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八旬退休老人省吃俭用为母校青岛农业大学捐赠 100 万成立奖学金,只为帮助大学生成才?

[复制链接]
查看8302 | 回复20 | 2021-10-29 07: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句题外话吧,不少同学拿了奖学金,却有些缺乏感恩之心,情商有些不到位。
) e8 e8 m" Q5 u4 [2 x4 n5 f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不然也不会把奖学金发给他们。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这份奖励是他们应得的,认为给他们是理所当然的。说实话,这不好$ x1 }: n* N/ E
很少有获奖者会去了解奖学金捐赠人的故事。
# E2 j9 e# d9 t& L& j更少有人会去了解捐赠人设立这个奖学金的初衷。
: P$ w& f4 r: {% ^+ `0 x# f) Z5 v甚至有人会抱怨,拿个奖学金而已,怎么还要给捐赠人写感谢信?怎么这么事多?/ u/ Z& W7 r+ r. f7 H' y5 U+ t
许多捐赠人会不时来到学校,提出想见一见这些被资助的孩子,随便聊一聊时,往往也聊不出什么营养,双方都很尴尬。
# f# C; o7 e2 @6 E2 c$ n3 d哪怕是国家奖学金,也是纳税人的钱,是民脂民膏。了解一下,心存感恩,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8 E' Y4 N" p8 d: a0 G4 b希望通过这个问题,以及这位老人家背后的感人故事,让各位受到奖学金的资助者,都能有所触动,以后生活中,更有人情味一些。
xuesheng | 2021-10-29 15: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题外话吧,不少同学拿了奖学金,却有些缺乏感恩之心,情商有些不到位。5 l0 Y: P+ y7 s1 _) l
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不然也不会把奖学金发给他们。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这份奖励是他们应得的,认为给他们是理所当然的。说实话,这不好  _# b* m5 @! m, V' e2 D
很少有获奖者会去了解奖学金捐赠人的故事。1 a  U+ X/ T! w7 p* Q( K( x
更少有人会去了解捐赠人设立这个奖学金的初衷。
, |0 a: J! r6 `2 T, A甚至有人会抱怨,拿个奖学金而已,怎么还要给捐赠人写感谢信?怎么这么事多?
# X& E- Z# f+ r7 v0 g许多捐赠人会不时来到学校,提出想见一见这些被资助的孩子,随便聊一聊时,往往也聊不出什么营养,双方都很尴尬。# `/ d' q- X! V. O% E, l/ s8 w
哪怕是国家奖学金,也是纳税人的钱,是民脂民膏。了解一下,心存感恩,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b3 \8 E# `4 z
希望通过这个问题,以及这位老人家背后的感人故事,让各位受到奖学金的资助者,都能有所触动,以后生活中,更有人情味一些。
痛苦的温柔苹 | 2021-10-30 01: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他们的行为我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佩,但是我个人并不觉得这就值得提倡(我严重鄙视自己的世俗与自私)。
3 s0 ]# Y: J" V9 t; M他们用“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积蓄”去做了一件他们有点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N4 F0 j& o, B6 `2 C& w" D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文人的傲骨与心怀天下。  X6 L' M& @6 Q# m" q9 @; @1 k
先哲们曾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C/ u; v. R+ ^" ]% ^3 ^. C! G虽然何老省吃俭用的一百万身家算不上“穷”,但是也远没有达到“达”的程度。$ _! O. z" c, b
但是他们毅然倾其所有的去践行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我辈敬佩之至。
% _6 x8 E7 o7 p, P, a; M2 x我真羡慕他们的纯粹和理想
3 H2 Q* u) |4 ~5 V我扪心自问是做不到,我太世俗了,鄙视自己' }" @7 [, Z; t
也希望学校能够真正用好这笔奖学金,让他们能够助力到真正有价值的学生手中,而不是成为某些人的利益交换资源。1 i4 a2 ]- U0 a/ z# v5 C6 `
