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出来是正常的,看出来说明你被洗脑了。
8 y u( M4 |1 C5 F# h) E! _7 |设计语言这东西,大约20%的部分是有其视觉道理以及约定俗成的概念的。比如:
( j; [) t" R2 O0 U, `* d比例(Proportion)。比例是一辆车视觉效果的基调。
& m. J8 s4 g; k' \. N/ N( h
% b& U2 M9 x! u$ F4 W {
4 n1 ~! z& X. A, p4 a6 b Z+ @6 s$ N9 Z
站姿(Stance)。站姿是一辆车动势的集中体现。
4 R, {9 M i$ d! k, G% ^; Z" g. a( c9 |

( Q; i4 I8 D) X2 F& A" V" X类似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7 V, Q0 J/ J. z5 t6 _
但是,除了这些基础的东西外,你日常听到的所谓「设计语言」,80%都是「营销语言」。7 C3 f+ L, [# T3 U$ b, \
比如神马钻石切割,魂动设计,流体雕塑……, j j2 `" Y; d4 h/ @( p `
「霍氏弯角」也正好是其中之一。% J, f9 h+ Q% W% g I8 R* ~
- f9 N8 D1 v T6 w) k- {

0 G" G4 e) O9 p d. b9 w5 q但是霍氏弯角这种小细节,和上面说的给设计语言从营销角度命名,还不太一样。汽车领域这些百年大厂是玩这种小把戏的老手,我习惯把这种做法称为「占坑」。4 h1 F% v" S/ [; |
占坑的核心在于——寻觅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的设计点,然后用一代代车型、一次又一次地营销来不断强化,从而达成实质性地设计细节占有。毕竟设计这东西是没有专利的,但不断的营销强化,可以在人们心里形成专利,这就叫品牌文化的形成。
! c9 y3 E1 @% ]. l宝马就早早抢占了C柱反向倾角这个设计细节,然后不断强化为品牌符号。要知道类似设计的可不止一家,甚至是很多家都用过这种设计,但大家都很默契的不怎么宣传这个点了。原因无他,坑被人占了。
% h$ A' P X! i* _- |* C) F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几乎所有老厂牌都有自己的坑。这些细节和汽车造型设计的本质(对实体空间的雕塑)并无关联,都是对表层设计的不断强化。比如奔驰的立标,马自达的红色,保时捷的五联表……4 m- {7 a5 P E+ B
6 n+ U m' v6 y* D! L- A
符号拿到手占到坑以后,我说他运动他就运动,我说他豪华他就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