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篇:+ {/ m! D+ @1 x; ~( c8 s
现在大型设计院被吐槽的地方不少,比如人员架构会比较臃肿,“一个萝卜一个坑,坑外一堆眼中钉”。. k$ k. i5 o% [- u B0 y
y' `4 U# m6 }; b' i$ x繁琐的提升制度,让一切都得按部就班,人员迭代比较慢。很可能在你入职后的三五年内,都不会有特别大的提升空间,成长周期变得比较长。- E+ ]+ i- h/ h6 A
3 Y/ w* w8 n) `4 R7 g; p9 }
本来么,安安稳稳地做个螺丝钉本身也没什么错,只是职级提升不上去,薪资水平就无法提高,“软妹币”赚不到,这个问题实在太现实无法回避。. s# t/ Q( l5 D" J
% s& M! S( r% M, h
建筑设计专业本、硕八年下来,总归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了。随着现在“中年期”提前到35岁,时光真的没有给你留下太多试错的空间。7 F$ K$ C2 O# H3 ?# T8 H, N4 v3 q/ z
: _. `& \& k5 F4 T9 m但同时,这种国有大院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她底蕴深厚,相对可以更容易接触到一些国家、地方的重点工程。; I4 x+ K, f! T, C7 c9 E
% B7 T$ |- a! T4 I8 m
这些工程除了开阔你的眼界、大幅提升专业能力完成履历溢价之外,还可以让你不至于淹没在普通民建领域尤其住宅市场的汪洋大海之中。% w6 D/ r0 t% o5 D
! `( k1 U) d' R6 O8 O4 h( i住宅设计市场,因为门槛不高,真的是一片红海,大家都杀红了眼,最终只有走向价格战。
) l3 }" m7 u) V6 l5 s. D" t+ y2 i& b" D/ ^2 l5 G
这种市场,国有大院反而没有了管理成本优势,所以该在这个赛道里过多纠缠。降维打击牛刀杀鸡,最终只会降了自己的水准。
/ P" d6 r/ Q, F3 W' I设计院类型里的第二大类,是民营大型设计院。
" }) l I m w; I# U3 X( U( M6 Q& Q/ e" J
应该说,过去的这十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尤其住宅市场开发体量的狼奔豕突,起步比较早的几个民营大院也是跟着风生水起,变得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x0 T$ v$ O) S$ @
2 X- @5 O# q" B
民营大院凭借市场嗅觉灵敏反应机制灵活,身处红海,祭出内卷法宝。, D4 r: [& g& x1 o
, X4 {+ r, p+ t他们是剧场里坐在前排,却又第一批站起来看戏的人。他们早早地适应了地产“高周转”的打法和节奏,算是赚的盆满钵满。
/ l _; N" k7 j3 o! j+ h- B. I
5 G- N; Y* f/ X4 a H8 f" u这类设计院钱景光明,只是要有面对经常性、集体性、无偿性加班的准备。或许你会说,哪个设计院不加班呢?没错,但这类设计院是加班中的战斗机。2 ?8 x Z( d r7 z
; F4 q- e" l! E, k# B/ Y& w
他们的人员使用策略就是“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多劳多得”。0 x& X2 w5 j0 h# n& c/ s
) I0 R! w' c# Y+ f3 r) i# n: ^
不过在这类企业,你最好尽快爬到高阶管理者位置或者成为不可替代的技术大牛,否则很快就会被后浪们拍到沙滩上。
1 ]/ E4 f! T' _5 ^0 K) y+ Y
+ v& M7 S. a( p- `拼体力你怎么会是年轻人的对手?!
