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从业11年,支持双减政策!
! ?4 H% }6 B: E- S双减政策对于教育行业的核心整顿思路:去资本化和去产业化初见成效;5 |! h4 ~# s3 L$ ], J z! W M2 A
从这个角度思考,个人看法是:未来的教育行业,投资回报率和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q* ]0 J5 g" N
打掉赚钱预期之后,自然也就能回归常态。, I$ u$ u) F( w( N7 F
+ T/ |! H3 N- h; }0 U: h( I. H
而最终真正受苦的,是千千万万家小机构,尤其是自己拿出积蓄来创业的小机构。) N/ C* J/ O- I0 ?- P
以下是过往分享的两篇文章,权且当做笑谈吧。
( u5 l7 `+ z* X J未来能开机构的,只有一类人,既有钱,有势,有教育情怀。# B7 P7 A$ Z8 v% ^
7 F$ O5 x/ Z- o" t7 Z
从目前所有政策来看,接下去的教育行业,所有机构都必须合规。0 F( A8 G! K: {' Q# H& ~
场地、消防、收费、教学内容、教师资质等,都将严格按照指定标准来实施。1 _, w& I% Y4 O, D% P! v# A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 S5 f4 Z7 A, O& ?& M4 d! r, ~* Y. n3 }' h6 ?7 k: N1 a
意味着:机构的整体投资成本会大大提高,保守估计得在过往的基础上提高50万以上!
2 x& R& M0 u- K当然,这还不是结束!
% z+ s% b, |4 E# u% f% A O因为一次只能收取3个月学费,且学费要收到指定的监管账户上,所以,你起码还得准备一年左右的周转资金。6 ~! z' j: ^" F& O
. g+ k! W4 Q3 U5 R这笔费用,按二线城市新创机构运营成本来测算的话,应该在60-80万之间。7 g/ E9 s1 K4 z# @
政策之前,你大概投资50万能搞定的事情,未来得投资140万。
" a9 H0 w P# i2 P+ q- r2 ^3 B" `3 y, F1 O5 A
为了让你明白这140万是怎么出来的,这里需要给你拆解一下(拿2线城市来举例):0 _0 y5 K1 I$ N3 L
300平、双消防通道的场地,一年租金在28万左右(含物业管理和水电),一般这些城市,都是付半年,押3个月,所以首期投资款得支付21万;6 [. I% R/ ?' C6 v" Z3 D
8 u, C) V5 ~3 U* F
装修,做得稍微简单一点,还只能是毛坯(不需要打墙和运送残渣),按1200元一平,费用也得在36万左右。
' X+ g8 k5 W9 `接下去是空调、办公设备、教学设备等硬件采购,没个10万也很难搞定。* y" ?/ G0 |" ~
2 d9 J; B, i3 t! f' F6 r
还需要做消防,拿消防验收报告,除甲醛,部分地方还需要托关系办理办学许可证,七七八八加起来得15万。9 h4 M/ k! A5 s* O, O
最后是前期的人力成本、市场营销费用,按3个月测算,保守估计也得18万。
7 U* Z# b8 c4 b. m3 n
& x9 F7 Z9 i' i合起来就是所有的投资总额,总计在100万。 ~/ `% D4 j4 a3 d2 s- v' P8 V+ s
由于接下来一次只能收取3个月学费,且学费会统一接受监管。原本只需要3个月周转资金,在此政策的监管下,机构周转资金得再提高半年。这笔投入在40万左右。
7 F( W4 a* O; [ a/ `; r
- P! n# l! e; x0 I( N6 t$ \+ d请注意!到这个阶段,只是代表你的机构开起来了,但距离运营起来,还有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V$ O; X, ~$ N% X% }( l
一年之内,拿出现钱140万,说实话,本身就是一道门槛!
! @- _- K/ n2 A- v- j- H3 [过往的名师工作室,小微型机构之所以能存在,本质上是因为创业门槛低,自己有技术,能招到学生,在家里上课就能赚钱。
! Q: i$ K- s% K5 ~+ w* U. O
# b8 C+ `# ~+ v) E$ y' A. F而一些稍有规模的机构,因为投资人是外行,感觉这个行业的钱很好赚,稀里糊涂就进来了。最后只能是拿其他产业上的利润来填教育产业。* _/ P, l' w. h/ ?
如果你经历过之前的教育行业,就很清楚,这道门槛所带来的影响就是:行业垄断。0 W0 n( O3 Z _) g# A( U
/ ~. F* G w+ h! G7 v
有钱,有情怀,想做教育,你就来!
i* {% [; {1 M+ v3 U; r有钱,没情怀,想赚快钱,你莫进!
