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 |# ]% v6 i! m0 P5 U
$ K/ u7 |/ v+ n+ Y$ p“在广袤的乡村,我就是一根‘小火柴’,发出微弱的光,但想给更多人带去希望。”
8 F( F- v n: E6 C0 t) N0 x! K( t& K! u" o
3 \- e' }( ]; o( T; m2 E4 l! j( S% |7 l% e
任静南在工作坊指导学生创作竹壳雕刻画4 S, @# ?7 Q8 ~0 H
1 h) e" S8 \- G0 Q, [ s# ?
2008年,在长江师范学院美术专业读大四的任静南去重庆古镇磁器口游玩,热闹的街道、拥挤的人群,玩得兴起的任静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见一位老人。老人坐在街边一角,面前摆放着一些“装饰画”,手上的刻刀不停地忙活着。 d- o- j% H& o6 |1 d" |* Z4 x7 b
7 s. U8 |7 j$ g4 o
“这是什么做的啊?”学美术的任静南觉得眼前这些作品既特别又漂亮。) |7 Z& \* G" E" q
0 P- V9 e3 T. C, h1 x! N“竹壳雕刻画。”看着眼前学生模样的任静南这么爱问,老人还示范了一次雕刻过程。8 R4 D- H2 s1 i4 V2 S
: `. ~7 C' [* A2 F b3 D& u Y
让任静南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短暂的驻足和交流,在未来人生路上成就了她的职业,也成就了无数乡村孩子。$ `' r( R3 D! [2 M9 [
, b& j4 ^& [6 R4 F2 _* d6 P+ H. C“来到乡村,就要做点什么”
& m" S3 R" V! h# A, B% C7 v1 \- ]: w$ U9 p
2009年,大学毕业后任静南通过招考成为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的美术教师。上岗第一天,这位河南省灵宝籍的新教师就遭遇了“当头一棒”,学校地处偏远农村,而她是这个有600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唯一的美术教师。! @6 K- s6 P2 V6 b6 Y. E& o: j
( R4 m: }; f) _4 y4 Y$ l) G- F
“失落是有的,但从没影响我对教育的热爱。”当任静南知道学校已经多年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时,看到乡村孩子忽闪闪、渴望的眼神时,她觉得一定要做点什么。
! I; h( L# g p. g' N* l d6 `3 M9 }
乡村小学的美术课该怎么上?任静南的想法是,一边让孩子了解掌握美术基础知识,一边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感悟,让静态的“画画课”成为孩子喜欢的“户外体验课”“艺术欣赏课”。
7 ?5 x! L# ]+ _' H, g+ `3 g# R8 V0 C. x! K, b
一次上《金色的浮雕》一课时,任静南发现学生缺少雕刻用的材料,当地也无法买到这种材料。在一次附近乡村写生中,任静南偶然发现竹林里有许多竹壳,她灵光一现,这不是现成的雕刻材料吗?
6 n% z! f7 A' N% ? i0 R! J5 b( ]( T) H* X3 E$ X- I% h1 _& T4 b
迎龙小学所在的迎龙镇虽地处偏远,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栽满了郁郁葱葱的竹子,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任静南对竹子特别喜爱。“何不让孩子利用家门口随处可见的竹壳进行创作?”这时她想起了大学时磁器口的那次相遇,老人的那些竹壳雕刻画在记忆深处再次被唤醒。) g9 _2 E. [, T* w n& K6 N
) O& B6 K |0 \" h% s任静南自己先尝试着在竹壳上进行雕刻。没想到,制作出的浅浮雕作品虽然线条简单,但孩子们难掩兴奋和好奇,小心翼翼抱在手里,高兴得手舞足蹈。
! k }1 v8 ^) N$ O* x# F' C+ T& F4 `: V4 i. i
这一发现让任静南惊喜无比。她第一时间向学校提出以竹文化为切入点,开设竹壳雕刻课程。
8 E' x2 O/ U4 @ o) T5 T( w6 c# x1 B) R6 Q- [
