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双减政策”?在b站看到很多教育机构up主诉苦,这个政策究竟如何?

[复制链接]
查看5606 | 回复18 | 2022-1-19 22: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机构打击很大,与规模和合法程度成正比,教师化整为零。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设置了很高的举报门槛,也就打击下在编教师。越往地方走,教育机构越是在暗度陈仓艰难生存。$ W& v! r+ k2 s5 m
需求不减,消灭供给,就会提高供给获取成本。机构主要是提供场地和渠道,后者最为重要。我觉得现在是教师的淘宝平台风口,可以打着婚恋交友旗号搞平台。
9 v" F( E+ L: ~% E  }信息和规模成本反而会提高中产压力,所以任何大方面改动不可能一个政策就解决问题,必须要配套一系列措施,要看明年两会。
0 M2 C; Z0 E, A$ T) P/ C7 H正常手段如何让房价下跌,不是靠限跌令,而是扩大公租房供给,制造过剩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 U; a0 }. S( L7 q4 A教育同理,扩大老师供给和增加在校时间挤压自由时间就行了。但这两个都是花钱的,打击还相对省钱。3 M3 A3 L& |& o' I" r
如果舍不得花钱,最后就会偃旗息鼓,不得不让社会力量重新回归教培市场。只不过洗牌之后会进一步垄断,说不准会有国家来分一杯羹。
123459434 | 2022-1-19 23: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机构打击很大,与规模和合法程度成正比,教师化整为零。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设置了很高的举报门槛,也就打击下在编教师。越往地方走,教育机构越是在暗度陈仓艰难生存。, \4 P8 b6 K6 u& P2 z5 F
需求不减,消灭供给,就会提高供给获取成本。机构主要是提供场地和渠道,后者最为重要。我觉得现在是教师的淘宝平台风口,可以打着婚恋交友旗号搞平台。
8 ]- K. C. G# t6 `9 L) L信息和规模成本反而会提高中产压力,所以任何大方面改动不可能一个政策就解决问题,必须要配套一系列措施,要看明年两会。% r9 ]( X% _& `, X* q- W
正常手段如何让房价下跌,不是靠限跌令,而是扩大公租房供给,制造过剩价格自然就下来了。1 ?/ J3 L& x' ?* x- u
教育同理,扩大老师供给和增加在校时间挤压自由时间就行了。但这两个都是花钱的,打击还相对省钱。
/ H! I4 k: o9 E" e% [. o如果舍不得花钱,最后就会偃旗息鼓,不得不让社会力量重新回归教培市场。只不过洗牌之后会进一步垄断,说不准会有国家来分一杯羹。
123459836 | 2022-1-20 11: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收税项目
往事如烟972 | 2022-1-20 22: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赚钱的时候不见他们说出来有多暴力. u, Z( Z- p! r. e- j
就冲这,我一直很佩服炒股的大哥大姐们5 t) e" _( n$ b/ D$ R
赢了直接赚翻
; k3 o# K, H8 z8 g  n输了默默天台
晚上咳嗽椎 | 2022-1-21 09: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击教培这个事儿,我就不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了,能真正接触这些东西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在知乎码字的。  Z7 L3 l; d+ U, _# `/ ^8 |/ J+ X& |
我就说说作为一个公民要说的,就是教育这个东西,到底是要效率还是要公平。
1 m1 C7 y, C% H2 g8 r) |古代教育都是私塾教育,或者说是少部分人才能接接受的教育,不同阶级人获得不同教育,王侯和将相学的东西不同,普通百姓别说教育了,家里书都没有一本,各个阶级很难接受到上一个阶级的教育服务,所以这个时候能推出个性化教育服务,比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对不同人施加的教育内容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也是不一样的。其实这种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效率最高,提升最大的。6 l  c% `# D1 \1 Z$ S# z6 E. n
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教育这个东西就是以国家层面提供的服务了,首先我们要知道,钱是纳税人交钱,人才是国家培养的,并且人才是为国家服务(所以低生育率最担心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国家),这个时候其实权责就不太明确了,因为教育的资金投入是靠税收,准确说是地方财政,但是教育的规模和形式是由国家制定的,家长个个都希望子女成才,大多数家长没钱提供优质教育但是又希望大家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而国家更希望人尽其用,那这个时候差异化教育和精英培养效率肯定更高,你培养出一个乔布斯一个马克思那收益肯定比培养一万个工程师价值大,这个没啥好杠的。' Z: m& K/ N+ o% X
