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

[复制链接]
查看9103 | 回复0 | 2021-11-1 23: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生这种情况也属正常吧!
2 q; a! d+ P0 j说实在的,现在很多孩子与家长都不能很好地沟通,有了问题宁可向外人求救,也不愿意向自己的父母开口。! A$ k) t" `4 w
这孩子为什么轻生?
1 x; S* z6 h" C' d8 J; h' _在多数情况之下她已经抑郁了,而且应该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抑郁倾向,或者已经是抑郁症了。  R5 N! m" ]# ^; K  g! c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呢?/ f5 ]! N3 e1 h/ L, V$ S6 J/ \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就是孩子的父母或者重要抚养者,对于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J8 m) F; U6 i- j; o
孩子已经吃大量安眠药,但还有留恋,所以向网友求救了,但父母仍然在熟睡,还是在民警的强烈要求下,这对父母才去将女儿唤醒。对于正常的父母来说,如果听说女儿已经服安眠药了,难道不应该很着急吗?
% t1 k4 ?, K( W; I/ Z' `2 a: ^( ~就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这对父母平时对孩子有多么的忽视。那孩子出现抑郁倾向,甚至已经是抑郁症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 U& l6 Z2 l$ O现在青少年的抑郁倾向已经非常严重了,据统计有将近1/4的青少年,都可能有着抑郁倾向。
9 B$ [0 A& w% i$ m# {) w# T(42 条消息)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 24.6%,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的这么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 知乎 (zhihu.com)
& M9 N2 M8 x$ }0 S父母们真的应该醒醒了,要引起警醒!孩子的! B: @8 t6 z9 p
: D( N. ?0 A. @) X# [  G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1.jpg # G0 Y- [3 _3 Z8 t6 S% x
% ~0 i6 I8 |- n, k% M) e5 J- F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2.jpg 4 B  G( L; d, S0 s+ v: M2 ?2 n
等现象时,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是孩子抑郁的信号。
+ E, v- c6 p8 k2 B' h! l抑郁中的人常常会想到自杀,但念头一出来,立刻又想到,如果我死了,孩子怎么办?老公(老婆)怎么办?父母怎么办?事业怎么办?想到自己离开后的各种悲惨,就更加感觉悲凉。往往陷在那种情绪里,不能自拔。  B$ V+ l2 ~; H1 f0 N
在多数情况下,许多人只是想“这么痛苦,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 r4 B! Z8 \% ~8 {但,如果你或你的孩子不仅仅这么想想,而是已经打算落实到行动上、计划如何实施、甚至有行动了,那你一定要去医院,先用药物调整抑郁情绪,因为你可能不仅仅是抑郁了,而是可能达到“抑郁症”的程度了。- D% c0 C8 m- j- y
自杀,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题,许多人对于抑郁症的恐惧也源自于此。许多学校、公司的心理咨询似乎也是为了防止学生、员工自杀。近年来,学生的自杀率逐渐呈上升趋势,学校领导、辅导员、家长都为此而深感头痛,有的时候甚至会草木皆兵。例如,有的学生失恋了,就扬言:如果曾经的恋爱对象不与自己复合,就自杀,这往往急坏了辅导员、忙坏了学校领导。其实,有的时候领导和老师们也知道这些孩子不一定真的会自杀,但是他们真不敢怠慢。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真正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很少把自杀挂在嘴上。当我发现他们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不得不主动去问他们是否有不好的念头?这时,他们往往只是无可奈何地笑笑说:“会啊!真的,许多时候觉得如果死了,也许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那个时候,好像他们对死亡真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个抑郁比较严重的高中生,当她在催眠中看到棺材的时候,她的脸上呈现的是一种向往、松了一口气的表情。她总是非常想躺进去,不再起来。所以在她的催眠过程中,我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她从那种渴望的状态里拖出来,因为我非常担心不这么做,这种深深吸引会演变成其现实中的行动。
! e, |. b5 c' o! L) d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是很难理解抑郁的感觉的。有一位高中生说,他们的一位班主任(还是年级主任),在听到他们学校有位学生与母亲吵架后跳楼自杀的消息后,这样跟他的学生们说:“就因为和家长吵架这件事跳楼,有没有想过父母?”他让同学们别同情那个跳楼的孩子,说这种人根本不值得同情,他死了活该!这位年级主任还对学生们说:“你跳楼没什么,别给父母带来负担,也不要给周围的人带来负担。你跳楼找个安静的地方去跳!”他还说:“像这样的人,跳楼只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谈。”我不知道这位为人师表的老师是怎么想的,但我一点也看不出来他对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看似他在为孩子的父母、周围人着想,但他可曾想过那位跳楼的孩子有多痛苦吗?谁不珍惜生命?不痛苦到极点,谁会为了一次吵架就跳楼?与母亲的这次吵架不过是压垮这个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 p  D3 ]1 l- v& D学校的老师这么说,那么家长们呢?有一位初中生,她的母亲在说到她表哥(她舅舅家的儿子)自杀时,几乎也跟她说了与那位年级主任同样的话。这位母亲已经知道自己的女儿有自杀倾向了,还对女儿说这样的话,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想的。也许她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警告自己的女儿吧?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的这番话会对女儿造成怎样的伤害——自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自杀,想到的只是不要让这样的事件对父母造成不良影响,不要让他们成为别人的笑料,却从未心疼自己女儿生命的消失。5 s8 e3 G9 L. i8 ?/ c, F  i4 i
有更多的父母,在孩子已经自残或自杀未遂时,仍然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从未思考过孩子为何要自残或自杀,或想想如何挽救孩子,他们的眼里只有考大学!更让人揪心的是,有的父母在知道孩子要自杀时,甚至对孩子大叫:你去呀!你去死呀!你怎么还不去死呀!我不知道,这些父母可曾想过,如果从自己的父母那里都得不到一丝温暖,这个世界还有多少是可以让他们留恋的?" d2 w. }% A+ S% Y
有些父母即使已经知道孩子出现问题了,但是仍然不能够协助孩子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于走到绝望,走到轻生
4 ?6 W+ K' e1 [4 d+ B6 l. d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多父母是如何做的呢?
7 {0 f  P- ], r7 u那么,孩子抑郁了,怎么办呢?
! Y( D2 O8 v: P3 |1 k+ ^8 p+ X8 @' r! H: F; ]
答案很简单:父母和孩子同时改变。
" b. ?7 t" E3 G4 }/ W2 V$ b/ j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愿意与孩子一起改变的父母极少极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如果父母们能够把孩子送进心理咨询室,那已经是孩子们的万幸了;多数父母的做法是,自己去查资料、听课、参加活动,或者也会走进咨询室一两次,但是他们并不想改变自己,而只不过是想改变控制孩子的方法而已(他们通常认为是为了帮助孩子);最可怕的家长,是那种根本不能理解孩子的家长。即使孩子的抑郁已经非常严重了,他们仍然觉得孩子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认为孩子是“作”、无理取闹、不可理喻。这种家长在孩子陷入抑郁的时候,不仅不能拉孩子一把,反而把孩子进一步推向深渊。
. v, o7 N, d# f4 V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孩子抑郁了,为什么家长需要改变呢?这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榜样,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从根本上说,不管我们现在生活什么样,80 % 以上的因素来自父母。无论从原生家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或者从遗传方面来说,父母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
1 I: ^6 I- z$ L! a/ p有的父母说,我已经在改变自己了。比如:原来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现在对孩子已经没有要求了;或者,原来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现在已经完全放手了。但很多的时候,父母的这种改变反而使情况越来越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造成他们抑郁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那些书本上、网络上、老师所说的,都是他们从别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有道理,但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而且,孩子成为当下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孩子早已把父母的要求、标准内化了(就是早变成孩子自己的了)。这时父母变了,并不能让孩子立即改变。更要命的是,父母的这种改变,将会增加孩子的内疚、自责,而这正是产生抑郁的根源。
. v" R" a. u0 b' K5 }说实在的,在给孩子做咨询时,我往往感到特别无力,因为最终的咨询效果往往不由孩子和我决定,而是由家长决定。有的孩子已经有严重的自杀倾向,或者在他们身上已经留有明显的自残痕迹,但他们的父母仍然对孩子的伤痛视而不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或自己的事业,或者假装认为孩子很正常。最要命的是,问题越严重的孩子的家长越是固执己见。很多孩子的家长事业上非常成功,他们就像开足马力的列车一样,向着他们的目标飞奔而去,忽视了身边的家人,忽视了身边的风景,特别是忽视了孩子的成长。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掉下车厢,他们仍然不管不顾,拼命地向他们的目标飞驰而去。有些孩子还在坚持,不愿放弃,他们拼命地抓住车厢,想跟上自己的父母,但是他们的父母无暇拉他们一把,即使孩子们已经拖在地上,遍体鳞伤,有的家长还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有些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问题,但他们仍然认为那只是孩子的问题,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有些家长住着价值数百万、数千万元人民币的房子,做着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人民币的生意,却不能抽出一点时间,来认认真真地陪伴孩子,解决问题。
; k7 G: z2 e: J5 k7 }9 m说真的,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是最易有效果的,因为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也愿意去改变自己,所以青少年心理咨询是最容易做的。曾经有位八岁的小姑娘,因为学习成绩急速下滑前来咨询,咨询一次后就不来了。她再次来到咨询室已经是半年后,她的母亲又因为她的成绩急速下降带她来咨询。这样的咨询看似效果比较好,却很难持久,因为在一、二次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所能做的只是让孩子暂时放松,并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凡是父母认为心理咨询应该一次有效的,基本没有什么太大效果(或者应该说效果很难持续);如果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咨询效果就会很明显,基本都能重返学校,或者改变一些成瘾行为。
/ V/ I0 d) d  d) O7 r- R5 r# _但是,青少年心理咨询也是最难的,因为青少年心理咨询又最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干扰。在很多情况下,咨询师陪着孩子向前走三步,父母们往往要把孩子向后拖两步。或者往往由于父母的原因,孩子就不愿向前走。  ~% \/ F/ L, t6 T: T8 B  q
