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接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同学小学阶段作文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偶尔还会被当成年级的范文。但从初中开始,她的作文成绩逐步下滑,虽然不给她拖后腿,但泯然众人,再也不是她的优势项目。
; N* }, [# J' `( X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道理,我们的写作水平一般是很难下降的。: l& i8 i5 T4 _1 _
我找来她小学阶段的几篇作文,我发现,这位同学的作文被老师“圈点”的地方特别多。语文老师批作文,如果遇到好词好句,便会用一连串的红圈标画出来,以示鼓励。3 ]8 V! k a' W
从小学作文来看,这位同学属于语言方面的“早慧”选手。在许多同龄人还抓耳挠腮凑字数时,她已经能够很熟练地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虽然比拟都略微老套,但没有病句,表达完整。9 ?" U3 f1 |# V4 ?
再来看她的初中作文,语言方面并没有退步,但为何分数却不可同日而语了呢?' Q1 y8 o0 O: z7 H; u+ X4 s! a# O
这其实就是我们作文学习中的一个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文字本身对分数的影响越来越低,思维品质对分数的影响却越来越高。4 V. [" ?# w; l" i) c( ]7 E
这个规律,其实跟我们的语言发育规律是一样的。
9 i2 g% _/ l8 Y9 ~% ^我家老大刚刚入幼儿园时,班级小朋友有的说话特别清楚,有的句子只能说半截而且很含糊,差异很大。这个时候我们家长注意的往往是:你能不能把音发清楚,把句子说完整。
7 u% j* ^ j+ N/ T! M% @但现在一年半过去了,小朋友的语言水平差距已经不大,大部分都差不多,基本都能发音清晰,表达清楚。这时候,(除了特殊情况外)我们家长几乎不再讨论孩子们的发音问题,我们关注的是,他们表达的内容本身。6 t5 c, {6 _6 }
在作文表达中,同样如此,有的孩子小学就能写很漂亮的排比句,有的小学阶段却连比喻和拟人都用不顺手。但在升入初中以后,“写漂亮句子”,慢慢地就能成为一个越来越普及的技能,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把比喻和拟人用得贼溜。
: R" D/ P" v9 N8 I所以,当这位同学再写出“豆大的汗滴顺着脸颊滴落”“我的心脏如小兔一般狂奔”(我随手写的,并非同学原句)这样的句子时,审美疲劳了的初中语文老师,再也无法像小学语文老师一般把这种表达作为一个可贵的能力而进行圈点。
8 [$ \& ^- d' B那这位同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因为表达的俗气吗?
, b: H$ L e; N+ @* z) w/ ^, t并不是。表达的俗气并没有给她添彩,却也绝不会造成因此而扣分。+ v C( J% P" w* A
她的问题出在,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事,她都浮于表面。能够把一朵花写得很漂亮,但当需要从写景上升到抒情时,这份抒情总是敷衍;能够把一个场景写得比较完整,但当需要写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时,我看到的却只有比较空洞的词汇。' ]% Y a) n; g$ T7 U
在她的文字里面,我看不太到“她”的真实想法,看到的都是一些套路化的表达。( M4 N& z8 S: `+ n) @* g
当我引导地问她,你看到这个景或事,你心中有什么感想时。她的回答往往是:没什么想法。
/ p) l7 d2 K, Q& E9 f; F, v如果我再问,那你作文中针对这个景或事所写下的想法从何而来。她的回答往往是:从书里看到的。4 O6 r0 E% \3 ]3 A. L
后来,我与她一起鉴赏一些作品。我发现,只要我问某个从文章中间段落抽出来的句子的作用时,她的回答总是:承上启下。
' m" ^. ?$ l( b2 e有一些确实是这个用处,但很多情况下,却并非如此。% e1 r# o* f: b5 e# J
至此,我似乎明白了她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个学生是一个认真学的好学生,但在这个认真学的过程当中,却忘记了“思考”的重要价值。不管是解题方法的具体使用,还是对生活中接触的人景物,都缺乏独立思考。4 D N! H! Y5 F2 l# x/ w+ l
在她的小学阶段,语言的早慧以及囿于小学作文的整体水平,“缺乏思考”并没有被发现和意识到。但当“漂亮句子”带给作文的加持退去后,思想贫乏的问题终于暴露了出来。4 S+ Z! Q: D1 z0 f
这个问题是初中才出现的吗?肯定不是,只是在小学阶段,“思考”没有进入到作文考试考查的范畴罢了(或者说程度比较低)。如果一直保持这种思考的真空状态,我很担心高中需要写议论文,当思维品质对一篇作文起决定性作用时,这位同学将面临怎样的困扰。
, _/ z+ e4 Y$ S! q2 n! k我这只是一个个案,不能代表所有小学突出然而初中掉队的同学。但我想它给我们的重要提示是,我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要去有意识地警惕一下,漂亮的成绩后面到底有没有被遮盖的学习能力或者习惯的短板,并进行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比如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就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接受知识输入时,能够对知识,对身边的事物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会在高年级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 R& Z. D) }6 G! ~6 ~! v9 z5 W5 ^8 s0 f————————