后辈莘莘学子也需常怀感恩之心,无论是这些个人捐赠的奖学金,还是那些国奖和基金奖学金,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理所应当的,不是说你努力学习就一定要给你的,这里面承载着国家和社会对你们的肯定和期望,也承载着无数先贤对你们的厚爱。
$ o% r% T3 }2 J- |3 l2 \# @+ n5 t注:4 @/ S$ B% R5 W! q' a% x- [
之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看到这对老知识分子的善举,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纯粹而理想的前行之路上,他们并不孤单。
% t1 M3 _3 `" t8 ]0 B虽然我们做不到他们的纯粹和理想,但是依然可以为他们点赞和鼓掌。
北街之杉涡 | 2021-10-30 07: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校校友、山东省农科院蔬菜专家何启伟今夏为该校园艺学院捐款100万元,用于蔬菜育种、栽培人才的培养。5 g$ J- M: N9 H: Y; Z# [# a. e# C
这是青岛农业大学建校70年历史上首位为培育蔬菜育种、栽培人才以个人名义为母校捐款的人。可见这位老人心系学校,热爱他的事业。
% [8 O( m% g4 F5 K; @, ]6 d& Y, Y- L4 V4 ]1 S3 {% a
如何看待八旬退休老人省吃俭用为母校青岛农业大学捐赠 100 万成立奖学金,只为帮助大学生成才?-1.jpg
1 B, R  ^9 J' g" z1 n/ w
4 h, e* i% W: X2 Z! Q, Y+ Z这些钱对学生作用更大,自己生活上过得去就行”
4 e& Q" O) {9 V+ T$ M; m( l翻开这位老人的回忆录《悟农之路》,老人的文字如他的人一样,平易近人,清澈见底。何启伟是一位地道的老济南人,家住历城区荷花路办事处坝子村。出生于一个正统、和睦、日渐兴旺的大家庭。父亲是老济南杂货店的伙计、母亲在家务农和织布。
. I# G0 X) f( q1 F& ~7 Z( a时间的马车来到1959年。那是一个秋天,收到莱阳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青年何启伟收拾好行装,从历城火车站乘火车去莱阳农学院报到。那时候,火车很慢,站站停车。下车后学校安排大货车接站,人和行李都上了车,很快就到了学校。
2 G6 ]* q/ @: n( E, L“当时,莱阳农校是与济南农校齐名的学校,培养了很多农业技术人才。1958年升级为莱阳农学院。年龄稍大的老师,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知名高校的毕业生,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老师们的学识深刻地启发了我。”81岁的何启伟说。7 h- |7 o4 U' w  o7 m# e% z
1963年,完成本科四年的学业后,果蔬专业毕业的何启伟被分配到山东省农科院,一干就是49年。后来,他担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团长长达19年,为山东蔬菜产业发展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 v0 F; y  ]( A5 _ 在莱阳农学院,何启伟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安振琴。两人在大学时代是同班同学,后来先后分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安振琴老人主要做番茄育种。而青岛农业大学将此项奖学金定名为“何安奖学金”,渊源便在于此。3 g( U6 A0 w9 Y7 `
窗外的法国梧桐摇曳着绿色的叶子,把细碎的影子洒进这位老人的窗台。
9 u0 }( g& p) N7 s“我老伴一年前去世了,她生前同意我捐出我们的积蓄。我们是工薪阶层,生活节省一点,留点养老钱就可以,其余的还是给学生们用价值更大。”0 r- G7 Q; m: y% I0 z' M! C! C0 Q
谈起为何捐款,何启伟老人平静地说,“我和妻子都是莱农毕业,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们要帮助青年学子们成才,鼓励大家多出成果。款捐出去之后,我们心里会更舒服一点。”
) o: b" s& c# m- C/ B然而,这已经不是何启伟第一次捐款。1997年前后,他给省青少年基金会捐了3万元;后来,蔬菜所办阅读室,他捐了2万元;2012年,他为汶川捐款5000元。似乎捐款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x* t7 Q0 l# ^# L7 T8 _+ K7 k/ S
耕读传家 朴素的躯壳里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 Y, Q  c, p! ~% W9 n在女儿何虹的印象中,生活中的父亲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性格开朗健谈,对待子女包容体谅,对待亲戚同事真诚友善,在亲戚、同事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愿意出手相助。; D' ]/ t. b- M6 E
