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万自主纯电汽车品牌,谁会是未来的国产之光?

[复制链接]
查看8059 | 回复0 | 2022-4-29 04: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换个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 d2 _9 ^# P  s: h
过去几年纯电市场翻天覆地,很多次和工友们讨论时都提到的一点就是:纯电市场的逻辑,走出了和燃油车截然不同的一条路。纯电是市场的一个细分领域,从用户角度来说,有不同于传统的视角,有不同于传统的需求。对于厂家而言,则是双碳的压力,以及售后的收益。今天这个“截然不同”的市场逻辑,实际是一种用户与厂家的双向选择。
7 [- d4 n. G! t& @! Y* h( R要讨论清楚“国货之光”,就得先弄清楚这个“截然不同”是什么,才能知道应该怎么做,以及谁做的更好。% h4 ~- r" i* b
“高科技”,可能是最典型的一个标签。1 x0 }( w0 F6 M  R2 u  b- O' T
普遍的认知是,相比于发动机、变速器这种极尽人类认知的机械结构,三电更为纯粹。去繁化简能够让“智慧”存在更多可能性;也能让更多的企业进入这行业,参与对环境的塑造与变革。因此我们会发现,纯电市场对迭代升级、高科技、用户关怀服务的需求是成倍的增长,多数主动尝试纯电的年轻人,对这些产品天然有着热爱。能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几个问题,首先是一个纯电品牌能否具备“存在感”的前提。/ P! [5 Q! a3 X3 l
但纯电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呢?8 L; b- n7 T# ^# V0 t
其实还是续航与安全。尽管现在有很多优秀的解决方案,电芯都在疯狂地往理论极限飞奔而去,但整车的表现,也取决于电池包、BMS的水平。集成、匹配,与应用,始终是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
* Z% v' X, O, S: p所以纯电汽车就真的没有任何与燃油汽车近似的地方吗?
4 O- F: I0 F6 W- o; Q( x' {纯电汽车首先是一台车。车身、底盘、NVH的要求,本质上都与燃油车相同。设计开发结束后是否有一套严格的体系进行验证把关,制造过程中,工艺细节的把控,产品的一致性能否有保障,决定了最后用户手里的那台车,是不是能够让人省心。
9 G. ~1 i  K7 u" F
  U7 `- W# p; ~1 U, w 10-20万自主纯电汽车品牌,谁会是未来的国产之光?-1.jpg
' ^: y* k" [% D0 U% y: Z5 X% n
+ y9 W9 Y) {# \/ P' \, A: d到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优秀的“纯电”品牌来说,“好玩”只是其“有趣的灵魂”,能否值得托付一生,还要看其背后的技术与制造。所谓“截然不同”,并不是指它与旧有的汽车行业互相脱离,而是指与既有体系相比它“青出于蓝”,诞生了新的意义与价值。' D, ]  r0 t& t* g
在讨论这种“新的价值”时,有一种常见的误区是,“新势力的响应比传统车企快太多”,事实并非如此。传统厂家也有着积极进取,激流勇进的一面,只是两股“逻辑不同”的力量,在内部相互博弈的过程往往会为其矛盾所累,导致相互都无法发挥应有的潜力。所以,重新成立一个子品牌来运营纯电业务,对于主机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Q2 F$ z. F/ w% o& ]/ f" @( ~尤其在纯电生态基本形成,市场要求厂家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就更应当如此。6 Y% j3 H# _+ w' P- n& l) U) A
而快,就是中国最大的本钱------在全球市场还在犹豫脚步要不要跟上口号的时候,只有中国完成了几代纯电车型的迭代与庞大的用户数据积累。所以其实纯电“国货之光”有很多优秀的代表,我们总结下上面聊到的特点,来看看有哪些比较好的案例。
( W& o; O; ?0 C2 O9 z2 e可能比较细心的朋友能够发现,上面提到的四个特点,每一个都在为上层需求做支撑。
1 i: q( a* H5 K6 t1 o  O) O# L在我的想法里,一个拥有丰富经验,对供应商有绝对把控,有一定体量,对可靠性、一致性以及售后有着丰富的理解的主机厂,去重新开辟一个纯电品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这个背景解决了“可信任”的基调,也有着“向前冲”的决心。
8 A3 B- C8 m- j" _1 r其次是这个新品牌在三电业务上有所突破,能够解决“竞争力”的问题。
3 k& y8 d0 l( ?+ p3 F$ n# ?再就是这个品牌,如果能够在“高科技”有敏锐的嗅觉,那么它就能够脱胎换骨,实现“青出于蓝”。9 [) j; K' W0 C: b/ U7 p! O4 k0 g