◆不愿改变
- f1 H. J& P& t; S$ {/ m" W首先,很少有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是由做父母的自己造成的。虽然许多父母也在说孩子问题是由我们造成的,但是,极少有人真正愿意去改变自己。& i1 U; w4 d' q) w- ~  q
或者,有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在改变了,其实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逃避或者是节节败退。
* `$ f2 {/ K! @9 B+ I+ M, ^有的父母在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造成了孩子的问题之后,就会降低对孩子的要求,甚至对孩子没有要求。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的改变,而孩子们感觉到的则是父母对自己的失望,这时孩子们会更加自暴自弃,使得情况更加糟糕。
. h2 O7 f7 t& ~0 Y8 I有的父母在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过分呵护之后,一下子对孩子放手,任何事情都让孩子独自去面对。殊不知,经过他们这么多年的“培养”,孩子的心理状态仍然处于幼儿期,甚至处于婴儿期。试想一下,如何能让一个婴儿或一个幼儿,去面对这样一个社会?这让孩子更加手足无措,或者更加退缩。父母们认为把孩子推出去是为了让他们锻炼,他们想不到的是,这就像是把一个婴儿直接放到室外,让其自生自灭。
! n- y& F2 n. V* a: u甚至有些父母,在无计可施时,自己逃进“事业”甚至宗教,他们号称这是他们关爱自己。看起来好像他们是在过自己的生活,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是对孩子的放手。其实,这是他们的逃避,也是一种不负责任,他们当初的言行造成了当下的结果,现在却想一下子甩手不管。这些父母们认为的“为自己而活”,也是自欺欺人,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真的出事了,他们能够真的过得好吗?
) u0 _- W$ t! `/ j有的父母还会感到委屈,甚至对孩子产生愤怒,他们觉得别的家长也都是这么做的。别的家长也送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去学习各种琴棋书画,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没问题,自己的孩子就有问题呢?自己根本没有做错,错在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愤怒,也更加拒绝改变自己。- R0 T" ]) b* g8 w5 g7 _
◆感觉良好
6 @; o# [0 O0 _很多父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为孩子跟自己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确实,在咨询室外,这些孩子跟父母的关系看起来非常亲密。但是走进心理咨询室,关起门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我求证:第一,我们的咨询是否保密,尤其是否对他们的父母保密;第二,他们要反复检查,看看自己的父母是否会在咨询室外偷听我们的谈话。有极少数的孩子在咨询室里对父母恨得咬牙切齿,有的恨不得杀了父母。极个别的孩子甚至想用极其严酷的方式杀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是走出心理咨询室。他们又可以跟他们的妈妈抱在一起,显得那么的密切,亲密得简直让人嫉妒。5 C- Y; E- g  s
如果你仔细去观察这些父母,你将会发现,他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都非常高,当然对自己做父母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父母。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说,他们做得确实非常完美。但是他们可能很少意识到,这种完美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究竟是什么?他们的这种完美,让孩子不能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有任何的瑕疵,所以,孩子在他们面前不得不表现得非常优秀、非常听话、非常完美。对于那些父母所不能接纳的缺陷,或者人的天性或者本能,他们不得不把它们压抑下去。而压抑到最后的结果就可能导致抑郁。
1 a0 o7 w3 c4 c; [6 u3 x在很多情况之下,孩子们不得不选择逃学、上网甚至自杀的方式来告诉父母“我出问题了”。可是,即使这样,有些父母仍然选择视而不见,甚至选择认为他们的孩子没有问题,他们和孩子的关系没有问题,这样将会更加加剧孩子的痛苦。  h  m$ N; A( r" D) x
这些父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孩子的内心是怎样的,对咨询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也是不可想象的,更不可能接受。多数情况之下。这些父母觉得一切都是孩子的错,因为自己做得那么好,那么完美,孩子还变成现在这样,那当然是孩子的错。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憎恨父母也不足为奇。
& ?, y, T* P) P4 @2 R这些家长往往感觉自己已经做了为孩子所能做的一切,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非常失望,甚至有很多家长表现出对孩子的心灰意冷,而这也将更加增加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X5 h5 S: Y6 D1 u1 [9 f
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非常高,当孩子刚走进咨询室的时候,这些父母表现出,只要孩子的情绪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可是当孩子的情绪问题稍微解决一些之后,他们原来的高要求又回来了,又会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也不行,父母的这些焦虑情绪很容易把孩子刚刚提升上来的一点好情绪又拉了下去。" Q8 q( o) }0 q" o
当然,大家也不要误解为所有跟父母的亲密关系都是假的。我说的都是在心理咨询室内外发生的故事,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亲子关系。不过,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而您又一直认为自己做得无懈可击,此时也许您也不得不反观其身。0 y1 z' v% I" w5 I% b
◆急功近利8 a% G, r1 _0 g9 Q' O
有些父母们足够幸运,他们的孩子愿意改变自己,这时很多家长又会把心理咨询师当作神仙,他们觉得心理咨询师有着特殊技能,通过开导或教育一、两次,孩子就能迅速地改变状况,走出困境。
# T4 V  |! ~0 i9 g# U: P8 x" c& X+ |其实,真正的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咨询师开导或者教育来访者。真正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陪伴来访者去觉察自己,发现自己,从而真正地改变自己。所以,心理咨询相对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的心理咨询就能解决问题的。" L+ v, }* C& P" n9 k
◆小富即安
7 I2 w+ ]7 D" E/ U$ M2 A' O在心理咨询的最初阶段,很多父母们还是很配合,因为当他们把孩子送进咨询室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无计可施(在我国,不到万不得已,很少有人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多数情况下,孩子已经不肯上学,甚至已经退学(有的退学已经达数年了),父母们才送孩子来咨询的。这时有一根救命稻草,他们就特别愿意抓住。$ }$ x- E3 f& |. {
随着心理咨询的推进,孩子们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家长们感到轻松一些了,他们就开始放松了。家长们又开始以学习和工作为借口,拖住孩子的心理咨询进程。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家长们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他们很难意识到他们的这些行为正在阻碍孩子走向心理健康. X* N& C# d( I
◆感到害怕
$ \: Q' i/ [8 }- e- i+ H孩子发生改变后,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这时,父母们的心情是很矛盾的。改变前的孩子让父母们很难受,但毕竟那是他们熟悉的孩子;孩子改变后,他们会轻松一些,但是,这个孩子不是他们曾经熟悉的孩子,或者他们会觉得,孩子不受控制了;
# Y: ~9 }4 X5 L2 N' R也有很多父母甚至会嫉妒心理咨询师,因为在心理咨询师的包容和允许下,孩子们愿意敞开心扉,什么都可以跟心理咨询师说,而父母们却很难与孩子有这样的沟通;4 Y0 x2 ^# f" N2 {: q6 L
许多孩子在家从来不喝水,但在咨询室里能喝二、三杯白开水;/ {( o4 N/ W( X0 B/ ~0 E$ i2 J6 D
有的父母要跟孩子说一件事情,他们不能直接跟孩子说,而需要通过咨询师来转达;
0 O. c6 s6 m( c  G7 y父母说了很多遍,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做或者不做,但在咨询师的引导之下,孩子们就愿意去做或者不做。
1 r- h5 R0 _: n0 U◆夺回控制# y- `" `; A3 N1 a: _4 ]
到了一定阶段,父母们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有意无意地拖住孩子的心理咨询。在孩子严重时,父母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前来咨询;当孩子们好一点之后,父母们的主动性会差很多;再后来,父母们就渐渐地不让孩子来咨询了。说得严重一点,这是家长们开始争夺控制权。  N/ F1 t. U4 p  e
如果孩子们的咨询效果已经得到巩固,那还不错。但多数情况下,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咨询效果并未能够得到巩固,所以,过一段时间后,也许孩子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8 n) [  J% s3 s: |0 n$ `# T" N当然,在孩子们的变化过程中,家长们也会适当地改变自己,或者说为了孩子,他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压抑自己。但是,由于家长们并没有从内在真正地改变自己,天长日久,他们很难坚持下去。而当家长回到原点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将孩子往回拉。8 [4 v9 s7 E8 D2 H. v
那么,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究竟该怎么办呢?首先,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孩子年龄较小时处理问题,将比等孩子问题严重了更容易解决;其次,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孩子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与环境、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家长要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最好找到适合自己改变的方式,真正改变自己,而不只是为了孩子从表面上改变;当然,如果孩子愿意改变,那最好了,但家长一定要从内心真正愿意协助孩子走出抑郁;另外,家庭治疗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穿越时空273 | 2021-11-2 04: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生这种情况也属正常吧!
" x7 }" ^* M5 C% [8 T% r说实在的,现在很多孩子与家长都不能很好地沟通,有了问题宁可向外人求救,也不愿意向自己的父母开口。
( b8 t5 E# Y- J) S- V- b这孩子为什么轻生?* t% i* T, M, o! y7 |
在多数情况之下她已经抑郁了,而且应该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抑郁倾向,或者已经是抑郁症了。
( \& P% }7 R0 p1 Y# g( n' f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呢?
0 T- Q' f4 M/ c: Y0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就是孩子的父母或者重要抚养者,对于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5 L% l* k/ j7 D# v+ S& J* H& U孩子已经吃大量安眠药,但还有留恋,所以向网友求救了,但父母仍然在熟睡,还是在民警的强烈要求下,这对父母才去将女儿唤醒。对于正常的父母来说,如果听说女儿已经服安眠药了,难道不应该很着急吗?
% [  C* r+ m% |" I' W- C) B就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这对父母平时对孩子有多么的忽视。那孩子出现抑郁倾向,甚至已经是抑郁症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 W8 E: Q$ Z( |# Q现在青少年的抑郁倾向已经非常严重了,据统计有将近1/4的青少年,都可能有着抑郁倾向。  R. c; U( f) j1 v
