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近几年汽车中控,特别是纯电车型的中控屏幕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只有汽车设计与工业领域的迭代,还有消费电子行业的进步在汽车上的跨领域延展。不过在展开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
4 z; B7 P. B" x9 u燃油车时代的产品并不是不想把屏幕做大,而是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办法在提供触控逻辑的前提下,做出可靠的大屏幕。
' [! X) D& \3 o6 F7 L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针对车内交互而言,一块尺寸足够大的屏幕能够带来的好处,绝对是是肉眼可见的。首先,较大的显示面积能够让更多的功能和信息,用更清晰的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就比如我们常用的导航以及倒车影像,大屏能够展现出更大的地图面积、更精准的路况路线,以及更清晰的车后视野,相比小屏幕的便利性优势是绝对的。0 q5 F: F; n0 r6 i% m- \; [
" |4 R' o1 m6 J0 V
% M# k. b- P5 \$ ? y* A
* l1 }7 i7 Q% i( f3 P! W1 F, X$ Z7 i) {
iPad的延展式菜单逻辑
( N9 l0 T! ~- T4 T2 M8 _, G8 B' _" } \/ b
其次, 更大的显示面积在UI界面的设计上,也对应了更易于理解的操作路径。这里可以用手机和平板的操作逻辑作为类比,在手机上,我们一般在点击某个菜单中的选项时,整个UI界面都会跳转到下一级菜单,也就是跳转式逻辑。而在平板上,因为显示面积更大,在单击某个菜单选项后,下一级菜单能够从原有菜单的侧面延展出现,也就是延展式逻辑。后者的有点,就在于能够直观展现每一级菜单的递进逻辑,能够有效避免操作路径遗忘的现象发生,对于用户的操作体验而言也有极大的改善作用。
" ^" O3 X! h+ t然后就是相比于需要物理按键与触控逻辑相互配合的传统车机屏幕而言,大屏的纯触控交互逻辑在软件系统成熟的情况下,出现因机械故障导致的系统失效在概率上会小很多。当然,这也是系统故障从硬件转向软件的趋势体现之一,这里就不展开。
5 R- {1 p" u q& R那么回到燃油车的座舱设计中,之所以在我们的认知中,燃油车的车机屏幕大都尺寸较小,总结起来其实大概有以下这些限制条件:
# l! o& F' ?. N" F8 b/ L! h% z& O7 y2 I a
# X) x2 O* u* z, l
9 W% D) O0 B! n6 d
宾利 空调出风口组件
5 ^& `, W, V. X% b' w
( P1 j8 c9 z1 C8 a- @1 ^# y, I" @8 e" } 6 T2 U( d9 S$ Z( e j! @
" Y; ~1 D6 W' L松下 车载DVD娱乐系统组件+ b' w* Y- q% t6 x% O" b
0 B0 T, f+ f! `! [6 A" t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限制,就是中控台后方的冗余空间设计是极为有限的,诸多物理按键的支撑结构、CD机、空调出风口等都占据了大量的结构空间。因此,能够留下来提供给屏幕和电脑主机的部分其实并不多。同时,由于扶手处下方往往是变速箱结构,所以大量的功能区域并不太可能向T型区下方转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燃油车在后期,都采用了脱离中控台内部的悬浮式屏幕设计方案,算是另辟蹊径了——就比如宝马和奥迪。
. F! N }6 T9 S9 F
3 o/ i4 v0 `$ L' p' E
2 ^+ @3 j9 ?' H4 z2 s1 B
2 ]& t/ D- q5 f3 z% n- Z2 d宝马5系的悬浮式中控屏幕0 X# d+ ?* u8 Y$ B- H
( Z# I& d7 S, `6 |& k% {7 k& r此外,在燃油车的顶峰时代,也就是大概十年以前,当时的屏幕技术其实并不成熟。从消费电子领域看都是如此,更不用提工况复杂度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车规级层面。即使有能够完美符合条件的产品,其采购价格也一定是高到离谱。对于需要大规模装载的汽车而言,厂家也绝不会为了当时并不太重要的人机交互体验而下此血本。2 G8 X7 i: a* K& `$ T; S0 \4 p* V