那理论上来说无论是国家和社会,差异化教育服务是必需品,要不同一种模式培养出的肯定是工厂式人才,质量中等,差异化少,只能做低端配套,想出现一个改变时代的天才是很难的,可问题是由于特殊原因,我们公立教育不能有快慢班(有投诉),不能有差别化教育(有投诉),甚至不能根据成绩分班(效率高,更适合学生,但是还是有投诉)。所以理论上差异化教育只能由社会提供,但是现在一方面鼓励私立教育“自愿”捐献给国家,并且社会可以提供的教育服务的结构全部一刀切。4 n! e* P0 Q% D" Z3 N
那我挺想知道,“因材施教”这几个字怎么落实?喊口号落实么?( I) h; S; O3 U6 q
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再往下要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了,大到国策制定,中到引导下一次科技革命,小到出现更多某个领域的垄断公司,需要的都是创新型人才,领导型人才,而不是靠大量工程师去吃行业尾端的一点“人口红利”, r9 X3 ]2 m* S$ V" b
6 l9 w  P+ o' Q' o! M5 a8 `. t' J  s
如果我们想培养引领整个行业,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人才,我私以为工厂流水线的教育模式有点力不从心。! M' J! h+ F, v! S1 b9 q
, [8 Q$ J) [+ C- [- \* u
另外提到教育公平,我补充两个新闻。(正规渠道新闻,不带个人观点,请审核人员不要乱用权利)
, u; L2 K# Z7 ~4 ]& x* Z3 E清华北大博士当中学老师,职场内卷如此可怕?聪明的人已经在行动2 q6 h3 v. }* S0 [' f' m
鄂尔多斯回应年薪50万招聘教师,当地表示:我们有钱!
sn860823 | 2022-1-21 16: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行业从业11年,支持双减政策!
! ?4 H% }6 B: E- S双减政策对于教育行业的核心整顿思路:去资本化和去产业化初见成效;5 |! h4 ~# s3 L$ ], J  z! W  M2 A
从这个角度思考,个人看法是:未来的教育行业,投资回报率和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q* ]0 J5 g" N
打掉赚钱预期之后,自然也就能回归常态。, I$ u$ u) F( w( N7 F
+ T/ |! H3 N- h; }0 U: h( I. H
而最终真正受苦的,是千千万万家小机构,尤其是自己拿出积蓄来创业的小机构。) N/ C* J/ O- I0 ?- P
以下是过往分享的两篇文章,权且当做笑谈吧。
( u5 l7 `+ z* X  J未来能开机构的,只有一类人,既有钱,有势,有教育情怀。# B7 P7 A$ Z8 v% ^
7 F$ O5 x/ Z- o" t7 Z
​从目前所有政策来看,接下去的教育行业,所有机构都必须合规。0 F( A8 G! K: {' Q# H& ~
场地、消防、收费、教学内容、教师资质等,都将严格按照指定标准来实施。1 _, w& I% Y4 O, D% P! v# A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 S5 f4 Z7 A, O& ?& M4 d! r, ~* Y. n3 }' h6 ?7 k: N1 a
意味着:机构的整体投资成本会大大提高,保守估计得在过往的基础上提高50万以上!
2 x& R& M0 u- K当然,这还不是结束!
% z+ s% b, |4 E# u% f% A  O因为一次只能收取3个月学费,且学费要收到指定的监管账户上,所以,你起码还得准备一年左右的周转资金。6 ~! z' j: ^" F& O

. g+ k! W4 Q3 U5 R这笔费用,按二线城市新创机构运营成本来测算的话,应该在60-80万之间。7 g/ E9 s1 K4 z# @
政策之前,你大概投资50万能搞定的事情,未来得投资140万。
" a9 H0 w  P# i2 P+ q- r2 ^3 B" `3 y, F1 O5 A
为了让你明白这140万是怎么出来的,这里需要给你拆解一下(拿2线城市来举例):0 _0 y5 K1 I$ N3 L
300平、双消防通道的场地,一年租金在28万左右(含物业管理和水电),一般这些城市,都是付半年,押3个月,所以首期投资款得支付21万;6 [. I% R/ ?' C6 v" Z3 D
8 u, C) V5 ~3 U* F
装修,做得稍微简单一点,还只能是毛坯(不需要打墙和运送残渣),按1200元一平,费用也得在36万左右。
' X+ g8 k5 W9 `接下去是空调、办公设备、教学设备等硬件采购,没个10万也很难搞定。* y" ?/ G0 |" ~
2 d9 J; B, i3 t! f' F6 r
还需要做消防,拿消防验收报告,除甲醛,部分地方还需要托关系办理办学许可证,七七八八加起来得15万。9 h4 M/ k! A5 s* O, O
最后是前期的人力成本、市场营销费用,按3个月测算,保守估计也得18万。
7 U* Z# b8 c4 b. m3 n
& x9 F7 Z9 i' i合起来就是所有的投资总额,总计在100万。  ~/ `% D4 j4 a3 d2 s- v' P8 V+ s
由于接下来一次只能收取3个月学费,且学费会统一接受监管。原本只需要3个月周转资金,在此政策的监管下,机构周转资金得再提高半年。这笔投入在40万左右。
7 F( W4 a* O; [  a/ `; r
- P! n# l! e; x0 I( N6 t$ \+ d请注意!到这个阶段,只是代表你的机构开起来了,但距离运营起来,还有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V$ O; X, ~$ N% X% }( l
一年之内,拿出现钱140万,说实话,本身就是一道门槛!