(42 条消息)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 24.6%,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的这么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 知乎 (zhihu.com)8 j" `5 |( ?3 J3 u; Z* m( r
父母们真的应该醒醒了,要引起警醒!孩子的
6 T0 l! W4 M2 P5 x) c# j, s: W; ^5 L% s  r! q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1.jpg
" {! |' T, z9 k( C4 P( n, q3 V4 Z# W
9 \# K% E- F# I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2.jpg . M9 y/ @5 Z; l" ]1 d1 k0 C1 U6 U
等现象时,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是孩子抑郁的信号。
6 O9 |$ o- D( j6 V" m抑郁中的人常常会想到自杀,但念头一出来,立刻又想到,如果我死了,孩子怎么办?老公(老婆)怎么办?父母怎么办?事业怎么办?想到自己离开后的各种悲惨,就更加感觉悲凉。往往陷在那种情绪里,不能自拔。- V& O. E( f- I6 [
在多数情况下,许多人只是想“这么痛苦,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7 ^9 G" o  H0 K但,如果你或你的孩子不仅仅这么想想,而是已经打算落实到行动上、计划如何实施、甚至有行动了,那你一定要去医院,先用药物调整抑郁情绪,因为你可能不仅仅是抑郁了,而是可能达到“抑郁症”的程度了。4 |9 V$ i& [. F$ \/ s
自杀,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题,许多人对于抑郁症的恐惧也源自于此。许多学校、公司的心理咨询似乎也是为了防止学生、员工自杀。近年来,学生的自杀率逐渐呈上升趋势,学校领导、辅导员、家长都为此而深感头痛,有的时候甚至会草木皆兵。例如,有的学生失恋了,就扬言:如果曾经的恋爱对象不与自己复合,就自杀,这往往急坏了辅导员、忙坏了学校领导。其实,有的时候领导和老师们也知道这些孩子不一定真的会自杀,但是他们真不敢怠慢。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真正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很少把自杀挂在嘴上。当我发现他们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不得不主动去问他们是否有不好的念头?这时,他们往往只是无可奈何地笑笑说:“会啊!真的,许多时候觉得如果死了,也许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那个时候,好像他们对死亡真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个抑郁比较严重的高中生,当她在催眠中看到棺材的时候,她的脸上呈现的是一种向往、松了一口气的表情。她总是非常想躺进去,不再起来。所以在她的催眠过程中,我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她从那种渴望的状态里拖出来,因为我非常担心不这么做,这种深深吸引会演变成其现实中的行动。
- q, ], e7 o0 M9 d2 n
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是很难理解抑郁的感觉的。有一位高中生说,他们的一位班主任(还是年级主任),在听到他们学校有位学生与母亲吵架后跳楼自杀的消息后,这样跟他的学生们说:“就因为和家长吵架这件事跳楼,有没有想过父母?”他让同学们别同情那个跳楼的孩子,说这种人根本不值得同情,他死了活该!这位年级主任还对学生们说:“你跳楼没什么,别给父母带来负担,也不要给周围的人带来负担。你跳楼找个安静的地方去跳!”他还说:“像这样的人,跳楼只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谈。”我不知道这位为人师表的老师是怎么想的,但我一点也看不出来他对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看似他在为孩子的父母、周围人着想,但他可曾想过那位跳楼的孩子有多痛苦吗?谁不珍惜生命?不痛苦到极点,谁会为了一次吵架就跳楼?与母亲的这次吵架不过是压垮这个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E0 s7 y$ X0 R/ m
学校的老师这么说,那么家长们呢?有一位初中生,她的母亲在说到她表哥(她舅舅家的儿子)自杀时,几乎也跟她说了与那位年级主任同样的话。这位母亲已经知道自己的女儿有自杀倾向了,还对女儿说这样的话,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想的。也许她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警告自己的女儿吧?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的这番话会对女儿造成怎样的伤害——自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自杀,想到的只是不要让这样的事件对父母造成不良影响,不要让他们成为别人的笑料,却从未心疼自己女儿生命的消失。9 T5 j' x) C% W7 M: ^
有更多的父母,在孩子已经自残或自杀未遂时,仍然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从未思考过孩子为何要自残或自杀,或想想如何挽救孩子,他们的眼里只有考大学!更让人揪心的是,有的父母在知道孩子要自杀时,甚至对孩子大叫:你去呀!你去死呀!你怎么还不去死呀!我不知道,这些父母可曾想过,如果从自己的父母那里都得不到一丝温暖,这个世界还有多少是可以让他们留恋的?
( l1 S( V+ I, n4 T 有些父母即使已经知道孩子出现问题了,但是仍然不能够协助孩子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于走到绝望,走到轻生! C- r, m  ^: K. }
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多父母是如何做的呢?
% v8 U0 Y1 v3 r0 X, s1 r那么,孩子抑郁了,怎么办呢?
$ \8 k, a3 c1 }6 T: `, a
* ?3 z6 h3 Y! i9 x* y* D$ K  Y答案很简单:父母和孩子同时改变。
3 \0 k+ _* B; h. s7 A, Z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愿意与孩子一起改变的父母极少极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如果父母们能够把孩子送进心理咨询室,那已经是孩子们的万幸了;多数父母的做法是,自己去查资料、听课、参加活动,或者也会走进咨询室一两次,但是他们并不想改变自己,而只不过是想改变控制孩子的方法而已(他们通常认为是为了帮助孩子);最可怕的家长,是那种根本不能理解孩子的家长。即使孩子的抑郁已经非常严重了,他们仍然觉得孩子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认为孩子是“作”、无理取闹、不可理喻。这种家长在孩子陷入抑郁的时候,不仅不能拉孩子一把,反而把孩子进一步推向深渊。
4 Y+ N2 y; c+ _! O+ U5 f# w9 J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孩子抑郁了,为什么家长需要改变呢?这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榜样,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从根本上说,不管我们现在生活什么样,80 % 以上的因素来自父母。无论从原生家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或者从遗传方面来说,父母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
# c! {$ p8 B1 {- I  K有的父母说,我已经在改变自己了。比如:原来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现在对孩子已经没有要求了;或者,原来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现在已经完全放手了。但很多的时候,父母的这种改变反而使情况越来越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造成他们抑郁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那些书本上、网络上、老师所说的,都是他们从别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有道理,但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而且,孩子成为当下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孩子早已把父母的要求、标准内化了(就是早变成孩子自己的了)。这时父母变了,并不能让孩子立即改变。更要命的是,父母的这种改变,将会增加孩子的内疚、自责,而这正是产生抑郁的根源。$ y, a( h4 [1 D0 p8 N  u: E4 l
说实在的,在给孩子做咨询时,我往往感到特别无力,因为最终的咨询效果往往不由孩子和我决定,而是由家长决定。有的孩子已经有严重的自杀倾向,或者在他们身上已经留有明显的自残痕迹,但他们的父母仍然对孩子的伤痛视而不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或自己的事业,或者假装认为孩子很正常。最要命的是,问题越严重的孩子的家长越是固执己见。很多孩子的家长事业上非常成功,他们就像开足马力的列车一样,向着他们的目标飞奔而去,忽视了身边的家人,忽视了身边的风景,特别是忽视了孩子的成长。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掉下车厢,他们仍然不管不顾,拼命地向他们的目标飞驰而去。有些孩子还在坚持,不愿放弃,他们拼命地抓住车厢,想跟上自己的父母,但是他们的父母无暇拉他们一把,即使孩子们已经拖在地上,遍体鳞伤,有的家长还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有些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问题,但他们仍然认为那只是孩子的问题,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有些家长住着价值数百万、数千万元人民币的房子,做着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人民币的生意,却不能抽出一点时间,来认认真真地陪伴孩子,解决问题。5 c; o, X& q3 v, H8 x& z
说真的,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是最易有效果的,因为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也愿意去改变自己,所以青少年心理咨询是最容易做的。曾经有位八岁的小姑娘,因为学习成绩急速下滑前来咨询,咨询一次后就不来了。她再次来到咨询室已经是半年后,她的母亲又因为她的成绩急速下降带她来咨询。这样的咨询看似效果比较好,却很难持久,因为在一、二次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所能做的只是让孩子暂时放松,并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凡是父母认为心理咨询应该一次有效的,基本没有什么太大效果(或者应该说效果很难持续);如果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咨询效果就会很明显,基本都能重返学校,或者改变一些成瘾行为。
: V, h1 Z6 I, j1 s( H但是,青少年心理咨询也是最难的,因为青少年心理咨询又最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干扰。在很多情况下,咨询师陪着孩子向前走三步,父母们往往要把孩子向后拖两步。或者往往由于父母的原因,孩子就不愿向前走。
1 p+ n1 i/ N6 N◆不愿改变
7 b% ]- A: `; a首先,很少有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是由做父母的自己造成的。虽然许多父母也在说孩子问题是由我们造成的,但是,极少有人真正愿意去改变自己。# c. O/ v! t% q% f4 d
或者,有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在改变了,其实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逃避或者是节节败退。& s+ b% H6 S' V8 g. W" t* v
有的父母在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造成了孩子的问题之后,就会降低对孩子的要求,甚至对孩子没有要求。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的改变,而孩子们感觉到的则是父母对自己的失望,这时孩子们会更加自暴自弃,使得情况更加糟糕。
9 G6 Y2 Q. R5 W2 ~1 S2 Y! T8 ]3 U2 Q( K有的父母在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过分呵护之后,一下子对孩子放手,任何事情都让孩子独自去面对。殊不知,经过他们这么多年的“培养”,孩子的心理状态仍然处于幼儿期,甚至处于婴儿期。试想一下,如何能让一个婴儿或一个幼儿,去面对这样一个社会?这让孩子更加手足无措,或者更加退缩。父母们认为把孩子推出去是为了让他们锻炼,他们想不到的是,这就像是把一个婴儿直接放到室外,让其自生自灭。: |8 w5 b7 ~) v/ b4 w