( {) h1 e3 E! [1 `! J; q
6 j% s3 u: G K7 n# V# P! b第三类外资设计院,也是一种选择。这类设计院我接触的不多,遇到的几家,共同的特点是工作环境都非常好,都是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满眼的高大上。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与“外来和尚”的名头。0 R) C% d \9 g; y m% J/ J
5 M6 b4 T, T6 i0 x. t7 D" V这类公司似乎比较挺热衷于分享会、咨询会、新型建材或工艺推介会等等,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 u# _+ H! P5 [' A
2 h. ^8 q& e2 m* x( r
你的身边,也会有一两位建筑或者结构大佬,水平和薪水都很高,虽然最终他们面对甲方管培出来的“当红炸子鸡”们也无可奈何。* b4 o% r9 N N- r+ \9 C2 @
" ^1 Z4 X+ \3 g" W8 Z这类公司业务范围基本以商业建筑为主,而且多是做到方案报批完成即止。1 m0 d; g. E5 b! y( W
( ]0 r5 ~8 r0 p0 r: @
如果把设计工作比作甜菜笋,那这个经营方式就相当于把上面最甜的几节吃掉,非常地讨巧。
% m; V" _: z" x* R& b& S; Y8 q+ X% F+ c
我观察过这类设计院中的普通员工或者职场新人,并不被重视,成长轨迹不够清晰,多数都是底层工具人的角色。
% |9 I! m9 V; Q1 W
. v, N3 `& q8 V1 Q# ^$ Q$ [) c7 y而且光鲜亮丽的背景之下,薪资福利待遇也不见有什么优势,加班加点也是常态,公司位居市中心,吃住行的生活成本还挺高。
# [! @+ _! b/ f2 v9 l$ \2 A7 m" Q8 E6 U
最后简单说说那些所谓独立工作室和建筑事务所。
6 K$ z L4 b) F* D. _$ V: K& L& q0 v0 R
这类公司在国外建筑设计市场或许是主流业态形式,但国内尚在发育阶段,所以难免泥沙俱下,我的总体观感不好。$ D; p. Y* z! G4 D6 F5 A+ M% n
1 j' x2 b( P+ w# k" E) D当然,这可能也跟我没有遇见过那种有代表作已经扬名立万真正的大师有关。* M2 |: I4 x% x7 r
4 E+ S* p, h/ r$ j" f6 g- t& g
“伪大师”反倒是接触到几个,一般都是藤校硕士学历起步,然后夸夸其谈,满嘴“理念”、“先锋”支撑。# T6 g' A/ q/ F
3 _. i4 Z( i& p0 ~: Y7 m这类工作室必须有个大IP在那里“跳大神”,然后下面一众人配合他装神弄鬼。
7 g+ N0 O$ j0 r5 i. g0 |7 t" T) r
确实有些地产甲方比较吃这套东西,在大师“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武王鞭”的絮絮叨叨中着了道,分不清他这是专业,还是装专业。8 i7 v- |( h2 K( m, s; P
: K8 ]2 b; b$ T0 c5 m
总之,不建议职场新人将这类设计单位作为职场入口,不是一个夯实专业基础的地方。
5 P0 s) a7 r& H" T2 [( M0 {$ o$ l3 I( D4 O$ ?: Q2 H5 e6 v
<hr/>地产篇:
$ E' E, G6 `6 g3 O: ]9 V, A地产公司,诱惑与浮躁
1 h& I2 `2 @+ ~# \
7 H( p1 c! c, Q7 ?4 j有那么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中除了诗和远方,还有甲方。* D$ {5 w4 o% S# D/ p& V* U
3 x% q# f% k h& B3 b8 h* o) P有人说,这句话表达了对地产甲方的向往。我怎么却看出了反差关系?“还有甲方”表达的是“天下人苦秦久矣”。: }# y9 {5 }/ x" M
" a- E [2 E7 s) O* w" E9 ~1 T不管怎么理解吧,地产行业里,除了甲方(当然,是真有钱的那种),其他都是韭菜,区别可能就是粗细不同已。) r& t$ Q3 N# D( ` k1 v; p
* X }/ a* J/ H# b5 ?这些年,地产“管培生”招聘成为热点,许多地产公司甚至把进入校园的推介变成秀场。: ]: W! H9 B0 W+ L% K* s. I' s
`0 F& v0 u& Y& o+ F1 u" P“管培生”的薪酬水平也在互相攀比中就节节高升,这个诱惑是现实而又巨大的,连我都非常羡慕,恨不能“爷青回”一次。6 c1 u$ ?; N( v5 R
% t; s, D* [' _0 ?; k7 l1 e6 X
其实在我的理解能力范畴内,地产公司里工程、设计、投拓这类岗位,即便是偏重管理与协调的工作状态,工程实践、实操上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 B" o! t" g* q5 x4 @) c3 Z# c3 j* w+ H9 B, Q/ I3 |& O# @
别以为把强排测算、限额设计、控制某某比等等指标熟稔于心就是设计管理。
@9 u9 r' o; m3 V
: {& @5 t4 _' b5 }) n `$ x8 X我供职过的地产公司,设计部的专业工程师没有遇到过“管培”这一款的,人员来源无一例外地都是去收割的设计院栽培出来的成熟果实。5 z8 H& A8 o, l" L) S8 j$ Z+ _
4 r$ R9 F5 c$ A- y
有人说这样技术路线出身的人,恐怕不能胜任地产公司繁重的管理协调任务,不能完成角色转换。
8 P6 z1 H, q9 T
& y- p5 t. x6 p+ |- ~这一点真是多虑了,管理协调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范畴(甚至跟学历、专业关联性都不大),不会因为一个人因为是技术背景出身,他就做不好管理。
- D8 g1 O1 c6 J0 ~3 P# K# |9 W# o$ V
我们教育系统,“学而优则仕”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y3 F, Q* }* h$ i0 a4 }
# E# t( B) t9 R
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个别人脱离设计院走上甲方设计管理岗位后,工作做派反而是“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他日我若为甲方,虐遍天下设计院”。
- c' y0 D* g4 z" j7 f. M
' e( _) j/ p1 n& `老东家在做上海闵行区莘庄某项目时,新来的总师室结构专业负责人竟然提出这样一个优化方案:既然围护体系中钻孔灌注桩是单侧受弯,是不是可以单侧配筋另外一次构造配筋就行?9 d8 p4 _1 k8 r' b& g5 {3 `9 C
