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的赞同和评论
, [% V) H! e) m* `: Z信守承诺,更新一篇:大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的行为。
0 ~ g X7 ~3 k' G7 L( ?$ H以下内容包含一些负面、阴暗面的描述,其目的是为了描述”不好的管理者做什么事“或者”优秀管理者应该避免什么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O2 I$ K1 }0 d( z W" E
! \, ?2 t9 y* T$ P7 L如果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移步我的专栏抄手的创业工坊 - 知乎 (zhihu.com); v0 ^6 F, d3 A& d& T+ x9 ]7 f B3 k& U
# V v7 m: k* U R% H1 A) }6 S5 i [# F9 @% Q) i+ Z
N2 M/ j9 R# Y8 W1 t0 O5 Z大企业的中层最主要做什么?1 {! w% U& Y3 ~9 ?
: g% F2 Q% y% g: S& n
KPI KPI KPI6 `: N/ O/ `: y. g2 Y
每个业务类型都有自己的KPI:开发有完成度;销售和运营有量化指标;实施有项目进度;业务线或者事业部一般会是按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设置,KPI以利润为主,多重KPI组合。
' w$ ]6 D2 C* F& l- A7 X3 {& L# b7 Z中层对KPI的3个动作& d3 p0 Z2 W% ]$ O& n0 P& j
扛:要为上级分担,上级也有他的“大KPI“,要帮上级去扛;# `/ x$ r( R9 N$ U; W, f7 L
抗:你的KPI终归要靠全体团队去完成,对于上级过分的KPI要求,要能”抗“,不然兄弟们会离心;
$ e# ?6 P( q" ^分:把团队的KPI分下去,KPI直接关联到每个人的收入,也是团队管理的最大工具之一。
H6 ]; X# j& `1 V3 ?" N% F1 ?. j9 s
( D$ h" V h! Y5 _, n/ i% p
. t a1 b# H' Q3 g, v过程控制,与被过程控制
7 ~; U; M% U) g( ]$ t3 J8 e8 J2 O# o* n) }) E
' b* h, T9 ^+ c/ C) B; K# X
4 e! Q7 V5 O4 r% i" l8 B* O团队管理6 n/ D7 P4 r. b. W
大企业里面,”铁打的团队,流水的中层“的现象非常普遍,中层会在不同的部门流转,但是基层团队人员的内部流转没有那么频繁。
) N4 X( T" r9 v$ N6 m2 q" J( n
$ Z# W _! A, O2 m
, P( I, L# T" D$ K+ Z1 B2 p1 K
1 v' J" f' P4 @$ U9 o- ]
<hr/> }4 T Z$ m/ R9 k% U& F! o
1 A- q4 Z' p6 N) ^: y9 X
大企业中层的痛点与累点
1 w- _9 ?, g- L5 C$ P0 g/ y& ^5 D; b2 K x2 E6 e
上升通道——一步一步远离业务的不归路; q& B" S, r+ E- N r, A! x w7 a
就像前面所说的,中层会在不同的部门流转,而且大部分的大企业都不会”原地提拔“,直接在本部门上升的情况都是少数。% L% g3 I& R0 g4 _- a% v
管理人员的内部上升通道一定是跨部门的,比如从大业务线的基层到小业务线的中层,某种程度上算是”升半格“,甚至于还经常要离开家庭到其他的城市甚至国家,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Z* k2 t+ D5 p) ?
这条路最大的风险就是:企业的金字塔结构+大企业相对稳定的总体规模,决定了每一级的晋升都只有5:1乃至10:1的比例,所以你为了上升而离开家庭,但是有可能接下来5年甚至10年都停留在”半山腰“,且迟迟找不到回到家庭身边的位置,这就是一条不归路。( @; N$ L& B8 c& `+ h
例2:N哥是华中分公司的一个业务骨干,有机会升职为部门经理,但是职位所在地在东北分公司。他纠结再三,中间和我电话长聊过不下四次,最终决定走出去。
5 ]( ~4 y% s' Z' F* C% q3 Z% u之后的10年间,N哥先后在东北分公司、华北分公司的几个平级职位上流动,后来他倦鸟思归,想要回去了,但是华中分公司一直没有空出来同级职位。8 P+ F9 T7 v/ N* F. L+ [; v
最终,N哥接受了降级回归。但是,经过中间这些年的辗转,他已经逐渐远离了一线业务,回归之后的状态大不如当初,甚至成为华中分公司领导眼里的”不好管的老同志“。0 g8 b B4 C: H7 l
下级和上级的隔级沟通( f& i& l( X. a8 z. o
你的上级喜欢和你的下级建立直接沟通吗?5 r" U+ k6 o% w( D+ N6 g( Y
如果否,说明你的上级多少有一些官僚作风,有可能是个空降兵、混资历的,无法为你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0 |* f1 I! Z5 A7 p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抽中了80%的”有为上级“,他希望对你和你的部门有360度的掌握。说到底,上级就是上级,老大就是老大,你的心态要放平稳,难道你真的想”自立山头“吗?