甚至有些父母,在无计可施时,自己逃进“事业”甚至宗教,他们号称这是他们关爱自己。看起来好像他们是在过自己的生活,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是对孩子的放手。其实,这是他们的逃避,也是一种不负责任,他们当初的言行造成了当下的结果,现在却想一下子甩手不管。这些父母们认为的“为自己而活”,也是自欺欺人,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真的出事了,他们能够真的过得好吗?
. B8 m# t; h$ _; T有的父母还会感到委屈,甚至对孩子产生愤怒,他们觉得别的家长也都是这么做的。别的家长也送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去学习各种琴棋书画,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没问题,自己的孩子就有问题呢?自己根本没有做错,错在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愤怒,也更加拒绝改变自己。- D# z8 L2 W. p7 r) X
◆感觉良好, _2 q* \& W( i# g
很多父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为孩子跟自己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确实,在咨询室外,这些孩子跟父母的关系看起来非常亲密。但是走进心理咨询室,关起门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我求证:第一,我们的咨询是否保密,尤其是否对他们的父母保密;第二,他们要反复检查,看看自己的父母是否会在咨询室外偷听我们的谈话。有极少数的孩子在咨询室里对父母恨得咬牙切齿,有的恨不得杀了父母。极个别的孩子甚至想用极其严酷的方式杀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是走出心理咨询室。他们又可以跟他们的妈妈抱在一起,显得那么的密切,亲密得简直让人嫉妒。  y3 f6 }+ A2 ?5 O
如果你仔细去观察这些父母,你将会发现,他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都非常高,当然对自己做父母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父母。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说,他们做得确实非常完美。但是他们可能很少意识到,这种完美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究竟是什么?他们的这种完美,让孩子不能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有任何的瑕疵,所以,孩子在他们面前不得不表现得非常优秀、非常听话、非常完美。对于那些父母所不能接纳的缺陷,或者人的天性或者本能,他们不得不把它们压抑下去。而压抑到最后的结果就可能导致抑郁。
9 B$ J, }* `9 H9 w; k# O在很多情况之下,孩子们不得不选择逃学、上网甚至自杀的方式来告诉父母“我出问题了”。可是,即使这样,有些父母仍然选择视而不见,甚至选择认为他们的孩子没有问题,他们和孩子的关系没有问题,这样将会更加加剧孩子的痛苦。
6 S( L  P" ]/ z2 U: Z这些父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孩子的内心是怎样的,对咨询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也是不可想象的,更不可能接受。多数情况之下。这些父母觉得一切都是孩子的错,因为自己做得那么好,那么完美,孩子还变成现在这样,那当然是孩子的错。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憎恨父母也不足为奇。& ~! N! H( v3 H4 r4 D) O6 E
这些家长往往感觉自己已经做了为孩子所能做的一切,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非常失望,甚至有很多家长表现出对孩子的心灰意冷,而这也将更加增加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 `- X: ]' L$ w; q$ j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非常高,当孩子刚走进咨询室的时候,这些父母表现出,只要孩子的情绪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可是当孩子的情绪问题稍微解决一些之后,他们原来的高要求又回来了,又会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也不行,父母的这些焦虑情绪很容易把孩子刚刚提升上来的一点好情绪又拉了下去。
, F( }% C  X5 |7 w当然,大家也不要误解为所有跟父母的亲密关系都是假的。我说的都是在心理咨询室内外发生的故事,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亲子关系。不过,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而您又一直认为自己做得无懈可击,此时也许您也不得不反观其身。
" L* e" ?$ U1 f◆急功近利
. c% T& A# q' z& j$ M, P  o有些父母们足够幸运,他们的孩子愿意改变自己,这时很多家长又会把心理咨询师当作神仙,他们觉得心理咨询师有着特殊技能,通过开导或教育一、两次,孩子就能迅速地改变状况,走出困境。
/ E0 A% X, z$ e' d4 d& E其实,真正的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咨询师开导或者教育来访者。真正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陪伴来访者去觉察自己,发现自己,从而真正地改变自己。所以,心理咨询相对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的心理咨询就能解决问题的。
* V0 g" s& Y( I& O, m9 ?) a7 p◆小富即安
4 _* d* l; h5 e  a  {) d在心理咨询的最初阶段,很多父母们还是很配合,因为当他们把孩子送进咨询室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无计可施(在我国,不到万不得已,很少有人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多数情况下,孩子已经不肯上学,甚至已经退学(有的退学已经达数年了),父母们才送孩子来咨询的。这时有一根救命稻草,他们就特别愿意抓住。
# {" Y9 X2 i- R2 D" Y/ f随着心理咨询的推进,孩子们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家长们感到轻松一些了,他们就开始放松了。家长们又开始以学习和工作为借口,拖住孩子的心理咨询进程。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家长们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他们很难意识到他们的这些行为正在阻碍孩子走向心理健康。
  C9 T+ O* p4 m
◆感到害怕7 \( L& v( D! ^# b
孩子发生改变后,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这时,父母们的心情是很矛盾的。改变前的孩子让父母们很难受,但毕竟那是他们熟悉的孩子;孩子改变后,他们会轻松一些,但是,这个孩子不是他们曾经熟悉的孩子,或者他们会觉得,孩子不受控制了;
; x2 p( s. Q# g; N- \- L1 P4 I也有很多父母甚至会嫉妒心理咨询师,因为在心理咨询师的包容和允许下,孩子们愿意敞开心扉,什么都可以跟心理咨询师说,而父母们却很难与孩子有这样的沟通;
4 Z( c8 q4 M5 X) M! L许多孩子在家从来不喝水,但在咨询室里能喝二、三杯白开水;
" G$ u1 r8 q4 d7 z6 u有的父母要跟孩子说一件事情,他们不能直接跟孩子说,而需要通过咨询师来转达;% |; j: f1 S+ }7 c1 d
父母说了很多遍,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做或者不做,但在咨询师的引导之下,孩子们就愿意去做或者不做。
% X) v& t, h- K% [* Q◆夺回控制
, V1 G) F+ i2 }8 G- {$ X/ s0 g) \到了一定阶段,父母们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有意无意地拖住孩子的心理咨询。在孩子严重时,父母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前来咨询;当孩子们好一点之后,父母们的主动性会差很多;再后来,父母们就渐渐地不让孩子来咨询了。说得严重一点,这是家长们开始争夺控制权。9 d/ s8 G1 d' P/ ~. I  s. N
如果孩子们的咨询效果已经得到巩固,那还不错。但多数情况下,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咨询效果并未能够得到巩固,所以,过一段时间后,也许孩子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 g) X# R9 n) c& h# D( l& @9 a当然,在孩子们的变化过程中,家长们也会适当地改变自己,或者说为了孩子,他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压抑自己。但是,由于家长们并没有从内在真正地改变自己,天长日久,他们很难坚持下去。而当家长回到原点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将孩子往回拉。
. K3 i; y6 ?& N: ^那么,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究竟该怎么办呢?首先,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孩子年龄较小时处理问题,将比等孩子问题严重了更容易解决;其次,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孩子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与环境、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家长要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最好找到适合自己改变的方式,真正改变自己,而不只是为了孩子从表面上改变;当然,如果孩子愿意改变,那最好了,但家长一定要从内心真正愿意协助孩子走出抑郁;另外,家庭治疗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v1 K/ e0 B* d<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434475443579297792">
123459921 | 2021-11-2 10: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父母最好自己去看看心理医生! E% E; Y' p4 V7 U9 O- U9 u
为什么子女一有问题,有诉求
; r1 H0 {6 U& _6 A自己就不耐烦,就对子女呵斥,打骂
7 \% Q8 W) w6 h: q0 `* m久而久之,子女有什么心事、压力,都不会对父母说
  ~& `  ?/ {# p8 g/ X) m然后父母还说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从来就不和父母沟通/ L7 S: ]1 ]& G3 X" ]$ h
我可去你X&……%¥&&,你¥%……X*%$#的吧
5 z" E& O7 w; q  o" n& m/ \& \这样的父母多了去了,绝对不是个例,更不是我瞎编的
, |9 i* E0 ?. L5 g' K" i3 P偏偏这样的父母,自以为是、蜜汁自信,觉得自己教育子女一点问题都没有6 s  q$ }7 A9 B, m3 B" w7 y# `
都是子女任性、矫情' Z0 D" j+ m- h4 ?' \1 l: t( _* `* }
然后出了事,恬着脸喊冤,孩子都不和我沟通啊!我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 D8 A, n( h3 L4 e. E7 w  `你们当初别生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了!
心痛袭来戮 | 2021-11-2 17: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女儿有心里话会和陌生的网友诉说而不会跟最亲近的父母说?9 g" a' |8 }) ?3 @: y
学习压力本身就很大,做父母的每天关心的都是什么?
) _) Y0 L# ]; V! W0 R* [5 L不许这不许那
/ G* F0 _7 ?/ {. }) v不许看电视,不许看综艺,不许玩游戏,不许吃零食,不许看小说,不许追星,不许谈恋爱。
# j; d) R2 `5 W/ F* g+ i- a- h眼里只有学习只有成绩。
+ e( }7 E1 P% m# `3 ?* ~2 f在女儿眼里最无关紧要的事情,在父母眼里很重要,在女儿眼里十分重要的事情,在父母眼里却变得无关紧要。' k3 ]1 P% n, V9 o9 x( U' _; C7 z
父母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4 ?; n/ M4 o! m, j就连死,父母都是最后一个知道。
' e7 a0 w* \6 G% e- S民警来了,父母还坚称,女儿早已睡下。8 Y2 H0 y0 C6 T5 A/ A
要不是在民警的强烈要求下,这姑娘估计就没了。
$ Z1 i3 q! u; {' ]5 Z8 }好在网友热心,民警尽责,花朵一般的少女才活了下来。
9 z5 o: D' B' H1 a' r- X/ E/ ^; i+ d好好反省反省吧。  h! u/ s4 n$ @+ d
分享一位很喜欢的主持人,也是一位抖音博主王小骞(抖音ID:1142041417)。40多岁的王小骞从央视辞职后,用了两年时间成功拿下了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师资格证书,在抖音开设了的账号,专门科普育儿知识,每周还会定期通过抖音直播实时解答家长的育儿难题。她在视频中分享了对孩子有效陪伴的重要性及方式,供我们学习。6 U! Z' M  R6 W* S2 b9 B0 T, f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1.jpeg ! m0 E, {1 f  j

