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如何做到读进去,还能讲出来?

[复制链接]
查看1888 | 回复0 | 2022-1-19 09: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书100本+的重度阅读爱好者来回答这个问题。
. f+ T5 X3 t1 C: S$ S- v   相信很多人曾经或多或少的都有过这样子的困惑:9 `! k; I6 v/ q+ O: p& ~
   为什么读完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内容就忘光了,像没读一样呢?0 t7 b- N; a" x5 |) j8 H
   我明明不是认认真真的读了一遍吗?有的甚至还写了读书笔记与后感。
& H2 l5 ^& R8 X0 q) E   我想说的是,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我之前也或多或少的有这样子的困惑,同大家一样。, @) t" }/ C" b% A
   下面我将讲讲在读书这件事上我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心得:$ D! D- x1 n; r1 a. m2 M. C' R2 ~
   我将阅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 u. [. [' T5 K- r6 p9 p; y" ?一:阅读前3 L* h9 F. ^! C/ u0 X; x" j' f
其实很多事情就比如说阅读,不是说你看见一本书就直接去读,而是要先要尽量去熟悉与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
- U" ]$ n4 J4 z5 c; A   所以在阅读前通过一些方式掌握阅读方式与技巧并结合自己情况融合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套阅读方式才是最最重要的。5 u; P& T: u' Q- Q- ^) j
   就比如说阅读的四个层次,大家可以循序渐进。# }5 v' T& q- Y  y5 Z  N

    6 V+ S/ M$ Y) ~2 Y
  • 基础阅读
    $ Y. Q( m4 [# z" a8 A) Y) e% T/ h
  • 检视阅读
      N5 E$ |# B% o# F
  • 分析阅读
    0 f7 |9 S( ~; N! A
  • 主题阅读$ q: P' ?8 e$ u" b# b! Z5 d
   在这里也推荐大家去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g2 k4 F0 a# v( F. _
   这本书深入简出的讲解了关于阅读的一些方法与技巧,是阅读方法书的不二选择。, j. @% u4 [! Y: L( T
   而且我也写了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复盘总结,里面有书籍的大部分核心内容和我的心得体会,大家可以先去看看。3 i- W- b, _9 T! ~8 S
二:阅读中
; @. h& [7 V% D   阅读中的话我们可以做一些能够加深我们理解、方便记忆的操作与行为。' I  _! r/ U! P1 o2 B! I
    0 s4 \0 I' S6 v
  • 比如说咱们可以在阅读时随时准备一只红笔。在碰到重要语段和你觉得有意思的语段就可以下划线,说明这里的内容很重要。$ C0 H9 S9 l% t
  • 要养成停留思考的习惯。我们看书不是说就一直去看书而不做思考与停留,我发现很多人就有这样子的误区。我们看书看到作者重要的论点与论据是不妨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多去思考,对于加强自己的记忆与理解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5 K, Z$ Q: n9 P' \" Y
  • 还可以依靠外界去查阅资料,加强理解。
    - a6 J4 `& N& S0 Y. K# S+ G
   。。。, ~4 O0 O5 t0 z. V" G0 k' ^
三:阅读后3 \* g& Q* w; K6 _% u- f; }7 Q
我一直建议我身边的读书人阅读完一本书籍后就写一个读后感与书籍的复盘总结。
% o6 U0 r: s# A/ X2 [   一是便于我们加强理解;二是方便我们后续再去复盘,加强记忆、加深思考。
; q4 F9 D; L/ h   时不时的就去看看我们之前的读书笔记,相比不记住也难吧。
( D; W8 Z$ j' D4 B; `<hr/>   如果大家做到以上这几点,我相信大家也一定能讲出来,毕竟大家基本上已经把这本书给吃透了嘛。
$ h% S5 _0 \7 E) k2 N7 ]  最后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的话不妨双击支持一下作者哦,也让优质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得以传播。$ m8 E3 k) X6 T) M7 {

7 `3 c% A1 C& F" A/ h 看书如何做到读进去,还能讲出来?-1.jpg
张释选 | 2022-1-19 14: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书100本+的重度阅读爱好者来回答这个问题。; f9 ^  u6 {' _! R* M' J* z
   相信很多人曾经或多或少的都有过这样子的困惑:' I1 @5 f' K% D3 y& L
   为什么读完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内容就忘光了,像没读一样呢?6 b) i: J' N# ~: t8 p( c" G% l
   我明明不是认认真真的读了一遍吗?有的甚至还写了读书笔记与后感。
# y5 I2 K% y- [& X$ O6 Z* H   我想说的是,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我之前也或多或少的有这样子的困惑,同大家一样。
4 y, \& G; o- d, C7 i; k. p2 u   下面我将讲讲在读书这件事上我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心得:
+ B4 J" X' b, l% t4 s$ J7 ]6 ^2 a   我将阅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y6 u" b( L: {7 ~5 i0 @  A# W1 \
一:阅读前
  U, A/ I% y9 p2 O: c, x+ n其实很多事情就比如说阅读,不是说你看见一本书就直接去读,而是要先要尽量去熟悉与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
/ _. {2 T8 S+ o0 D' p" _9 U# P   所以在阅读前通过一些方式掌握阅读方式与技巧并结合自己情况融合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套阅读方式才是最最重要的。# n) g9 o) k: f4 Q2 p5 E, E
   就比如说阅读的四个层次,大家可以循序渐进。
4 Z5 s: B. g# Y3 `- y( S