" c3 O6 {0 z- M- l9 l5 K. B* {6 U没钱,有情怀,想卖技术,门没有!
1 q* @- s3 I7 L, u. ]# w) E3 X- O2 k
不要试图去挑战政策的底线!建国以来,把教育行业政策写进国策(十四五规划),是首次!
6 r$ ^5 j7 w0 ^5 Q" K' I, A还有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擦边球做法,在前几天发布的文件里,也全部明确。8 M' F. B: [. `( @
: }; I2 E' G8 `- ?% f
这里也引用一下:
8 C$ k b3 F7 h- P6 I1.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Q1 O+ P P, p7 L# b6 |8 |2 E
2.没有教师资格证或者在职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外培训;6 [# k; K, N- U$ u% ?: |
, T4 V/ P$ I8 i) D0 `( V$ B
3.违反培训时间有关规定,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u6 v! e, w K; w# i8 `+ H& u
4.违反培训地点有关规定,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
+ s: t% f$ R( ]0 \
; i) d1 m2 l4 w x- R5.违反培训内容有关规定,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 F$ m" C* M5 C6.违反培训方式有关规定,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
" X% R# j1 z! l* U K; p/ ~
; B) Z5 d+ M6 N, z% p) k& z. z7.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
! l) s8 a. Q2 b3 @2 \最有杀伤力的是第7条,这种说法等同于:何谓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一切解释权归政策制定者。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o0 @8 v3 e/ F2 m0 B- v2 E& @
/ n) p/ `/ x8 E/ x所以,没钱、没势,没背景的,都没法再开机构了……(刘一一,“深学邦”创始人,专注提升教育机构的综合盈利能力,微信号:sxblyy02): S2 q1 r+ A% l& q! X" g8 O: U* S/ N
& G4 m: C4 G ]
/ E/ o9 k. }: V& D9 b5 F<hr/>从双减政策文件出来,到现在,这个问题被问过很多遍。
' `! p7 |4 B9 l- j, c0 O$ u2 [乃至于不少关心我的网友们,不断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询问我是否会转型,以及善意的提醒我“教育行业玩完了,赶快转行吧,刘老师”。6 v! ^$ e- n- t/ I" |" }
8 O- h) {6 e5 C$ R# L- c8 e. I4 Z/ l在此,先对所有长期关心我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f( \# ]" m @2 `8 C% H, A
接下来,还是基于这个提问,讲讲自己的看法。0 K/ x) w) X3 z& X' C7 d0 w
同样的,先给结论:教育行业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得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是有教育情怀,想借此养家糊口的,个人认为未来也还是有机会的。 `- M) J+ m0 u" v! e
7 ^8 c. ~- U. `. D: F
二是纯粹投资,且指望在教育行业能够比之前所待的行业赚得更多,希望通过教育行业轻松实现大富大贵和财富逆袭的,或许可以绕道了。: i1 |; \0 p* D G$ D0 t
首先得明确,双减政策对于培训机构治理的核心思路是去资本化和去产业化,回归为民生工程。这一点,在所有目前已发布的文件中讲得清清楚楚。
( H" _$ G9 s8 z6 ?