" v% i+ x; o- u* Y# f* {2 shttps://www.zhihu.com/video/1435989115178905600
把钱拿来司 | 2021-11-3 00: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而且他们的压力也容易潜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去倾诉也不愿意去发泄。
) ^0 c' M+ c, w; o" i0 o5 c6 ~. Z) ~: t/ }4 U$ `" U# K8 B0 {- [7 ]; ^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1.jpg . u9 P, ^% [' g( y
有的时候他们表面嘻嘻哈哈,活脱脱性格外向。在家长老师的眼里也完全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以至于他们你内心真的问题出现,家长都不得而知,从而忽略了一些细节。
7 T$ w  m" O: x$ O% w我身边有个孩子,马上六年级,直接从14楼就跳楼自杀了,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14753911111 | 2021-11-3 07: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此刻,最懂你的那个人是谁?' R- o( [5 W+ g( I# v4 C1 ~
我在想这个问题。3 h; V8 f, j& }2 i

  z0 n( {- p$ w! J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1.jpg
# U% J& @% U/ P看到这个新闻让我触动的地方是,凌晨,网友异地报警:我的一个网友服药自杀了。7 K' r3 u4 |5 @7 O1 P) ^
莫名的想到自己,觉得有的时候,网友真的是很暖心的存在。7 u4 P, J% ]0 }
可能我和这位小女孩不一样,令她抑郁的事情是学习,我过了那个阶段,但人生的任何阶段好像都有些迈不过的坎。. L+ S  H; V$ c- c  d+ j1 e
我想到那句话:无论是谁,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f, k% n- ^% \$ q! Y
就是这个隧道有时黑暗的让人喘不过气,害怕无助。4 J  k3 Y4 z$ s4 J
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很晚走在路上散步,有一次我走在四岔路口,忘了看红绿灯,走到路中央突然反应过来,愣住在原地,不知该不该往前走,幸而直行确实是绿灯。! p3 d( X0 D. w2 G/ a# A
那一刻,就是我愣住不知该不该往前走的那一刻,我突然莫名的觉得,生活好难受。
7 v6 C- R% B8 f) ~有很多时候,我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该不该往前走,也没有人会告诉我,没有东西可以靠一靠,
8 _9 g; ?$ m; h2 y, ~只能思考思考,强撑着,故作老成的继续向前走。
7 c5 O9 E. ~- E4 y% f1 H
! J5 b& p# v$ e7 [8 N- T. b( N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2.jpg * K& r4 p* R' z- f3 S' M

3 f& f  q$ ^; b' \但是,其实内心有很多害怕,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但这些东西我好像没法跟父母讲,因为我无从开口。
, \5 {  e( a7 @有些对未知的困惑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每次的聊天结束,爸爸会以催我找对象作为结尾,然后气氛开始消沉……
9 f) }( r* X7 z0 [" y1 c在我最难熬的一段时光,特别感谢我的一群网友。 有些不知道怎么言说的苦闷,莫名其妙在开车和胡侃中消解,
# K# u, b9 v  }9 E( W( H# Q并且他们好像总是知道我心里难过的点在哪里。
4 L% K2 M/ i+ i, I$ B1 _  A5 [是他们让我好像对未来不那么害怕,因为他们会陪着。
2 P( ^5 S- G  Q. s5 [2 S1 m& \: m+ H9 W. S% u  |