! @- _- K/ n2 A- v- j- H3 [过往的名师工作室,小微型机构之所以能存在,本质上是因为创业门槛低,自己有技术,能招到学生,在家里上课就能赚钱。
! Q: i$ K- s% K5 ~+ w* U. O
# b8 C+ `# ~+ v) E$ y' A. F而一些稍有规模的机构,因为投资人是外行,感觉这个行业的钱很好赚,稀里糊涂就进来了。最后只能是拿其他产业上的利润来填教育产业。* _/ P, l' w. h/ ?
如果你经历过之前的教育行业,就很清楚,这道门槛所带来的影响就是:行业垄断。0 W0 n( O3 Z  _) g# A( U
/ ~. F* G  w+ h! G7 v
有钱,有情怀,想做教育,你就来!
  i* {% [; {1 M+ v3 U; r有钱,没情怀,想赚快钱,你莫进!
" c3 O6 {0 z- M- l9 l5 K. B* {6 U没钱,有情怀,想卖技术,门没有!
1 q* @- s3 I7 L, u. ]# w) E3 X- O2 k
不要试图去挑战政策的底线!建国以来,把教育行业政策写进国策(十四五规划),是首次!
6 r$ ^5 j7 w0 ^5 Q" K' I, A还有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擦边球做法,在前几天发布的文件里,也全部明确。8 M' F. B: [. `( @
: }; I2 E' G8 `- ?% f
这里也引用一下:
8 C$ k  b3 F7 h- P6 I1.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Q1 O+ P  P, p7 L# b6 |8 |2 E
2.没有教师资格证或者在职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外培训;6 [# k; K, N- U$ u% ?: |
, T4 V/ P$ I8 i) D0 `( V$ B
3.违反培训时间有关规定,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u6 v! e, w  K; w# i8 `+ H& u
4.违反培训地点有关规定,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
+ s: t% f$ R( ]0 \
; i) d1 m2 l4 w  x- R5.违反培训内容有关规定,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 F$ m" C* M5 C6.违反培训方式有关规定,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
" X% R# j1 z! l* U  K; p/ ~
; B) Z5 d+ M6 N, z% p) k& z. z7.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
! l) s8 a. Q2 b3 @2 \最有杀伤力的是第7条,这种说法等同于:何谓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一切解释权归政策制定者。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o0 @8 v3 e/ F2 m0 B- v2 E& @

/ n) p/ `/ x8 E/ x所以,没钱、没势,没背景的,都没法再开机构了……(刘一一,“深学邦”创始人,专注提升教育机构的综合盈利能力,微信号:sxblyy02): S2 q1 r+ A% l& q! X" g8 O: U* S/ N
& G4 m: C4 G  ]

/ E/ o9 k. }: V& D9 b5 F<hr/>从双减政策文件出来,到现在,这个问题被问过很多遍。
' `! p7 |4 B9 l- j, c0 O$ u2 [乃至于不少关心我的网友们,不断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询问我是否会转型,以及善意的提醒我“教育行业玩完了,赶快转行吧,刘老师”。6 v! ^$ e- n- t/ I" |" }

8 O- h) {6 e5 C$ R# L- c8 e. I4 Z/ l在此,先对所有长期关心我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f( \# ]" m  @2 `8 C% H, A
接下来,还是基于这个提问,讲讲自己的看法。0 K/ x) w) X3 z& X' C7 d0 w
同样的,先给结论:教育行业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得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是有教育情怀,想借此养家糊口的,个人认为未来也还是有机会的。  `- M) J+ m0 u" v! e
7 ^8 c. ~- U. `. D: F
二是纯粹投资,且指望在教育行业能够比之前所待的行业赚得更多,希望通过教育行业轻松实现大富大贵和财富逆袭的,或许可以绕道了。: i1 |; \0 p* D  G$ D0 t
首先得明确,双减政策对于培训机构治理的核心思路是去资本化和去产业化,回归为民生工程。这一点,在所有目前已发布的文件中讲得清清楚楚。
( H" _$ G9 s8 z6 ?