最后就是在工业设计层面,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以及内燃机时代的惯用思维中, 物理按键的交互逻辑相比触控逻辑在可靠性和易用性上是有着明显优势的,因此许多设计师在设计座舱时都会刻意的削减屏幕和触控逻辑的比例,用物理按键系统打造出所谓更高级的机械交互之感。当然,我并不会说这个思路是不正确的。毕竟在目前软件系统并不成熟的背景下,物理按键确实依旧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3 H* I t6 ?: Y% h$ s: m) L
而反观电动车领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从一个内饰设计师的角度看来,如果你恰好是从传统品牌跳槽到了新能源品牌,那么你会发现,上述几乎所有的限制都在瞬间消失殆尽了。+ ]3 l0 N7 X J* G$ g
面对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现阶段的电子工业已经能够做到极为优秀的高度集成化。先前需要一整个盒式计算结构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只要一颗高算力的SOC芯片就能够做到。同时,由于电动车并不具有变速箱结构和传动系统,车内扶手部分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再配合上诸多结构在体积设计上的优化,燃油车时代原本拥挤的console内部,在电动车时代几乎可以用宽敞来形容。那么空出来的地方放些啥呢,要不就放块大屏吧...5 y. D4 s9 B, y; j. i5 d% [
7 L e) D! N7 j1 o0 H
3 k0 [4 ]/ _4 l; H
4 Z q: m) z5 E: N- |: C/ p8 A采用巨大OLED面板的凯迪拉克凯雷德
3 \; @0 j$ H$ h! x# }! f* B8 G8 \) X6 `$ P( ?
而面对屏幕成本的问题,则是先前所说的,电子消费领域成果的延展所带来的的红利。当曾经代表着奢侈与昂贵的LED甚至是OLED面板在人们最常用的移动电子产品上大范围运用,因为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优质显示面板的生产制造体系已经完全建立。并且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迭代,面板的显示效果、可靠性以及响应速度也已经达到了近乎顶峰的水准。而车规级屏幕虽然受制于图形算力和工况不同,并不能满血搭载我们常见的2k和4k屏幕,但稍微缩减硬件规格提升整体可靠性的方案,相比以往的小屏幕在各方面的提升也是碾压性的。
& c e4 w" V9 ~% a& x5 n% b# @并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排除物理结构的限制因素,电子技术的集成化和屏幕技术的更新并不仅仅会在系能源车型上得到落地,对于燃油车而言也是同样如此。因此,我们在未来也将会看到越来越多使用大屏幕的燃油车出现。9 O9 e \/ t+ }/ X. z) a
所以,大屏交互的出现,是新电子时代来临的必然产物。6 V8 y7 e- c& j3 ? T9 G+ w. n
既然说了这么多大背景,我就不妨再深入一些说说我对于现阶段纯电车内饰设计的理解。在我看来,目前电动车内饰设计领域以大屏交互为基础的座舱设计,可以笼统的分为两个特征鲜明的派系。一是“恩断义绝系”,二是“藕断丝连系”。当然,这俩都是我瞎起的名字。5 T2 L& Q3 S; p- K/ r+ h
所谓“断义绝系”恩的特征,即是与燃油车时代的车内交逻辑互断开任何联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这类设计完全否定了物理按键的作用,并以触控主导甚至是作为所有操作的唯一逻辑。在座舱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少得可怜的物理按键,并将数量远超以往的定制化功能通过多样化的操作模式绑定在这些按键上,作为触控逻辑的延展和补充。, R7 ^+ L/ g" j& r4 ^6 S6 [* @
2 Q7 S, C. ~& x* h1 [
! k" H. K b, D- U3 X% A) M; F: R% T
- Q# B; W0 m8 [. Q# O* `特斯拉Model 3内饰" W6 ^+ }) g/ B9 u
' u$ k1 _ `; | z ) |4 W# m) F3 j* Z8 h: q$ C
5 k- n' G; O: \ g7 H
