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身寒门想跨越阶层,难度确实很大,原因有四点:1 ~; p: _6 E; e8 @. O8 Q4 t1 _; V 
 1、穷人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 $ [. s8 t+ m6 e3 E
 2、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Y1 }3 l, X( L0 p; N8 ] 
 3、消费的枷锁; 4 o2 o+ I- ~8 R4 \* Y
 4、习得性无助。% S, h  A+ W9 }% b3 t" M* k 
 . I. R0 {% E# V* J) E
 * y1 q3 K0 r" `; u3 L# D% a! P穷人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
 8 z# H6 V7 o/ \  S: T" G! _+ M5 D2 h# P# N4 w
 
 D9 j) H, w0 j& j# Q# W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4 H5 X) X) p) h# y9 Q* h
 
 - ?; Q6 R5 b( c# q) `( @! u中国最近几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得强,因为父母被耽搁了,再往后几代,大家就能看出来我这句话的威力了。美国、英国、德国那边的成熟型社会,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绝大部分孩子没法超过自己的父母。  k5 C$ s, e7 J+ q  D5 w  Q) I
 - [) h" D/ G" ]9 {- P+ f0 h& y; {
 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听。
 ; k9 {$ I6 ~" ^( ?
 . E' B& b0 L5 K: Y这是一个值得让很多父母反思的现象: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自己啊。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当然了,等他长大了,他也会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也会头头是道,但是孩子依旧当作听不见,然后该干啥干啥。
 # G1 [4 M- o/ t& ^$ @
 ! [9 ?8 t5 x/ Y- i9 o. g* j也就是说,排除低概率基因变异的情况,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 m# {/ X1 k- K; M
 
 ; V# M; y7 z9 U2 `6 P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 \9 {3 R9 x& A* M/ o6 W
 
 $ o; C, ~& v# \# W) M# o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 N( ~7 r! C' Q" v0 `
 5 @5 v' w  U$ v: T0 O% @9 v
 义务教育改变了很多家庭的社会基因,毕竟能跟着牛顿学点基本常识,跟着鲁迅学能对社会和人性有所了解。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识都来自家长,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富人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承给孩子,穷人会把自己的很多方法和理念传授给下一代,尽管很多东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对,但是不知不觉就传递下去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啥样孩子也啥样,多么令人悲观和不安。3 j, m% y1 E3 F* r$ v, W8 F
 & {& i. b; B, c) {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从父母那里并不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为父母辈的人也不大明白如何加强自己的生存技能,更不知道如何把生存技能传递给下一代,而且这种状态会一直通过「社会基因」向下遗传。
 9 O: x9 x: s" I6 t5 B. {0 Y- Y& J5 u4 W8 l" K
 这一点在农业时代特别明显,因为那时候读书是奢侈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就能学习到知识,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读书学习的事,经验几乎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只有类似曾国藩这种地主家庭,大儿子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剩下的孩子里选个脑子灵活的读书,这代人考个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个进士。等到其中的一个出息了,就把家里其他兄弟也带出去,比如后来曾国藩发达了,就把自己的俩兄弟曾国华和曾国荃也带出来了,跟他一起在外边打仗立功。后来曾国华阵亡在了三河镇,另一个弟弟曾国荃则混得风生水起。
 : X5 o; R6 ]: X; i2 f1 c- \. L, Z# ~' U/ M/ u9 L
 古代整体遵循的就是一种「进化算法」,一步一步来,每代人中择优培育,如果一个人发达了,大家一起跟着发达。
 / C. Y3 K9 R6 A& @9 U; V
 & G$ t3 _5 h4 V) f1 D9 H现代社会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被认为是后来德国和美国迅速赶超英国的撒手锏。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政府工作重点是煤矿和纺织,技术含量不高,英国当时把工人当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换一批,根本没人力资源一说。" }6 E% C) j! ?1 g' N
 
 ( a! p6 f* z5 V1 U0 v" v# D- K德国最早开始普及义务教育。电力时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得有相关知识才行。英国那种「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为不识字的人没法操作电力设备。其后,注重教育,全民素质高的德国和美国后来居上,这招后来又成了日本、中国等后发国家的撒手锏。
 4 \# a+ C7 _7 R1 F1 B. f" l! t. `/ H% j; T$ t9 [: u
 义务教育强行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一方面可以搞爱国教育,美国那样的一个大熔炉国家,每天早上孩子们都要背诵誓词,就是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时间长了,国家意识就出来了。; F8 D% h% r7 ~, Y/ d
 
 c# j9 u, {# V$ a义务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打破「社会基因」。父母知道的东西就那么点,孩子自然难以跟着父母学到知识。学校有义务教育,孩子被送到学校强行灌输宇宙大爆炸、进化论、分子生物学之类。, I5 R' `! H* T8 Q& {
 ! I+ f! u+ i9 T
 在中国,义务教育这些年创造了不少奇迹,穷得掉渣的村里竟然能出几十个大学生,改变了命运,突破了父母的天花板,不得不说义务教育功德无量。不过能够考上理想大学的毕竟是少数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一种情况,即各个层次的人会聚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这倒也不是他们故意排外,而是一种能从数学上证明的「同质化分层」机制。这种现象跨越物种,跨越文明,任何地方都存在。
 ) m/ i) v  y+ L3 J' Y& A# A
 . E. L; f% |( p- @( a+ B8 K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家庭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人,你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你想变得厉害就得突破这个圈。
 + h' ~6 r1 @( h* R0 E. [( G$ q$ [' z4 ^9 @# E, n
 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 S: b4 U/ k: |! }! x- r5 [6 u( L2 m
 
