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寒门想跨越阶层,难度确实很大,原因有四点: 8 S8 i0 ^. j8 Z: [9 v( m3 `/ F
1、穷人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 * m, ]4 [) I# V8 t
2、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 u% s0 z* Y R
3、消费的枷锁; # N& F K& b3 F4 I
4、习得性无助。 . M3 s+ ]- d# @
: D. [5 ]2 ^- f5 @5 Q$ F& O6 c( m1 h; ~) g1 I6 @+ |2 t
穷人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 z% {7 n3 }* l! u
; K% Q& f% q' b; X8 y3 }
3 |7 ?9 Q* J! Y; C) p/ s0 n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 u! X# }! o/ H# E7 K3 k$ l, S: Y p9 C( q. K) Y
中国最近几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得强,因为父母被耽搁了,再往后几代,大家就能看出来我这句话的威力了。美国、英国、德国那边的成熟型社会,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绝大部分孩子没法超过自己的父母。
, Z1 \( [, N0 U! j
0 S/ R4 _/ e/ O& u/ N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听。$ @# c# w" N* b& Q! ]' ]
" x% I9 l+ l$ L' g P- d7 E
这是一个值得让很多父母反思的现象: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自己啊。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当然了,等他长大了,他也会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也会头头是道,但是孩子依旧当作听不见,然后该干啥干啥。* \7 S2 R* x- Z7 X4 C% S
4 ~4 S& E0 j+ {8 q5 h) U% ]
也就是说,排除低概率基因变异的情况,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
& r1 K9 |& {" f; V" K- u4 Z Z) e* L+ K! ^' i' }
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
# ^$ Q5 A' ^# Q; b9 N4 I7 ]. u
0 A0 L3 j4 t, K3 l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 ]; l0 {: s1 ~$ Q
) u6 D- B- `$ N/ C j; Z% R' N义务教育改变了很多家庭的社会基因,毕竟能跟着牛顿学点基本常识,跟着鲁迅学能对社会和人性有所了解。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识都来自家长,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富人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承给孩子,穷人会把自己的很多方法和理念传授给下一代,尽管很多东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对,但是不知不觉就传递下去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啥样孩子也啥样,多么令人悲观和不安。
8 t0 v: c/ Z; T, t. Q# n; {% @8 E, [: ^- e" a1 i) {# B, c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从父母那里并不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为父母辈的人也不大明白如何加强自己的生存技能,更不知道如何把生存技能传递给下一代,而且这种状态会一直通过「社会基因」向下遗传。 % B/ H* m- A% m; i
0 }% l! h% k6 | u( o" Z
这一点在农业时代特别明显,因为那时候读书是奢侈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就能学习到知识,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读书学习的事,经验几乎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只有类似曾国藩这种地主家庭,大儿子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剩下的孩子里选个脑子灵活的读书,这代人考个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个进士。等到其中的一个出息了,就把家里其他兄弟也带出去,比如后来曾国藩发达了,就把自己的俩兄弟曾国华和曾国荃也带出来了,跟他一起在外边打仗立功。后来曾国华阵亡在了三河镇,另一个弟弟曾国荃则混得风生水起。
: _% H* ]7 A( y# z% y3 [2 X* R8 e6 |: _ [8 f) c& A! z
古代整体遵循的就是一种「进化算法」,一步一步来,每代人中择优培育,如果一个人发达了,大家一起跟着发达。
' B8 Q9 r3 v; C, @/ e+ M* g/ l. \2 e' N
现代社会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被认为是后来德国和美国迅速赶超英国的撒手锏。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政府工作重点是煤矿和纺织,技术含量不高,英国当时把工人当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换一批,根本没人力资源一说。' z) J5 F) O5 y0 P$ Q) ]
/ q% i* b7 P, K& V/ |德国最早开始普及义务教育。电力时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得有相关知识才行。英国那种「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为不识字的人没法操作电力设备。其后,注重教育,全民素质高的德国和美国后来居上,这招后来又成了日本、中国等后发国家的撒手锏。% B" i5 G1 \1 @ t
+ S1 ?3 G& g7 E! T# v义务教育强行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一方面可以搞爱国教育,美国那样的一个大熔炉国家,每天早上孩子们都要背诵誓词,就是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时间长了,国家意识就出来了。
) W. {) ^+ l4 l* v& F7 ?6 k8 ]2 w7 T5 U. o5 R% k# {% d+ D
义务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打破「社会基因」。父母知道的东西就那么点,孩子自然难以跟着父母学到知识。学校有义务教育,孩子被送到学校强行灌输宇宙大爆炸、进化论、分子生物学之类。 ?/ h; |: L0 x- A' C0 u