" V6 I! g0 I- S+ G9 h. S) C, b) o如果一个行业没有资本青睐,单纯靠创业者开机构办学来实现产业化经营,基本不可能。也就意味着,指望开机构到一定程度后套现走人的路走不通。
2 e  h: @! k2 W8 }& P1 G: N同样的,一次只能收取3个月学费,和资金全面接受监管,事实上就等同于截断了教育机构产业化扩张的通路。) N; d& Y) y3 R
4 A% y0 b2 D6 m+ d" h3 i
现金流的监管,同步带来的是单店投资门槛的提高、整体运营能力要求的提高以及综合成本把控能力的提高,这一招就足以让机构只能在单店经营中获利。
" R/ p+ W" V( ~) O5 ]9 P可能看到这里,你会有些失望,觉得自己因为双减政策好像错过了几个亿。2 g! f& a4 f$ q  y
0 W' K, r* A4 b6 J* S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双减政策,又有多少机构能真正获得资本的青睐,完成产业化经营?2 m+ a; j9 g, o7 ]# V( |
我自己长期在全国各地的机构里做咨询,一直以来的观点是: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现在的格局是大市场、小公司,真正瓜分这个市场体量的,是千千万万家小、微型教育机构或名师工作室。
+ W# K1 d1 u9 H2 ?6 j
, K" t7 _0 j* b& Y: z- Y$ q6 u  j这些小微机构,仅有的出路自成立以来就都是:授课获利;尤其是在二三四五线城市。
6 w) w( Z. y! ^# [# }' ?也就意味着,无论有无双减政策,大部分人在做的就是一门生意,就是把机构当做养家糊口的工具。5 `) h5 D) n. z. i5 h" i' [1 t
0 X* N, ~  J: A) t- _0 e
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理也就平衡很多。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资本化、产业化,从来没来过,也一直没有注入过这种基因。8 a. a. P8 m! D0 Y$ @2 H
所以,如果你还在经营机构,请好好招生,好好耗课,好好控制成本,好好做好合规,好好赚取那点利润,还是有机会的。$ k7 k2 e3 S$ D6 P- w( E. u

; [7 l" U8 X) j: o机会是有,不一定人人都能抓住。这个抓住是双向的,既是机会选我们,也是我们选机会。: |2 v: x, n' Z7 |( U
从我所接触的离场的人来看,大家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投资回报率和投入产出比低。所以,即使行业还有未来,也主动放弃,离场。
- b6 @" b* v( ?2 A! [  L6 t毕竟,当下教育行业的很多创业者,还没有到财富自由那一步。之所以拿着大部分家当开机构,还是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有较好的回报率。) B# F4 S7 r9 `6 N5 b; v

4 X* T% o- @# a; h6 \也就意味着,无论当下在运营机构,还是未来想开机构,都得去掂量掂量口袋里的钱能够撑多久。还得去评估一下自己同样的精力,投入在其他领域是否能得到更高的产出。
8 l" {1 ~& T! Y; J早教、编程、美术、体能……所有素质教育项目的企业主,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I8 e4 c) Y* r5 K) t0 y( @8 G: l
觉得能接受未来的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报率,那也就不悲观了。: A2 ~& ^) Q) Y3 T+ T5 e; w. h
, ?: t4 u9 o5 T' N5 C7 Q/ _* {
但也别太乐观。合规、资金监管、收费周期3个月……这些措施指向的都是:钱难赚,现金流紧张。
5 ]' Z& c% G. |/ A9 n6 X' ?如果还是按过往只要招生就能存活的心态经营机构的话,建议早点关门。未来还想开一家赚钱的机构,必须要把精细化数据管理提上日程。5 X" T7 f. N  \! j
招生、销售、教学、服务、成本把控,都得一手抓。一旦有一个模块出现问题,最后会陷入长期追加投资的境地。
6 c3 W' B( Y5 u, c) M3 `7 L( W, M; W4 ~6 J1 J4 q8 g+ u
假若靠长期追加投资来满足个人教育情怀,即使你愿意,你的家人和另一半也不一定愿意。
( y& o; ~# {! k  Y% K. \2 G所以,总结一下,教育行业未来还有没有机会,实际上是由我们自己的预期管理决定的。
/ d. _# f6 L4 ~$ [
0 d" {2 ~" h% X7 {" c: U4 C' {5 l4 j如果你有教育情怀,想养家糊口,可以继续做;如果单纯投资,想大富大贵,请远离。