    2 ^- h3 U! Y$ b! o2 {
  • 基础阅读
    8 }4 F. c( j* |& ]: d; V
  • 检视阅读8 M$ @) j  B& P  P
  • 分析阅读
      _2 L) C( S) R" |' j/ A+ c7 Q4 e( E
  • 主题阅读
    9 B8 J' A- x/ @
   在这里也推荐大家去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1 ^2 S+ ?) c4 T/ y+ ?' f# v   这本书深入简出的讲解了关于阅读的一些方法与技巧,是阅读方法书的不二选择。
+ o/ B, [3 F& M8 O$ j   而且我也写了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复盘总结,里面有书籍的大部分核心内容和我的心得体会,大家可以先去看看。
3 q! _, R9 ^( Y5 T% F8 s7 C. V<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p/347122817"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internal">徐空寻:《如何阅读一本书》复盘总结二:阅读中
. t" y- L( z1 x6 g% I* ]1 X; Q   阅读中的话我们可以做一些能够加深我们理解、方便记忆的操作与行为。
3 R, e2 Z  ^9 p6 `8 B" Z

    # i( _+ n' Q+ \4 }/ M
  • 比如说咱们可以在阅读时随时准备一只红笔。在碰到重要语段和你觉得有意思的语段就可以下划线,说明这里的内容很重要。7 Q! |- M4 g: n' [  }
  • 要养成停留思考的习惯。我们看书不是说就一直去看书而不做思考与停留,我发现很多人就有这样子的误区。我们看书看到作者重要的论点与论据是不妨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多去思考,对于加强自己的记忆与理解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 M* A, ~- w5 J3 P
  • 还可以依靠外界去查阅资料,加强理解。
    2 y$ o! ]/ @, j0 h
   。。。
% w/ f8 h8 q0 H" X6 Z三:阅读后9 b8 m/ @9 r3 V/ b
我一直建议我身边的读书人阅读完一本书籍后就写一个读后感与书籍的复盘总结。  ]: N% V0 E1 p' C% O) [! h
   一是便于我们加强理解;二是方便我们后续再去复盘,加强记忆、加深思考。2 ]  @8 I1 L9 E$ N
   时不时的就去看看我们之前的读书笔记,相比不记住也难吧。
0 B6 W( T: [' ~* h/ n: V" u# V2 x<hr/>   如果大家做到以上这几点,我相信大家也一定能讲出来,毕竟大家基本上已经把这本书给吃透了嘛。( p; A; A6 U: d  _
  最后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的话不妨双击支持一下作者哦,也让优质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得以传播。3 M; P, {2 U0 L" l

