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教材都把学生当“天才”。
+ t$ w6 i& Y! b# x大部分的教科书里会出现这一类词:定义、意义、影响、作用、特点、优势、劣势、区别、主观、客观、宏观、微观……看完你会觉得自己貌似懂了,又觉得只不过是空谈理论和道理。而这些理论都是编书的人自己总结出来的话,甚至是自己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可能他自己都不明白他到底说了什么?却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背,美其名曰:只有先懂理论才可以实践,我不否认对于一些像医学类的科目确实如此,但是大部分科目特别是文科类的,背这么多理论你只会对这门课有“误解”。. d- |1 X7 m) M4 `
5 e' @' m5 F0 D/ B& k
这时候,就会有一些“实践”类的教材出现,当你激动的打开书以为看完就可以立马上手,然而发现只不过就多了些案例而已。主编把案例给你陈述一遍,你等着看详细的分析,结果等来的却是:“通过这个案例,你汲取了哪些经验教训?如果你是XX,又会怎么处理呢?”,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互动讨论,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就叫“实践”???WHAT???; f/ P9 } Z+ i$ F6 c. i
' N5 [" T6 w' q0 B- e: T( D还有一类所谓的“干货“教材,中间把一些精髓全省略了,或者跳了N个步骤,我都不知道结果怎么来的……
, x" D. [" u0 [* H& s" `( @. `, Y; F6 M: M
国外的教材是把学生当“傻子”。
. ~) a/ }; o5 v8 P0 A; l1 ~2 P i) b- n
拿策划类的教材来说,书中会有适当的理论,最重要的是,里面会有整个策划流程,详细到连确认场地时邮件怎么发,还会教你怎么做进程表,如何做预算,如何签合同……注意哦,它不是像我们写的要注意哪些事项,防止报价出现问题,而是具体到直接来张报价表,是真实的数字。
# _2 V: n9 y+ O% w
. w( }) b0 Z6 \* t! b所以不要怪我们中国的孩子动手能力差,国外的孩子会思考动手能力强,这是大人们太懒了,或者说对“实践”有什么误解,又或者他们过于保护自己,把自己掌握的东西保留了,不想分享出来。
4 I, n( C0 f# N/ I8 `0 i& {7 F
8 i5 Y, ^9 M1 q我记忆力不好,所以看书经常会往前翻。去年我看艺术史的教材,发现一个很妙的事情。书中出现连带的文字或画,它都会有批注,提示你第几页出现过,当时我就感叹了,天呐!编者也太好了吧。 }/ t, d$ m$ J0 Q
5 [$ v/ H" y3 {( h! q
那么,最终的差距在哪儿呢?
3 T- X+ J3 k! E4 ]% p就是很多人没有判断好教材的能力,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好的教材。
! Q; ]1 j- K! ]* I! w6 d. Z0 f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一个行业真正的高水平是什么样的,毕竟他们觉得教材上的案例就是最经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