1 W4 w3 c7 N; [8 V+ a5 Z" r* `另外,继续做的,请一定要去强化自身管理能力,要不然始终会被市场(自己)淘汰。(刘一一,“深学邦”创始人,专注提升教育机构的综合盈利能力,微信号:sxblyy02)
. }* m3 a$ s( ^: E, B( a1 C# q+ |% |1 M/ w
温馨提醒:刷完这篇回答,就觉得自己记住了,其实很快就会忘记,下次想看也找不到了, 所以走之前别忘了点个赞,这样就能快速收藏这篇回答了。我是刘一一,一直在知乎为你分享更多干货。
123459274 | 2022-1-22 01: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全国统一的政策都不是暂时性的,肯定会长期存在。
1 U: y% @. T8 X* T2 d管理层都是成熟的政策制定者,都会做好各种后果的准备和代价。* l* u: c8 q/ S1 K
新东方和猿辅导,都对政策进行了深度研究,并且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度沟通,然后他们得出了结论,放弃这个万亿行业。
! r. ^: B6 u9 a' n5 J如果真的有转机,这些企业不可能做的这么绝。/ ]$ m3 f- u2 f
对教育的分析我写过几篇文章% ^1 ^7 ~% `. i/ e
【中国教育问题二三事系列之一,简谈教育的问题】
* ]' ?/ y  l) c; p7 L观《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视频网课有感。以这些来阐述我的教育观。
. z2 B) i6 h4 S
4 r6 G( O: l, q, s- U6 W  j为什么教育部能做到“双减”搞死万亿教培产业这种程度?  P% C) m8 \5 ~  Y; C% t6 L
因为“双减”是所有可以达成目的之中,最简单,阻力最小的方式。
' d2 _& g! E+ E+ B, Z教育部进行双减的目是什么?
' }! f7 ~" P' x3 g% z答,重新将人才培养结构恢复成最初高考设计的标准。
) r: u) D. u! B: F. V也就是说,1000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在参加中考时,50%的学生要去职高学习以便将来成为技术工人。这里面还包括一部分各种原因没能考上职高而从事最底层职业的人。其他人继续进行这种层层淘汰赛,直到最后剩下的都是精英。
% k! i( F  r/ e  m这是顶层设计,但是教培行业的针对性辅导,打破了这个筛选比例结构,干了一件“以下犯上”的事。
( B9 g, G; _$ x  I& _万亿规模的教培行业,在普通人看来十分重要,但是在管理层看来,就像脸上长了一颗痘痘,不好看挤了就是。6 o) ~. \, t7 C6 e" o
教培行业是一个辅助产业,虽然涉及百万从业者,但是挤了顶多脸上疼两天,根本不会伤筋动骨。
& a5 A5 c! T2 U教育,就像一棵树,它长歪了,最根本的方法是挖出来,重新打理根系,摆正位置。但是这个方法执行起来太难了,树大根深啊。
5 w, s* I3 K, u因此,树长歪了,我们会打园丁屁股,会使用各种支架,会拍死树上的虫子,赶走鸟儿。
! T- q+ U( W  ~: H+ y6 e; c9 }7 S只要树还没倒,就不会轻易动树根。2 [: X" w! ?; m! w" [; _

' M! e+ I/ x7 ^  i1 X6 P综上,管理层需要的是家里好看的盆景,不是窗外历经风雨磨砺的野树。
椒盐酥酥go | 2022-1-22 02: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能够顺利逃顶的,从商业角度来讲,是很优秀!但对于接手的人来看,也算是财富的二次分配吧。0 k* p* M& S: ~1 w3 c
事实上,过往、现在、未来都会一直强调,教育机构经营中,最难的是控制投资总额(含追加投资)。
; c# \/ v) `1 `. D' w, @2 N5 j6 p& ~6 w  @一年左右投入200万,最终能淡然退场的,不得不承认在商人思维上占有优势。
" ^  g$ u' A* |, q而大部分普通人所具备的思路是:死磕到底!最终伤了自己,也伤了家人。
1 ^& M( P$ ~( ?+ O9 |当下的情况,一是要考虑撤场,二是加速耗课,三是确定止损线。) U! m1 e: S- W0 B) J7 k+ y0 e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只要教育行业还在,素质教育也永远会有人进场!但在进场前,请一定要有商业思维。
! J# Z% n0 K3 X( [* {控制投资总额、划定成本界线、长期杜绝损班、长期关注耗课,这四件事做到了,剩余的都不是问题。, E( g( L5 ~' u, a8 b
招生治百病的思路,要变了!毕竟,看看所有暴雷的机构,哪家不是长期关注招生,而忽视耗课?