, H) ~6 |2 r# c4 d更进一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下属,经常主动去找你的上级”单聊“,感受如何?是不是有些意难平?那么,你能怎么做呢?去找下属谈话,让他不要”越级上报“吗?开什么玩笑!, n1 }% Q$ w4 G$ R
和上级的上级的隔级沟通
3 @7 j. K( g1 t, m9 H" S换个身份,你会主动寻求机会和上级的上级直接沟通吗?让更大的老大有机会多了解你?傻子才不愿意吧?但是直接上级一定早晚会知道的,你真的不担心他会介意么?0 [+ \/ W- b+ B/ Z8 l
例3:曾经有2年的时间,我的直接上级在上海,而我上级的上级和我一样在北京,办公室只有20米的距离。知道我的直接上级如何处理他的焦虑么?我和他日常有各种电话沟通,他会时不时的在电话里多问我两句:”老大最近状态怎么样?对咱们这块的工作有没有什么评论?“3 W* ?- j/ ^4 i
嘿嘿,话里的味道品得出来不?你觉得他这个处理方法如何?作为下级,你会如何回答呢?3 V8 A& l7 d4 F( M/ |
编织内部网络
) E$ G% t/ W8 Y1 b1 e! T内部网络是中层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资源,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下属搞不定的跨部门协调,你一个电话、几句玩笑就让别人买你的面子,下属自然会敬服你这个老大;当然,人情要有来有往,你也要随时准备好买别人的面子。网络就是这么一点点编织起来的。2 y# n9 D# s' j! N$ N! [
更不要说,那些组织结构调整的八卦、上级领导的动向。我赶上过两次比较大的公司层面的组织结构调整,旧板块拆分重组、新板块建立,很多位置消失,更多的新位置诞生,调整方案没出来之前的几个月,下班时间手机基本上处于热线状态,即便我自己当时正好无欲无求,也会有各位兄弟来打探消息、交换情报、寻求建议。( Y/ P% |" o: K" x3 s
公司的管理层年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内部社交大趴,精力充沛的人甚至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白天开会,晚上和这个喝几杯酒、和那个泡一壶茶、再和几个平时难得见的同事出去吃个夜宵,也有更加不健康的活动,就不赘述了。; l$ x: Z5 N$ p M/ \
年度大趴只是最低限度的必要,更重要的网络编织活动都在平时。
% ]; A) q6 F; ?- {- q% n曾经有一位销售骨干,有机会成为所在的省分公司经理,这是很难得的原地升职机会,但是他放弃了。他给我的解释是:近距离观察了这么久,我判定自己不想过那样的生活,每个星期至少有6天晚饭都不是在家吃的,要是和客户也就罢了,偏偏里面有七成以上的都是内部应酬,有个chuizi的意义!3 H% }. E2 l {/ j
但是,像他这样想的终归是少数,一代一代的中层们还是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网络,希望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同时也扮演着别人的环境。0 D' B( Y% {. n; t. B$ o& ? P- W
8 H( S+ I( b2 N Z/ e2 j/ N) L3 `
& V9 m' A9 Y/ t9 T+ ^$ u<hr/>
+ J: _( V* J" N' c% f" w3 U% \; }+ K7 ~$ C: ^
中层的蜕变
% a) _* t, r5 H3 B) m' F4 v% x6 U. Z; j
中层的蜕变是组织退化的标志
2 n G- d% s7 o$ h8 r- f z8 ?下列都是典型迹象 2 i8 r* b+ N) `9 F( k/ b6 |9 f, X
KPI变成数字游戏
- m8 X% Z6 L9 T x- [3 u0 vKPI总是尽可能的量化,量化的指标背后总有其计算方法和数据基础,一个游戏的参与者一旦掌握了规则的漏洞、或者规则背后的影响环节,他就成为了”聪明人“。聪明人会把KPI的实干逐渐变成数字游戏。那一年,我发现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数字游戏之后,”内心涌起深深的虚无感“,从此再也没有真正恢复在公司打拼的热情,直到选择离开。
; i* Q- y6 k" D惧怕下属
