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V" x5 G; O1 c% k
0 ?. s* P) G G5 a& O! A K- Q公元前319年冬,魏惠王挂了。
' A1 W2 v" j6 S" l3 [/ ?, S出殡这天,下起了大雪,史书上说“至于牛目”,也就是快堆到牛眼睛了,换算过来,最少也有一米多深。整个都城大梁,房倒屋塌,白茫茫一片,连北都找不到,别说拉车走路了。
& u6 ?) u) v& z- j按说,这是拍马屁的好时机:领导功德盖世,嗝屁也嗝得感天动地,你看老天爷都哭成这样子了。
8 D; ^" d# f* r* A1 e6 {# U8 V$ a2 j但这帮干部完全顾不上拍马屁,最要命的是出殡这件事,能不能如期举行?如果硬要举行,大家伙儿都要从暖融融的房间里出来,冻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浩浩荡荡去送葬。更少不了发动大批民工清理积雪、抢修栈道。耗费大量资金不说,免不了冻死饿死人,再激起老百姓反抗,可就是大麻烦了。4 {* c, D2 r# `$ U P
于是,大家纷纷向刚刚即位的魏襄王提意见:
2 @2 T2 Z# z: F/ F/ M* \- s领导,雪实在太大,按期出殡的话,成本会搞成滚雪球,老百姓也受不了折腾,要不咱们改一天?. R8 {, W- b* l/ d
魏襄王一听,马上就给怼回来了:" x! [/ |) D8 H. j9 A
做儿子的,难道因为心疼钱和照顾老百姓,就不给我爹出殡?岂有此理!0 d) L/ ?) |! r- S( Z, ^$ k
大家灰溜溜回来,还不死心。想到了一个人,惠施。这哥们能说会道,整天研究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说不定他有办法。于是相国公孙衍亲自出马,请惠施出面去做工作。" p: f" s- c9 D' ?; t, d
惠施见了领导,不着急说出殡的事儿,而是先举了个栗子:
3 F% X8 R: F! S$ n: Q当年,周文王的父亲死后,被安葬在楚山脚下,结果刚入土就赶上大暴雨,把棺材都冲出来了。文王一不着急,二不上火,更不去琢磨什么阴谋论,敌人故意搞破坏之类,而是大手一挥:
6 }' g" q" ^" j一定是先王不舍得离开,还想再看看大家吧。3 B5 ~4 Q e. j% k/ D+ ^
干脆下令把棺材取出,重新放回朝堂装饰起来,供大家瞻仰膜拜。3天后大雨过去,才重新安葬。
7 \' {+ Z* q$ D& w. v看魏襄王听得入神,惠施继续说:7 V8 \6 l5 U6 ~. x% T7 t
您看,今天下这么大的雪,也是先王不舍得大家,想留下再帮您扶上马、送一程,让老百姓安心过渡嘛。您非要按原定时间出殡,岂不显得着急把先王送走?还是改改日期吧,人家周文王都这么做的,咱们效仿一下也不过分嘛。
! t* r0 H5 p5 t) n, G! @7 j; E0 C, ?魏襄王听完,只说了一句:3 v) E# Q [2 t, }' R# b
太对了,我马上改日子!(甚善,敬驰期,更择日)。, @% u+ x- x( H5 y! p/ l" n6 C
* @: l# l0 |# F! a' ?
28 ]- U5 X! t/ S f5 ]
3 B7 I. T. g0 I
这个故事简单,但很有嚼头。8 H, h1 u ^* \7 g: V& W
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那么多人上书提意见,都不管用,惠施三言两语,就把领导说服了?
" ]$ y; f0 u! Q7 ^7 F* k3 I关键就是两个字,角度。
# q3 M% L% _3 c+ ^沟通表达是一门艺术,聪明人选准角度,轻描淡写就能无往不胜;傻瓜摸不着门道,费尽口舌却还是无功而返。找角度,就是说话的最大艺术。
: S1 T$ L% Z) r群臣进言,说的都是执行层面的客观困难,又是路不好走,又是资金紧张,又是老百姓不满意,话虽然不错,却完全没有顾忌领导的感受。8 z1 x+ p5 d8 w$ [6 h
给先王办丧事,领导最在意什么?面子。
( n+ |% U5 e8 u6 Q- D" ~办得风光体面,不仅是给亲友家族的交代,更是对自己政权合法性的背书。我只要结果,至于怎么去办,克服哪些困难,那都是你们该考虑的事情。功名利禄养着你们这帮废物,关键时刻还敢讨价还价,真当劳资好欺负?# t: K' u! R9 z
再说,就算我想体谅你们,这理由找得也太敷衍了吧?你们倒是省事了,耽误先王葬礼的黑锅都让我背?
