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没上过大学,并不是因为我没那个本事!当年我上大学的机会被一个魔鬼给恶毒的毁掉了,十二年的努力,尤其是高中的努力,化为一场空!!! : @7 ]+ ]( s" e6 r8 @% u2 l9 W( }5 ~没能上大学是我永远的痛!为了不让自己没文化,也是为了弥补没能上大学的遗憾和缓解没能上大学的痛苦,我拼命的看书,拼命的自学!% I) A' J5 N( `, E
 数学是我最喜欢的科目之一,另一个是计算机,在我眼里,计算机和数学就是一种东西,而数学里,我最痴迷的就是数学思维!
 % l9 {0 F( U% `) |1 L8 `科学(数学),尤其是数学思维就是我的信仰!& u6 p( ^9 c4 Z$ F! K# _
 有这样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对于这些前任总结的知识,我从来都是有我自己的感悟;
 ! B( e0 Z7 P9 {
 : J4 `+ C1 M% F线性与非线性
 $ M0 w9 a, W; o' `- i我在学习童哲老师的线性代数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凡是非线性的,我们都不会”,我翻译一下,线性思考是人的下意识反映,如果要进行非线性思考的话就需要借助数学工具了,很多中老年人好为人师、倚老卖老,总把“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米多”挂在嘴边,这就是错误的认为经验的积累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用职场上的一句话来反驳就是:“你到底是有N年的工作经验,还是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N年?”
 - O  c' M, d/ T% w4 V在这个世界上,线性是少数,非线性才是常态,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如果拿到好牌就能笑到最后,就没有一副好牌打得稀烂这种事情了!) R0 p3 q6 ~0 q2 i) e( @# @
 Y5 o" `* ?; m& r& d
 幸存者偏差
 h$ M. a1 z: Y5 B+ q, A) M5 Y% a) O以前网路不发达有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现在技术这么发达反而优秀的作品少,这就是幸存者偏差,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条件下不是没有不好的作品,而是没有流传下来,那种条件下还流传度那么广说明作品真的好,现在技术的发达让很多不太好的作品流传度也很高,还有,过去医疗条件差,婴儿夭折率高,能活下来的身体都很好,今天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身体不怎么强健的人也能活下来,私以为,只要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收集数据(信息)就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
 ' |4 N) `! w2 q( m* w. J
 * i; b1 M8 f9 K7 S4 b变量思维
 / L$ _0 I. A2 U! D# Q我在学习Java的时候,我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变量是人类思维的提升”,这是我琢磨的最多的话之一,变量思维其实就是分清那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比如: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一直当霸主,但是一直都会有霸主(霸主换成别的也一样);
 + f1 F( L0 ]/ V3 J: q" M; |, Q$ Y  N( x+ {8 e) V
 名词与概念; h9 v% g" r8 }5 P! Q9 a/ ~1 l
 名词是有限的,而概念是无限的,这是我在知乎上的武安君的回答中看到的,生活当中有太多同样的名词却赋予不同的概念进行混用,还给了小人偷换概念的空间,清楚概念比单纯的记住名词更重要;
 ) F3 o5 x) l, ~# _4 A私以为,是什么不重要,具体做什么才重要,一代明君李世民上位的方式不光彩,可人家开创了让国人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创造了汉江奇迹的朴正熙上位前也是个军头,再举个反例——蒋介石,这哥们口号比谁都响,甚至是第一个提出要联合共产党的国民党,实际上呢?这哥们可以说是说了一辈子大话,打了一辈子败仗;, B9 c2 a7 e8 g6 y8 \5 v1 H* ]9 K: |
 凡事不能总是急于贴标签,标签上写的不一定与内容相符,要不然很容易成了追求政治正确的站队行为,要深究背后的行为;- ?4 }$ H( W% `8 U
 
 " G  m) b, Z: M7 V3 ]- O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前提)3 d+ l- e- Q* h7 z1 `
 我翻译一下:必要条件就是其中一个因素,充分条件就是所有的因素;
 ! W( z2 q8 D- v7 H# T&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要想找到好工作只会读书还远远不够,因为读书只是个必要条件;" N' _1 P2 w7 K( z# I# g# j2 _9 B, p
 通过必要充分条件我自己还延伸出一点:做事的前提,或者说门槛;# k1 @% g. d9 W$ {8 t
 我在二刷《恰同学少年》的时候,里面有一个情景是办工人夜学,一开始失败的原因就是没能分析出让工人上学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他们想教工人识字,可是宣传手段恰恰就是工人看不懂的文字,后来他们改用工人能看懂的戏剧才成功;& d  N, u- s8 z5 F) H" F
 
 0 \: d) ?+ E) T! k7 C自变量(手段、工具等)与 因变量(目的、结果等)4 B% i, e0 m, d+ G* M' m6 R
 我特别喜欢函数,函数的精髓在于数形结合,美无需多言!我特别认同毕达哥拉斯说过的一句话:“万物皆数”,私以为,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函数,比如:我们用看书等手段来达到找到好工作的目的,再高级一点,把自变量也换成一个函数就是复合函数,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可能这件事情的目的是其他事情的手段;
 3 n* j. c+ Z! f( h4 F
 ' [8 e1 u7 F) J  m: x抓大头# \& Z6 v* K/ N* r* v2 a
 这是高数上的思想,放在生活中也一样,私以为,任何事情,无论好坏,真正想做的,能做的,就那么几个忠诚而又有能力的,多的是气氛组;
 4 S9 F7 X! W5 w/ x5 j/ J0 d$ u* D9 C, J5 Q% O& _4 I
 分类讨论. p4 B! f' _7 |6 u
 很多概念相似而又模糊,把两种概念用同一个名词来命名很容易出现混淆,分类讨论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这里面的关系,例如:不同的书籍给人不同的影响就是在分类讨论,看书当然好,可是更要把话说的具体,文学名著是书,网络小说也是书,只说看书不说看什么书,很容易误导人;2 d6 z( i/ ?6 w# ^1 c. ~( t
 # y  ^0 J5 r1 ^0 a# y9 T
 反证法8 O# Y/ j8 Z. `3 ]+ V1 X. E! t
 这一招用于应付诡辩,屡试不爽!听到歪理邪说先不要急于反驳,就先假设对方说的是对的,然后一条路走到黑,最后自相矛盾的时候自然不攻而破;
 $ V4 W4 l7 u( |, F/ r* D' B# L* C: |7 P- V* Z! A
 归纳演绎* a2 h+ G; |  v1 x
 古人讲:”读书应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我的理解就是,这是根据大量的实例归纳总结出道理的能力' Z) S' k( L4 M: ^( A$ ]  g
 0 J4 \# E! S7 L6 i
 ……
 . q" j# T: D  k9 M( }8 E  v) s3 W# `. }/ U: W9 G; }9 A
 未完待续/ Z' Y, C' Q  {1 p$ m
 & s4 n% j) F7 u9 E; u. G9 Q& M
 以上,是我对数学一点点感悟,其实这也只是一部分,还有集合思维,概率,统计思维,抽象思维……还有我根据编程上的接口延伸出来的接口思维……
 " l/ t$ z! ~  N- H# F; p1 t
 % x9 l. i/ c1 U% n这些思维,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践行的真理,再说的激进一些,私以为,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按照真理去做,把自己和真理捆绑在一起,这样别人反对你时就等于和真理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