: h# |! |' Y2 L/ [  y这样的机构,是不具备任何抗风险能力的!双减、疫情,都是遮羞布!真正弄死机构的,是内心中“只要招到学生,机构就不会倒闭”的侥幸心理。- z) t; G# m8 M8 G7 T+ S) K
分享一个核心观点给教育机构企业主:
% g" V( @1 f! L5 n1 w3 c: H6 f* x3 \1.一定要摈弃掉机构招到多少学生才能盈利的观点!教育机构的经营,是时时刻刻都要去关注“利润”的。招30个学生、50个学生、100个学生的时候,都要确保获得对应的利润率;
! K0 {0 f  H* {# k2.利润率的呈现,既跟招生有关,但更多的是耗课和成本管控,如果机构企业主一定要会一种技能的话,那一定是严谨的成本控制能力。比如:招50个学生的时候,机构应该配几个员工,分别配在什么岗位,而100个200个学生的时候,又该如何动态的调整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数量;
% f6 S% k, N: V- f6 K: k5 T3.教育机构的经营是动态的,活的,不是静态的,死的。哪怕明确了一年的各项经营指标,所有的数据也都是动态的。也就意味着,机构经营的过程中,有很多现象是极具欺骗性的,比如:机构招的学生越多,赚得越多;机构配员工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多…这种想法都是天方夜谭;' q2 ^$ J9 o. {  h
4.同样天方夜谭的还有:加盟就能快速上手、回本、盈利;没有经验,找职业经理人就能让自己脱手且赚钱;给员工高一点工资,员工创造的产能就会越多;追加投资进去,机构就能快速回血;找外部招生团队过来,机构也就盘活过来了……
3 W) `4 a$ ~8 Q5.也不知道是谁给的勇气?让你敢这么自欺欺人的思考问题。原则上,企业主的经营思路决定一切,初始投资时,是否明白且接受这是一门商业;% Q! ^2 G0 ]' H# Y( \
6.如果具备这种观点,就必然知道,机构的回本和盈利,只跟投资总额和运营成本的控制有关。当然,有些杠精也会说跟“招生、教学”有关,所以就不解释了。3 @& V) u8 d) I; J
7.而投资总额和运营成本的控制,是两件动态的事情,要想让这两者相对静态,就必须从这两者出发去反推各个板块的数据、标准、过程管控点、优化方式。
+ g& R7 P# L6 ?2 U  Z8.毕竟,只有基于最低投资总额和年度基本利润保障的前提,才能既保证企业主的利益,也保证员工的利益。教育不是做慈善,要想把ta变成慈善,前提是先成为一种商业,当然,也可以是一种信仰!
2 j  d- m2 R+ j% h. {9.教育行业,亟待修正的是企业主和投资人的认知,具备基本的商业底层逻辑、行业运作规律后,再去查缺补漏的填充技术实操,才是科学高效的学习之道。
, t3 R8 E$ @  f0 X4 L9 N10.就如人在大海里游泳,无论动作多么优美、速度多么快,最终也将被大海吞噬。而经营机构,实际上并不是在大海里游泳,应该是在泳池里游泳;
$ {1 D' }4 @$ g+ r11.既然是在泳池里游泳,就意味着,企业主首先要确定的是泳池的边界,水深多少?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水温多少,然后再去训练泳姿和速度。而不是一直反复在练动作,结果把自己置身于大海还不自知!