9 K; Q N$ ^. q我的公众号:一吨语文
4 G2 ^, c3 W y% S! q' ?- i Q* |5 l更多作文学习干货
2 W, E0 e( w6 ]( R' K————————————. y6 B7 r7 G* E- k" R
针对小学及初中低年级的同学,我们可以通过日常对话等潜移默化的方法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方法如下(出自我对如何让孩子爱上语文的回答):
$ H) i& o, m& L( N0 e( R$ t7 p如下是经常在我课堂上出现的对话场景(对话对象为中学生,已做模糊化处理):) R$ q) _3 o# h! m
我:“这位主人公为何会做出如下的举动?原因是什么?”1 d: w7 ^4 ]( C/ n
同学:“责任,信念。”
* w9 ~ c1 c( b% {. t我:“很不错,方向是对的。请你更完整和详细地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1 g7 M% d! l: l. W/ @3 y
同学:“责任意识和信念。”$ a8 o1 j4 z. }# ^- e
我:“可不可以阐述地再具体一点呢?”
. a& s! Z# B9 x$ u1 `+ W" ]同学在酝酿几秒钟后,会说出一两句完整的话,但意思却偏离了“责任”与“信念”。 这不是发生在一个同学身上的个案。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W, d2 n! d* k( \6 n
我常会思考,为什么,这些同学明明能够理解文章,能够用比较准确的关键词(比如“责任”“信念”)概括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但在要求详细地阐释时,却无法用完整的语段来表达自己呢?
% @7 n8 z2 P( j: A7 s7 d( Z当我鼓励他们去向着明明正确的方向(即他们自己总结的关键词方向)去进行完整表达时,他们却无法用准确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好不容易表达出来的语句却并不符合自己的初衷,甚至完全走向了其他的方向。9 O0 ^, w) y; S
存在这个问题的同学,在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上,还有分化。有的会在书面表达时,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有的在书面表达时,仍然容易陷入混乱。后者,看他们的作文,总有一种特别遗憾的感觉:围着关键字眼一直在打转,极尽挣扎,就是说不到点子上。. w1 f/ R1 A+ Q' b6 H: q
理解没有问题,表达成为了他们的掣肘。* o# ^+ M0 g) t
当我们一直以书面表达(主要为作文)作为评判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唯一标准时,却疏忽了,书面表达的问题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而要解决书面表达的问题,追根溯源,我们发现,它可能不仅是简单的一句“孩子不会写作文”,而是“孩子不会表达自己”。/ ^. B" x; z2 c5 y) P; V F7 i
如上的分析与这个问题的关系在于:我们许多人,包括部分老师和家长在内,将语文的理解太狭隘,将语文等同于“字词句段篇章”。“口语交际”环节,很难进入到大家的视野。而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们而言,“口语交际”其实就是行之有效的表达训练。0 I& @6 i8 Y& V4 s; N z/ L1 f
同样是语言学习,当我们拿起英语课本,背诵单词短语时,我们能够很明确地判断“我此时此刻在学英语”。但语文学习呢?几乎与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根本无法分开。- ^# L! T4 q. ~4 Z5 P
举个例子。
) v& k( |$ u- t4 S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学生作文。这位同学做公交车,路过某个地方,等红灯时发现一个招牌写着四个字“阳光不锈”。这位同学面对如此意味深长的四个字感慨良多。当绿灯亮起,车往前开出去后,这位同学猛然发现,这个招牌完整的字眼是“阳光不锈钢”,顿时觉得俗不可耐。- b2 Z+ T% J! A& s! d
这是不是语文的学习呢?9 D9 @' E M3 T) @9 b. {
“阳光不锈”带给了她文学的审美,“阳光不锈钢”的大反转又像一个文字游戏让她体会到了语言的狡黠与多变。
- a! |4 v4 ]$ D- U+ X7 B- u) C这就是语文的学习。
1 Z9 q9 y0 n8 m h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在日常中,我们与同学们的每一次对话,只要留心,亦可以是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机会。
' {) H/ S4 G: Q+ {0 r2 ~& G! n, V" ~比如,我们可能会出现如下的对话场景:3 o; s1 I2 ?% j' a
家长:今天运动会好玩吗?
