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正常,和多数人认为的“身体疾病才疾病,心理疾病不要命”不同,事实上70%的身体疾病,其实都和心理因素相关,甚至直接由心理因素引起。6 w) A% e4 U r2 Y% i# j! b) _
心理学界从上世纪中叶就开始注意到了这一点。起初,人们只是注意到心理演练对运动员的实际训练能起到明显的提升效果。甚至即使只做心理训练,一段时间后运动员也可以获得明显的成绩提升。2 a* }% f4 U8 b9 k
1977年,精神科医生乔治·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指出人的身体健康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一理论迅速被后人广泛验证和接受。心理问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在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中逐渐明朗。
3 z% j/ a( t& @3 f2 x现在,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心理状态于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因果联系,甚至通过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就可以达到改善疾病的效果。
. k$ O H5 H$ d9 `) W一、心理状态与免疫系统疾病 Z1 O& W6 t0 p$ K
8 G; y6 E! ?$ d' e" \
1.心理状态直接影响A型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1 x% `! \/ z, U: Z0 s8 q6 G1 F" i. d8 w/ a
A型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免疫一般感冒的第一道抗体防线,也是用来检查人体免疫功能的最常用方法。
1 @7 q+ G, {* j& [* Y% t0 a科学家们在实验中为被试施以不愉快事件,然后观察被试的A型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发现不愉快事件不但会直接降低A型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其活性(免疫反应水平)也会因为受到影响而降低。
9 l5 I6 b* g" U而如果给被试施加的是令人愉快的刺激事件,那么在随后几天中,他们身体的免疫反应都能保持较高水平。
5 N2 O. w3 ^) Q2.心理状态影响免疫系统基线功能# q: \6 e7 s* \( h4 ?5 T7 w2 v5 }; A
2 U. h% Z% X% I; h6 u7 q
人体的免疫系统基线水平,是指使得人体启动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的阈值。& S3 `1 {% N u$ X" T( e: u' a
科学家在研究中已经证实,日常生活中比较风趣幽默的人,他们的免疫系统基线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因而健康问题也就比较少。2 ~+ I3 k5 X) O7 w5 S {
而那些遇到问题经常使用哭闹、愤怒等方式应对的人,他们的免疫系统基线水平就比较低,因而健康问题也就通常比较多。
, _ F! N7 L# j7 b这一点在老年人中更加突出,并且年龄越大,由于免疫系统基线水平低而导致的身体问题也会越多。
+ h) R3 w8 n3 B) c3.心理状态影响疾病易感性8 U8 `8 e, L4 g/ Y
0 t: U: @8 e7 h; Z. P
科学家曾将数百名被试安置在含有5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场所种,单独或者成对隔离居住7天。- m* O8 y0 [( k3 `* U- m Z, L5 C
结果发现,情绪通常比较消极的被试们不但感染病毒的概率要显著高于情绪比较积极的被试们,而且感染后的严重程度也更甚——他们的“上感症状”整体指征由实验前的0.63直接翻倍至19.9(31倍多),不可谓不震撼。+ {) N3 D4 `7 R% L" I6 r. M/ F7 m
同时,实验人员也发现:如果有意压抑消极情绪,虽然病毒易感性可以得到暂时的降低,但这种压抑给却能给身体带来更加长期的、恶性的伤害,个体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可能也会随之上升。
% { a$ c6 u H! G* [/ P二、心理状态与心血管疾病" m7 R6 P2 j$ A1 v% c- Q
. z$ J8 n0 O6 J2 B' f' u现今的医学界已经普遍成人心血管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了。即:其发生和发展与患者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 \# y' F7 w2 `9 z
虽然传统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主要是糖尿病、肥胖症、吸烟等,但近年来的研究却认为:这些因素只占到了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的2/3,社会心理因素才是促进其发生于发展的真正要因,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通过情绪障碍和慢性压力两个方面实现。; V: A0 B1 _7 K* ?0 g9 E
这一结论也与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剧增,同时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常年增长的现象,是完全吻合的。
) Z5 X' ]/ V9 _0 R- h1.心理状态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 v0 p% M* Q
; p6 ^" c( }6 B- a3 c w) `% V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情绪不佳时,总会诉诸烟酒、熬夜、暴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环节压力,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被证明可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进程。 o7 @9 f- D- R3 W/ L, U
2.心理状态影响身体循环
! C* {8 L- K; d/ N2 t$ u4 A& {7 Z! ^& F3 t
负面的心理状态已经被证明能直接能导致内分泌紊乱、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及血液高凝状态。这些因素可以直接参与疾病的发展进程。
) a7 J0 e ~5 D* E+ ]& G3 J- u而由于许多心血管疾病存在长期发展、急性发病、需要时时警惕应对等特征,于是在患者出现病症后,疾病本身也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这无疑又导致了他们的心理-身体影响体系进入恶性循环。/ n. g$ p- M* h
3.A型性格与心血管疾病
3 p a. B- \. u& v5 j4 W7 R1 W5 ?
