. B2 |, K- [; r# {/ V
“我当时申请的时候,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号称全美第三多。”但这所学校录取的标准并不低,对标化成绩和过往实习经历都有要求。根据该校官网,森森就读的金融硕士专业在全美排名第七。/ j. _' k$ l6 W3 D. B9 e) N
7 S% \6 a/ l) ?+ Z( e
就读于澳洲昆士兰大学应用金融硕士项目的杜琛亦有同感,他已记不清这个专业的具体人数,但“中国学生最多”是最直观的印象。, f* d- f  j! h" t4 n, l  w5 Q

  p7 Q6 z, W. I& U* V; n, L杜琛在上海一所211高校读了四年国际经济贸易本科专业。“万金油专业,什么都沾点边,但都不精。”' v6 Y  T( l& P
, K+ x1 ^7 ]: \, C- M. _
他如今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学期间,股票市场正值牛市,证券课的老师鼓励班上同学“有能力的都去炒股”。杜琛对金融业的兴趣最早起源于此。# I$ x, L1 n' [

9 {4 ~1 V4 h0 e% |% m受困于金融行业的求职门槛高,清北复交的本科加上国外顶尖大学的学历只是一张“入场券”,对于当时的杜琛而言,进入这一行想都不敢想。5 v5 p* V8 w! i$ k$ C% n$ H
+ @# Q3 V* ^) O- |6 i
本科毕业后,还处于迷茫期的杜琛去了一家新加坡制造业公司在上海的分部,担任工程师一职。“类似于销售工程师,也需要技术支撑,但和我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7 ], `, m7 p, y; u" Y' G! N
1 a3 y8 }& J% C2 L$ p2 }
在外企工作,上下班很规律,但杜琛对工作内容实在提不起劲。一年后跳槽旅游自媒体,他再次感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最后他萌生了出国读书的念头。7 m1 Z# ^: h# t6 g

( C1 l  f/ H  S$ \在各大商科硕士项目被中国学生挤满的同时,一些海外院校的传媒专业也遭到中国留学生“入侵”。* K0 J; U$ \3 J) P& v

) b) [* F! {' H" B一位正在英国利兹大学就读传媒硕士,自称曾是湖南卫视编导的用户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所在的专业共30个学生,其中27个是中国人。“一回头以为自己进了新东方大班课。”
: A# G& R1 I7 C9 d0 [; j( D8 O8 @: a9 k4 s* O  @
这并不意味着该学院来者不拒。利兹大学传媒学院的八个硕士项目均对中国院校申请人设置了门槛,只有在官方公布的院校名单上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 a1 x& D' r4 p/ D

  w0 d& S! D: w4 R这份公开的院校名单显示,中国大陆共有197所高校入围。
7 N8 k" w1 _# c6 W8 e& A4 s% |
' x' d6 y' |8 q/ c8 Y“由于我们收到的申请数量巨大,因此只能提供名额给那些在名单上的中国院校申请人。任何不在此名单上的院校学生申请将会被拒绝。”利兹大学解释称。
) x" R/ X# _, h+ O( E
" W: p! V# r8 i3 ~7 M( g老牌传媒院校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传媒硕士项目也涌入大量中国学生。; Z3 C1 w" F# c

+ _, P9 Z; Y9 q+ w9 I$ ?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最新公布的2022年秋季硕士研究生数据显示,传播管理专业共有150名硕士入学,中国学生就有91名,占比60%;数字社交媒体、全球传播专业分别有99名、62名新生,中国学生占比分别高达76%、68%。: G6 ]7 {* x! Y0 B

$ l3 d6 O5 @/ |除商科外,据路明非观察,学校的一些社科专业里中国学生人数也过半,“我们学校工科专业的中国人也不少。”
2 D) y+ ~- O) ?4 x6 H; ]( c, {* P* o8 g( Q" E4 v
长期以来,中国留学生数量在国际学生中始终居于首位。
, T$ ^9 j1 F# B/ B( Z
  S# u5 |$ l" G! U7 o/ u% ]美国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Open Doors数据显示,在2020/2021学期中,中国和印度学生占53%。中国依然是最大生源国。在美持F1学生签证的中国留学生总计31.7万人,印度学生16.8万人,仅为中国留学生的一半。3 G9 O/ E8 X7 Q2 r7 q2 Z& o
0 B8 d1 X! D8 i2 A# q$ l5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近日也公布了其最新中国留学生数据,人数创五年来新高。本学期注册在读的中国学生共5859名,仅次于2017年5932人的历史峰值。
9 h1 R2 @& D* o5 F# H. V' p$ m/ F8 `# g
一年制硕士“水”吗?
+ q  ^! E) z( }. n3 z2 A
  n0 j# z* B( l8 b0 I* T3 R+ S9 r7 x7 q0 b9 |  q
  `: M5 F" A6 u( r2 ~! b
英国一年制硕士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并非香饽饽。
9 y4 \3 D* |# L) W2 L
, a7 [% j- K8 ~; W# B/ a一位曾在外企有十几年招聘经验的HR透露,早年间,她曾为公司招聘管培生,该岗位第一年可以在英国总部工作一年,“是个非常不错的机会,”但看了一圈简历,也面试了几位英国高校毕业的硕士,她还是没有挑到合适的候选人。
' l! X% M/ w6 w. h2 ?% Q% c* r+ b( u+ i+ N/ W5 r- `) n
面对社会对英国一年制“水硕”的看法,路明非对此并不认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认为,如果没有英国硕士学习的亲身经历,就缺乏真正了解。$ L/ o3 H3 E4 N$ i& G
6 s7 O7 `9 S' o8 A8 p+ g, P2 t% Z
不少英国学生学习起来也有股“狠劲”。“有的甚至可以连续一整天上课,中饭就随便对付一口。”路明非称。( m) x5 ~% |' n) L