提出想法后,任静南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埋头在办公室不停地雕刻。“其实,制作一幅完美的竹壳雕刻画并不简单,它不仅对原材料有一定的要求,也对工艺要求更高。”为此,任静南多次登门拜访那位磁器口的老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渝光,在他的指点下,任静南熟练地掌握了雕刻技术。$ e& u- N) @0 G8 z
* Q( A) E! w, Q) H) ?' M) v1 Y竹壳雕刻画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余饭后,任静南就把学生聚在一起互帮互学。
' P+ u1 q/ u R2 ^. Q( \1 E& P$ p5 n" i, \9 k! q' f9 b1 F7 A
2010年,迎龙小学正式成立了创意画社,任静南每周三、周四下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创作。10多年来,学生制作的竹壳雕刻画先后在区、市、全国举办的展览比赛中入选获奖。2015年,任静南辅导的学生杨欣颖创作的竹壳雕刻画《鸟语花香》参加全国第十届少儿美术作品大赛,获得了工艺美术类金奖。
2 b2 ^8 Q9 i1 \2 V# } N# Y `; @
. R. K' H c1 i( G谁也没想到,任静南带着她的竹壳雕刻画在这所乡村学校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 C- R4 A: H9 w. T8 l
) \' e. u0 K2 T: C5 }* T; O- g“肯吃苦、有拼劲,又耐得住寂寞”1 N8 l$ N7 k$ d% |& N' \% _7 m
, v7 ^& |; _: x5 Z% Z+ b一片竹壳让任静南找到了乡村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 r3 V5 r: w% c3 z; S: g
/ T! f( E2 L3 F; }: Y# T但任静南并不满足于此。学美术的她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研究欲望,想着能否把传统天然、无色的竹壳雕刻画与国画结合,用工笔技法上色。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浓,竹壳雕刻画也更具欣赏价值。
' v; \* d0 o4 V
/ {7 m" J- v7 m2 P0 }从小就学习国画的任静南尝试着将国画转移到竹壳雕刻上。一片竹壳按照传统的制作过程要经历“采集—清洗—蒸煮—阴干—压平—粘贴—雕刻”完整的过程,任静南在雕刻技法上花尽了心思。
0 [3 W& h, K( N! s P+ k9 {' G/ ~; Q! Y
竹壳上有纤维,在雕刻的时候要按照纤维的走向和粗细进行雕刻和上色,这样制作出来的雕刻画才更生动、形象。
, p, w4 l7 ]4 s7 m5 t% U% ]
r! G+ J* z* n* K“那时干劲很足,每天下班后一个人在画室琢磨、练习,每完成一幅作品就特别有成就感。”任静南沉浸在竹壳雕刻画的世界不能自拔。她还把刺绣、剪贴、烙画等艺术形式融入竹壳雕刻画,在传统技艺上大胆创新,赋予竹壳雕刻画新的生命。
8 u% I( r4 n( r6 ]0 J$ m* L* M5 [& ?
2012年,任静南制作的《福》系列、《舞龙》《牡丹》《迎春图》等竹壳雕刻作品相继在校园文化节和各类活动中展出,受到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喜爱与好评。% X$ J3 C- n' D2 H# @
. _' d: }1 C# c' ^+ N% k“竹壳易裂,因此在雕刻时一定要息心静气、用刀流畅,其中最关键是要耐得住寂寞。”竹壳雕刻画第三代传承人、76岁高龄的文渝光评价任静南说,“肯吃苦、有拼劲,又耐得住寂寞,这是她能创造出受人欢迎作品的关键”。% H. U4 b) u0 i+ _
: I4 Y, T& ?" S0 U“随着竹壳雕刻画内容、形式的逐渐丰富,学生怎样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呢,对学生来说会不会很难?”在任静南的提议下,迎龙小学专门聘请文渝光为学校课程顾问,定期到校开展指导,为竹壳雕刻技艺提供专业的支撑,并在2015年开发了《竹壳画》校本教材。
_: V+ D; t% ~4 o/ c j1 u& t6 @! h- M; Z
为了让学生掌握复杂的技艺,任静南在美术课开展分层教学:1—2年级学生要了解竹壳雕刻画的制作过程;3年级学生要学会简单的雕刻、剪贴和拼贴;4年级学生要学会内容的取舍和选择,尝试用工笔技艺雕刻;5—6年级学生就要独立制作作品,并掌握一些雕刻方法。
C+ x3 R" o& B. r, S1 _, d4 j; d( J2 Q* X4 ?
