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数字化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办学体系乃至教师能力带来了许多影响和改变,并逐步推动着教育转型。在教育数字化落地的过程中,校内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主体有哪些?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 f/ z- }* c4 y$ ]; j8 A. V& f2 a, M5 w A0 H# F. K
8月7日,在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教育:数字化助力重塑未来教育形态”主题论坛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北京汇文中学党委书记陈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曹培杰在圆桌论坛环节,就智慧校园建设、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教育数字化中的个性化教学等热点话题分享观点和建议。
: j! l, M7 |: M1 k' Q% X' f2 Y+ ~& J* F8 d$ w! [& W, {! I
: `4 y5 s0 ]* \/ Z5 d0 F8 |% Y
" V* ?( F8 S( R0 v# N C8月7日,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举行“数字教育:数字化助力重塑未来教育形态”主题论坛。
* `) U& ~0 \% T" L/ r+ l
+ B- T( Q% b+ A4 M6 X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利用数字化辅助学校教学管理% s) u. z+ p# c: N& o" m' Q0 ?
9 A8 I* d6 L1 [& f7 v
2022年3月,为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北京教育信息化工作,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该规划中明确,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化育人环境。其中,规划指出,制定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开展智慧校园达标评定,实现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率85%,遴选100所新型智慧校园示范校。
) S/ r7 G: [# v! p+ T" S7 J; s/ f1 \% l
2 y3 e: |8 ]! o' V2 z. M任昌山指出,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教育部也从文件层面进行部署,推动学校的探索和尝试。他介绍,教育部关于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探索,开启于职业院校。2015年,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2018年,为提升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此后,印发于2021年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聚焦高等学校,进一步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 _+ V; e' L) H( p8 w
8 A* `; c" b# }
与此同时,他发现,在数字校园探索过程中,发达地区或者走得比较靠前的学校又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并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特别是AI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的各环节中。
2 }/ c1 p6 h0 {
* o8 M/ z. @5 W& L" a& C/ C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符合本地发展现状的标准,例如安徽省于2018年发布《安徽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我们后续也会总结地方探索出来的典型经验,将有共性的内容上升为全国层面的标准规范,来进一步指导各地扎实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任昌山说。1 |/ D: {1 V: ` m0 f5 b; i0 w
w7 s0 J; n$ f( u0 w, r
* V9 q4 V6 b) V8 y# ?9 s1 z7 l- i
$ {; M0 k( {$ g1 E6 u( J R. m* S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在论坛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B+ {; ^) K9 P
, g( G* H. q& R# |7 n
在曹培杰看来,智慧校园的建设具有必要性。他认为,智慧校园应该是“云教育+实践场”。“云教育”指的是课堂的开放,即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实践场”则意味着在课堂之外,学校应注重实践。
! ]1 i& J* a; U, D, K' g
' ^2 V& F) ]. k- ?/ t' R; V% O回归学校层面,如何建设好智慧校园?陈东在论坛中分享了汇文中学的经验及探索。她指出,学校希望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诊断、评价学校管理等,并进一步改变学校的课堂教学。对此,学校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由教研组将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上传到平台,每个年级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寻找相应资源。此外,学校利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实现教务管理,使之更为便捷。
0 K( C: H6 A$ d' I; |9 h4 I. t) ^7 v1 B/ P* n
政府主导、企业助力、机构支持,多方合作供给数字教育资源
5 M8 j2 X" V8 P9 ] M6 c! T' d
3 o& s: C) o3 M; p/ [教育数字化建设离不开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在政府供给层面,任昌山指出,从今年年初开始,教育部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主要抓手。他表示,该平台自3月28日上线以来,已运行了4个多月,总体访问量超过32亿次。
) k" J' ?+ j/ [0 v
9 g7 m* \; z# E$ D2 a8 T- C s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官网显示,该网站包含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涉及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同时,该网站的服务大厅中提供了求职、招聘、就业指导、职业测评、实习岗位等相应服务。
. r! o& c) y$ e5 y0 \
$ c* w. X; l+ W% l5 p任昌山介绍,上述平台集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资源服务,并提供政务服务等相关内容。其中,资源教育里提供了覆盖全学段数字教育的资源,能够免费提供给老师、学生、社会学习者使用。与此同时,于今年7月上线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版本中,引入了9个试点省市的资源,将地方资源接入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使国家智慧教育门户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地区能够互相访问到其他省份的优质资源。
9 p/ L* U" Y; h
' `: |* _' F" _0 S& S! R在企业供给层面,任昌山表示,部分教育科技企业开发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习者特点的资源,相关资源是对行政部门教育资源供给的有益补充,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 Z" q% a' G3 U" q. }& ]3 k8 \