1 Y- v& X% {' U' y我问他,如果他当初在做设计时,有甲方这样要求你,你会怎么反应?他想了想说:我可能直接骂街了!
4 s9 x! s" |6 N: n0 a
/ k+ T# Q2 m' N这让我想起了《康熙字典》中“伥”字的解释:“虎啮人,人死,魂不敢他适,辄隶事虎,名曰伥。”这里说的为虎作伥的典故。4 ]/ H0 ]! Q$ ~' ~4 s Q2 c
3 |1 T/ L& G2 i( R- F在地产公司从事设计管理工作,首要条件就是要有“锅不单行”的心理准备。
z4 `7 m8 N# m* k0 g3 X! S! w
" n* {+ D# J5 |' _! W4 J$ T是的,准备好背锅。9 \7 t) x) J6 R: n+ \
% d9 R4 X2 a8 s! Y
主要原因是地产设计管理岗位,几乎贯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 M" Y* C8 S" r) |
+ D! u0 A' P/ V/ Q* Z7 @! j2 F设计工作接口繁多,在不同阶段,与之关联的平行或上下游部门众多,是顺理成章的背锅首选。
f, V. ]( N- o9 @7 w
- U$ L/ H" O; b* _再者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儿,凡是让设计背的锅,都是比较有知识含量的内容,没点儿知识储备,还真不配背这个锅。* X( I& m+ M: U1 _- O
+ \0 Q6 Y2 o6 B1 y7 G& a2 e
建筑设计专业,在地产公司还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权威不是来自专业,而是职位。这个就有点儿尴尬。* N3 m) C& }7 {# r! D0 a
0 c8 ^* f9 _/ l! i% c/ ^
前首富王大拿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大的!”。建筑设计也差不多,学历高水平高不如爵位高的。
% p# J+ G" n; S8 x$ c. a0 f
$ o E7 m; Z3 v9 B3 U5 R! \一个建筑方案提报会,公司里参会的一众“贝勒爷”们,个个都会立马觉得自己是贝聿铭了,七嘴八舌,骨头里挑鸡蛋,一通议论。; ]# F0 }6 A1 b5 q9 K* R+ @
( K- C7 l$ o1 [! E4 `
基于“萝卜咸菜”的道理,你还不能说这些意见不对。最终,就是谁嘴大听谁的(李大嘴听到这里会流泪)。$ p% n7 \% F$ @+ y' X2 W
5 l" [# A1 n& }5 r% {
最终设计院的主创是绘图员,而你这个设计主管,就是传话筒。" F4 B1 Z* D' Y+ w7 R9 O3 C
" D/ n1 ]8 a+ U* B2 T那什么样的人,适合地产公司呢?观察了一下我周边领导、同事,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往往有这样四个特征:9 s/ F2 T$ _: k7 j! J
3 e* \ {( i) F: z) o1.学历高:内卷的大环境下,许多地产公司已经把招聘吸纳人才的“筛网”孔径调整到985/211学历背景。这个标准略显简单粗暴还不尽合理,但这个门槛高度总归要跨过去才有机会。
: v `0 ^, f, J( Z& y% t" B6 W& ?2 c9 J) ]; r( z
2.情商高:姑且用这个约定俗成的伪概念吧,因为没有独立于智力水平之外所谓“智商”。5 L* m8 b2 E% Z4 j( B: s
3 B# g' \3 B y/ D: o$ x2 B我更习惯于把“高情商”的表现理解为能够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尤其身处逆境的时候。
5 s9 c0 h& A( V4 R. w* M/ E& S8 K5 p
身边有许多同行,他们在逆境中拥有一颗“大心脏”,始终是积极面对,选择向上生长,这些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7 X0 T. _+ m' t$ F/ y0 H) w# K" l2 J6 p4 n: S; x! `! {8 v' F
3.职业发展规划清晰:如果对自身优缺点有着客观判断,那就选定目标坚定走下去。% Z$ E, v/ b$ M' l8 }5 P# ] Y
) z% {; _7 i2 z& |
如果初入职场懵懵懂懂,那在“轮岗”的那段时间里,要能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