不仅如此,任静南会领着学生到周边的竹林开展认识竹子、采集竹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从心里生发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7 m8 I! Q. s9 I, h* g) ?0 w
0 I* L+ x5 |- j6 @* R2 j9 X迎龙小学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由于常年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一些孩子少言寡语。针对这一群体,学校专门开设了竹壳雕刻艺术社团。
3 @) N& g6 b2 [4 I, _1 p9 h) Z" T J( g. O+ C0 Y b
学生张勤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比较内向,任静南注意到这一点后,经常在晚上对张勤进行辅导,慢慢地,张勤在竹壳雕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品还经常参加各类展出,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D# J& H/ z) _, }) c5 C
6 b8 ]2 b. G: G! F! t0 E- D: k% U
“像张勤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校园里挂满了他们创作的作品,而每一幅作品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任静南说,“一些孩子在学习了这门技艺后,结合自己平时所见所闻进行创作,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也对学习有了兴趣。”. ]2 u! Y9 O& t8 [
7 W3 n: ]& ], ?$ D" w1 L
任静南经常对学生说,生于斯长于斯,乡村是一座“富矿”,我们既要懂得珍惜也要学会创造。
0 k8 m, F+ @' ? f) L! M" t9 |, B3 t
" \: C, K+ Y0 J+ Y9 y7 I1 J; L' |( E2014年,竹壳雕刻技艺被列为第四批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静南也成为竹壳雕刻画的第四代传承人。% V3 c! _1 Q' O; V; ~% [/ T
; ^4 l* Q* s0 `; o如今已是文渝光徒弟的任静南,还经常与师傅探讨粗糙的老树用什么样的技法,小鸟的羽毛用什么刻刀雕刻更生动……从艺40年的师傅文渝光时刻关心着这位爱徒的成长。; N M8 Z# I4 _+ \6 o
- \; `' n2 _1 [3 k5 a& [
2018年4月,任静南带领学生在南山植物园举办了大型竹壳雕刻画展览,并在展览上举办了爱心义卖活动。随着一茬茬学生的离校,任静南目睹了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为师生带来的快乐。" l% v3 z1 i# U/ o
$ C. c! s$ R) I% [8 H& F# t“我是一个‘幸运儿’,在职业发展初期就遇到了竹壳雕刻画,更要感谢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敢放开手脚让一个新教师进行大胆尝试。”任静南笑言。
' ?9 ]& P" V1 u4 t5 }: [
/ V4 U( v! ^' V“我就是一根‘小火柴’,努力给更多人带去希望”- ]4 _, s5 j# }7 F% ?
: ?8 _4 w) O/ `$ e" [( P3 ~- J与其说任静南通过竹壳雕刻画成就了自己,不如说她通过竹壳雕刻画重拾当一名乡村教师的信心。* J8 X1 {& S+ t/ @
0 n( I" s4 f$ V& O# S7 {+ t2 O) f
任静南还记得,有一年母校长江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到迎龙小学实习,许多人对到一所乡村小学实习不以为然。一天,一个实习生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的竹壳雕刻画时,眼睛瞪得大大的:“这是用什么做的啊……”忆起当时的情景,任静南说学生当时脸上的表情与自己第一次遇见竹壳雕刻画时一模一样。# F- F) O4 A/ J& R& ]3 c9 B
3 i0 R7 m7 J o4 }6 O- g还没等任静南回答,办公室的同事用重庆方言说道,“你还不晓得唛,勒(这)是任老师用竹笋壳做的雕刻画噻”。
1 f \, \- L r( M
8 x7 ^8 d ~4 }% A9 Q这个叫周琳的学生一下喜欢上了竹壳雕刻,大学毕业后她成为南川区一所学校的教师,把她喜欢的竹壳雕刻画也带到了那里。' I4 L o: Z% L. b$ h0 u/ ]
( m1 _, F' j5 w- U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学生张勤进入大学后依然研究竹壳雕刻,进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同学……
+ W, l' S/ O+ {1 ~: [3 N2 ?( g! v0 @. _2 n0 ?1 P' M
“在广袤的乡村,我就是一根‘小火柴’,发出微弱的光,但想给更多人带去希望。”任静南开始成为一个传播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6 X! w7 u! W) [" A& w
! z: L0 b& S* J; |" V# Q; C为了让更多的人对竹壳雕刻有所了解,在南岸区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任静南成立了竹壳创意艺术工作坊,面向社会免费传授技艺。就这样,乡村少年宫、区文化馆、乡村的广场都留下了任静南传授技艺的身影。2 M$ n$ m3 ]+ A% \- C. ?