2 N' f0 |5 W# V+ x所以,新领导只能坚决说”不“。% Q v% r) b, Z- R! ?- D; b+ z3 V
惠施就不一样了。他寥寥几句话,至少包含三层意思:0 e d. y& e7 R. b( E5 p5 V: f/ |
第一,葬礼改期有先例。你看周文王,是出了名的贤君圣主,人家父亲葬礼也是遇到情况,结果就改时间了,丝毫没有影响人家的历史地位。
3 x& k( b7 r c8 K第二,突降大雪,说明先王不想走。葬礼改期,是顺应先王的心意,也能给大家创造更多亲近先王的机会。6 R5 d7 W) v8 X# L- \) W
第三,您如果非要先王按期出殡,会不会引起人家闲言碎语,说你着急送走先王,自己好放开手脚、为所欲为?
+ S. C0 e6 O& V* i2 f大家看,惠施丝毫不提什么路难走、人难组织这些客观困难,完全是站在领导立场上,去考虑政治影响、正反利弊,提出合理化建议。 S7 \/ c; i, B1 f P% B
领导当然不傻,话说到位了,人家自然顺水推舟,马上应允了。/ F/ {2 \& q0 z2 A3 Z
一正一反,两种沟通角度,效果截然不同。/ t& s( T, U# ^5 ]
/ U3 P7 `8 ]5 T( [) Z, _8 Q4 A( d3
: w& V9 l* M8 ~9 ]$ I5 t* ~1 [/ n0 { Q. H; }1 I
其实,无论职场还是生活场景,要想实现有效沟通,特别是说服对方,找好切入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表达,都是成功的关键。
* f9 Z3 v9 X( n `# ?! x' H& c比如领导交给年轻人很多工作,累死累活压力很大,一般人会抗拒甚至抱怨,对领导说:领导,工作太多了,我有点吃不消,部门其他人还有时间,要不要请他们分担一些?$ z" ~* @6 D) i* x2 u
这样表达,不仅领导会认为,你不吃苦、挑肥拣瘦,甚至不服从领导,工作讨价还价。其他同事也会恨你牙痒痒:好啊你小子,公然给我们上眼药,你忙,我们就不忙了?
% O: f5 t, r( K2 F& g2 O5 Q" G1 h换个角度:不好意思领导,我这边有您安排的某某重要工作,马上要到截止期了,正在冲刺,新交办的这几件如果会不会受影响?
M' I( X% H1 F1 |0 h这种表达,就抛开个人感受,站到了领导立场上,优先考虑避免工作延误,自然更容易打动领导。
5 b1 j! e$ @ ]5 B而且,听你这番话,不管最终领导如何决定,最起码会对你有个顾全大局、思虑周全、积极向上的好印象。
, c- g) G. ?% l职场年轻人拉开差距,其实就在这些不经意的点滴之间。! W' ?' V4 a2 J" x, R) ^: b/ w! [
再举个例子,局里年底开总结大会,几个先进处室负责人轮流上台发言,介绍工作经验。你在局办工作,具体负责会务组织。结果甲处处长来找你,说能不能把我们往后放一下,我们先听听其他人发言,心里好有底。
+ c% B4 L- O$ R6 B一般人可能会敷衍几句,哎呀不好意思啊,会议方案领导都看过啦,不好改啦,你这边行政序列,就该放在第一个啦,都这么改来改去,那就乱了规矩啦,诸如此类。
2 u) _0 T S! L: C5 v; {$ g人家处长听了,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肯定气鼓鼓走了。好不容易开口找你帮个忙,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你有何用?下次你可别遇到事情来找我!& L! G+ l6 ^& n: L
你看,不给面子就能得罪人啊,等你遇到麻烦,谁来帮你?
# A) R# M4 I5 n" P4 x/ M换个角度说,效果会完全不一样:3 ]# C5 B0 u ?% ^
哎呦处长,这点事您还用亲自来啊,打个电话得了呗。换位置啊?没问题啊,领导提要求,我们肯定做好服务啊……对了,处长我有个顾虑给你报告一下,你看开会前,咱们方案还会给局长再报一下,如果看到您放在最后了,问起来会不会显得不好?其实今年您处里工作最突出了,台上台下都急等您精彩亮相呢!- ]* |, h. e0 }% F, ?( P
说完这话,对面处长也就懂了:7 m& }( p% l% B8 U5 l, T9 d
其一,变动需要通过领导批准;
, X) _! M0 o% N. K* v* I9 T其二,变动好处不大,却有可能引起麻烦。
. b# o0 M( ?. |很显然你不想帮他改,但话里话外都是为他着想,挑不出任何毛病。他自然知难而退,高高兴兴回去了。% m( m# M8 s& s9 v, n7 U
这样说话,才能把路越走越宽,将来沟通协调事情,也更容易一路绿灯。6 V* c5 \. ]8 u" C
现在的年轻人,脑袋瓜都很聪明,但往往用不到正经地方。说话做事,都喜欢自我为中心,怎么痛快怎么来。别人求到你了,各种不情愿,硬梆梆给人家怼回去。自己遇到事情去求人了,人家稍有点难处,自己先脸上挂不住了,各种牢骚抱怨,好像谁都欠你似的。* ?7 O8 q$ p% l
如果是在家庭环境里,倒也罢了,父母再失望,也没办法给你计较。可在职场,恐怕就行不通了。长此以往,难免口碑糟糕,朋友稀少,往大了说,人品恐怕都会受质疑。何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