" V6 I! g0 I- S+ G9 h. S) C, b) o如果一个行业没有资本青睐,单纯靠创业者开机构办学来实现产业化经营,基本不可能。也就意味着,指望开机构到一定程度后套现走人的路走不通。
2 e h: @! k2 W8 }& P1 G: N同样的,一次只能收取3个月学费,和资金全面接受监管,事实上就等同于截断了教育机构产业化扩张的通路。) N; d& Y) y3 R
4 A% y0 b2 D6 m+ d" h3 i
现金流的监管,同步带来的是单店投资门槛的提高、整体运营能力要求的提高以及综合成本把控能力的提高,这一招就足以让机构只能在单店经营中获利。
" R/ p+ W" V( ~) O5 ]9 P可能看到这里,你会有些失望,觉得自己因为双减政策好像错过了几个亿。2 g! f& a4 f$ q y
0 W' K, r* A4 b6 J* S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双减政策,又有多少机构能真正获得资本的青睐,完成产业化经营?2 m+ a; j9 g, o7 ]# V( |
我自己长期在全国各地的机构里做咨询,一直以来的观点是: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现在的格局是大市场、小公司,真正瓜分这个市场体量的,是千千万万家小、微型教育机构或名师工作室。
+ W# K1 d1 u9 H2 ?6 j
, K" t7 _0 j* b& Y: z- Y$ q6 u j这些小微机构,仅有的出路自成立以来就都是:授课获利;尤其是在二三四五线城市。
6 w) w( Z. y! ^# [# }' ?也就意味着,无论有无双减政策,大部分人在做的就是一门生意,就是把机构当做养家糊口的工具。5 `) h5 D) n. z. i5 h" i' [1 t
0 X* N, ~ J: A) t- _0 e
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理也就平衡很多。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资本化、产业化,从来没来过,也一直没有注入过这种基因。8 a. a. P8 m! D0 Y$ @2 H
所以,如果你还在经营机构,请好好招生,好好耗课,好好控制成本,好好做好合规,好好赚取那点利润,还是有机会的。$ k7 k2 e3 S$ D6 P- w( E. u
; [7 l" U8 X) j: o机会是有,不一定人人都能抓住。这个抓住是双向的,既是机会选我们,也是我们选机会。: |2 v: x, n' Z7 |( U
从我所接触的离场的人来看,大家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投资回报率和投入产出比低。所以,即使行业还有未来,也主动放弃,离场。
- b6 @" b* v( ?2 A! [ L6 t毕竟,当下教育行业的很多创业者,还没有到财富自由那一步。之所以拿着大部分家当开机构,还是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有较好的回报率。) B# F4 S7 r9 `6 N5 b; v
4 X* T% o- @# a; h6 \也就意味着,无论当下在运营机构,还是未来想开机构,都得去掂量掂量口袋里的钱能够撑多久。还得去评估一下自己同样的精力,投入在其他领域是否能得到更高的产出。
8 l" {1 ~& T! Y; J早教、编程、美术、体能……所有素质教育项目的企业主,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I8 e4 c) Y* r5 K) t0 y( @8 G: l
觉得能接受未来的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报率,那也就不悲观了。: A2 ~& ^) Q) Y3 T+ T5 e; w. h
, ?: t4 u9 o5 T' N5 C7 Q/ _* {
但也别太乐观。合规、资金监管、收费周期3个月……这些措施指向的都是:钱难赚,现金流紧张。
5 ]' Z& c% G. |/ A9 n6 X' ?如果还是按过往只要招生就能存活的心态经营机构的话,建议早点关门。未来还想开一家赚钱的机构,必须要把精细化数据管理提上日程。5 X" T7 f. N \! j
招生、销售、教学、服务、成本把控,都得一手抓。一旦有一个模块出现问题,最后会陷入长期追加投资的境地。
6 c3 W' B( Y5 u, c) M3 `7 L( W, M; W4 ~6 J1 J4 q8 g+ u
假若靠长期追加投资来满足个人教育情怀,即使你愿意,你的家人和另一半也不一定愿意。
( y& o; ~# {! k Y% K. \2 G所以,总结一下,教育行业未来还有没有机会,实际上是由我们自己的预期管理决定的。
/ d. _# f6 L4 ~$ [
0 d" {2 ~" h% X7 {" c: U4 C' {5 l4 j如果你有教育情怀,想养家糊口,可以继续做;如果单纯投资,想大富大贵,请远离。
1 W4 w3 c7 N; [8 V+ a5 Z" r* `另外,继续做的,请一定要去强化自身管理能力,要不然始终会被市场(自己)淘汰。(刘一一,“深学邦”创始人,专注提升教育机构的综合盈利能力,微信号:sxblyy02)
. }* m3 a$ s( ^: E, B( a1 C# q+ |% |1 M/ w
温馨提醒:刷完这篇回答,就觉得自己记住了,其实很快就会忘记,下次想看也找不到了, 所以走之前别忘了点个赞,这样就能快速收藏这篇回答了。我是刘一一,一直在知乎为你分享更多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