7月底,何启伟的女儿何虹告诉记者:“母亲在世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约定了向母校捐款的事情,他们觉得为学校尽一份力是应该的,他们很感激母校对他们的培养,希望这次捐款能作为奖学金激励更多积极向上的学生努力学习。”她和哥哥都认为,父母这次捐款是一种正能量的传输,他们都非常支持父母的决定。父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对兄妹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6 W) q2 U$ w7 l4 p“我父亲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退休前出差下乡村、加班加点是常事,几乎不休周末。尽管我们没有取得像父亲那样的成绩,但是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会以父亲为榜样,尽我们最大努力做好,传播正能量。”何虹说。3 h6 {. p' g, }7 o) d( |/ p) w
朴素的躯壳里,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7 y1 g- G6 N3 K* E
生活中,何启伟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据何启伟老人的家人介绍,他平时生活很节俭,就是粗茶淡饭;穿衣也很朴素。
) N7 b; _* y; v9 Q青岛农大园艺学院副院长王富教授回忆说,老爷子生活非常简朴,他开的车就是个三万块钱的小车。他对蔬菜育种和蔬菜栽培的专注,青年学子很受启发,每次到学校,总喜欢跟大学生交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3 ]% j9 R; I7 {7 _2 A% W) {; H
捐出这么多钱,将来怎么生活?何启伟这样回答:“我对晚年生活要求不高,生活上过得去就行。”
* b2 s. ]- X: ^! e/ O4 t6 C/ `; d) M
如何看待八旬退休老人省吃俭用为母校青岛农业大学捐赠 100 万成立奖学金,只为帮助大学生成才?-2.jpg
4 H( k( S. T4 M9 G+ ?, x- j9 Q! b/ \: w) H+ ~* E9 o
实验室是育种第二战场 田间试验才是第一战场
2 c( B( q) k8 F. y墙上的老钟滴答滴答,记录着这位老人的生活日常。! Q) i. ?8 q1 v
从蔬菜所副所长到所长,何启伟干了14年,他最深的感受是,科技人员不能一味蜗居于到实验室、一定要到农村、菜区去做调查。抓住主要矛盾,树立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并重视协作。8 u( g% d( C0 p# d& [5 n6 B3 [
“田间试验是第一战场,实验室是第二战场。第二战场要为第一战场服务。”谈起育种工作,这位老育种家激动地说。他希望,记者能把这个观点传达给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 m5 n" ~! G! ]
作为20多个大白菜、萝卜新品种的培育者,何启伟叮嘱广大学子,育种要成功,要提前做好农民调查、生产调查、市场调查。第一,调查市场和农民的需要;第二,要了解现在品种存在的问题在哪里,然后采取可行的育种技术路径,明确提出育种方案;第三,要广泛收集资源,用科学的方法育成新的品种,并重视开展多点试验;第四,育成之后,要广泛示范,上下结合,听市场的反映,比如能否增产、能否增收。" F! x9 a' I0 h' g
悟农之路大半生,拜农民为师、向农民学习是何启伟感悟出来的宝贵经验。7 Z1 E( I& E1 Z0 T. f$ W
青年何启伟曾经跑遍济南郊区东郊、北园、西郊以及董家、唐王各个菜区,之后在开展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研究中,又跑遍寿光、苍山、临淄等主要菜区,认识和结交了朱东海、李桂田等一群农民朋友。* u1 ]% w$ W6 y7 E+ R  }

3 _; O0 g( ~0 j 如何看待八旬退休老人省吃俭用为母校青岛农业大学捐赠 100 万成立奖学金,只为帮助大学生成才?-3.jpg
" e# P9 I+ q4 G; L7 i( k他们教会了何启伟书本上没有的种菜技术和经验。正是这些实践,让他在近50年的蔬菜科研生涯中,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先后编著出版了数百万字的蔬菜专著和科普专著。
3 B3 E. j' _2 D, w“希望这笔奖学金能促进青岛农大多出育种成果,培养出更多的蔬菜科技人才。”何启伟为青岛农大送来了物质财富,更送来了精神财富。
, a; H7 D/ O: N9 d* f: r/ X! C) g4 k2 d
如何看待八旬退休老人省吃俭用为母校青岛农业大学捐赠 100 万成立奖学金,只为帮助大学生成才?-4.jpg - g" s: E4 R0 v( V) X
向无私奉献的老学者致敬!