$ n' u- L+ H( I& a) U 看书如何做到读进去,还能讲出来?-1.jpg
趣如东 | 2022-1-19 2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读进去”和“讲出来”是一回事。“讲不出来”实际上就是“读不进去”。
; U: ~3 P8 n& H, ]. C. z2 n: k6 b. u# V$ Y! P2 h# L9 e" a  P
以我最近回答的这个问题为例:林黛玉在贾府,贾母、王熙凤待她极好,她和宝玉还相爱。为什么会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G8 _6 R: E. S1 C3 s2 d$ h7 K9 ]3 }7 x
假设你穿越了,成了说书人;现在,让你在龙与魔法的世界讲红楼梦,你能讲出几分?
6 k. A8 f" |6 q/ q. s. F故事梗概?人物性格?复杂的人性?林妹妹不是矫情而是真的感觉到了什么?6 k+ k: {8 b6 w/ _8 N
. P% F  Q* c+ X/ ^. U7 u
现在可以录视频。你可以把红楼梦中的某一章精读一下,准备一个月;然后打开摄像头,不要看提示,不要背书——你可以先打上半个月的球或者玩上一个星期的剧本杀,确保自己不是背书——把你讲述的东西录下来,和原著对比一下,看看:4 I! Z, C! |- a& A
1、你讲错了多少
2 o# L+ ^, J9 D4 L6 A5 e" e: J5 G2、讲漏了多少( r: l- m# o9 }9 m  Y" _- n0 {
3、万一有人问其中极不起眼的一句话,你能否说出个所以然来
7 a9 E( b2 }% X2 V0 f
比如,王熙凤让宝玉“别喝冷酒”,你知道后面的道道吗?
0 [/ M3 `1 g, k  `% E7 }& z 红楼梦里贾府庆元宵,黛玉让宝玉喝她的酒,凤姐提醒宝玉别喝冷酒,后面说了一大堆,是什么意思? - 知乎 (zhihu.com))
/ `6 w! w3 _8 X( K' i+ a' s
( q- ^6 e5 L& ?如果不知道,那么你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后,把相关章节里面的许多许多细节忘掉,弄的情节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
% m: w; A- M5 K
* c/ _( y' `6 A" B% B+ ?换句话说,你讲不出来。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没读懂,就没真的读进去。
<hr/>为什么把红楼梦讲明白有这么难?不就是一本小说嘛……
/ J) J1 i) g- E$ c$ Y) F9 _2 R2 D( `! y' `- L- V
是的。红楼梦只是一本小说。但它的作者太强了——可以说,现代心理学都还没搞明白的很多问题,他只凭“直觉”都直觉对了、又刻画的入木三分。& j  N! A+ S2 E
5 e6 K  K9 k8 H) y! G, `2 b
问题就在这里:他直觉出来了、刻画出来了;而你,缺乏相关的知识和阅历——他写的惊心动魄、焚心泣血,你看得昏昏欲睡:怎么还没打起来啊?贾宝玉不爱读书,学六脉神剑好不好?……老这么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的,有什么可看的?
: L. ^4 l! ]( b# P! ]- Z: O
9 y3 {4 C8 d3 e殊不知,你麻木不仁的同时,还有无数人看的如醉如痴、触及灵魂、无可自拔。
/ H, |8 ~. B3 `  J
6 V+ K6 c( ?" ]你读不进去,自然讲不出来。
, n/ m2 K3 u* \% E% i<hr/>那么,为什么别人能读进去红楼梦、而你毫无感觉呢?$ [! T% {1 w, T
  F) {+ e1 b/ P
想说清楚这个,我们不妨看一看简单明确的——比如理工科的课本知识:用链表的目的是什么?省空间还是省时间? - 知乎 (zhihu.com)
; [; A) g- f9 A+ ]" d9 S, ^
& G/ |" I2 U/ K. h9 s; A当然,我不打算在这里讲链表。太专业了。; V# C. c* [1 q4 U; }7 D
讲什么呢?; \9 C9 a5 M/ A  w% V$ t2 ?( E
讲一讲现在很多家庭都有的小轿车……的安全气囊吧。/ Y6 ?' c: n* A- F, O0 g9 V& D
8 C# h7 Y' ?- `! T
我见过很多很多家用轿车,都喜欢在中控台上面摆个小玉佛、香水瓶或者摇头晃脑的卡通小人之类东西;或者,买一块很大的皮子,盖在中控台上,保护它,免得阳光暴晒。
2 ~8 G  L6 f6 y" ~- R! u但是,就这么个摆件、这块皮子,很多人就把它搞成了安全隐患——万一发生了交通事故,能轻伤变重伤重伤变死亡那种。
) n8 [% s2 B+ M- A- {
' X2 N9 I0 i8 N8 T8 M' ^9 s+ `5 ]为了纠正这种行为,亲戚朋友被我说过好多次。说了,也听不懂,当耳旁风。
( M' V$ v2 [* n% j5 g1 c于是我就拿出视频,让他们看——哎呀看什么事故,你不想让人晚上睡觉了?晦气。
, T# [8 B1 v  h- v* E) R' [% o8 Q2 [" ~) P4 v, h3 Q
你看,听不进去。* K% c" h. {. ^7 ~6 d& ?* s

( ^# y3 l. q' b# n! A也有听进去的。我表弟,有天突然给我打个电话:“你说那个,中控台不让摆香水,那是为啥来着?我给媳妇儿讲,被她一句话问住了。”
6 y2 N2 K" B7 \0 {) W+ j& E你看,讲不出来。
! b/ l6 L# c% a8 V! t$ P8 s- g" c8 N/ b: e
那么,你,能听进去这句话、能给人讲出来吗?  V& [7 @2 C# g& F1 T
<hr/>这么简单一句话,为什么就听不进去、讲不出来呢?
. _( V. S. x- |! a  r5 _. g3 \3 R/ W! U2 P
因为这句话背后还有很多很多东西,而你不知道。
: D- Y; R8 C9 O3 A
& M7 c, M3 u8 s/ g3 z" h比如,为什么我不让他们“中控台摆香水瓶”呢?
8 J& ?$ m) R; h# q9 i2 b6 {+ H5 D其实他们连我这句话都没记清楚——我的原话是:“不要在中控台副驾驶一侧放香水瓶之类东西”。7 b! {) m' Y4 i' _
他们没理解,给我发挥:“香水太阳一晒会挥发不好的东西……”0 B% b2 b4 u9 S6 d4 n6 r