' g! W0 q$ O6 T4 r. e8 P( B有能力、又表现出热情的下属,有些不好的管理者会开始害怕。" E: a' D, \* Q
下属可能会觉得委屈:”我并没有什么取而代之的想法“,又或者”我离威胁到他还差得远“。
- o% d: ?2 V8 F, Y8 L& e: e, I$ h错了。1 }. t4 \! B( }2 _) Q' s1 y
下属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不代表不好的管理者内心不担心,所谓”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会导致缺乏自信的人采取过度防守的动作此外,不好的管理者在意的,远远不止于对位置的“实”的威胁,更多的是对所谓“影响力”的威胁。4 Q) I5 o) w* u5 f9 }2 }' t
例4:某部门经理,自己喜欢唱歌,每次团建的时候总要拉着大家去唱歌,下面有一位资深leader,对唱歌没有兴趣,每次都是组局打牌,一来二去,越来越多不喜欢唱歌的人都去参与打牌了。该经理对该leader就产生了很大的敌意。
: N2 p$ c( I2 f6 ^& j% s是不是有点幼稚?幼稚的背后是深深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5 G/ Q% N2 B; r3 |+ z/ h& B: O* M
懒惰——给钻营者机会8 w( Y) o, I! q8 ?
管理者的懒惰是从细枝末节开始的,8 e: p/ S H, O
第一步:那谁谁帮我去楼下星巴克买一杯拿铁
B3 F- i! R( L: ]第二步:那谁谁帮我把车开去洗一下, t( ~3 u6 q1 h: S
第三步:今天有个新员工入职,要做入职谈话,那谁谁你去谈一下吧,他来了之后反正是要先跟着你的项目
; [/ V t9 }+ T! @. c2 c第四步:周会那谁谁代我主持一下
E4 W2 f% l0 z( Q第五步:明天要交月度报表了,那谁谁帮我填一下
, y, C, z6 s3 i1 h正直的员工会执行你的“活儿”,对于买咖啡、洗车之类的会反感,会腹诽;但是钻营者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巴不得围在你身边,把你养得越来越懒,闭你目,塞你听,进而操控你签字的手。《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想要远小人,首先不要犯懒,时刻记住幼儿园老师的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0 R- N/ p. N. l1 j( }9 \: f
从良性朋友圈变成恶性结党# N' z' O9 H4 B
前面讲过的,大企业内部的人际网络对于管理者非常有帮助,宽广、良好的人脉会帮助你的跨部门工作更顺畅,也会打开眼界,学到更多东西,发现更多机会。每个人都有亲疏,这几个事业部总经理喜欢在一起打球,那几个则经常相约去徒步。女生宿舍6个人7个群的事情在企业管理层也许更常见,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就像毛爷爷说的”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0 B; y( t% y: w1 ]但是,由小群体到党争,带了”争“字,性质就不一样了。党争是人类强劲的群体基因,拆台、倾轧、攻讦,小团体的利益迅速取代了公司的利益,结局逃不脱乱纷纷一地鸡毛。; M8 Y6 }$ @# c0 H, k: d, w
相比起前述”不好的管理者“的个体行为,党争对组织的危害度要大得多,基本上都会发展到尾大不掉,高层纵有心治理,也会投鼠忌器。
1 c2 ~7 {' `) |! B) r---------------------------------------------------------------------------------------------
# m! Z; D9 y8 E) ]6 c" r- t# b. j创业企业需要中层管理吗?* I0 Q' Z( e* S0 S% f
以下是作为创业企业创始人的亲身体会,:
2 k' V0 }2 h# b村长也是干部,作为一个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哪怕只有3个人,也算是“高层”了,作为高层,需要中层吗?( L6 v* X) s9 w- K9 o
创业公司,讲效率,讲成本,讲快速反应,讲扁平,讲绝不要“大企业病”。
% E! e! F/ A; @所以当我们的创业公司开始的时候,我和合伙人对所谓的“中层”是想都不去想的。原因?
