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经典电影《教父》的英文原著中有个桥段,教父柯里昂说: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 {5 c1 J: X- F' b% t, v那什么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呢?
0 x( d. K) `' I3 q! V( a* C0 g, q我们从一个场景开始,回答这个问题~
. J9 `! [& _8 }+ w1 M$ i# A6 c豆豆的小说《天幕红尘》中有这么一个场景:
9 [) |/ B* u6 c/ l$ T* |1 o8 W老九开了一家面馆,特色是祖传手擀面,但是一直做不大,他向男主请教如何做大市场,于是他和男主讨论了这么一个问题:
! u) D* P* q$ ], B6 Q7 s老九说:我就认为手揩面要比机器做的面好吃,因为手工面传统、地道、有内个味道。 男主答说:那我给你擀一波,或者你上街随便找个阿猫阿狗擀,你看看好吃不。 老九马上回男主说:你这不是抬杠嘛! 男主说:我这不是抬杠,你不能说我的手就不是手,面条好不好吃,不在于是手做的还是机器做的,而是面的软硬度,面皮的厚薄宽窄,面的结构,是给面团做工的方式决定的。只要你满足了 「好吃的面」 所需要的那些个条件,无论是机器还是手工,它都出一样的结果。 而具备「好吃的面」那个条件,对厨师素质要求和依赖性就特别高,这个条件就决定了你的规模肯定大不了,而且人工会受到情绪、状态等因素干扰「好吃的面」那些条件。 但是机器永远不会有情绪,只要调整到那个参数,不需要厨师,一切自动化,100 台机器,1000 台机器,大规模的量产,要多少就有多少,你可以开遍美国,全世界,走到那,它都是一个味道。 ..... 看到这里,你什么感觉?你觉得是手工面好吃,还是机器做的面好吃?
+ h/ F0 V: o: l9 |1 N {看到男主说的这个模式,你是不是有些熟悉?
. u4 W2 F% B7 P5 [! h4 Y你有没有想到肯德基,麦当劳,他们把店的规模开到全世界,他们需要技艺高超的厨师吗?
3 w* \6 i0 @! E! A: v Y6 ^2 z" ]
- m9 z% U7 F! f4 v4 P# v7 z1 U {
# a% A3 l5 z' e' y- O' O4 _你看,这就是普通人与高手的思维模式,上述场景中,为什么老九和男主思维差距这么大? K2 }0 j5 m3 i6 L: C" k
那是因为老九的思维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一直困在了表面的现象之中,而男主则洞穿了真正问题的本质。
4 ^6 @0 w* e$ Z9 Z0 @" j1 S现象和本质
5 y+ H/ \, O/ R/ @' n. S3 Q* W/ }/ a6 ^9 {4 u7 \# Y
那什么是现象?什么又是本质呢?* _& y U/ B$ ?% d% l
. Y. S. \) x7 L' H什么是现象?
6 W2 L4 `% T# Y2 I L" G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用人话的定义就是:一件事物,它呈现给我们,让我们眼睛看到,内心中感受到的样子。) E' r& w( r+ A5 H' a9 V
比如上文案例,老九认为他的面条只有手工做的好吃,这就是一种现象。
( |; R1 Y l' k! s( [' ~5 ]你看到一个苹果是红色的,这也是个现象,它可能是绿色的、黄色的,甚至在狗的视角,它是灰色的,这个 「红色」 就是这个被称为苹果的东西呈现给我们的样子。
" T; W8 @2 O) o再比如:孩子哭闹,一顿暴揍下去,不哭闹了,这个「被棒揍听话了」就是你看到的现象,因为你不知道孩子内心里可能已经无数遍问候你家祖宗十八代了。/ _, ?8 r ^! O" b5 c) A
再者,我按下开关,灯亮了,这个「按下开关灯亮了」也是现象。 l. w. T8 q; @2 e6 T
......! B6 y" j- u9 u# g. {
% n a' u3 [. ?! f0 t. i( q6 _0 I& @9 J
$ _! H4 S j' i, x9 g3 c2 ^# B C4 o' a
那什么是本质呢?
w4 [ u& J3 }9 t. O% s+ g同样用人话定义:就是扒掉所有现象的衣服,事物一丝不挂的本来样子。$ o1 a# q' U7 z* Z
正如上文案例,手工做的还是机器做的,他们都是现象,把本质包裹的厚厚的衣服,而 「好吃的面」 所具备的条件才是本质。
! i9 C$ i6 Q/ [$ x# E再比如:你按下开关,灯亮了,但我们都知道让灯亮不是开关,开关本身并不能让灯亮,让灯亮的本质是电力以及电路的供应,那么「按下开关灯亮了」,这个也是衣服。; A8 g: \; C) I2 @5 V
为了让你彻底理解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我做了一张图,帮助你秒懂现象和本质。
% a0 \; H4 V3 S4 m% h
! s" i- b; K( J
. f |! n! P9 @1 i1 V咳咳~,如果你觉得上面图片有点反胃,请用下图去理解现象和本质。
' J% y9 ~1 x* {+ i( S$ q& B2 C: ]5 h
; J1 R: q C N6 z# a+ [
那什么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5 N8 `0 p; y3 n# d
所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是把各种花哨的现象衣服脱掉,漏出事物它本来的样子,从而直接在本质上做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N; a6 u7 C/ Q+ J( Z v" Y k
正如:上文小说案例中,男主让老九不去理会用什么方式做出来,而是想办法找到「好吃的面」的条件,直接在这个根上做工,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2 B1 b, a7 v% L+ Q
这个有点类似鸣人的开挂技能「多重影分身」一样,真正的实像只有一个,其他都是在该实像上生成,皆为虚像。你要干掉他,就必须找到他的实像,在实像上做工,不然你干掉再多的虚像也没多少卵用。8 v5 @ g2 k0 t5 x+ B2 ^
, Q8 W- c, V+ u3 i$ k
% l- I2 L$ h; Z( o; k& u以上,我们搞明白了,什么是现象和本质,以及什么叫做看透问题本质了,那么问题来了~$ i2 c: H) f) }/ U( l
如何才能做到透过现象直接抓本质呢?. ?2 b8 o: j7 L7 K/ ]" i+ a
' Y2 l6 I; U; c# p% F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这些现象有哪些,以及是如何阻挡我们看到本质的。+ A$ L; j0 Q- e5 d: a1 y4 u
那么我们为什么无法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呢?