另有研究发现。A型性格(亦称A型人格:脾气比较火爆、有闯劲、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好斗、爱显示自己才华,对人常存戒心等)人群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B型性格(与A型性格相反的性格模式)人群的4.5倍,是M型性格(介于A\B性格之间)人群的2.57倍。
# k1 _5 j+ W4 J3 ?' X5 g4 _这种显著差异并不是由于A型性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相关性导致的,而是由于A型性格直接参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 g2 \) D3 D, }( R0 Y3 T2 W
A型性格的人由于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他们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也就因此频繁被唤醒。这时候,人体内的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心率突然加快,血压急剧上升,血管强烈收缩致心脑血管供氧供血减少。 O9 |2 h3 ~2 _# |# G
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动脉血管或粥样斑块破裂,导致脑出血或急性心梗。交感神经兴奋可致心电不稳定,心室浦肯野氏纤维自律性增高,进而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0 \3 ^9 s, \: h# k! f# r5 j
此外,交感神经兴奋可激活血小板活性,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粘度增加,加上血管收缩及粥样斑块,形成了脑梗死。 三、心理状态与消化系统疾病
: L v: F% V3 \% g
Q1 t+ Z+ D# y# y4 k去消化门诊就诊的患者,近40% 都是功能性胃肠病(即,肠胃功能紊乱),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的消化系统病变,但却出现了明显的胃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胃痛、便秘、腹泻、反胃、打嗝等消化系统异常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些患者中约42%~61%会伴有心理障碍。
+ H6 v% l, C8 |- H" T6 ]. \国内外研究均已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性格内向、焦虑或抑郁状态等均与功能性胃肠病有高度相关性。调研也显示,普通人群和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的抑郁或焦虑发生率分别占9.1%和54.2%,心理因素是功能性胃肠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x q/ A0 u+ p% T0 `7 M6 \
有实验支持,不同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不同:9 `- ^* {8 _3 c5 E& p ~
6 A% l2 v3 V# e" i$ [5 ^
" ]- H# E P6 o+ y$ {5 g- 愤怒、过度兴奋、攻击时胃酸分泌增加,而恐惧、抑郁时则胃酸分泌减少;
0 m0 m) q' |. Z9 Z# d - 进食障碍患者的神经质和焦虑,导致了其出现多种胃肠症状,从而降低食欲;
+ I6 e6 @/ x; W( O, l - 暴食症患者则是对疼痛感知阈值降低,导致食管平滑肌张力增高;0 c# D- I, s% Z* Z
- 焦虑、抑郁会导致成人胃部高敏,而儿童(若遭受虐待)则常会伴随胃排空延缓、消化不良;
% F% L1 Z1 F+ a# f* x9 z/ _ - 心理应激可便随明显的腹泻或者便秘;( b, H( e" U' M, d) r% Z: ] e
- ……9 u- T6 B' k, X
而反过来,症状越多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其心理障碍的评分也会越高。8 |4 \* B8 h3 Q* l' p( j
四、社会支持与心源性疾病
8 `4 m* ]5 s* s( E
& W1 f! s5 f# y( k! ?3 w社会支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影响身体健康。6 u9 [0 N$ B& X% y4 R