& ?- H3 b# B5 [$ m- w! t) U3 b$ U. f7 h% S- W1 W
' t& X: o U( U7 g) E2 k# q
( P$ d# B5 L# i2 D+ X<hr/>
- Y5 W4 O0 Y' ^' H1年过去,当企业发展到30个人,3条业务线的时候,我们扛不住了,因为:% X- O" m; z2 N) z+ K
- E! f' ]/ X7 E$ q/ s" \1 {6 C, e
- z. ?; u/ I, E/ g
5 \5 x1 t1 t0 K8 D" h" r我和合伙人还在硬撑,但是有些对公司很重要的工作,一直在拖延。; f' x _ l$ ?' @/ O* J
终于,投资人看不下去了,在董事会上认真的跟我们说:如果公司还想继续发展,你们需要中层! ?) `7 M& ^5 Y& [
& ?# k. x& a3 ?+ I: P# u
& h) L" m( b: \" t* {* d/ X. V. _) ~+ Q5 z& e' `1 K
<hr/>( w% v5 ?) p, B6 A: Z
于是我们开始为每个业务线设置了一个leader,并认真设置了中层的管理职能。& @* e3 |" ^9 S/ z( n- D4 g
当初创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高层”对“中层”产生了需求,需要带来要求,以下是我们对中层的基本要求:
g' O* l1 e, q7 O8 t! j
) o! H3 n6 g* d1 E: I
1 m. c- z8 u& X9 d注:高层不会让中层全权说了算,但是可以把70%的权力交给中层,另外30%,让中层提建议
0 E5 i; y& r, c4 f P/ G' c& y5 }8 }$ l! p0 ^% V: k1 p9 r8 U
<hr/>( p/ d/ S; x: S3 ?
& g: o. H2 S& {2 y* \8 `) J. T, D( q中层管理的管理工作量评估
" t4 _$ Y0 N, k' F' p1 v5 k管理幅度& Z* o8 t: y9 W$ O7 ` A" M( R
直接下属人数超过多少,就吃不消了?所谓“吃不消”指的是管理者的精力无法保证对全体下属做到有效管理
6 u; h4 e$ v" q+ X1 B" ^; j' L管理学上的名词叫管理幅度。
1 J' d- W" g8 w, v5 \管理幅度的上限到底是几个人?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数字,但是有大致的数量范围。* q- }8 e0 v: D4 d( r
我在工作3年的时候,接受初级管理者Team Leader培训,第一次学到管理幅度的概念,当时给出的答案是10个人。
+ W# I9 n. F. t1 ?) {当时我在的公司是一个巨大的外企,在中国有上万人。我在这家公司前后10年的时间,从小兵做到中层的中层,亲眼所见,公司对各个层级的管理幅度控制可以大致归纳为:7 c- K. q$ `1 w0 Z( ?4 s0 U; a# J
技术/销售:基层单元不超过10人,向上的级别不超过8人;
7 M7 ]3 I, V' U: T/ z* B生产(工人班组):基层单元不超过15人,向上的级别不超过8人。
) B& s6 v% n, `0 {! S每个人做管理的效率、精力、方法都不同,有的人3个下属都管不清爽,有的人7、8个下属也能管得顺风顺水。但是个体差异总归有限度。) z4 C* N! Q( R* i( e6 z
/ G K4 D) [- w8 S$ G) F$ I+ j: d e+ N管理工作量
$ Q; i6 u3 k$ n( t( [ 中层管理的工作量,不一定都在管理工作,很多时候还要亲历亲为的自己做事。比如说有些技术leader也要自己动手,有些销售manager也要自己直管一些客户。直接下属越多,管理工作的工作量越大。
+ X; G6 O, A. T" S下面是我们公司(40人左右的小型公司),技术实施团队负责人的管理工作,他的下属是10个人:
. a) D- W$ _" l6 [/ o; k
; I& o8 g. C3 `3 n1 e& \% ~
0 V, {7 F) w- y) ~4 [. T5 ]* L
自大一点的说,作为一个实际工作效能还不错的公司,我们的管理模式中水分已经不多了,把会议、汇报等压缩到很低的程度。
! _* L* Q- X1 P9 `7 O" G3 n# ~即便如此,这位leader的管理工作已经基本把他的时间占满。如果出现需要一线补位,或者新技术导入的时候,他就只有靠加班完成,且一加班就不是一天两天。. i% i! Q, b, g3 w- s" `: N
% n8 {9 x! ?9 L# L+ H; p8 Q
<hr/>+ C; {+ j% j. C9 p7 o
本篇同步发在我的文章里,主要讲了在我们的小小创业公司里,从“高层”的角度对中层管理的体验和理解。
, w5 C7 I* l) e# v7 U9 r+ i* z我的下一篇文章会讲一下之前的职业经历中,从大公司的小兵做到中层,对中层管理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