+ s$ i% V+ M* U6 O! F! a尽管路明非感觉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太多了”,但常去的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却察觉到,过去两年,这个小城里的印度面孔越来越多了。+ G& Q- T* N% `% H9 w$ F# X
8 U8 S7 d( w4 Y: _
英国内政部数据显示,在截至2022年6月的一年里,英国政府向印度留学生发放了11.8万张学生签证,较2019年增加了8万张。这是自2011年以来印度首次超过中国,成为获得英国学生签证数量最多的国家。9 l1 [1 v: m% L! q3 ?1 ]5 {; n

) B. U: Y9 G  a路明非发现,印度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发言积极,“英语算是他们的母语,回答问题很快,答的内容也很多。”但中国学生多数比较沉默,只有个别学生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会发言。6 R& R8 D( s# \0 n

; D& f! M9 @8 ]5 L. ~印度留学生也有自己的圈子。这学期的一堂课上,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路明非曾尝试找几个印度学生,却遭到了婉拒,对方表示,需要问问其余几个印度同学的意见。/ T2 h7 \/ M, q# t
5 i; {; j/ U) H
在中国人多的专业中,一个小组里全是中国面孔的现象并不少见。7 y! ]5 G; g+ I  d9 ]4 h$ ~. R+ J
( Y+ [3 V& m9 u3 U
在昆士兰大学就读期间,杜琛更倾向于组员都是中国学生。他对印度学生带有一丝刻板印象,觉得他们爱吹牛,经常迟到。他甚至遇到过一次小组作业时,印度组员“放鸽子”。
) v% W% Q- d- h8 y4 W5 j7 ~  h
7 U1 z% N" J3 E* ]4 Y“临近截止日期了,发现他还没开始,提醒了之后答应‘马上做’,但最后内容还是空白的,我们就帮他做了。”杜琛说。" a& b& i/ L, Y

/ H1 `( z6 r( d刚到布里斯班时,杜琛曾短暂感到孤独。在国内他有稳定的社交圈,但在异乡,除了同学和室友,他一度担心自己的社交圈太过单调和狭窄。于是开始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圈去社交。* V8 v, X; T. A& K9 Z9 f! K

9 x! |6 b, p; H* D- J$ k/ j通过各类同城活动,他认识了一些国际学生,彼此也都聊得来。同时,他也意识到,留学在外,所处的社交圈并没有高低之分。# |- j- z$ H0 w( C
, T% {2 [2 u8 H' l. w8 R- c
但由于成长和教育背景差异,杜琛认为,中国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外国人文化。比起强行融入,他更认同“怎么舒服怎么来”,待在中国人圈子里也不是件坏事。
0 P, b' ]4 x# y$ }& `& D
+ D3 l. a/ C/ Q0 `. l1 ~& F) y9 y从昆士兰大学毕业后,杜琛还是没有进入金融行业。“太看重背景了。”他曾面试过一家知名证券公司,败在了最后一轮面试。他发现,一起毕业的同学里,只有家境显赫的,才获得了这个行业的入场券。! |" a7 k+ |6 g% K+ d$ Y0 u. q

! T+ M! `6 g& ?* o# n. B谈及毕业后的职业规划,路明非很明确打算回国发展。有一纸研究生文凭后,他希望能够进入老家的国企。. G! ?) k9 J* L( O7 ?

" j  B! c# p0 S- q; G! f/ r森森回国后,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工作第三年,他意识到稳定的生活状态并非是自己追求的,于是在去年申请了美国一所顶尖大学的转码项目,并成功录取。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开启新生活。
6 F; T4 \4 n) Q7 J. f
4 t% K1 h! G  u% d' \- \(文中路明非、杜琛、森森均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