总景打治制 | 2021-10-30 18: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会有人在黑暗中举起灯火,让迷茫的人们找到回家的路。7 U, m: f4 [( c4 [4 x
至于那些人回到家之后做什么,上帝从不插手干扰。* e! `1 G& ]/ T
做他想做之事,留下他想留下的物。人们从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放弃努力奋斗,也总不乏有人还在坚持着他们心中的浪漫。) r: N2 I+ c$ U8 d- [% e0 ^
老人值得赞扬,精神和行为都值得学习。
北港昕少 | 2021-10-31 05: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鼓掌。4 x; }; I/ O: u
中国设奖学金的个人与组织其实很多,例如近墨 堂,就给有志于书法研究的青年设立奖学金,这背后有两个现实情况,一是成功者或有心人希望回报社会;二是就人一生而言,能干事主要是前四十年,但有钱主要是后四十年,二者刚好错开。这些年我上课写东西影响改变了一些人,但有时我也在想,如果十年前我手头更宽裕点,我就能去更多地方,那或许对世界的理解有不一样。希望更多人回馈社会,希望年轻人珍惜时间。
素食康复 | 2021-10-31 06: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 ^' P' ]# Y  Y. B/ r& i扪心自问,我没有老人这份胸怀,只能从内心表达对他的尊重和敬仰。
+ ]" i: B3 Y8 P我也不知道该不该赞同宣传这种事情。% b9 J6 `2 a, N  m  O
选择赞同,是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人,为了理想,做着那么浪漫的事情;也总会有人,会被他们所影响,选择加入他们,把理想的炬火传递下去。" p0 p2 F( L# c7 Q6 o& p2 w

! g2 Q- ]  E! h* P8 A0 M7 o, ^) I选择不赞同,是因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一个人能力有限,却偏执的想要兼济天下,那这种燃烧自己的行为,会不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刘阳206 | 2021-10-31 10: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个人角度上,我觉得首先这是一个人的选择,而且期待是光明的,感情是真挚的,做法是无私的,这比很多拿‘慈善’立人设,为自己洗白的行为好太多了。而且,作为一个慈善的行为,直接捐给学校为学生设立奖学金,比很多辗转各种洗钱‘慈善’机构,真的更好。我作为一个每月刷慈善捐款的人,很汗颜。
+ z" O" E; j2 N) d' e站在一个普通社会人,我觉得我们对这种事情少了应有的感动,包括我在内。我觉得不知道哪一天开始,社会对‘恶人’的善意越来越多了,对‘善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一对老人一生的积蓄,100w对于一个单身老人的下半生,对于他的子女亲友等等,都是一笔巨大的数目,这是一件‘万里挑一’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可能很多人觉得内心没有什么波澜,大家想想上一次因为一件好事感动,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来说,上一个没有死的‘大英雄’,估计都很多年前了吧。4 z) n$ D8 x7 ?+ v9 a2 j
为什么这种事情没有更多的社会宣传?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这方面宣传多一些。+ v, B) C! E( n# W0 f
我觉得可能是不想把这种事情做成一个‘道德绑架’吧,毕竟比这位老人有钱的人,这位老人的单位老领导,可能好几套房子好几辆车,一旦这位老人被搞成‘典型’,很多人会很尴尬。
) W/ a. G6 d% B- g* u+ a站在一个社会看客的角度,我觉得更多的感慨就是,很多人对社会感恩的太少了。尤其是对政府和纳税人的概念脱节。就好像这个例子里,一个得到奖学金的学生,究竟该感激这个老人,还是评选他奖学金的老师呢?我心里有一个答案。