# }: f$ c& C8 z8 r+ O0 k有时候,网友可能比我身边的朋友更了解我的内心,比我的父母更了解我当下的状态。
. y0 r9 L& y+ `3 ?) ~# {& u( F; a) o: l7 ]+ n

2 r& t$ x; _1 O* ^一不小心说多了,再回到这个事件,孩子在上学阶段,一不小心就会学业压力难以被排解。从而产生极端的想法。
* e: l6 D2 P8 f6 Y: r5 H0 J而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不及大人,这个时候父母除了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和伙食,也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H& r( v/ u  E8 t
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不能一遇到负面的事情,就无法调整无法承受。
9 l  E) w- [1 w1 P5 q9 ^从而自我否定,加剧消极的想法,从而走向极端……
1 q0 u' V) r/ j. V父母还是要多了解多理解孩子,多跟孩子交流,亲近孩子,这样孩子才会多愿意把心理话告诉父母,
) s. B. P5 o+ L7 ^9 N) [; t也不会连孩子吃了那么多安眠药,父母都还不知道了。这样的惨剧直接扼杀在摇篮里。
9 r7 P1 `$ M. k/ N8 `
! y, V1 u9 t, f) K  I
* f- D9 n3 \( x& w3 Q抑郁真的是件需要关注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孩子,父母总觉得孩子会有什么好抑郁的,所以也不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抖音@向木而生 木质机械(id:xmes) 以前也抑郁,7 \! r$ u0 X" j) s* e; g7 u1 r+ ^
这导致他成年以后找工作时,也因为害怕跟人交流而总是受阻。其实,如果父母多点关心会好很多,也不会导致以后那么大的影响。) W# u5 \$ H& P/ c2 S1 C
: S% X' d4 u) U. w1 I( Q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3.jpg / U8 q; ?% W+ \5 N  k+ P
不过好在之后他凭借自己的爱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做一些木制的机械玩具。& N6 d6 b/ {$ j# h
但是,这摸索中的艰难只有自己知道,如果不是小时候抑郁社交障碍或许会有更好的发展呢。父母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才让孩子更健康顺利的成长呀。
蓝色安息日色v | 2021-11-3 14: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给大家出道考题。
7 P! w# M" q/ a9 Z! {* q1 A比如说,你的孩子2岁了,趁大人不注意,爬上了很高的桌子,但却不敢下来了。
* `5 c  I# B# \此时你的反应是:  p+ j8 c$ r, ^4 o( Z9 [. Z
A 第一时间冲上去,把她(他)抱下来( }: M. E0 z5 S* j+ Y& s, N9 Y* u! d* m
B 让她(他)哭个够,从此收到教训。
4 R, S6 Z5 Q( t4 m. R) N2 [( V" [( \C 在她(他)将哭未哭的时候,把她(他)抱下来。2 B3 L+ O! P/ ]# e" y- B, u2 w) r
如果选A,那么你对孩子太溺爱了。
" ?2 `" U" X7 s0 C. q如果选B,你对孩子太苛刻了。( P5 o" H2 z% k4 R& i
如果选C,你掌握了爱的“分寸感”。+ [. X1 |, k8 c8 o7 n5 \
为什么这么说呢?. b1 A' u7 r) o* x% o, n! o
因为孩子需要感受到两种爱。
) V" b( t2 d( ?. ~3 t第一种爱是接纳的爱,他感觉到自己的脆弱是可以被接受的。
* _: U; L% a0 F- G& p* k0 e第二种爱是拒绝的爱,他感觉到他的强大是需要学习的。8 @3 m1 B# S) s9 |
你怎么看待一个2岁小孩要爬桌子这件事?/ t, s8 R& ^3 o
其实这不是掏气,而是孩子需要通过探索这个世界,发展自己的能力,在他登高爬远的过程中,他的大脑神经和身体肌肉都得到了锻炼。7 l) G4 `+ X  Z: f
如果这个孩子摔倒了,那么他(她)需要父母两种爱:' o9 g# x; ^/ n  K
一种是母爱,他(她)哭的时候,把他(她)抱在怀里,脆弱的时候,是有人接纳的。# M2 a+ f! E8 ]# \+ }& ^- V
一种是父爱,在孩子哭完后,父亲可以跟他(她)分析一下,为什么他(她)会摔跤,该如何从桌子上爬下来。* A/ p7 f; j4 P1 q  l8 N. V. W
简而言之就是“后有靠,前有引”。" a) W- s" ]2 Z4 n' w- h1 ?
受伤了,我们可以找妈;" ?2 k0 q1 \8 f3 n
想要到外面的世界探索,我们需要找爸。: p, ], ]/ f% }# o" w% @. K. J
心理学有一句话形容这种分寸感:“没有敌意的坚决,没有诱惑的深情。”
% W' {' a6 ~& r$ R  a# G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将自己没有处理的焦虑投射给孩子。
9 {( M4 ~# F- W7 i# ~我有一个朋友,他从小只要没有考100分,就被父亲毒打,父亲边打他边哭,说:“你不好好学,就一辈子都像你爸这样没出息!”+ C, c7 {* F9 L/ I; B
他爸因为郁郁不得志,没法面对对自己的失望,所以就会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于是就会失去了分寸。
$ ]7 j1 V8 o, @6 B  r这就是带着“敌意”的坚决——这个敌意其实是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 X; w) f& U" N
我还有一个学员,她小时发现,只有自己哭,妈妈才对自己好。- n+ O4 q# F1 @+ W+ w; B
因为她妈一直都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人需要自己,只有女儿有了问题,她才有价值感。
& I( @; r) Y. _6 {这样的深情也是带着杂质的,这个妈妈没有办法爱孩子,她爱的,其实是她自己。" r, Q: h8 k7 N0 d1 l- U6 {- C! Q
从这个角度上说,爱孩子,不需要学习,因为如果你自己能爱自己,你就会爱孩子。
7 W7 f8 t6 w9 k: Q& |. z9 }2 I! l, g如果你不会爱自己,你就会向孩子索取爱,孩子得到的爱,永远都是爱的赝品,爱的毒品。
# s% q% p. [& @孩子的成长之路,自然也会磕磕绊绊。- {7 Y4 z! ^* i8 a' ?& O$ {
6 i% ]0 ~0 K2 R* R  \
更多困惑点 @心理咨询师卢悦  沟通. O4 L: k$ }+ x- b  u  V
@心理咨询师卢悦 知乎十年新知答主。70后,婚恋作者,央视、北京卫视、凤凰卫视多档栏目特约心理专家,心之助女性情感心理平台联合创始人。著有《爱情有毒》、《爱到绝处便逢生》、《过日子就像玩闯关游戏》、《亲密关系的重建》, p# Z6 B3 Y% b
同时关注我往期高赞回答,有收获、有惊喜!
5 A1 ~/ G, c: I5 v" ~  a  ]% G: E; q3 o什么样的男人不能嫁?婚姻里最可怕的是什么?男生真的觉得跟谁结婚都一样吗?为什么?
白马44 | 2021-11-3 21: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看到这句话,他们推测,由于女孩近期学业不顺,可能迫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才产生轻生的念头。/ [9 d6 J' b" H* k
然后我想说:孩子轻生之事,已经发生太多!我们披露一个数字,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自杀,已经成为中国15至34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0 y6 q5 v: v% }: f$ c, X. K0 L! ?% z- g' P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1.jpg
. Z/ T" v$ X; x《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透露,学习压力和家庭矛盾,成为孩子自杀的主要内因,也是困扰青少年儿童的最大心理问题。, _0 n2 ?9 h% Z, x2 `1 h/ {
举例:武汉市的初三男生,则是因为妈妈当着同学的面被掌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羞辱;10岁小学生女孩因为作文被老师否定,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然后……
1 j  E6 k( o* h) @" R! E6 ?! K1 _7 s% b# n$ E4 Z
一次次的打压和贬损,一次次的怀疑和被公开羞辱,自尊心和自我价值不被“看见”,压垮了一个个处于花样年华的孩子。
9 z( t% u8 z: w% k! \& Z' Q( d% `8 v4 `
青少年自杀的诱因,常常是“失望,失败,被拒绝等,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家庭父母争吵不断”。
8 K. t9 r: r; z$ _0 p0 N/ O, o( ?/ i: {+ ]
从表面看,中国孩子如此脆弱,动辄轻生,似乎是孩子的问题,但我们不妨追问一句,孩子到底由谁抚养长大的?难道他们从呱呱坠地,基因中天生就喜欢轻生?
4 e; {4 s( E$ o, T) t" T显然不是,肯定不是!任何性格和心理特征的形成,总有一个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S3 G. U" x7 ~. q2 _' g9 p
稍加归纳总结,我认为一些父母,在以下几个方面确实做得太过了。
7 J7 p% O  e5 l" Z# L- ?一、期望过高& ?" g5 r1 Y7 Z( H4 n
这是中国父母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最突出也严重的问题,因而,也是一切问题的总根!或许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孩子尚未懂事,便已寄托厚望,一会儿要背唐诗,一会儿去学外语。# t' h; F! b7 x1 t4 ^$ M+ p' [
  Y1 s. T$ ^3 i- l
昨天才练了书法,今天又学钢琴。嗓子好就想成为歌星,进体校就得成为冠军,文静一点是科学家和教授的料,壮实一点的没准儿将来能当将军……
* h4 ~; K0 s0 l+ l) Z" ^. Y# c( S, c; y' H' I8 W$ D
“望子成龙”,似乎是中国父母的天然期盼,可您难道没有认真想一想,这世界上,“龙”是何等稀缺珍贵的动物!美国总统选举,四年才有一次;一项世界大赛,冠军只有一个;乐团首席琴手,全团仅有一席……哪一个登顶者背后,没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失败者的默默铺垫……
7 @5 m$ \6 p/ J2 s/ E6 |) M& B7 u
! J0 `0 v1 n4 U( H. q更何况,子女是否成“龙”,除主观条件外,客观环境和机遇,还得再占一半甚至一多半!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在这世界上,除了“龙”们过得高尚过得尊严过得令人羡慕外,芸芸众生,布衣百姓,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虫”们,不也一样可以平凡而充实地活着,一样可以过得温馨幸福吗?
7 F" c# T# n. `9 D& \- F
3 z9 T9 L, e% Z4 H1 E9 Y2 B二、投入过大! h. f3 L5 B  b* z  ?% t* z