9 t6 W$ X0 z" M7 W
6 G$ t2 G3 e! F) N, b- h2 p专业能力绝不是关键所在,岗位的工作氛围、生存环境你能否适应才是重点。' z# B6 a$ o' L. e: l
' ^- d9 p! G9 T& e9 v2 }( C4.跳槽频率较低:冯仑说创业要“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其实对于个人立业也是如此。
8 E+ J: M, a; i* [5 ?* @6 ]. r+ M0 |# j7 i8 ?* a9 _' w; Y& c! g
选对平台和岗位,即便开始阶段有种种困顿,那也先狗在那里吧。成功,有时就是留给善于等候的人的。
" `; D! E n/ |6 F
! ^. d3 }8 [1 n# p% T' O: N3 \' e8 S( U1 ~) P: _. d
<hr/>结语" q: T* Z- c/ h/ Z* Z9 Q' ]
# c) |/ d" k9 a走出校门步入职场,是人生角色的一个重大转变。如何迈出这一步,迈向哪个方向,都是要审慎面对。
! m+ \) H- a& X# C6 @; i, f# {4 V, Q! W0 y; D
好在互联网时代,讯息足够发达,意向的工作单位,有多种渠道可以去了解其真实的营运状况。
# i L( P$ l+ W$ l2 X& C1 f F/ p/ L+ i. T8 u9 s3 w3 ]5 n) B
不像二十多年前,很多人奔向工作岗位时,就如同去打开一个“盲盒”。
+ A" C* f. o! l# b# `
* A( V! C& E/ N9 }据我所知,建筑专业学习过程本身就有许多去设计院、地产公司实习的机会,这些都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一下岗位特点和工作氛围。
: a3 }; [4 @4 {" L& R* Q% r# @) u1 U- G8 ~; o3 n: p' t: }
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工作氛围,千万不可小觑。如果不适应,将来可能让你显得格格不入进退两难,* d+ o/ n. q; f' A7 U
+ `$ y' f, _9 ~" O# K! j/ x" d4 @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所在单位,是沪上某国企大院。他的一个的同事,入职十年,但一直表现平平,在那种内卷到无以加复的大院里,连主创设计师都算不上。
# {4 k9 q e: |9 y. K1 A" y
" Q3 K, @3 O! ^. x! @' {于是他跳槽去了一家高周转的地产新贵,担任区域设计总监,薪酬一下子涨了三、四倍。
& o% Z: R& G$ |8 c5 R7 O4 Z% A$ x. M6 N2 p1 o/ {
似乎这应该是一个“树挪死人挪活”比较有代表性的例证,但要注意,他在新东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到处去找设计院“白嫖”方案。8 B U% W* O% |1 \3 B* s6 N
' K1 t! ]1 A% b0 N4 _5 ]1 [
这就是我要说的工作氛围的事情,看似薪资待遇发展前景都不错的岗位,这种工作方式,你是否能做到心安理得?2 |6 U* ]3 m1 C: ~
: @! `' r$ G% U0 R我明白很多时候,面对超现实的生活,理想主义的红杏,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主义低头。/ \7 r! x1 s& `% _' i
* [$ o& U0 c V1 j但从我的体会看,不是遵从内心真实想法的一时妥协,也终究难以长久。
- T" ]# i3 S) ?' Z% O, i. `# _3 N
% B( H: ^1 n- P/ e# ~1 N1 ] W朋友打电话来的意思我明白,他是想从我这个“过来人”这里,寻找到一些职场“窍门”给到他的孩子,免得进入“窄门”。
: _% T2 K, `4 [/ s( {3 w! m1 o3 `: D# m { m& s
确实,在当下,“窄门”往往意味着反共识,需要勇气。! T* h$ i Z6 ]6 Q3 x7 l# ?' ]
' j, @2 ?( }) d3 h4 W
但我可能就属于认同“窄门思维”的人:“结硬寨,打呆仗;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