" n% F' R j# u) F: A学生:好玩。2 \# l9 [6 d' D+ s8 v
家长:都有什么好玩的?1 [* N; r! R% M
学生:额,都挺好玩。 “都挺好玩”,典型的概括。能不能举例子呢?我们引导着同学们去详细地描述一下让自己觉得好玩的事件。( |9 K! y% @. G
家长:“你给我详细说说呗。”7 _; e% x, h% @5 T- s3 ~- z+ V
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没啥好说的。就是挺好玩。”7 D5 M1 ]1 x+ z; L$ a7 C' u
家长:“具体的每个人都干啥了呢?你把你几个好朋友都干啥了跟我说说。”
4 ]9 I% p# [! i# P学生:“小王调高没跳过去,摔了个大马趴。小李跟我一起跑接力赛了。小张跑长跑差点累死。对了,小王摔倒的时候,我还去扶他,他还不让我扶。” 此处的思路略微有点跳跃太大。这时就需要我们帮同学们顺一顺。
$ Q6 B5 ]- G' Y: B7 U% H3 v* z' A5 q家长:“小王这件事很有意思。但你还没说完小王就去说小李小张,让我有点乱。咱们好好地先把小王这件事聊一聊。你再给我讲讲,他为啥摔倒,干嘛不让你扶?” 我们为何要鼓励同学们详细尝试小王摔倒这件事呢?目的有二。一是训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二是帮助同学们观察生活,观察生活其实就是在积累写作文的素材。
) ?; d+ W. M" j, |划重点了。这就是在积累写作文的素材。; L6 s0 N! ^5 S: k t
说到这里,我岔开说一句题外话。我接触的不少同学,在小学阶段都进行过这样的一个工作:背素材。有的是背作文书上的,有的是背诵媒体上的,不一而足。
& D$ a* V6 E O当我们苦于千篇一律的“运动员表现了奋勇拼搏的精神”“我们班级展现了团结的风貌”这样的空话套话满天飞的作文后,在整天要求同学们写真情实感时,是不是要想一想,在要求孩子们“背素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将他们指向了一条并不明智的作文学习之路?% U' A4 M8 a4 |8 W1 ]
我们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求同学们“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在他们还比较幼小,没有足够的观察能力去观察生活,观察自己的情绪情感时,我们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就应该肩负起帮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去发掘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责任。
& c' k, k) I* C2 x1 m! T! e+ t这就是生活处处是语文。只看我们这些领路人,愿不愿意花心思,去进行这样的“教学”。1 y- M' h! D. w9 G. @1 X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喜欢完成任务的。最好的教育肯定是春风化雨。在不知不觉中,让同学们进行了一轮“综合性”的语文学习。8 w9 `# f- U9 f1 s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甚至超越了一门学科的属性,机会成为我们作为人的一部分。我的这个回答,并没有解答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语文的问题。但我想,对于我们低年级同学的家长(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读者)来说,也许,我们可以先试着改变自己对于语文的观念,然后再潜移默化地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对语文系统学习与阅读的否定,勿杠)也许,在我们的努力下,孩子自始至终都不会爱上这门学科,但至少不会妨碍他掌握必备的语文能力,并且考一个理想的分数。# v1 }+ W8 t# E2 ?3 ^+ q
——————————————/ m) @( E) g+ G( d' ~: |% Z
公众号:一吨语文, s9 | D. a7 X" x6 \/ H
更多语文学习干货# S1 r- Z& r2 j* z |, Z. a# t5 ?; 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