6 |. |3 F8 u% B7 S2 r3 i3 G针对教育资源供给渠道,曹培杰表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具备丰富的资源,这意味着国家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托底式的支持。同时,他指出在供给主体里,除了政府和学校外,还包括企业、科研院所、教育科技企业,“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使资源更加丰富,质量越来越高,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X4 w7 i5 R3 W6 q4 _
+ X2 V4 q+ z5 [$ Z6 `
+ ^, ^& a4 t! }' t) l7 k1 {
" p, f: ]9 l! ]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曹培杰指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丰富资源。 h% }+ y% }# J# k' c& E
k" l6 n" ~% ~. l1 c- U, Z! H
学习平台全留痕、多元教学资源供给,助力数字化教学因材施教
a8 t% N2 j# y: T* m5 w. R; S7 t: [ ~$ D* t, q; o7 n
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在满足数字资源供给的同时,学生及家长对教育数字化中的个性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过数字化实现因材施教?如何更好地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陈东表示,汇文中学目前所使用的平台具备了初步的学习监控、教学秩序监控、老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监控等辅助功能。在上述辅助下,部分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孩子,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融入课堂中。0 L; T- r* a/ W3 q( ~ x6 k+ E) i
) M7 ?* j0 J' H
陈东指出,教师在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认为,除依靠监控外,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学识都很重要,是对学生的一种吸引。0 p+ m% `$ a7 e% {1 C, W
5 P, f, c* E1 Q, v此外,陈东介绍,学校使用的平台具备全程留痕的功能,能够记录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线上的表现。学校要求老师在关键性、重难点课堂中回顾自己全留痕的教学,这有利于老师进行教学反思。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和线下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辅导。
" T6 p1 `% f0 m/ t$ U! R, _
! f1 t& @6 ]! M) u
2 P I( a6 |! _- w; [4 Z) J3 M) P
北京汇文中学党委书记陈东介绍学校在教育数字化领域的探索。' f# B* I$ }3 q- r1 q0 n( B
) K0 N! [$ s& s( O! k1 B
政府层面在教育数字化的因材施教上有哪些考量?任昌山表示,教育数字化中强调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意味着需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任昌山认为,从政府角度出发,需要丰富供给,提供适合学生、能帮助他们理解的优质内容,而不是提供一套完全标准化的资源。# b/ I% y) g* I+ c0 x: }
7 Y+ i( m( l9 ]+ C) B" }4 E/ C
教师应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连接世界的策划师
2 e6 l8 V/ e( T1 G2 l+ ^; v! Z7 {: y7 n0 C0 ?/ B3 x4 M
在师资层面,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曹培杰表示,疫情期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大挑战。在他看来,教师仍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开展线上教学,这是一个误区。线上教学应采用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如项目制学习等,使教学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元。! r5 {5 C6 k! `7 D
, t/ p6 ~, L. Y* w8 ~展望未来教师的发展,曹培杰表示,未来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师傅,而应该变成读懂学生的分析师。老师应学会利用技术读懂学生,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特点、认知特征、学习偏好等,从而判断出学生需要哪些支持,并根据上述判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以此实现因材施教。
+ F6 y5 I' m4 A9 U
: A( m# U( q* G) y. N) \同时,未来教师应该变成重组课程的设计师。教师应学会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整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和改造。“未来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师傅,他应该是连接世界的策划师,应该把全社会最优质的资源引向学生。”曹培杰说道。他认为,未来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室里的事情,还应该学会利用各种平台的资源。
/ y6 a) z+ g" Y* R; E8 `* x; m; @; \4 ^
在此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曹培杰建议,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可以尝试探索线上教学名师、网络教学名师工作室等。此外,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该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思考如何把新技术和教学结合在一起。
6 O3 T4 q1 b5 A
- i9 k/ y* W7 S& k9 @1 U. f4 Z, G+ n陈东也在论坛中分享了北京汇文中学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举措。她表示,在对教师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实践研究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包含学校信息中心、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等。陈东认为,老中青教师在一个共同体中,青年教师能够带动中老年教师提升技术和资源获取能力,而老教师把他们多年获得的经验传递给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7 M2 V4 o) c8 B" Y
' R% M& R4 X8 @7 P9 Y& j从教育部层面来看,任昌山指出,在师范生培养方面,对于将来要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不断更新师范生培养大纲、教学计划,以适应现在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他们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走上讲台,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信息化浪潮下教学模式的改变。”任昌山说道。对于已经在岗的教师,也会通过不断的业务能力培训,帮助教师适应岗位要求。
+ b; {* w9 d# h$ n8 M2 P' z: C2 J, x6 h& m2 e' W1 V3 J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 T- ?8 H. u o0 U7 u; W! D' T' ?
* F5 H. T. U, J% R!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