- Y* o2 D% R# {$ m0 {在中国,义务教育这些年创造了不少奇迹,穷得掉渣的村里竟然能出几十个大学生,改变了命运,突破了父母的天花板,不得不说义务教育功德无量。不过能够考上理想大学的毕竟是少数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一种情况,即各个层次的人会聚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这倒也不是他们故意排外,而是一种能从数学上证明的「同质化分层」机制。这种现象跨越物种,跨越文明,任何地方都存在。8 p9 a) A" S( z: n1 A+ w
& l) |& y' J6 l% } H6 S
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家庭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人,你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你想变得厉害就得突破这个圈。
7 h1 I l: T* k% D
/ _% L9 z& j. |; i- g' S* d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 M* F- w* J! u% R }7 f
) W3 L$ l0 N3 n$ O
2 a0 a9 @5 o" e" r一般社会初期的时候都平等,有点像把水和油使劲摇一摇,在一段时间内混在了一起,但是静置一会儿,慢慢就恢复到水油分离状态了,各个阶层会形成明显的界线。不要觉得不合理,全世界都这样,古代和现代也都这样。9 E5 P/ z3 T$ V4 f) y% o
* b. d. `6 e) d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城市的人去大城市,发现大城市里的人跟我们的打扮其实差得不太多,说不上什么时尚。当时我们班城里的同学住的那种单位宿舍,我去看了觉得还不如我们小县城的小平房住得舒服。我感觉 2008 年左右是个分水岭,城乡迅速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时尚,跟村里的长得都不太一样了。: [9 Y# k6 Z4 B+ {
7 g9 @+ k" `8 `, I" ?& |/ g0 d0 K我当初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在大学教书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说他站在讲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们哪个是大城市的,哪个和自己一样是村里来的。而且他发现一件事,最近这几年越来越明显,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全校都是「土炮」的盛况已经不再重现。
7 [+ f- ]; s# Y% {! C3 u- t) a' }& s4 j1 t( W' s/ @+ ?( E1 b
其实观察欧美就能发现,欧美已经和平发展几百年了,而我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和他们相比,发展的时间没多久。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中产阶级什么的,中产阶级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几万、几十万,教育演变成了军备竞赛。8 |6 D5 I4 d# H
& C% G" e3 L: G5 T
在未来,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呈现出「圈子化」,各种不同的圈子一起生活、合作。有的圈子里的人只需要维持现状不坠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却需要不断地向上突破。/ r, F5 ~( w$ r( e
* k9 y; ?8 z' }8 g- e9 _9 v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只要维持不掉下来就行了,有些却需要气喘吁吁爬上去。问题是高楼层的人在竞争中维持很高的优势,层次越低的人资源和条件越差,爬起来就越难。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越成熟的社会越这样。在德国,5% 的人拥有全国将近一半的房子,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莱比锡只有 5% 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这些人的房。! ?$ o' s4 J, [6 V: B% _7 G
( t3 g3 B$ m. j% |/ t0 n
之前网络上有个说法,说是德国人不急着买房,所以房价不高。后来我常住德国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去了一趟。我就问我们一个公司的德国的同事,你们德国人真有这么豁达的房地产消费观?他说,只有傻瓜才不喜欢房,德国人多数都攒不住钱,普遍买不起房。
% e, Z# N! [" r' H7 a& x4 |! i7 B/ S. L* f+ ]8 ^- Z
欧美的国家,富裕的家庭从一开始就买了优质学校的学区房,然后通过优质小学升优质初中,然后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顺着这样的路径就上去了。当然了,这里不是说进了优质小学就一定能上名校,欧美顶级私立也没这个效果,但是概率会增加很多。相对的,普通人上名校的概率会减少很多,受教育的权利就这样一点点向上移动。
9 s: I6 u; J- m; L) S# R
5 \, u9 J& s+ H明清时期朝廷就发现一个现象,南方在科举考试中比北方厉害得多。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战乱祸害较少,很多富足且有文化的家族底子足,这些家族往往藏书上万册,甚至有藏书楼,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举套路,辅导下家里孩子自然有加成。
. |! x" e/ |. W0 i/ G C5 l4 T; ~1 }+ |; D* w
更重要的是,从宋朝开始,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培养小孩上,南方读书的孩子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北方。福建和浙江这两个省的书院加起来数量比全国都多。经济实力的优势会反馈到所有层面,包括教育。
" N$ e. y9 d( g, {
" p5 S0 A0 ?0 F' n2 H中国从明朝开始,就有点像现在的录取模式,各个省都会有照顾,而不是简单的全国一起录取,但是在各省内部,依旧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绝大部分名额。
9 g3 R6 {* Z) H$ P" h- E, ]' s; r8 L
' P V9 w& M6 ~. d/ o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 f9 c- \/ ?! ]( K1 K* [2 @2 `# H; o0 M4 g9 l7 |! c3 p
举例来说,孩子进不了某些好的学校,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说很难考上,如果上不了这类大学,将来就没法进入更好的公司。我说这些并不是准备贩卖焦虑,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或者说已经来了。0 R; _7 I N; P2 T: E$ a' ]$ L
$ \7 I' F( h3 U4 }消费的枷锁
/ ]: }# B/ M: D5 ~# ^/ O
6 `! g' T+ A# o P' c4 X. [+ h% u
3 V F5 p$ S% j! k& Q5 K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0 B: `2 i5 _$ G; S2 O; _- c9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