  k- b! R: |' {" W哦不,我真没这意思。
0 }2 @4 G4 x# S
9 t3 ?: Q, O; K0 e9 X) q( C6 i真实原因是,万一出现车祸,安全气囊会从副驾驶一侧的中控面板下面炸出来。
( z1 c! n' z9 [; U9 P, l主驾驶那边是方向盘中心炸出来的,一般没人挡那里;副驾驶那侧就很危险。
! b1 \6 i* m( M/ I- }2 ^9 K4 H
9 a. i' Y  t* p/ E6 P更深层的原因是:安全气囊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用一个打气筒呼呼的吹起来——至多吹快一些罢了……* }: I3 ?. H$ H
不是。
# n' O; ]: d7 P) G/ f7 q" z安全气囊是炸药炸出来的。
. B. B2 `. x+ ~* o$ Q没错。军用级的炸药,硬生生炸出来。6 Z( M% x; a! q
而且,安全气囊并不是气球那样不漏气的,它上面几个手指粗细的洞洞——方便帮你抵消了撞车冲击后立即放气,不妨碍你逃生。5 \' d( l# B- `/ g- _0 S0 L
' _5 q: U! c/ ?: l
亦因此,安全气囊只能用炸药炸;炸鼓起来,你的脸撞上去,帮你缓冲那么一瞬间;几个毫秒后,你的冲量大部分被抵消,它就瘪了。
: C+ h' C3 T* X4 D9 g, \) F! }1 `6 W0 m- `
亦因此,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必须正确系上安全带。% o5 w% I9 X+ R, y4 y6 Z
没有安全带的约束,那就不是“炸出安全气囊、接住你的脸”了——那是,车祸发生了,你的脸处于不受控制的位置,比如就贴在中控面板附近,然后被炸药把你的头炸飞起来!1 S8 f% R# u/ c1 @& Z( C+ N7 O
因此,研究发现,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如果不系安全带的话,低速撞击时,乘客反而更可能受伤甚至死亡。- i% i$ A2 o' k5 A- g! W% H

. [% ]5 i" z& x$ ^/ K, V换句话说,有安全气囊的车,乘客必须系安全带。否则那玩意儿不光不救命,反而会扩大事故、送你见阎王!
6 o& g7 w4 U) U! Q4 e2 g! [
8 R, A3 l  L, m1 D4 Q: ~明白了这点,自然就明白为什么不能在副驾驶那侧的中控面板放玉佛香水瓶之类摆件了:万一发生车祸,这些东西会被炸药炸飞起来、狠狠的呼到你脸上。
7 B7 T+ @9 ]- F  V, ^: B: d<hr/>等过几天,你们不妨看看评论区。看看我上面这段文字会被歪曲理解到什么程度。
. i# R" S, c) y- Z6 {! V
7 c$ e  @# w$ w: N你看,就这么简单几句话,就这么简单的、直来直去的一个机制,据我的经验,至少有一半人是理解不了的——事实上,根据我做软件、和用户打交道的经验,说80%甚至90%人理解不了都不夸张。2 X5 E' z2 ]4 \5 Z2 m
$ I# \" c5 X) F1 S6 r' ~1 j6 V5 d
这么高的比例,“智力缺陷”是解释不了的。真没那么多傻子。: \9 Q$ m* p0 \' I+ a
<hr/>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是傻子、表现却胜似傻子呢?6 |/ K$ X; @; w& n& w) u

7 }4 H7 P' ~4 p6 s! X' h& l很简单,据我观察,他们对“学习知识”存在“抗拒”甚至“抵触”心理。1 _- U* w1 a, _# W
基于这种抗拒和抵触心理,他们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表现:
6 P4 m, F0 j8 w* [2 I1 W1、我不懂,我学不会。反正你会,你会你来。/ p5 ~7 f- I; g4 w$ D
2、啊这个……香水瓶不能摆中控台上,坏“风水”。啊,对,就那个风水。我告你,这可是瑰宝……对对,你可以摆个玉佛。
4 u8 }; j) q7 l+ A5 V3、喂喂,别说那么多了,不想听!你就直说吧,我该摆哪个牌子的香水?都不能摆?那你给推荐个摆件……啊不是,你不是来推销产品的吗?别绕了,我还有事,忙着呢……
. S4 @2 j1 Y2 |9 T2 Z4、什么不能摆玉佛!那是文化入侵!没事,你尽管摆。爱摆菩萨摆菩萨,爱摆十字架摆十字架。别那么狭隘,不可全信不可不信……
4 t) k: k; z9 E, t7 n+ L3 J) F, E, y/ }' a3 A; P  e% c" e
你看,简单问题,就这么被无限的复杂化了。
& [4 h, Z( @) V3 m/ }4 t0 `<hr/>熟悉我的读者很容易对我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invalid啊,特别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R  Z! w/ `! e" g
! l1 O' t8 s' ?9 Q1 [" z
嗯。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所以才说是“错误印象”。, ~, |& \: T1 @, v( K3 M