# n, Q/ @5 G/ k1 T& d如今,竹壳雕刻画以精深的工艺、丰富的技法形式、极具文化内涵的作品题材,受到国内外艺术界和收藏人士的喜爱。“让更多人了解掌握这门技艺,一方面为了传承发扬非遗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变废为宝。”任静南畅想,“未来期望达成更多商业合作,帮助更多乡亲创造经济效益。”
0 ~, _' G1 W h2 i7 E6 `& J }+ P/ k+ O2 L4 \
目前,竹壳创意艺术工作坊已与朝天门国际商贸城的多家商户达成合作,竹壳雕刻画开始走向市场。
; O/ Q6 N. m5 _7 X5 O
W$ T6 G7 @5 S' j2021年9月,任静南入选2021年“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并获得奖励金1万元。得知此消息后,任静南第一反应就是将这笔奖金捐赠出去,使其发挥最大价值。7 l' {6 B- x: c# ?' R6 |: h
- L# \' ]" i: h* ^& W
在迎龙小学校长何萍看来,任静南扎根乡村借助竹壳雕刻画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成长大门,也为学校发展拓展了空间,为乡村教师树立了榜样。
% J J& w, b, F" x+ o, r, q6 k2 L% E3 v0 ?# v% G: p
“任静南的初衷就是为乡村教育事业出一份力。”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剑锋感慨地说,“希望更多‘任静南’参与到乡村振兴行动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崛起”。' E3 ^; ]4 l! R/ ]+ ?
9 m4 m8 P) H7 K9 x J
乡村美术教师只是任静南的一个身份,她的爱更多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发现孩子缺少画具,她就会购买铅笔、水彩笔等文具送给有需要的孩子;看到有孩子衣物单薄,她会悄悄为其购置衣物;有孩子家长生病,她会自掏腰包购买米、面、油、水果等去探望……这才是一个乡村教师的“全貌”。5 R0 Z) o2 l/ r# i6 s0 @6 T' O
5 A* \4 I. P; x8 ^/ A: l) s0 @+ y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在乡村这片沃野上,任静南正逐渐成长为一竿“翠竹”,扎根乡村、滋养生命。
" }1 b0 l8 {$ E N3 N) p" c$ |1 u( I( k- F' Q5 R! o! h
来源丨《中国教师报》 j" J3 i4 @" Y
8 v: u! `" Y6 Z# \3 Q* n/ {) S作者 | 记者 孙和保
6 e0 A/ E! Y' M9 e+ W
) @; x0 w ], N8 N编辑 | 白衣0 Y1 _2 B; ^% d! E; S6 U) Y @
- d. j* u/ U! U0 a' I/ @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梁老师)& Y* H7 h' \ B4 f1 \
$ t( l2 Q0 ]# N! P" k( u, C010-82296739(康老师)
, B# u' L) Z. u6 O3 A8 s+ ]* K" L3 z5 H& e. F4 }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
! ~0 v/ O) ?$ {. m( {1 g5 F
- F+ B$ m& s3 H! S$ t超实用的25条班级管理建议
" `7 S( [! h# g
, s* h, |% Z; L: l7 n# D, H做一个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老师
2 f* y; o8 q& E/ ?& J
$ X& M* R2 x8 @9 i4 g7 W# n“醉”美校园,等你发现!
! p" z2 M7 [1 c: v
$ W' o" l( X+ O* ?6 g8 X: f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6 ?" w% `; Q* R* [# B( d
* r9 @, j) B* e- L5 j6 E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