% {0 F# N+ E7 p4 U/ ]! c12.说实话,这个时代,这个行业,信息筛选能力会成就一批人,也会毁掉一批人。本质上,信息筛选是对自我、对规律、对本质的一种认知过后的反馈。而似乎,这个行业,具备信息筛选能力的人很少。
% g5 T% S( t/ G1 V  o% w13.所以,个人看法是:出去学习越多的人,亏损会越严重;同样的,亏损越严重的,出去学习也越多。这句话正反说都是成立的。毕竟,知道为什么要学的人,真不多。而知道要学什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 B) T: }, C$ B( Z教育行业未来还有没有机会?: b. `9 u8 T: k6 T: F/ K
! c% D+ m' Z# R
有教育情怀的,养家糊口是可以的;纯粹投资,且指望大富大贵的,可以绕道了。- o% A" w, E/ C" M+ F8 x- [) v# H

0 L2 o6 K+ m; r$ ^; X双减政策,核心思路是教育行业去资本化,去产业化,回归为民生工程。这一点,足以让人却步。3 F5 b9 O- d# I1 c( v* |8 ]

5 H7 \% t; @% b8 K0 A毕竟,当下教育行业的很多创业者,还没有到财富自由那一步。之所以拿着大部分家当开机构,还是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有较好的回报率。
$ \- L0 l5 o& @$ d- G
% Q: ^2 y$ k- Z也就意味着,无论当下在运营机构,还是未来想开机构,都得去掂量掂量口袋里的钱能够撑多久。
  W$ }3 T; I- f' _- X$ t1 S* d# c! h# X0 C/ h. |$ a
早教、编程、美术……所有素质教育的项目,出路又在哪里?没有产业化和资本化的加持,剩下的就是自己开一家(盈利能力被计划)的小店。
, r( R( {" q7 _" d+ ^( ?9 m6 R+ Z
1 r& F; ~5 S* {+ d, d* K: R但话又说回来了,有多少机构能真正获得资本的青睐,完成产业化经营?对于很多机构来讲,一直以来就没有这个基因。, j, i4 S0 x0 Y
1 G% ?3 |! q8 z& Z1 ?0 A9 |, Z
所以,好好招生,好好耗课,好好控制成本,好好做好合规,好好赚取那点利润,还是有可能的。
4 \4 h: A- m2 ]6 E! z# q& r4 f3 \7 ~+ t4 V
不悲观,也别太乐观。精细化数据管理再不提上日程,最后还是会被市场(自己)淘汰。
7 u, M4 D# L* U/ @9 I( ^3 c/ `" R; J8 q* }
毕竟,长期追加投资来满足个人教育情怀,即使你愿意,你的家人和另一半也不一定愿意。( J# R6 O, o, z4 Z- h

. F& {, b$ y0 R( q而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还不重视精细化数据管理的机构(无论做什么教育项目),未来能走的路只有一条:长期追加投资。# |- k. L3 H' b8 o& o1 V" A$ n& o

( [# p& @8 H$ l# U' w3 x' n6 K不是危言耸听,是敬请期待……
# h9 p, Z0 _% v# d% T# P% l$ |【内容来自深学邦刘一一,转发请务必署名。】
; }6 @, ]1 \0 ]# i2 ~" Z& o关注我的知乎,分享更多干货
有為青年沂 | 2022-1-22 10: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双减政策文件出来,到现在,这个问题被问过很多遍。' A0 }6 M4 J  V
乃至于不少关心我的网友们,不断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询问我是否会转型,以及善意的提醒我“教育行业玩完了,赶快转行吧,刘老师”。
6 ?, n( N; l! ^, i在此,先对所有长期关心我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7 S! u( V% w+ G$ I% f接下来,还是基于这个提问,讲讲自己的看法。' P! p) O' W0 y/ @$ t
同样的,先给结论:教育行业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得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是有教育情怀,想借此养家糊口的,个人认为未来也还是有机会的。" O2 A$ \. ]' \! y. e
二是纯粹投资,且指望在教育行业能够比之前所待的行业赚得更多,希望通过教育行业轻松实现大富大贵和财富逆袭的,或许可以绕道了。/ n9 N4 k, g7 V# r1 k) ~& G
首先得明确,双减政策对于培训机构治理的核心思路是去资本化和去产业化,回归为民生工程。这一点,在所有目前已发布的文件中讲得清清楚楚。
3 N' U4 v# J; w/ p/ g如果一个行业没有资本青睐,单纯靠创业者开机构办学来实现产业化经营,基本不可能。也就意味着,指望开机构到一定程度后套现走人的路走不通。, ~' V. s6 D0 ^  S, g# @# l
同样的,一次只能收取3个月学费,和资金全面接受监管,事实上就等同于截断了教育机构产业化扩张的通路。
9 [1 G7 ^( Z0 x现金流的监管,同步带来的是单店投资门槛的提高、整体运营能力要求的提高以及综合成本把控能力的提高,这一招就足以让机构只能在单店经营中获利。
- l9 ~& N0 B$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有些失望,觉得自己因为双减政策好像错过了几个亿。
5 c- {" T' d- j, s: m8 b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双减政策,又有多少机构能真正获得资本的青睐,完成产业化经营?