5 u& N- r7 S( {% Y4 |+ i事实是,我最擅长的,是简单问题正确的复杂化。
, b# Y; B: N6 c/ \: k) _: L  j注意正确的这个定语。
+ Q  B6 H/ T$ r3 m! n! ~: O
8 h  W0 w+ _/ s1 w& t  E  Z比如说,安全气囊,你要把它拉到风水上、拉到文化入侵宗教战争上,那就是错误的简单问题复杂化——然后问题就再也解决不了了。全都是无用功不说,反而激起大片大片的矛盾和对立来。
& z+ v* M, u7 L' B1 [* j& y# z, \  Z% l
但安全气囊绝不简单。! [! s, V) P' J) [
如果你能读进去,或许就有疑问了:安全气囊被炸出来、可以缓冲冲击的有效时间只有几个毫秒;而汽车撞车时,时速可能是30也可能是120——那么,怎么保证人脸会在最正确的那个毫秒和气囊接触呢?; u" }* P% I: ?* y
你看,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问题。
; q. m+ a$ {8 S( X, e# k沿着这条路,动量、冲量、(头颅的)甩鞭效应、爆速、单片机信号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保证……
. a% G  Z0 Z) H6 }) D$ w. z1 f! z你看,无穷无尽的专业知识。
1 g% I2 r8 R" m) }
7 b. s& O1 H5 Z# S/ y1 F) i这些知识并不是随随便便罗列出来——好像你死记硬背“中控台摆玉佛坏风水”是不行的一样。, U( S2 k8 M4 V5 e6 f" A
你得和“玉佛与安全气囊的联系”一样,真正弄明白背后的原理、会精确计算——否则安全气囊就是索命的炸弹而不是救命的恩人了——这一拉溜的专业知识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环扣不上,你的知识就有缺陷,就不可能在实践中正确使用这些知识,也就不可能给人清楚的“讲出来”。
0 x4 S# l) A  w6 M) i2 @4 s: e8 }6 y! m# @
没错。当你连“中控台副驾驶侧为什么不能放摆件”都还理解不了时,理工科的精英们已经开脑洞开到了“用炸弹来救人”上面了!, R# g9 c- i, }6 y- l; C
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却实实在在装在上千万辆汽车上,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以至于成了法律要求的必需品!  y0 K% a2 E# V, V$ W0 B+ e+ z
! @  W9 x( T1 h" q
能把知识活学活用到如此“出神入化”的程度,问什么你答不出来?!
8 d3 ?6 l: V3 }$ L7 \: y( s# L<hr/>前面提到过,理工科知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但如果你真把它当“链条”理解,那就错到姥姥家了。
, M# g/ y7 d: u) {! R) \% C' t6 t, ~" y! L& j" I
事实上,理工科的主旨是:大道至简。
9 x# K+ p* {& _+ C' M: Y) A4 j4 B大道至简,所以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基本就能应付日常生活的一切了——爱因斯坦那些人之前,物理学界甚至认为“物理学已经尽善尽美,囊括了天地间的一切,没有什么需要继续完善的了”。) `7 K9 l7 B; z8 @( i. T

1 n3 z9 [# V2 g& l/ z8 h从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建立起来的“链条”并不是这样:
! e$ q, P1 w4 O& ^) m6 N; T! q) C8 r4 j2 ~$ l
看书如何做到读进去,还能讲出来?-1.jpg 6 Z9 Z- X- j1 B& m# F6 ^

% n! P* s, \8 n7 s% z) `: e$ ^7 N那太浅薄了,完全没摸到理工科的精髓。
+ |6 U8 T, Y  ?1 I, Q& K
; d4 t  a' C# K& C实质上,它是从这样一个公式:
' W: i$ {3 m- y" V# T2 \3 Y  I! u( p% z5 J& o
看书如何做到读进去,还能讲出来?-2.jpg ' X4 q! y* k- K# p# N
得到这样一个世界:: F  m1 a8 @* Q' ~) ^! i& [