到这里,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首先是广汽埃安和吉利几何,篇幅问题就不展开太多了,这里就以市场占有更高的吉利为例聊聊吧。
7 ?% |3 c( z5 W7 ?$ H
2 C+ E4 t- O: [: Y, c 10-20万自主纯电汽车品牌,谁会是未来的国产之光?-2.jpg 5 m/ a4 `5 F7 e6 J
# z2 \/ e; }3 b$ g1 b
吉利绝对是自主的顶流之一,毋庸置疑,其故事之多、之波澜壮阔,在国内的汽车发展历史上肯定是一笔重墨。全球5个设计造型中心、5个工程研发中心、5个海外整车制造厂,每年销量超百万辆,累计用户近千万,4S店超千家,纯以造车、服务网络来说,吉利有足够的底气。
3 P6 ^7 \. m% a4 e9 f4 n而抛开这些冰冷的数据,大家对沃尔沃、路特斯背后的故事,相信也耳熟能详。
" ~1 r+ g/ X: x' m我曾以为,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只得到了身体而得不到“心”。但后来的几年,行业大量人才涌入了吉利,博越博瑞的成功,以及“领克”品牌的成立,都在说明它对沃尔沃技术的消化。有不少同学朋友曾在吉利工作,最常提到的关键词是,“奋斗者”。% s' R5 [" T  x# r
仰仗过去近30年的造车经验,吉利早已打通全行业上下游近千家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其中不乏博世、BOSE等知名品牌。生产端更是实现了100%的自动化率,世界级的生产制造技术也是其底牌之一。可以说,这个品牌在传统领域的“设计、验证、制造”有绝对优势。
- L9 t  `5 x( N" ~3 O: `  h$ v5 k但从吉利对沃尔沃的态度来看,在面对“发展”与“进步”时,它也有着绝对的偏执。因此,当它开辟了“几何”这个纯电新战线时,也就一点都不奇怪。问题就剩下:它愿不愿意将这些多年的沉淀,转化为在新赛道当中的光环。0 E0 b* V; }7 O2 v4 y; Z
从目前能够了解到的情况来说,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产业投入已经超过了300亿,核心专利有着超过300项的积累[1],我想,“愿不愿意”这个问题,是没有问题的,也相当于回答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被信任”的基础。! I9 w: o& I1 F4 n% T7 v
那么往上,就是“几何”的三电实力,与“高科技加成”。' B/ Q* {9 O$ l; l* F
一台优秀的纯电汽车,应该有什么样的特征?
- A# n5 D3 d9 B2 d+ e1 S8 P把我们自己设想成是一位要买纯电的用户,就可以知道:续航够不够? 够不够安全?5 A% O" }8 G. Z
续航的核心是能量密度。我们在研究电池时,研究的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膜。例如三元锂电,一般是指以镍钴锰酸锂为正极材料的电池,镍钴锰的比例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做调整,得到不同的电池特性,但电池活性越高,也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往往会有权衡。实际的“电池包能量密度”,市面已售车型常见是130-160+Wh/kg。如何让电池包的密度,向单体电芯的理论极限靠拢,是主机厂的能力体现之一。
8 H% I! Z4 x0 P; H0 c
; ?, V  B/ @* V6 M% G& B! x 10-20万自主纯电汽车品牌,谁会是未来的国产之光?-3.jpg
6 g! j; A$ ?8 N5 T$ A
! {5 P6 ?0 p3 a% `& R/ f' z几何C的这个值是183Wh/kg,镍钴锰比例55:12:33,是一种更加科学、安全可靠的配比,但依然维持了极高的能量密度。这方案可以与更高的电压环境、特殊的电解液进行匹配,单晶材料内部没有晶界的存在,因此可以在多次充放电循环之后依旧维持着较好的稳定性能,可靠性与能量密度,在更高的位置上达到了“协调统一”。但仅仅如此就可以解决续航的问题了么?( j! z) u  C# Q
前几天写了一个答案提到过,BMS其实是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消费者所忽略。打个比方,SOC这个值决定了续航的长短,以及充放电功率的大小,但是在整车上无法直接测量,只能依靠估算。既然是估算,就存在算不准的问题。9 f+ i; }- y# z: S$ B
为啥经常说纯电汽车的续航里程虚标,不准呢?SOC的估算精度就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素。不同温度、湿度的环境下,电池性能受到影响,容量本身有非常明显的偏差,而传感器对电池电流、电压的采集精度与频率也很重要------采集过程是离散的,可是数学上我们做积分,是把数据看做连续的;再就是电池随着寿命的增长性能的衰减也是个问题,以及电池自放电、出厂一致性等等,都要求对SOC的估算做合理的修正与补偿。
