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远在加拿大的张国焘听闻毛主席去世后有何反应?

[复制链接]
查看1156 | 回复0 | 2022-5-13 13: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
# |( z' d/ {$ L0 x/ o/ C

1 e% L6 z2 d! }6 E- l5 q
& C1 V  V8 V0 }+ O6 X
图1
/ s) V* \  x+ j! y( ?/ o% h3 {
在广播报告了这一噩耗之后,举国上下陷入了悲痛之中。全国各党政机关、学校、企业、街道等单位纷纷举行吊唁活动,活动现场哭成一片。
8 z+ h* B: o0 X- @' K& e
1 c4 X" G+ b! l

9 b/ k8 ~+ M) h& U+ }' c! [  a! x
同时,各大媒体将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消息,迅速传播到了全世界。联合国总部降半旗致哀,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对伟人的逝世表达了沉重的悼念。

, ]5 _/ F5 |0 o( m1 ^
消息传到加拿大时,有媒体来采访在加拿大定居的张国焘,他只说了10个字,令人感慨。
9 e4 n" N! p+ u

7 q/ R& g' c0 G2 C0 A1 f

; D# o7 {8 h$ Y8 Y2 Q8 u3 b; k
图3

4 \" }4 a) x7 i+ ~, ^3 N8 X* u
张国焘说了哪10个字?他和毛主席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身为共产党的创始人最后会定居在加拿大?

" P$ G7 v5 f; `) \, ]
这一切,都要从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起。
6 ^& i& T$ {! V6 ]& w$ \
伟大领袖的逝世
) R, k: J# S9 a5 M# g9 c
. p) R7 n3 B; T: a5 V/ J1 b( m
1893年,毛主席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户普通农家,年少时,一心求学。当时的中华民族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j- a& S: p6 a8 g$ |

  C' ?5 v& N: ?# K

0 b$ w+ t- ~" }5 Y
图4

' y: j3 S$ r8 U! T- F
这时候的国内暗流涌动,各方有志之士,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1898年的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宣扬的改良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在求学的毛主席。

" K* C2 u' O, k5 b
. _- D4 s/ k& u1 o5 S
8 [# ]4 F/ g/ f. _; u; M8 H: B, `
图5
, C+ f9 A' a  _- e
当时毛主席写的救国文章,洋洋洒洒,连老师看了都连连称赞。只可惜,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苦于报国无路。
7 w$ y  C2 C2 c: _& U
不过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毛主席的才华,很快打动了为他授课的老师,老师举荐他去湘乡驻省中学,1911年,毛主席走到了省会长沙,也开启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 O4 h; d4 ^2 `4 a2 i* V
毛主席同年年底参与了辛亥革命运动,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又回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 k4 |0 X9 d3 j8 d
$ ~8 |6 X: [, E8 |) j: R

& M! m5 T7 i  e: k  }
图6
5 T" o' S7 D  n* I/ T
在湖南,毛主席结交了许多跟他有着共同志向的青年,其中就包括蔡和森、何叔衡、萧子昇等人,他们一起聊学问,谈国事,一群年轻人的心,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紧紧相连,这些人后来也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

) \0 ^! e# |6 t. e; g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不能不提两个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是毛主席革命路上的引导者。1920年,陈独秀正在筹建中国共产主义小组,他与毛主席畅谈了一番建党思想,带给了毛主席很大影响。
! ], g1 k; ~" s  i3 z# o
) o( r/ A- \4 c

* O0 J2 i" t/ w! g$ N* z# q0 i/ W. ^
在陈独秀的建议之下,毛主席创建了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他曾经的朋友蔡和森、何叔衡纷纷加入了毛主席的行动。

2 X7 \9 q2 U0 ?; {" X5 A: J3 B; b# `" B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毛主席带领着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让日军退出了中国国土,国民党也败走台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也洗清了我国多年来被列强侵犯的耻辱。
5 c1 F$ [" E4 E% O' ]; G
* F3 B- M) ~- N) _

& F# V' t, ^, D* j  Y  ~
图8
7 j5 j- M+ P+ I% ?
在这二十多年里,毛主席先是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后又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一步步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L& }- ]. y6 n/ o# }) w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依然没有停止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他在教育、法律、民生等多方面问题上都提出了多项先见性的建议和主张。

; V$ ]2 c& G. \8 `+ Z' u9 j6 B3 T; u* t; D$ U3 r3 k8 f

& d7 m& c* p; y' C: W( V
图9

% N# b8 i) Y( h/ T' O* v  p
贯穿大半个世纪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爱戴。因此,对于毛主席的逝世,全国上下都震惊不已,1976年9月9日,广播报道这一消息之后,不少人直接泪洒当场,抱头痛哭。

* y4 \+ t* a( b# C) ^; h
9天后,1976年9月18日,数百万群众齐聚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毛主席的追悼大会,一起缅怀这位为全国人民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伟人。