奔驰EQS内饰
/ n- R, b3 G7 \$ X( D: x2 c5 a% L3 j* G4 w
这类设计现阶段的最佳代表就是特斯拉和奔驰,前者因为将所有交互功能都通过一块巨大的中控屏幕展现,因此其在交互系统和菜单逻辑的设计上,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同时,特斯拉的屏幕硬件质量也是目前行业内的顶尖水准,基于强大算力支持其操作的流畅度和显示的细腻程度几乎可以达到满分水平。而奔驰的做法则更加激进,在其EQS车型上奔驰的设计师为其配备了一块由三连屏结构组成的巨大的一体式屏幕,让整个T型区的视觉效果由一整块平面的玻璃统一,别的不说,至少极富特色。
2 `6 [6 t3 L% d, S! ~当然,“恩断义绝系”的优缺点也十分明晰,优点是其能够通过极高的操作集成度大幅度简化操作车内各系统的流程,从而提升了用车过程的便利性。同时,因为解放了其他原本需要物理按键的功能空间,它们在车内驾乘空间的舒适度上也有着极大的优势和潜力。* U) w8 K5 S' }) f" O
而缺点,则是将所有操作触摸化的设计,几乎遏制了车辆行进中驾驶员盲操的可能性。对于空调温度、音乐音量这种需要频繁调节的功能,无法盲操意味着必须低头操作,也对应了潜在的安全风险。同时,简洁的驾驶舱因为缺少了形式上的丰富度,会给人带来过于简单甚至是简陋的印象。针对前者,目前各大厂商想出来的办法大多都是震动反馈。但是因为缺少了物理按键特有的触感定位,所以效果十分有限。而后者则算是个设计风格上的命题,想要通过设计迭代解决其实也并不困难。
+ K3 ~6 X* W) d- x, [% o" m' a
# |* W( }& C0 n& m U( y 4 o% J# q8 Q7 M) f9 W9 S% z
5 o" ]( b1 m. `" z7 c) {% U# W
宝马ix内饰
2 A+ @1 H! Q& {" `- T
s5 K: v5 V+ r3 ]: c) f然后就是我个人更加看好的“藕断丝连系”,这种设计思路的特点,就是在大屏设计的基础上,依旧保持与燃油车时代交互逻辑的联通。而其最明显的设计落地,就是采用了位于全触摸逻辑与物理按键主导中间地带的手法,在大幅缩减物理按键的基础上,保留部分与用户关键动作有关的实体按键,从而兼具触控逻辑的便捷与实体交互的可靠性。而它能够兼顾用户使用习惯与技术迭代进程的特性,这在我看来,也是目前电动车交互设计的最优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宝马的iX以及福特的MUSTANG MACH E。1 n( k) {2 \7 u3 ]6 F2 }
+ G: N" _, A& [+ N* d' Z- F) }7 G
/ Y. F( m9 \ ?( F S" z
+ W% L- l2 S0 W
野马 MACH E内饰3 w) c# X; _9 [) [: C. y
3 r" y) j) L, T9 p2 n8 ^6 H那么,我为什么会认为“藕断丝连系”设计思路才是现阶段甚至是未来很长时间内大屏交互的最优解呢?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它能够解决常用功能无法盲操的弊端。在MACH E的屏幕下方中央,保留了物理按键的最高光设计:旋钮。相比于按键,旋钮有着更加明显的触感曲隔,自然也更加适合驾驶过程中的盲操需求。同时,旋钮顺逆时针操作的特性,也十分符合音量调节和温度调节这类需要高低变化的常用功能的控制逻辑,可以说从软硬件层面都十分完美。有趣的是,宝马在ix的交互设计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6 h! A9 a& j- f; J' {
/ L0 Q& g) I3 b
: N3 ?+ S0 c2 `% D
5 T8 n4 ?* v" |9 @野马 MACH E中控屏旋钮) }/ | D+ J) m. V1 O0 O3 S$ {& q I
% i& L$ P( w$ P( {2 S

& s9 L+ |5 ?, y9 M6 g7 `
$ Y1 V: }' @2 z+ V" n& E$ p+ i% V宝马iX 扶手区域iDrive旋钮
9 z: E! s! d/ x! {6 m
# Y: A% H3 W$ [. V6 C7 A2 u2 d写在最后:在未来,电动车的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肯定是不可逆的趋势。但可以不负责任的猜测一下,像MACH E和宝马iX这样在车内保留一个核心物理按键的逻辑,将会是未来十年内的主要设计语言。就像当年,苹果只在手机正面保留一个Home键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