& v+ C* K' J# j; ]2 u- | 看书如何做到读进去,还能讲出来?-3.jpg $ Z- c( ^* r: N& H+ b
5 Z' L$ t! p3 R/ }
看书如何做到读进去,还能讲出来?-4.jpg
2 P9 i0 E6 h9 r0 B
9 ~$ J1 \0 p* D  l8 y" ? 看书如何做到读进去,还能讲出来?-5.jpg & K4 L. f/ Z; k
回顾人类历史,计算机的出现和进化对人类的进程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h& o4 O4 B% I2 q+ s
链条,指的是从公式! n4 F" L! Q* \* r
* M; d+ ^% W9 b4 a1 O9 s
2 x0 q. a4 B' m! B6 v  y% ?! _- p
这个点,到图片中其中一个点的连线。1 [: n$ |1 R, s" t, {
* Q8 O9 g) C+ O/ J* N/ b3 d
如你所见,实际可能存在的连线有无穷多条;这些线的终点构成了上面那些精美的花样。
/ p$ u2 z- F4 j8 k
6 l8 H! _. ]5 `- f2 D5 E3 l8 G7 x  _' p我们理工科学习的,其实就是:我有一个目标、如何从简单的牛顿三定律出发、找到可以达到目标的那条线。
2 M7 r* \1 d) i0 V& D$ ]6 m  v
; ?6 M! ~; @& L/ w4 ]% e请注意,这个映射关系中,经常存在混沌——这个事实是近代才发现的。
# y" I+ Q4 y1 r( y+ a# q6 ~& s4 e在此之前,那么多聪明头脑,没人察觉到这点。
2 T' U; _' e* }9 \5 u  k( w
3 r7 K2 r+ q& R6 E! L正因为存在混沌,因此,大道才可以至简。
( q' I8 c; Q! v: f' i3 _4 G否则,牛顿三定律好像也太单薄太单调了,怎么可能真的决定大千世界的一切呢?
- h. }2 s' G2 y& R# B  S3 d/ f混沌,就补上了这个缺环。
; w4 f7 _7 `( d, H5 ?<hr/>不往开扯了。说回主题。
8 s- l- [: {5 O7 C2 U. C, \- M
% \+ x& f% S- r为什么很多人读书读不进去、好不容易记住点又用不出来、讲不出来呢?# u7 z. b$ x1 F. P: B7 B% N
如上所述,大道至简,然而至简的大道和大千世界之间存在混沌。6 z: O6 `& s6 [- K$ a$ a

9 ], ?' l3 e& y5 `1 |9 `: U这话什么意思?, j3 m9 m0 ~1 n" E6 A# b5 ?
意思就是,从“安全气囊”推理到“中控台副驾驶一侧不能放摆件(炸飞伤人)也不要随便用皮革覆盖(会妨碍气囊弹出的速度和位置的准确性,降低其作用)”并不容易,需要长久的、系统的训练——而从牛顿三定律推理到“戴森吹风机”,那就更加困难了。
3 F7 d4 s: e" n+ F3 ~, B, a* l3 B3 V
就好像刘未鹏举的huffman编码的案例一样:知其所以然(三):为什么算法这么难? – 刘未鹏 | Mind Hacks
5 x9 p' {; a$ `: H知其所以然(以算法学习为例) – 刘未鹏 | Mind Hacks
/ U, Z9 D8 u6 N/ x: a3 b
+ r6 V9 {4 q% [, P这个编码算法,就连信息论的开派祖师香农都只能搞出一个“局部最优解”,难度可谓极大。+ T6 e$ o# j. W- F- y
但现在你看它,会觉得……其实挺简单嘛,什么设计模式都没用、什么高级数学知识都没涉及——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可能难得倒香农?
0 s9 f3 q- [, `/ J) L. [! ?+ W+ v$ a. c& w
然后,你可以读它十年;十年后,给你个相关问题,你照样解决不了。
1 X' b9 \2 T9 U3 ~# F9 u( L3 V问题出在哪里?" _4 l6 `% H3 m7 B! s
& A2 H: e/ u' X/ S: C
问题就出在,Huffman当年,究竟是怎么从混沌中找到这条路的?4 D, @" [8 `6 W; t
你只看到他的结论——副驾驶中控放摆件风水不好——自然觉得太简单了。但其实你压根就没学懂。
7 i* |6 j$ h; z! u$ A想要学懂,你就必须故意忘掉答案,自己从混沌中重新把路找出来——这,才是这个算法的精华所在。
! l4 ~  c( c4 t; T  h5 n, H7 ?, ~. {: Y
类似的,数学证明,经常会有个神来之笔的“让我们考虑”,刷刷一个特殊情况,问题就真给解决了。- ~9 b- G$ {! K5 X0 C+ A
你当然可以把“让我们考虑”死记硬背下来,下次这个证明你就会证了。
. {. q: u$ @, V. K/ H但遇到相似问题,需要“让我们考虑”别的东西时,你知道该考虑什么吗?, Q0 C, q5 k, U6 z) p" T. X4 r

$ S, s# l6 H2 h7 \0 M没错。“让我们考虑”其实是混沌中已经涌现的结果。如果你读书习惯停在这里,那么你就从来没学懂过——既然你就没读进去,那当然讲不出来。6 T" ^8 x8 [! b
真正的精华是,从这个问题开始,原证明者究竟是通过什么思路、找到了这个神奇的“一考虑就能完成证明”的、神奇的中间步骤的?
! C  r4 ~  \% P* D换句话说,究竟是什么、启发他考虑了这么个神奇的等式/不等式?/ I5 V+ y9 Z1 h3 H
这个东西,才是劈开混沌、直达目标的那条路。# O- v$ x8 W* O9 V