- s* U. E: n; j, s% H, |' k" }2 O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先引入一个概念。# Z3 Y- L9 _. z( e& ^2 @/ [
1. 认知盲区
! C+ v/ p$ W$ M# G* z那什么是认知盲区?
$ ]! f* r9 l: g& y0 p听着名字似乎很装逼的样子,其实说人话就是:「你对事物的认知,会被你生活的环境、你的学识、眼界等因素局限,这些因素会让你只能看到事物的冰山一角。」% q8 q; l7 w4 N$ ~3 H1 D
什么意思?
* W' w3 j: g* v9 t你不是亿万富翁,你永远想象不到,真正的亿万富翁是一种什么体验。从来没有做过爱的人,无论是影片中,文字中描述的再活灵活现,他也体会不到真正身处其中妙处。
7 s0 @/ p7 \. X9 f V秦始皇永远想象不到,你现在生活的样子,同理,你也无法想象再过 5000 年,那时候的人的生活方式。( q) x# Z9 C$ H6 d, f4 J
同样的现代的科技我们无法知道银河系外的情景,你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外星人,你看这些都是我们的认知盲区。# }% \: E* \6 S! ^
正如庄子说的,夏虫不可语以冰者,笃于时也,意思是,只能活过夏天的虫子,你不要去给它描述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它生存的世界就决定了它的认知。
, q9 G t# k6 ?/ ], N% y) O正是因为存在这种盲区,你就无法真正的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连事物的脚丫子都没摸到,你又怎么能指望去脱掉它衣服呢?你能感受到的只是它,释放给你的一股脚臭味的现象,只能通过这股脚臭味去理解它。' }$ I) G$ B2 s4 {! |. r3 O" ]+ {
所以,认知盲区是阻挡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核心杀手。
5 h5 M+ ?( P8 E( l7 M ]8 M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让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本质。6 H0 F. E J; L
这是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携带的原罪,那就是懒。
& W/ ^; b% u7 [2. 面试时筛选大脑懒,本能走思维捷径,形成思维惯性5 V4 q: C* u: X W6 v7 f5 `
我们都知道,大脑是一个极其耗能的器官,就那么个小肉球,要耗费掉全身 20% 多的能量,在远古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这样的器官是根本逃不掉进化的剪刀的,因此大脑为了适应生存,就有一套节省能量的机制,那就是走思维捷径。
8 V1 E* A5 g$ D* R什么是思维捷径?
: i) X& [% v8 G所谓思维捷径就是我们说的经验。
7 J, J+ M' g' n \. j$ H比如,你第一次过生活的时候,可能会感觉紧张、慌乱、心跳加速、不知所措,但是走过几次后就轻车熟路了,不会再像第一次那样需要探索,摸索,慌乱,提刀就可以上,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2 e/ ~8 ^* n! W' M
再举一个例子,小孩哭闹,你三棒槌下去,孩子老实了,于是下次再次哭闹,你还是三棒槌下去,顺利解决问题,于是就得出了让孩子不哭闹的经验,再次遇到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再去思考,直接棒槌伺候就解决了。& a- w9 S. m5 f+ \
这种通过现象归纳形成的经验,可以大幅度的节省我们大脑的认知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解决当下的痛苦。- w; Y- W/ f# [
# ]2 p; ^# ?" ?
5 S& p+ i) R; ^; r/ A
但是你能明显感觉到,大脑的这种认知方式有个巨大的问题,正是因为大脑走思维捷径的懒惰,久而久之,它会让我们的思维形成一种依赖的惯性,遇到问题直接调用经验,懒的思考,于是脑子越来越傻,最后丧失了深入思考去探寻本质的能力。
4 W! G7 g0 F9 Q) _9 `1 Y. ~8 C就如同上述所说的三棒槌解决孩子问题一样,一直停留在解决表象的问题中,不知道本质,最后很可能为将来埋下一个天坑。0 x' Y3 o* \9 g6 t; q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种思维惯性中。+ N7 ]/ u; X4 ~( v
, ~& [. c; L% W. Z
* r( G7 H0 \, O; S1 e" r看到这里,你可能感觉有点绝望,那么上述说的那两个问题能解决吗?& B1 K1 C5 h) `& ]
当然可以。
& |5 S9 \' N, w+ `那要如何去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从而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C6 j, [. l; v( i: m, t
* x9 l" f8 t% ?
想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刻意练习出两种能力。
" T" d' d$ `4 B) G/ i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Y; Y$ K/ D: v+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