0 Q* Q7 l* |7 Q# ]! K! c/ t0 P5 l, P- H: e& {, h: R

) _) L  _$ R/ {3 |! G
图10

0 W* O7 r# G; ?0 Z
而当消息传到加拿大后,有人去采访在加拿大定居的张国焘,他仅仅说了10个字: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8 y! h. Y8 A7 J, X
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主席站在巅峰,受全国人民的瞩目和爱戴,而张国焘却只能蜗居加拿大。对于毛主席的逝世,这番言论不免让人感叹,不知道如果再给张国焘一次机会,当初的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0 F% F+ B9 I2 x错误的方向+ L. Y+ h: t) S9 f8 j0 N# H

* U3 b& X3 ^6 S! L  @
1935年6月,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经历了长征,在四川懋功顺利会师。

  _, l. V" O8 C1 T' o# T% Q3 [5 w. b/ o) P
' ~" a9 T& T+ D/ r2 `: Q' z  C
图11
/ B( v7 Y) e$ j6 O# G' G/ d
当时红一方面军是从赣南中央苏区合编而来的,而红四方面军则是由鄂豫皖苏区发展而来。双方在会师前并没有过多交集。

( P" o( a) X1 K2 B
这也让张国焘起了打探的心思,张国焘在革命行动中,对于权利和地位的向往超过了对革命理想的追求。

# r  Y4 R! v8 e3 Y" Q: C
被张国焘找到的人,就是作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的周总理。他询问周总理红一方面军的人数。
. L) o1 G0 s/ P, d, R

" s3 x1 T& x: f

" Z1 m4 S4 A" L  a7 X  t
图12
3 R, j* X/ \/ {8 B
在确认了红一方面军人数只有2万多之后,有了兵马做底气的张国焘,便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 ^3 I: d" S, _' O4 w, n
红一、红四两军在会合后,为了继续完成抗日任务,重新进行了调整,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毛主席指挥右路军行动,过草地,顺利按计划到达班佑。之后就等着和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会和,一起北上抗日。
. O2 X& G0 J  {" g8 U
但是张国焘却心有他意,他想率领左路军南下。许多人劝说张国焘按照中央的指示北上,但是手握大量兵力的张国焘并不在意,铁了心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南下,甚至还要求右路军跟他一起南下。

% y( _( ]$ x: C1 D" S
. y; d0 \( e7 w+ |1 N

+ h4 n3 g* }7 U
图13
; j# }" o, d' \2 B9 T, H
中央红军方面认为南下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是如果就此和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分开,那中央红军的实力就会大大被削弱,抗日的胜算也会降低。
8 Y8 O  b( c$ G# x* _, l/ T5 c! H
具有清晰局势认知的毛主席,最终还是决定按照原来的设想,继续北上。和张国焘率领的右路军就此分道扬镳。
8 w. @/ p$ y: ]

' ?. b7 q9 N1 q# @8 Y; P4 A' u7 j
) Q# R+ u( X8 z- f0 S( @
图14

" C# f( @; B2 |: `
张国焘眼见中央红军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十分不满,他率领部队南下到卓木碉。
9 u. V/ |: c; D9 R  ]7 l
但是张国焘所率部队很快就遭遇了阻击。毛主席的判断没有错,张国焘率军队南下之后,就受到了来自川军和国民党军队的联合作战。
% t. _9 m) q5 }0 C: w! ~

1 `8 @% }& }% ^0 o+ N5 {
. k; }) n* p# D8 B8 V0 M
图15

/ o4 F- h* K& Z! ^9 B
张国焘部队被打得节节败退,原先的九万人马也被打掉了一半。无奈之下,张国焘只能率部下向西边逃跑,但是西边是一片荒芜,过去并无任何作用。

) P4 p1 C0 [: H' I) m& w
当时局势并不安稳,中央正是用人之际,秉持着“知错能改”的原则,中央决定再给张国焘一次机会,派他去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副主席。
  l' v7 Z; p( R0 f) w
但是这一次过去,张国焘再也没有回来,1938年,在祭拜黄帝陵的时候,张国焘逃出陕甘宁地区,转而投靠了国民党。
: q0 G4 O( W) `: I
较高的革命起点
4 v* e# j, Y7 n; t! e
$ V* g# w0 e4 ~, f2 c
纵观张国焘的一生,好像在关键的选择上,张国焘都站在了错误的一边。这与他的性格和认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 w$ }  K# }6 a4 ^; H2 @) z

" l: X; x* Y* y. P
7 T8 S& Y: A8 k
图16
8 `7 n3 e/ N6 v, O
张国焘189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的名门望族家庭,他的革命起点比毛主席还要高一点,当毛主席还在湖南师范求学时,张国焘已经考入了北京大学。

" M* f; t9 c- }0 m7 ^
1920年,毛主席在湖南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时候,张国焘也加入了北京的共产主义组织。

* f9 L: o2 V( G5 E9 z/ f9 ~
两人在北京有过短暂交集,当时张国焘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D+ y/ o! f* v% }
- f" e- [; I8 V) e( O2 W+ ^( U

! o4 L! y4 h5 c0 g) U$ ]' G
图17
# \4 X7 y8 f( _  o+ U) d
而毛主席正为了去法国留学的事宜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打工,帮助毛主席的正是张国焘的精神导师李大钊,两人曾在北大的图书馆有过数面之缘。