. b, J* t9 L5 k' k9 F  _( \现实太复杂了。% N( e, E3 h6 D& U& g  F
如果你只死记硬背别人的证明本身——更差的,只记住某类题的解题方法——那么,书上的知识就好像是没由来的涌现一样:看上去很美,然而你就是记不住、讲不出。. f3 K' G& e: f  X% y( q
反之,你挖掘了背后的东西、看着面前翻涌的白雾,你略加沉吟:让我们考虑……
( O/ r% o* i' Y6 _唰,云破天清。
  D$ H- J. y( E* @6 _! B到了这一步,书才算真的读进去了——才真的能讲出来、真的能像我所说的那样“理工科脑后都有反骨”、“学完一本书就能挑这本书作者的错”。9 m- N: b2 g2 V" y; f, ~( \# r0 y
+ [6 o1 o- L$ i' R! H7 C' X& y
没有这一步、养不成这个思维……您还是当风水先生去吧。
闭眼看世界世e | 2022-1-20 04: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看到这个答案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成功解决一半了# ~, @. q8 u0 ~* f

* Z. T. r  N$ B& i& K/ G. {1 R接下来耐心把这篇内容& \& M) B  `' g4 T$ y# g5 F* l

/ O# d: z( ~0 F$ `  A: _) i; B+ j-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以下的困惑:. o6 F) P" V6 e0 X7 T7 h
1、刚刚读过的书,马上就忘了& F( c  h9 h' ^! D! {  w) P3 r8 w
2、即使一年读了100本书,还是没记住什么~
或者你之前遇到的问题或者更多问题,1 q. l: _/ s  l7 T
其实我都经历过,并且我有效找到了解决方法; G2 C, C( @8 M- w3 _1 J! T4 c
我把自己的解决方案,说给你听。! U4 R$ S, ?" K; E
1、刚刚读过的书,马上就忘了,不理解
' i) U6 E+ E, U5 J9 f6 n, ^6 v3 [
/ D9 Q2 X% k9 x/ C& F9 t

    9 I+ Y. G& c. a" r- S& X; ?
  • 读书又分 为6个层次+ D& w$ P2 u0 a1 Q# o2 J" @+ ]# R

+ D8 S9 |( k  ]1 P, D* z% g8 Y; H# T* p) ^$ {8 B3 C' S0 B
第一层:偷懒型,能看完4 |8 e* c" \+ @2 F9 r! v& i
难度还算低级的,他基本上能读完,毕竟每个字他能认识。6 U* @/ k8 O0 ^& {/ Q- V
但是读完后却未必能够知道想要表达的意思。6 v9 \5 h: u* w3 ~) Q. f
这样的读书不叫读书,最多叫找本书来识字。
% B) X, A1 c+ y+ X& m7 D/ p- _' E& z; Q5 e+ k
第二层:浮于表面,能懂意思
. u" }" I' T! {9 g7 V. Y相比眼睛看,会做一些笔记,甚至会花一些时间做一些思维导图等。0 k' B4 f0 Z, S, H
但是仍然没有思考,没有调动关联知识
" j% d! L& b, k, D7 O" w只停留在抄写,做笔记的阶段。
% \% a' c$ c# G8 `8 B/ y吸收率不会超过10%。) z/ n, p& O! ]& H. S
不少小伙伴读书停留在这一层,
+ O& W4 `+ w1 }看起来好像很努力勤奋,其实是用手上的勤奋,来弥补大脑的偷懒。; @$ Q, W1 f0 }% L
第三层,系统化
' b" M5 o9 V4 n8 q1 R/ ~这一层,基本进入高质量阅读阶段了。
: ?# Q2 Y8 L% V' m% U) b& {, W不光是字面上能够看懂,同样能够理理清上下脉络,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这是孟子说,他的推论从"天时、地利、人和“推出人是关键因素,因此要聚人。
  `1 W2 m* T5 n, K8 b6 _下图是我做笔记方式:/ X5 u. d( |1 }6 d" v  T: J
! f6 Y2 X" Z+ s; Q

. {- H8 j" v6 @6 }0 s5 C0 c+ m3 S* P! w/ E
第四层,和作者对话。' N: v+ O1 z4 I# S, |
这一层,普通人和牛人看书差距就在这里,牛人往往读书) P5 U- u# m; K2 V' Z9 }" _9 ?0 j
而是把作者想象成你的朋友、同事,你和他就某个话题一起来讨论了。! i) T' W7 m" U% E6 o3 {
你会从上面、下面、正面、反面,各个角度提问来和作者探讨。1 k  i" G' {2 s  ^
你不仅用眼睛,手笔,调动思考,% s$ X) [3 H* b/ S7 R
你还调动了你关联的知识,甚至可能会尝试质疑书中的知识。2 o: |8 H- M/ [6 P* c+ ^
常见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e" v  P' C- n  E2 p
1、这个理论我以前知道吗?有别的表述方式吗?
/ p& g  O  M, K0 L4 q1 ?: u3 k# a* ?2、和我的日常有哪些关联吗?我在这个点上吃过亏/受过益吗?9 O  v2 ^2 t; S( U6 d* p
3、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y# t3 R$ Z: R$ v2 i& J: Z
4、如何做才能指导我的工作生活?( G6 b! k% C8 l3 ]
5、这个技能/理论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其他人不用这个理论
就像我之前看到一本神书《忒修斯之船》全文都是与作者的对话,读此书跟破案一样难。# C. _! j; }6 `+ [+ U