( W% S  U  Z3 v, E* [, h, a: c既然期望过高,投入必然过大。省吃俭用买钢琴,节衣缩食请家教,这已算不得什么。为儿女上“重点”,牙一咬可以十万二十万地往外拿,尽管自己连十几元一次的“嘀嘀”也舍不得打。
3 A# w$ B0 ?/ q% l0 f! F' w9 w4 N2 F: [5 e& ?2 F; z5 X6 @" D
上了重点小学,还有重点中学,重点中学之后,当然得读重点大学……除了精神和精力的巨大投入外,金钱和物质的投入,哪一项不是一个大数?1 |& h* J" y3 b) C7 y" _
" N! I" R. D* e* a6 Z) m" i
电视里,曾看到一位离职两年到京专陪女儿练钢琴考音乐学院附中的父亲,苦笑着称自己就是一“赌徒”。
6 l! `% T' s+ o微微不禁想问一句,假如这位老父亲,这一回赌输了,那怎么办?把自己这把老骨头赔进去就算了,难道还要把天真可爱的女儿也拖入无底深渊吗?
9 o1 I# N" S/ O# `9 {  s2 \3 I- l+ E* n' a0 V! u* O
三、管教过多1 w4 A1 i4 u7 z$ ~* N
# \4 _0 Q1 [3 n) R
管教本没错,管教过多,便成干预,非但效果不好,反而引起孩子反感;
8 r# y6 |( ^  R$ p学音乐不管他乐感强不强,练书法不管他坐不坐得住;
1 _3 y7 W+ M3 g* G! G放学多玩一会回来非得问个水落石出;+ A. `8 Z! K* h
男生和女生亲密一点那还得了,发展下去岂不毁了你一辈子?
% @0 v% w' ?0 S" I7 G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知道吗?吃饭不要把嘴巴叭叭叽叽弄得那么响…
) G- A. \' g  `4 x) R, L  Q5 x# b  f4 U
总而言之,父母都是为了儿女好,现在不管你,今后长大了你怎么办呀?0 M9 b$ W0 k1 u& c: U
殊不知愈干预儿女愈不买账偏要和你对着干,即使表面低了头,心里还是一百个不服气直嘀咕真的烦!6 w& o  }# t3 N; R4 k
6 q) N- Y9 i9 B1 E
四、疼爱过深  _4 q* w7 T2 q. [/ Q& N0 A
( p( s  S5 ]" t% {5 c
小时候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摔了,长成十几岁的大姑娘小伙子还舍不得让他洗洗自己的手绢和袜子。7 E; V3 ~6 A  z0 Q/ i0 l0 b
渴了,动不动就是可乐雪碧鲜榨汁;$ a' k( j6 o! ]
饿了,随便一掏50元100元,你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4 {; D: W0 @: b8 |# w+ v/ N7 Y2 I3 k: ~" x5 Z
一次简单的春游恨不得把食品店全搬了家,几天军训也心疼得爹娘直掉眼泪。
3 ~1 r: W7 S- p% S挺高的孩子放了学还得父母在门口接,中考高考来“陪考”的家长多得密密麻麻常常引起交通堵塞。
" U$ _5 s& b4 L' Y
( V) P! g5 |0 B/ b3 C# z, V也知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想让儿女“经风雨,见世面”,可事到临头心一软,一股爱的暖流涌上心头,又把儿女当成了宝贝疙瘩心头肉,巴不得把什么活儿都揽到自己头上来……
1 D$ T* U; a) n5 [7 s" Q/ @4 }# k* `8 C  x! j0 O
看到一篇文章:大富翁洛克菲勒的儿子,一边在哈佛念书,一边还得到码头开吊车打工挣钱。因为他们家族有个规矩,儿女一满18岁,经济必须自理!
3 P' O  m1 ^, A9 ~% H
$ ^8 \# A! W; l; l5 {听到一个故事:某年轻人到国外投靠一富翁亲戚,亲戚只给500美元便叫他自己去“闯世界”,而且讲明,这500美元算是借他的!& A) Z# c4 Z0 w: b. n
' z2 O5 s1 a/ B+ m6 y% x0 d' D
乍一听,觉得好家伙呀这些“老外”简直心肠太硬太不近人情了嘛。仔细一想,做得不对的恐怕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
6 X& r# ~. h* W, s4 E  j
' @8 r" t$ g6 c+ v五、家庭不和谐,极度缺乏归属感+ E( j4 S6 |+ w+ V, J4 p

- e: r, y% T4 O( H8 W; R美国国家学校心理学家协会把家庭融洽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列为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第一条,因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交流会增强孩子的“归属感”。
* p- u7 r( _* i8 K2 W% K; P+ x
* C/ @3 B+ v+ a相反,存在冲突、不法行为、或发生针对家庭中部分成员的虐待等事件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催生自杀念头。* g4 l! x3 o- T
+ r0 d( p- h- P+ C
谢刚博士曾在《我为什么还活着- 谈青少年自杀》中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 {' i2 g" K5 ]) [
) e! G' U1 r' L* J/ o! U  i
从懂事起,谢刚就知道自己不是父亲想要的孩子。首先,她是女孩,父亲一直盼的是男孩。她的名字在出生前就起好了,单字“刚”,发现是女孩后父亲都懒得改,所以跟了谢刚一辈子。. a' S6 e0 ^. C* F2 H& y
生活中谢刚生性活泼,让孤僻寡言的父亲处处看着不顺眼。除了一年一度的家长会,得到其他父母恭维时,记忆中父亲看她总是眉头紧锁。
& s) r+ j$ {6 n' p初中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家里的争吵愈演愈烈,根本没心思管三个孩子。
. Q3 v' n8 L7 T9 P6 u$ u终于,谢刚萌生了自杀的念头,甚至给自己写了追悼词。6 Q2 \6 `! c5 p* M9 w

: O9 }0 a' w! A庆幸,当年谢刚博士学习能力还算强,所以在学业上找到成就感;再加上生性外向,身边没缺过朋友,所以才没有被一时的绝望推上不归之路。
) L1 @2 f2 F( c& U! x" a
六、无端打击、否定、羞辱,让孩子无助
' c/ ^- H& R& b: e/ c0 C- H( [4 F& q% I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则新闻,男孩在参加完高考后,跳河自杀,在QQ空间里留下了数千字的“遗书”:
7 x/ k0 [5 `% N# d男孩小时候经常遭到父亲的无端打骂,因为吃饭打嗝被打、因为夹菜姿势不对被打、因为考试得98分被打……总之,父亲随心所欲的标准,也是他挨打的标准。) m7 s" C; T& c

' W7 s3 r! Z0 {0 Y0 f; H$ J' v5 o终于高考后的一个小事情,让男孩的情绪彻底走向了崩溃,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r& u3 [6 e, O" z$ {4 q0 x
: ~: I8 s7 r5 G不知道当悲剧发生之后,男孩的父亲能否意识到,男孩生前经历着怎样的痛苦和无助。
1 }( ^0 d# r0 u2 p! c5 I; _6 o0 A5 ~+ @
七、青春期易情绪冲动的孩子
$ n* g/ h1 H( d$ M& G/ B8 ?; O* k) @8 F8 d. ^% C% `
有数据统计,很多青少年试图自杀也是一时冲动。2 B" F" ]0 V) e8 E( ^
+ _: Y' \: |( D$ ^! q
这与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阶段有关:“负责对危险和冒险的判断,控制冲动情绪的前额叶是人脑中最晚成熟的部分,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9 r7 j1 D* X7 j: x  p
; T$ U1 t! S3 E; O
这也是很多青少年情绪化、易怒、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欠条理、易受酒的诱惑以及喜欢冒险的本质原因。) s' x2 e3 S+ E* ^4 g8 i4 K4 p
我们成人因为生活的阅历,更容易认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孩子一旦遇到失望和挫折,很容易看不到事情有转机的可能。2 o. @& J" ]0 K. c; t3 c

' w. E8 R2 c* z1 m# \+ F至此,微微初步分析了中国父母育儿之道的几个太“过”——期望过高、投入过大、管教过多、疼爱过深。
4 r) N/ i) v: l倘若只是某一项两项,可能情况还要好些,然而,这几项往往是一项连带一项,项项紧密相关,结成一个整体!
7 Q, Q8 V' k* Q  T' f7 l/ D如此过度培养下成长的孩子,人格怎么可能不残缺?感情怎么可能不脆弱?稍微遇到一些不如意,怎么可能坚强应对而不撒手轻生,一走了之?8 H( y4 B) g! B4 T4 W1 X
之前看电视剧《小舍得》,两个家庭,对孩子全都期望过高、投入过大、管教过多、疼爱过深,结果,一家的孩子精神出了问题,一家孩子干脆离家出走!
% W! u" {9 c. k8 U家长痛定思痛,悔之晚矣!
" q( i* d' ^- u& G
: j$ u- {, y: B4 E$ ]/ Z- d总结后,微微得出一结论:孩子如此轻生,根源还在父母。 @知乎 @知乎亲子
mini雪雪 | 2021-11-4 04: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安眠药不能自杀。; O  t3 B+ a9 H+ M% }  r; ~% t
不是杠,在这里温馨提示各位,如果想通过吞食大量安眠药自杀的,还是尽早放弃这个念头,现在的安眠药你吞一瓶都死不了,只是会让你非常非常难受、洗胃。3 }1 E( s* h9 k7 C1 T2 U0 B
我自己本身就是抑郁症患者,有过无数次想自sha的念头,也在网上查了很多方法,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吞安眠药。
4 s8 T5 E  r5 Y+ d( J( l! b很多抑郁的知友吞过安眠药,看过他们的描述让我放弃了这个方法。
& b& ~" J9 f, q" s8 u* {* Q; o2、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 B) b! P7 S+ `, E* ~, g6 ]4 D
我每个月至少要去看一次医生、拿药。我留意到现在的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初中生、高中生都是在家长的陪同下过来看病的。
0 |9 Q% n3 y) g" Q$ ^4 i当孩子已经生病了,这些家长就不要再嚷嚷了,我碰到过一个男生看起来非常抑郁,他妈妈还在巴拉巴拉在医院当着很多人面前数落他,我为那个男生感到不幸,有这样的妈妈。
/ ]2 ?+ ?$ z; `: @5 J3、谨遵医嘱8 O% I  S3 E; U" y; ^
抑郁症的家属不要太自作聪明,擅自主张,否则后果会更严重,我就是反面教材。: d3 q  p# h- @- `! i# w' m
我是自己去看医生、吃药治病,我爸是中医,知道我吃这些西药非常生气,盲目让我戒药了,我经历过生不如死的戒药过程,严重时1天吐了7次,浑身乏力,闻到有味道的东西就恶心、头晕、目眩、焦虑、烦躁、严重失眠等等一些列症状。, P( M$ I3 z- u* z% L3 g: R
现在我被诊断为双相倾向,吃的药比以前更多了~~~0 k$ l2 X3 }/ _3 R7 b: O- n9 |& E
4、专业的心理热线( N1 V. h2 d7 D1 A4 J( L* i: h; N8 M

