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警方已决定:不对王某文批准逮捕,仅执行15日拘留。. {+ f, f/ t2 E0 V: r% q6 v
这等于撤销了对王某文的刑事犯罪指控。
- ?8 c# _% \& R7 ]2 U我相信济南警方的结论。对于回答中可能对王某文造成不良影响的行文,我表示诚挚的道歉,并会长期作为回答的一部分,不予修改。# }) D( [( K/ n$ g w
同样,回答本身我也不会做任何修改,回答也不会删除,供大家时不时来批判一番。7 u) |6 U2 H( D, }
最后,对于企业的某些猜测,我依然坚持立场不撤回。因为我认为企业确实存在职场性骚扰,这个观点不因王某文的撤销刑事指控而改变。
) t' I, p. [+ b$ s- t* M9 E<hr/>! N: l- M& u7 v( M: b
谢邀。
& L' \- B: t: a& Q* w5 i$ z东子当年出事,热搜直接指名道姓:- _6 n: Y% `/ K5 u
E- Z4 l, A+ e: x
' s, V6 B& e# e2 y' z( ?) g我找不到完整版,但我记得那段时间你基本看热搜关键词就能看出东子发生了啥事。
0 a7 N; ~7 f. m有“路透社 刘强东”、“刘强东 性侵”、“刘强东 被捕”,有零有整,连续剧似的。
* Q% B7 R$ ~2 d) C, Y再看阿里这波:& ?" s0 [' [- g. D' Y
' v% g1 _# v$ N+ X5 l' Y4 h7 E& x
; `1 Z' z# J4 r& ]$ x% f$ J# z
不知情的,还以为阿里在搞促销呢。& A8 v7 U0 W- `1 G# @3 n: T
媒体这块,东子属实没整明白。/ f& F3 O& h+ G& ]( v! W
+ I0 Y5 U, t& c- _4 R# G# [# x
公关这块,我猜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公众将注意力聚焦在低杀伤力的信息上”。
3 o9 q# C9 \2 ]: r% j p删帖啊限流啊这些也会做,但这些是辅助技能,其实效果一般。
2 Q# @* o8 h4 X0 ^# W8 l$ y9 F我们先回顾一下核心信息:+ q" v: ]/ f; G$ O
阿里女员工称被上司带去陪酒;(1)& }' ?. w2 W* c# T
酒桌上被商家猥亵;(2)
; p8 G0 D8 q, l( x w; ?1 g$ j醉酒后被上司开房性侵;(3)9 M: W2 t+ Y3 F+ _: ^. D" n I
要求公司内部处理,无果,被迫发传单;(4)
$ o; h3 k; }, L3 b( F/ x! K因为没有司法机构的最终确认,我权且将以上整个事件称为一个“故事”。- |5 `! Z6 L" f3 M
那请问新闻学传播学公关学的小胖友,从企业公关的角度出发,以上4大点,哪一点对企业形象的杀伤力最强?# f( Z' [1 @* u0 S3 T" U" p; [$ G' J
- ^; Q, N3 w; K- V( c+ u第4点,受害者称,“要求公司处理,公司有拖延甚至威胁行为,导致受害者被迫在公司食堂发传单”。" S, z9 O2 T7 r" H# W, x% u
! [+ _' W5 u9 E
+ @' |+ t8 j+ \7 H2 }, ]" k+ w# o8 o6 }
据说是这张
D5 c, E5 x" @% A
* `9 j, ?* C5 X4 d2 P因为123这三点,都可以归结为上司和商家的个体责任。虽然对企业形象有冲击,但只要对外释放一个“坚决处理”的立场,是可以争取大众情绪的宽容的。
$ G/ A" f8 @; o/ N公司那么大,肯定有败类嘛。“企业主动安抚员工,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事后还加强了内部制度建设”,多么完整而坚实的解答。
" [& c3 g- h3 {; c: Y" j4 t但第4点不同。如果把第4点的信息专门摘出来,那这个故事就不是一个混账上司性侵女下属。
5 f5 ]( w, g; H/ }1 a( V# P是一个公司体制在包庇强奸犯、威胁压迫受害者。法律上的连带麻烦不用说,舆论影响会非常恶劣。
% y( D& S8 p& E0 l
; z$ S1 c2 M3 q4 H3 C) p; c5 p怎么办呢?
2 L8 [3 o) ~9 ^: C引导公众去关注另一个故事,低杀伤力的故事。
: U; W/ _8 g v/ p事实是只有一个的,但叙事的角度不同,就能产生多个故事。! a1 ^& \! z- Z8 k# i% ]- S# y' W
因此眼下对企业最有利的故事,就是“一个混账上司性侵了一名女下属,公司正在主力配合调查”。- a( u5 a: J* D3 X$ W
“一个混账上司性侵了一名女下属”,这块内容不要做任何反驳。因为故事的这个部分传得越广,这件事情的负面观感和个体的绑定就越深,叙事的主脉络就会牢牢控制在“个体对个体”这层关系上。
1 T5 w* H6 I& w" _: q, l届时把混账上司一开,切割就完成了。2 ]; i# x1 l/ @; l
“公司正在全力配合调查”,是一定要反复强化的信息,而且立场要足够坚决。5 g8 a+ l/ t# O0 E
一方面形成“企业没有推脱很负责”的印象,另一方面引导公众把企业视为一个仲裁者,一个高高在上的第三方。( }0 f( i2 f; J
还记得我前面提的,受害者的故事的第4点吗?按照受害者的叙事,企业不是第三方,企业是和混账上司一起的加害方。$ r) s! l- F7 Y% r" C
但如果公众反复接受“企业正在全力调查”的信息,就必然会有很多人不自觉地把企业分割开。
9 j$ m- ~ \$ c6 m当企业给出一个处理结果时,这些人就会觉得事情已经结束了:
5 S" ~" x G( u, n/ w5 S5 I“他已经被开了,也进局子了,你和他的事情公司已经给了交代了”。: R9 Y* ^6 R! T- R
不,这不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人和另一群人的故事。
( r& ~6 m8 R, _( r3 f
( N) G; N! G$ [( A2 b! ]/ z哪位的名言来着?“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0 W+ |% J& n' {7 P$ H我猜企业现在最不想听的,是这几个问题:2 O; N$ y1 q' d' ^3 `
事发后,企业内部有没有收到受害人的反映?6 |* Y$ G9 q3 z6 W& d( f3 x
如果有,什么时候收到的?! f/ P# i y! ?! ~+ r2 ]
收到后,做出了什么处理?/ n- D! {$ C4 S6 q* y
企业内部有没有人对受害人施压?
1 O7 F( v3 d6 F. {$ Q如果有,这个决策是谁做的?有谁参与?
x( W: r3 ?' M- s' F我想,这些把企业放到主角位置的问题,和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才是企业最忌惮的。
& C: V3 ]1 M4 R, s# Y" W) {; {$ D' @) m7 d
不过,以上都是基于受害者陈述的推测,不作为对任何事实的判断和评价。; h6 g3 S: C5 W; M5 e) K8 |+ f
我也是收过律师函的人。. z- J1 f/ M1 Q p
我赞赏企业现阶段的对外表态,并衷心希望此事件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及管理层无任何关联,希望最终调查结论能还企业一个清白。# I) p% D z) _( p
当然,是公安机关的调查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