5 F" ~7 u, X# B) J& d! @$ s4 N
当时的张国焘心高气傲,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长的他,还没有足够的见识阅历压得住突然膨胀起来的名声荣誉。
- h' Q8 E! k. T! c1 t2 {
1921年,张国焘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了三名中央局成员之一。

# O- R$ g# K: o7 [9 ^2 ?
, o8 G) f$ |6 e

& Y$ E& b3 b7 }4 U" K( Q- |4 z* a" f
图18

0 a  S2 _+ U( Z& C( E" Q! b- H9 g
次年他更是赴苏联参加远东大会,获得了列宁同志的单独会见。

9 i+ I+ F& D& ~
回国后,张国焘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后的职位一路高歌猛进。这时候的张国焘,也才三十岁的年纪而已。
+ G0 B9 f+ ^  ]8 c) y
张国焘的前半生走得太顺遂,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挫折,这也养成了他目中无人,贪恋权势的性格。这个性格也为他日后的工作埋下了隐患。
* y8 x  e4 a' d

" c* d6 I- {7 K8 L9 }0 @4 U! P

6 @, v" n* j! ^6 a, w- |% \9 ]
图19

+ [* `: `  Z4 Y' x* G) K
隐患初次显现,就是在“南昌起义”上,当时张国焘的错误判断,差点阻止了“南昌起义”。共产国际也发现了张国焘的个人问题,将他留在苏联工作学习,直到1931年才回国到鄂豫皖苏区任中央分局书记。
" b$ r& M. B0 w6 i0 _
但苏联几年的学习生活并没有改变张国焘的性格,反而还变本加厉起来。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的行动给红军队伍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还未来得及修正,他就已经带着红四方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 q6 e: a) t; D; ~& {凄惨的晚年生活
6 b0 |& f1 p1 O+ j5 F/ c' o+ {4 S
在长征之路中,因为与中央红军的意见相左,选择南下进而又让红军损失了较多兵力的张国焘,最后更是错误地选择了投靠蒋介石

" ~5 Y8 o9 h( @
9 b* c& {& M( F, B  D9 n  y

, V- Q6 c2 S7 w$ Q* r3 k$ e  u" o
图20
: |% M/ d+ h* U0 \
但是这次投靠,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好的前途。为了套取中国共产党的信息,蒋介石一开始还对张国焘以礼相待,以利诱之。

" d/ z9 z' v, u; ?8 ]
在蒋介石的糖衣炮弹下,张国焘做了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将我党的信息和盘托出,还积极参加反共宣传,嘴脸十分可憎。
( r* I- V- j5 f7 l6 y
但是随着信息套取完毕,并且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之下,国民党在内战中陷入颓势。没有一兵一卒的张国焘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他在国民党的待遇一落千丈。而一向任人以“忠诚”为第一的蒋介石,也瞧不上张国焘这样的人。

+ J- d3 c1 Q% n2 l: b+ j+ |# h* [/ B7 u& s
/ @3 c* t# N  J2 ^' Q  A1 D
图21
9 J4 F' X! [; u! Y
在张国焘投靠国民党的第一时刻,中国共产党那边就开除了张国焘的党籍。走投无路的张国焘,只能随国民党一起撤到台湾。

1 R. Z8 T2 ]0 q  _. q" C1 _+ G
当时张国焘在台湾的生活只能用“寄人篱下”来形容,他不像其他国民党的官员有一官半职或者雄厚身家。一家人只能住在租的房子里。并且即使是这个租的房屋,也经常被人霸占。
, g4 A" R; u9 @& W
在台湾受到国民党蔑视的张国焘,一气之下,带着家人移居到了香港。在香港生活了近20年,他的夫人也摔断了腿,落下了残疾。

% w1 @# g- D7 t0 ^. @# B7 [& ]% i$ O# S( K
. U2 k% F0 I' _! n$ i
图22
0 ]) S& x, l0 w$ R# G0 m
一家人只靠着大儿子教书的薪水勉强度日。在这期间,有美国的情报局找到他,想跟他了解中央领导人的信息。为了赚取一点生活费,张国焘又将中央的消息通通告诉了美国的情报局。

9 I! L# B" F! Y& q4 P
1968年,张国焘一家人搬到了加拿大,生活困难的张国焘只能跟妻子两人住进了养老院,加拿大的冬天异常寒冷,在1979年的冬天,中风瘫痪在床的张国焘因为被子掉到了地上无法去捡。就这样,冻死在异国他乡的多伦多雪夜里。
. q( V; r( n. W& y% g6 }( S* d) i8 M) X
张国焘的结局令人感慨,他本可以随众多革命先烈一起被列入史册,供后人景仰学习,但是却因为自己对权力的贪恋,和目中无人的性格,最后落得一个客死异乡的下场。
4 R4 _0 z- I# B
无论哪个时代,靠出卖信息换取金钱的人都注定没有好下场。张国焘选择自轻自贱,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