0 C2 C2 }/ @( l! b2 w我自己长期在全国各地的机构里做咨询,一直以来的观点是: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现在的格局是大市场、小公司,真正瓜分这个市场体量的,是千千万万家小、微型教育机构或名师工作室。2 H: ~1 K0 y$ `' [1 e8 }
这些小微机构,仅有的出路自成立以来就都是:授课获利;尤其是在二三四五线城市。
- [# K0 v; d' F4 d也就意味着,无论有无双减政策,大部分人在做的就是一门生意,就是把机构当做养家糊口的工具。. w1 M8 A; v) P; v$ c" J* A
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理也就平衡很多。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资本化、产业化,从来没来过,也一直没有注入过这种基因。: _$ u6 I8 Y' J/ Q. C  y
所以,如果你还在经营机构,请好好招生,好好耗课,好好控制成本,好好做好合规,好好赚取那点利润,还是有机会的。+ h# S( S+ I- ?! w/ }6 y/ Z
机会是有,不一定人人都能抓住。这个抓住是双向的,既是机会选我们,也是我们选机会。
$ ^; v6 e9 T$ i  p5 s& P/ a/ U从我所接触的离场的人来看,大家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投资回报率和投入产出比低。所以,即使行业还有未来,也主动放弃,离场。8 l6 I3 C# x7 H* N& O% |
毕竟,当下教育行业的很多创业者,还没有到财富自由那一步。之所以拿着大部分家当开机构,还是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有较好的回报率。5 |& T) n6 q( G: t  i, Z8 e) V
也就意味着,无论当下在运营机构,还是未来想开机构,都得去掂量掂量口袋里的钱能够撑多久。还得去评估一下自己同样的精力,投入在其他领域是否能得到更高的产出。* [; Z/ ^- Q0 y# w9 H+ Q
早教、编程、美术、体能……所有素质教育项目的企业主,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4 i  b' \9 S8 X+ z
觉得能接受未来的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报率,那也就不悲观了。
  [5 K: D9 T+ m' [- s5 {9 k2 G; g8 Z但也别太乐观。合规、资金监管、收费周期3个月……这些措施指向的都是:钱难赚,现金流紧张。
  e* y1 ^8 a7 q  ?如果还是按过往只要招生就能存活的心态经营机构的话,建议早点关门。未来还想开一家赚钱的机构,必须要把精细化数据管理提上日程。
1 Z. P6 Y* W5 l' ?5 _2 `! A招生、销售、教学、服务、成本把控,都得一手抓。一旦有一个模块出现问题,最后会陷入长期追加投资的境地。
5 D3 [( B" F9 y/ t9 o假若靠长期追加投资来满足个人教育情怀,即使你愿意,你的家人和另一半也不一定愿意。
! @9 ^4 c- p" l# _' s: p所以,总结一下,教育行业未来还有没有机会,实际上是由我们自己的预期管理决定的。
4 l8 V( ]6 z4 o( t; k. k: D如果你有教育情怀,想养家糊口,可以继续做;如果单纯投资,想大富大贵,请远离。, z$ {+ M1 n  a+ Q
另外,继续做的,请一定要去强化自身管理能力,要不然始终会被市场(自己)淘汰。8 h7 Q  j" ]' U& u+ g4 }
最后,附上自双减政策以来,所有过往分享过的观点,供参考。: S8 p8 F& v! {2 ]$ f, o
刘一一:10年教育行业运营实战及精细化数据管理经验;6年私域流量及个人IP变现践行者;2016年开始0成本创业,实现0市场投入产出数百万/年,近4年,长期致力于帮助教育机构搭建精细化数据管理体系。5 E, z- Z& `$ c) @
走过全国50多座城市,为100多家机构搭建过精细化数据管理体系;并顺利将亏损额最高达360万的机构扭亏为盈!个人微信:907385739
领河响下 | 2022-1-22 11: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白了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让这么大一个市场留给培训机构赚钱。% G) a' y; x' t
最近北京这里出台了这个东西,官方补课:2 u/ K6 T2 X  l! ?/ C
让原来由培训机构赚的钱,让老师赚,也不是坏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