 & o/ g0 ^  T3 n0 n* p+ O; Q一般社会初期的时候都平等,有点像把水和油使劲摇一摇,在一段时间内混在了一起,但是静置一会儿,慢慢就恢复到水油分离状态了,各个阶层会形成明显的界线。不要觉得不合理,全世界都这样,古代和现代也都这样。
 1 n/ }8 d2 M  C' M$ y) u
 , @' P8 F; `+ W2 @6 e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城市的人去大城市,发现大城市里的人跟我们的打扮其实差得不太多,说不上什么时尚。当时我们班城里的同学住的那种单位宿舍,我去看了觉得还不如我们小县城的小平房住得舒服。我感觉 2008 年左右是个分水岭,城乡迅速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时尚,跟村里的长得都不太一样了。% D0 P: l, B) ]7 ?
 
 2 W  z% D6 W, z2 Q" Q& ]+ i我当初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在大学教书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说他站在讲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们哪个是大城市的,哪个和自己一样是村里来的。而且他发现一件事,最近这几年越来越明显,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全校都是「土炮」的盛况已经不再重现。
 " o7 ^6 T5 A7 [
 $ z, o4 P5 L9 \$ ]其实观察欧美就能发现,欧美已经和平发展几百年了,而我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和他们相比,发展的时间没多久。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中产阶级什么的,中产阶级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几万、几十万,教育演变成了军备竞赛。; R5 g; f# [- u2 ?, D0 d
 
 5 l+ r& n' m/ ^3 Q4 x: a; T) S- C在未来,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呈现出「圈子化」,各种不同的圈子一起生活、合作。有的圈子里的人只需要维持现状不坠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却需要不断地向上突破。
 ! ?0 L/ i; b2 d: ^8 ?* Q
 5 s( T1 r; s3 z, k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只要维持不掉下来就行了,有些却需要气喘吁吁爬上去。问题是高楼层的人在竞争中维持很高的优势,层次越低的人资源和条件越差,爬起来就越难。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越成熟的社会越这样。在德国,5% 的人拥有全国将近一半的房子,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莱比锡只有 5% 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这些人的房。
 / m- r1 q4 H9 B/ Z# F8 Y# s  p/ x
 之前网络上有个说法,说是德国人不急着买房,所以房价不高。后来我常住德国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去了一趟。我就问我们一个公司的德国的同事,你们德国人真有这么豁达的房地产消费观?他说,只有傻瓜才不喜欢房,德国人多数都攒不住钱,普遍买不起房。+ R3 m  g3 W( [; V  X
 
 1 _* o5 X* Y  {& H9 w欧美的国家,富裕的家庭从一开始就买了优质学校的学区房,然后通过优质小学升优质初中,然后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顺着这样的路径就上去了。当然了,这里不是说进了优质小学就一定能上名校,欧美顶级私立也没这个效果,但是概率会增加很多。相对的,普通人上名校的概率会减少很多,受教育的权利就这样一点点向上移动。% \) @  t; I; a$ b6 ~+ h" E
 
 : ]" V" J8 N4 A5 _明清时期朝廷就发现一个现象,南方在科举考试中比北方厉害得多。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战乱祸害较少,很多富足且有文化的家族底子足,这些家族往往藏书上万册,甚至有藏书楼,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举套路,辅导下家里孩子自然有加成。
 ?+ D  A7 r' G" [4 f' n2 ?* D
 更重要的是,从宋朝开始,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培养小孩上,南方读书的孩子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北方。福建和浙江这两个省的书院加起来数量比全国都多。经济实力的优势会反馈到所有层面,包括教育。5 b+ i3 ]5 n% G! ~2 l
 
 3 J1 Y8 q: d2 r6 P1 N4 m) V0 }! ?中国从明朝开始,就有点像现在的录取模式,各个省都会有照顾,而不是简单的全国一起录取,但是在各省内部,依旧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绝大部分名额。
 4 i% h: W1 E0 ^- k" S1 j+ g0 U" Q. @" x
 % c; K, t' a. ?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J; F% h4 G! \& \
 
 6 _& F+ R+ |4 o( }* E: v举例来说,孩子进不了某些好的学校,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说很难考上,如果上不了这类大学,将来就没法进入更好的公司。我说这些并不是准备贩卖焦虑,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或者说已经来了。3 ^( s' [4 b% P- ^' ]5 }
 1 C2 u! p/ M4 |; m; W: _# }& l
 消费的枷锁
 : B6 {) @9 ~" c& i+ I0 P8 Y$ x$ y3 X2 r4 i3 U
 
 + n! _* P) m! u4 m
 " @0 E8 D5 s& I. Z. E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5 T0 R3 N5 v: V;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