! p( S* a  X( D' G这个过程,非常考验主机厂的经验积累。
% X) T3 o& |0 F. y( |4 V2 _硬件上有过硬的电池技术奠定基础,软件上有丰富的经验沉淀来塑造算法与策略,才能够实现“续航长久,不虚标”这个结果。在汽车之家、电动邦等多家媒体组织的续航大赛里,几何C曾经连续四次获得挑战赛冠军,实际续航值超过了理论NEDC续航的93%!其背后所仰仗的,就是软硬件结合的体系技术。* A! |, i6 O  l1 Q  h, t  E  {
(参考https://dig.chouti.com/link/30203587?mark=true)! d9 s6 I" B6 z# U. f6 y
% u9 }- s9 |, }4 {/ l' H$ e
10-20万自主纯电汽车品牌,谁会是未来的国产之光?-4.jpg
) i! ?) o" i+ ?6 e  y1 C7 u
5 e0 k$ g0 o# h8 x, m* _+ B再就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热管理。多数人印象中,热管理意味着电池热失控的防止,但如前面提到的,电池在高温、低温下,性能都会出现很大程度的衰减,也会给SOC的估算造成麻烦,处理这个问题极其依赖企业经验积累与know how。
: c4 b/ p# p) [; c
8 f  W- S+ ]- @) b 10-20万自主纯电汽车品牌,谁会是未来的国产之光?-5.jpg
) p% H$ N+ V- [5 I8 D& Z3 X
* G3 j, G/ e3 C几何C的ITCS3.0电池智能温控管理系统是这么做的。9 a7 ~' Q: o& ~; i5 r. z4 E5 f
电池温度高于38℃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工作,而在快充阶段,这个值会被提前到32℃,从而保证快充时的热量积分被提前抑制。对应的,当电池温度低于0℃时,加热系统开始起作用,快充阶段这个阈值则被推迟到10℃,来降低整体的热量输入。整个温控系统会持续、动态地在各种策略当中来回切换,直到电池温度维持在理想的范围里。# W1 t) F5 f6 D3 f
那么可靠性如何保证呢?5 c$ C! |- |& B9 }5 |  ^' U5 ~0 O
其实和续航很像,也是底层的机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上层的策略,多层交织成一张大的技术网络,最终来对我们想要的这个导向“结果”来做保障的。
5 @& R/ r& U1 J! U- g我们以用户的角度来感知这个事情的话,几何C会在多种异常情况下及时做出提醒与响应。例如,首先就是24*7无间歇地对电流、电压、电池温度进行监控,并通过双回路的FPC硬件热失控检测方案,耦合多种特征参数,来保证对热失控及时、准确的诊断,即使热失控发生在车辆休眠期间,BMS也会及时唤醒整车并进行报警。仅就“电压”这一项,就有好几级的报警和响应策略。也是这样的“冗余、充足”的“饱和式”保护,才能有信心在“售后绝对不出岔子”。
% {/ C& |2 _* {& m) ~. S在三电之上,就是“高科技”了。( G# v+ g3 r5 K' g, N3 A) ], [
例如非常好玩的RPA远程遥控泊车,人在车外,那就是停车的“上帝视角”,再如何小白,也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极尽方便”,又或者基于沉浸式Live house概念打造的音乐系统,将音乐与氛围灯光完美的结合起来,律动非常有趣。
: A) F" e2 B( _" `篇幅有限就不再展开了哈,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主动了解一下几何C。& Z+ i* E) y7 w
但总体上来说,这就是纯电品牌“国货之光”的典型案例之一,传统的造车底子,新能源的技术有所突破,以及高科技加成下的青出于蓝。3 Q3 n2 S& e3 Y, A% e
“自主汽车品牌”的种种传统观点,确实已经过时了,很多时候当朋友问我,20W以内要买什么的时候,我其实想不到什么太好的合资品牌,相信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国货之光”陆续出现。
/ m# D. |' G& [$ i/ _毕竟,时代已经变了。
( g& ]' u: F+ n3 Q/ d- R参考资料
; ~9 f: X5 Y2 d1 c- U[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818238654288060&wfr=spider&for=p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7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1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