, r' M1 B( V* z& d& T 女孩服药轻生父母却以为在熟睡,多名网友异地报警求助,反映哪些问题?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1.jpg
% E, E3 \7 [, r6 y* ^: q$ h我之前打过好几次,对方很耐心倾听,会安安静静听我们把心里话说完,无论男女都很温柔,让我一次次在无助的黑夜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也挽救了我的生命。
4 N4 i* i0 _# s; F3 n免费的心理热线,晚上很难打通,很多人等着被拯救。
. e' k7 }7 V* x. y5、把孩子当成正常人  i/ O7 J5 }; K0 m7 s5 Y' S
不要因为孩子抑郁了,就时时刻刻照顾她的感受,让她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其实这是不对的。
: n! w  v- K' B( |6 s6 R& [' V# @抑郁症不是每分每秒都忧郁、想死,我们也能笑、能哭,有正常人的感知,而且我们格外敏感,如果你处处小心翼翼照顾你孩子的感受,让她更加觉得自己是个废物。" O- e$ ^6 G$ ^- S. P" N3 q
6、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4 F4 w' C. d& `& l3 c4 c问医生,你家孩子是否能继续上学,如果可以,还是让她继续上学,保持正常社会人的功能,此外,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并支持她去做,让她从中获取成就感,也就是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 `1 A7 I# k( a% Y+ @# f# M2 I比如我,我照常上班,还坚持健身,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 S" A+ x6 |: Z我在医院还认识一个病友,他每次看病都喜欢在外面找人聊聊天,他说能帮到一个算一个。
; H- D  M# i# R: o& J- ?事实证明,抑郁症都非常渴望在帮助人的过程找到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意义。
低调擦恼 | 2021-11-4 15: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父母要有点恐惧感+ V! R  \5 m! q" x+ P# i5 k
* L4 [6 w) \+ q5 i  }  ]! O
前不久,一对夫妻找到我。
! \( I* f3 o+ z; ~4 M2 p说他们家五年级的儿子总是嘴上说不想活了。
6 Y3 \. C* b# m) p1 ^3 o* e1 h他们有些怕了。
# S& ^6 p2 G2 v8 s' \# R( W3 E夫妻俩觉得儿子就是要挟他们,但唯恐个万一。
; l( a& w* {) C1 J所以,希望我和孩子聊聊。
$ Z. a% H6 y; N3 r在一番交流后,有了这么段对话——
7 ^) w/ T1 e7 D& C/ [我:你是真不想活了吗?
  T! `! X. d. Y4 w6 V孩子:没有啦,我就是吓吓他们。8 C: c4 \1 F: G" X7 A/ @
我:你不会是哄我吧?4 G' N4 {" Q. O$ m' `: r4 t
孩子:真不是,活着多好呢!
这对夫妻是对的!
7 r9 {/ ^! C* g你以为他们不知道孩子就是耍赖么?他们清清楚楚。
6 C2 W& x, K, ]0 T" @  n只不过他们不想出现这样的可能。
! }9 z. Y4 L1 G4 z要知道,很多时候,即使是完全没打算要轻生的孩子,也会在口角中发生一时冲动
) @- j: U' E: C* ?2 ~9 C" z比如说——$ Z; |; `' ^. `8 j2 Q
孩子:你别这样说我!* p& G3 {3 q. a; F6 Z
家长:我就说你怎么了,你还说不得了?!你是我生的,有什么我不能说的!+ ]# t; H0 O. h# H/ {1 s' ]
孩子:你生的是吗?你再这样我就死给你看!8 Q% u8 z: p$ G
家长:去啊,去啊,赶紧的!
接着,一冲动,结局就是追悔莫及。& A% W1 o! X" _$ \, Q
8 e! R3 @& ]' y

( B$ a* ^) \% v7 T  w/ D二、父母如何更好关注孩子成长与心理健康?; i4 {, T( c) `4 q0 j* J

: s# A: i3 m4 w父母可以做到,需要做到的点太多了。' `8 j- V  @: M) z( K% [
根据不同的家庭氛围、情绪性格,又有着各自的调整方案。
6 R$ F3 i7 b' [& V7 l$ X) @8 J这哪是一篇回答可以解决的?" E5 s' H9 a& \4 n, m0 l
但有一点确实共通的,做到这件事,至少可以大幅度降低悲剧发生的可能——
6 V: [, ]( g9 V  I0 Z9 B) `3 m心别太大,有点恐惧感。' w8 G4 ^* B. V' ~  [9 {
这时候会有人这么想:
: z6 t0 }; s, i3 H) y这不是轻易就给孩子拿捏住了吗?, {4 z! P/ [$ z
那是家庭关系与教育方式该去处理的问题,不在轻生问题的范畴讨论。
- {  B+ Z' {' P! R# K5 d6 H为什么这么说?: ~* L) k  G+ V7 d
在各种求助中,我经历过的“假轻生”还少么?
2 r$ U: i/ r' B& g0 p6 a% b但我永远都当“真的”去处理。6 E0 L( X# d1 y2 k6 p  B) M
因为,关于生命,不容万一。
5 o8 [4 \* U$ H% U9 S我最喜欢做的一个比喻是——1 x" `% X+ T* [$ I/ V# J* U
善良的农夫看到狼真的来了,是后悔的,后悔没有再相信那个高喊“狼来了”的孩子一次。
6 U% H" _$ j1 \7 W9 r  \- o! H& O# h
+ ]$ P2 F# P) U8 L( p
' t' K* K/ M6 E4 z5 Q% v, C三、那种后悔,我懂
4 Y- c" r: n/ h2 c# J7 {
* B5 A# U7 v/ _) j' S+ \# \
去年,隔壁单元一个大四的女孩子在家附近的幼儿园实习。
# }3 V1 O& T1 D& n; \( P& Y一个小朋友摔了一跤,伤了,破皮有点血。6 S1 D: X" e9 p. J
其实不严重。, c) D  m6 t0 D6 l% x# M
小朋友的家长找园长投诉,闹腾得很厉害。  U. f' B  F. c& T% f; z+ n
园长当着家长的面,骂了这个女孩子,还扣了工资罚了钱。
) w" P0 Y# L* y女孩子回到家,很难过。4 Q( w/ I8 P* w$ ~8 e* Y
跟父亲说,不想去幼儿园实习了。/ P5 i. H% w4 s7 t0 ?6 E
父亲说,这没什么,坚持一下。# A8 t; }) B, R
女孩子哭了好些天。0 y  W7 {' |5 ?) i2 s
跳了。4 L  I, Y' s: `( s
十六楼。
$ c3 X! w+ L. L/ I3 ?# m那天,我从工作室下班回家。
& J& z1 p" R, E+ J楼下围了好多人,女孩子的父亲哭晕在路边。
朋友说,她要是找你聊一下该多好。$ p9 t& o! U5 b' f% i
我说,是呀。
6 P+ [* E0 A5 b, s好简单的。$ y- Y9 f; |1 E5 j3 m
真的好简单的。8 E1 ]; \: i- V% _& w. h
这是我非常后悔的一件事情。9 m0 J. K! [, d% p# j  p# ^
和我母亲出个门,能跟所有遇见的人说两句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5 O7 d( `( g4 B8 c工作已经耗费了我大量的语言。$ P( n. w: d2 m3 b
我是个邻居社交冷漠型。" k! e$ L0 T& }, q* i4 o/ |( U
不想认识邻居,因为觉得打招呼是个负担。- o) u# W# y' @9 T! Z# g! Z
所以他们也都不知道我的工作是做什么的。( r8 K. s' d$ S7 O6 F; r
我后悔了,真的。
3 ?0 `) y; Q: o6 N4 @我重新在业主群里说了我的工作,虽然我主业是做教育的,但我是心理学科班出身,还在医院待过。我不以心理为主业是因为负面信息过多,但我专业能力还是在线的。: Q0 n. K% G; Y: E9 T, Z
我希望那个女孩和女孩爸爸之前能看到。' W4 ]% `- g0 L- K1 [, h' L
我希望以后,不再有这样的后悔。/ B2 |, ?, O; k; m  ~8 ~
对于生命问题,谨慎;% H7 Z  X. A$ q- y( Y" T
对于生命,珍惜;
* Y4 h+ Y5 v2 q/ `' H对于听到有人喊“狼来了”,无论是嘴上喊的,还是内心隐约听到的,
# V8 J5 s( Y6 }; H, Z/ I别管来的是啥,先相信吧!: R- W5 J: w* w
7 C# y7 l& p' m$ a5 C& _: {2 l3 t

8 x4 [" N0 Q) @! j+ J更多教育与心理分享, @晴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