' i8 l$ t+ N7 G
. Z7 J- _! d) B9 O5 @第五层:举一反三,读完书后能够将其中观点引申到其他领域# X, B2 ^( A+ l, v
这个部分充分利用眼和脑,并且找到其他领域去挖掘其他观点: N/ }8 \  a- G. N+ H+ s
每一个部份找三个正面案例和三个反面案例
% |6 S8 w3 _2 D0 R$ r2 d并且找他们成功理由和失败的理由。
9 Q. d7 ^' ]  l( D( R第六层,学以致用读完书后能够将其中观点提炼出方法并实践4 N% Y& q+ Z" c, \; ^
这个部分非常难,因为这个里面带有自己的思考,还有以往学习知识结合本书,自己认为行之可用方法,去验证书籍里面的观点是否正确,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去得到结果,在回顾书本上面作者提的观点是否吻合,并且做的经验总结输出一文章。* {% V1 E8 d7 {( ?6 k
通过以上6个层次,自己去判断属于那个层次,找到问题去解决!
3 v6 q# h6 I5 J: P读书完还能讲出来,怎么做到勒?就是能把书籍里面知识牢牢记住% i  }3 n  a8 K: l  F+ i! o

# h; g) ~5 x% x3 E今天阿凯推荐一本读书类的工具书-《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E/ E6 U& `9 E( q2 J" I
作者是日本精神科医生,于是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分享给我们如何记忆书本知识以及如何阅读。
% o5 ~' |) F7 U( p本书讲了:
4 X0 t# [2 a. O8 ^❶利用记忆曲线的“三次读书法”, |, g, ~' N1 }4 J; P
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就是将最初输入的知识在7-10天的时间输出3-4次。. V9 W! c& x* ?! N/ o- \
所以,作者建议一、三、七天的时候复习。) E. @3 \( v+ [- \2 L
❷输出读书更容易过目不忘( B# c( z+ X2 W/ V
▪️电视购物读书法:向朋友推荐看过的书,和跟朋友说书的内容
" b; c' I# t  V0 f+ f▪️社交网站分享读书心得笔记# ?& C( l' a0 O) V/ S  q
▪️写书评读书法
7 b6 U- R; e. H7 N% X✅如何高效读书0 E/ \6 ~* R6 |" P
❶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特别是利用坐车时间。. d  I8 f2 U( `2 A, \
如果能控制自己不玩手机看书的话,的确长年累月下来会收获很多。
; u' g1 f+ J6 a0 Z* y4 s▪️碎片时间记忆强化读书法——15-45-90法则读书7 z- S# G, q/ g3 x# k1 e
结论:任何人都能够轻易做到精力集中的时间是15分钟。普通人注意力的时间界限是45分钟,极限是90分钟。
$ [" \; @( Q& w9 V$ o# M所以时间越短,注意力越集中。
0 B# g+ o/ T  K, L( X  D⚠️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时间段,4个15分钟的读书效率肯定要比1个1小时的更高。
, p7 A, `3 A3 w4 ~; H) j作者强调读书重在理解深度,不要贪多。而是应该把每一本书所讲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 L7 K: w/ D, \5 `" X过的书要能够达到“讨论”的水平,这样才会真的改变自己。# t0 ]& ^0 T, n
▪️测试方法:当你看完整本书之后,能复述内容么?知道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吗。
, i3 T6 v3 a; w: p' y5 ]# z* K) E! u✅高效阅读的读书方法:
4 x9 U9 U, w4 L3 H❶浏览读书法步骤:
0 m/ W7 V/ R) e+ v▪️浏览目录,大致翻一遍,对整体做个把握
6 f% b: n  W% f+ R! Q. u▪️决定读书的目的。希望在书中学到什么?
" F6 _+ o! h* o+ G  y5 P  F% M3 `▪️确定“速读”还是“精读”。  s6 ~' W6 D. r
▪️根据书中的知识密度,以及个人需求制定阅读时间的目标8 W+ g6 N5 f" i% ?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兴奋读书法】:
# [+ \; R  s" ]6 G▪️如果在好奇或兴奋的状态下,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 S& H: V0 j/ p1 H) w; _
如果你因为感兴趣买了一本书,就抓紧在当天开始阅读,保证兴奋感没有完全丧失。+ o/ n$ n; Y* C
你想解决读书老是记不住问题,先行动起来,感兴趣就赶紧下单,趁着你还有兴奋2 R, Q: x) a  i2 O
学习的欲望,趁热打铁。1 Y$ F1 @- m* r/ Y+ u
❤️ 以上,希望上面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3 F# Z5 u8 T% n( t8 |$ }7 C✔ 看完别走兄dei:麻烦点赞, _! L* S2 L  t" `+ x, A
别只收藏丫,一定要点❤️赞,让更多人能有所改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