其一, 当人们经历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时,或面对一个挑战性的情境时, 社会支持可以使人们感到有所依靠 , 进而通过改变人们的情绪状态而缓解个体的应激水平。
5 V1 B: l( f! S0 z* V 其二, 经常而稳定的社会支持可以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不仅能帮助人们摆脱或消除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消极情绪 (如孤独、 抑郁和忧伤等), 而且能提高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6 [& j% Q* f5 [4 q
“社会支持”个体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条件。
% E7 j0 l r' @& m( F$ Q) }% `2 a) s6 g N- n! B& q
社会支持并不仅仅指的是来自“社会”的支持。个体与其自身之外的关系,其实都可被称为社会关系。因此,个体的社会支持其实主要是源自家人、朋友等重要他人的支持。1 D5 l. l/ ]' a" V4 k3 Z: j; r2 o' Z
在题目中,9岁男童一提上学就发烧严重,家长却在多次出现类似症状后才产生质疑,说明孩子受到的社会支持并不足够。
5 j* {9 u% _+ Z# i( k1 g7 |4 i! m4 v) U但基于诸多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支持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0 k7 ~9 w$ W$ U+ e% C. o4 u: ]即使孩子的发烧状况是心因性的,并不源自身体病变,但发烧症状产生后,孩子的身体自然会因为这些症状而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
7 k7 u; \$ P D' C) [4 r5 S5 p8 R# F而40度的高烧,其对生理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5 ]0 o7 S8 e" H我无法想象这个孩子面对上学是多么的抗拒,而家人的逼迫又让他有多么的绝望,才导致了如此强烈的应激反应。+ |3 f4 R+ X" Y3 ~ s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家长想让这种现象消失,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首先聆听孩子的心声,搞清楚他为什么不愿去上学,然后与其商议得出解决方案,才是最妥帖的出路!* \+ h8 y# h* X# C+ x2 n
具体可以看我的这篇回答:
3 ^$ n/ T$ d1 U1 G孩子畏难情绪非常严重,完全不肯动脑思考,该怎么办? 愿所有孩子的内心都能被正确地看见和解读。. }+ ]- W) `3 B! ~+ J; x+ Y, q
=============
0 ]6 ]* M1 w+ U公众号:李谊之帮
: H* s" \3 E! Z( G$ W* p. G专注个人成长&抑郁症救助
& g D# p& ^% V- Y1 G参考资料:
( h+ s/ ^6 T; h) \& h3 y/ k
/ I1 \$ n4 F+ r/ v7 j$ Q- ENGEL G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J].Science,1977,196(4286): 129-136.0 x1 Z( }0 X( L" k3 h6 W3 a" N
- A型性格_百度百科4 k$ z P$ r7 e7 U
- 汪美林, 李娟, 何苗, 林瑞桢. 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在我国心血管病疾病防治中的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 21 卷, 17 期.' q! B( p6 F5 J- }6 u4 _
- 柯美云, 张艳丽. 重视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关系的研究.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 5卷, 1期.
. O8 h3 |# Q1 _7 b: i. x2 f - 刘风芹, 楚更五, 李子华, 牵平, 张瑞迁. 心理因素与溃疡性结肠炎. 健康心理医学杂志: 2001年, 9卷, 4期
2 G: @6 A" v/ t" k. T) R4 j* U - 乔建中, 王云强. 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年, 16卷, 10期.
( R8 o, a/ v% v* [* i6 Q;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