8 m3 D) ~5 C: R6 p! r很多大学都有奖学金,有几个拿奖学金觉得‘感动’?可能大部分是自豪,骄傲,甚至是觉得‘这是我应的’的。
# K& `3 l4 j8 b  p很多时候,我觉得温暖被很多政府部门拿走了,问题被‘社会’来承包了,但是这里面的人情味也因为这个变淡了,我觉得缺乏的就是对一个温暖社会的宣传。我希望大家慢慢意识到,我们得到的每一份福利,每一笔政府款项,背后都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劳动大众的辛劳。( u6 {6 m% y: q: @; k# i! m8 p/ `
优秀管理者的政绩自然值得嘉奖,但是也请这些人把原始的功绩还给那些工作在第一线上的人。早年社会主义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成了一个‘神’,但是一旦大家忘记这个神面具后面那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庞,那么再强的神也有崩塌的一天,因为每个人觉得占‘神’一点便宜没什么的,神么,不会有事。  P/ \1 Z' P: O
最后我想说,我希望老人晚年安康,好人有好报,善人有善缘;如果万一需要帮助了,我也希望媒体和他自己也勇敢的站出来,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社会有不少数的‘智叟’,我不想任何一个好人寒心,我更不想任何一个‘智叟’对好人说风凉话。9 F4 v( n1 `: G# k
我们需要更多的这种故事逐渐让大家明白,其实我们都是一家人;也希望社会上出现更多的歌颂劳动者,歌颂普通的,无私奉献的人的声音。
一脸横肉姆 | 2021-10-31 22: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青岛农业大学校友回答一下. I' I# K: L9 v$ o
之前有看到过这个新闻,报道了这个老爷爷给农业大学捐款的事情。他之前和对象一直从事的是农业育种相关工作。而这些工作的技能,都是通过在大学里的学习学到的。某种程度上是学校教授了他这些知识和研究方法,给他在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 U9 b: @$ _- Z8 {4 ^
这个老爷爷还有他的老伴一定是对学校很有感情了。当他们在有充足的感情和一定的经济能力之后,就会出现对学校进行捐资助学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多的高校都有存在。校友的捐款是学校资金发展的一部分,可能在农大的比例不算高吧。只不过这位老爷爷的捐赠数目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经济水平,除了一部分养老钱,大部分的积蓄都捐给了学校。这真是对于学校爱的深沉了
# K/ }* R7 z4 n, K2 i; Y我今年从农大毕业,考研考到了同城另外一座末流985大学(就是海大了)。之前在校的时间有些方面对于学校是颇有微词的。但是尤其是刚去的时候对于环境整体的强烈不适让我对之前的本科学校产生了强烈的怀念。刚去海大的前几天,我会特别希望找之前本科学校的同学一起出去转一转。前段时间也参加了新学校的研究生篮球比赛,可能是因为学校层次高了,对于学校的组织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但是去参加了之后发现很失望,然后看到抖音上之前学校篮球赛的宣传组织工作非常完善,想了想即便是985高校也没有那么香了。包括我也经常吐槽现在学校的食堂和澡堂,有时候感觉虽然青岛农业大学是个二本学校,但是他们在有限的资源里依然给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情。我相信如果给青岛农业大学每年拨同样的经费,连续拨上十几年几十年的,他们在学术科研上面的一些成绩也不会比现在的学校差很多。
3 F) y  x% N: r2 v来到现在的学校之后,看到我们这些学校的任课老师毕业院校和水平都比之前青农的老师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时候就想希望海大的老师们可以有机会去农大讲学,把海大的优秀成果经验应用到农大身上。(其实农大很多老师都有海大的教育背景)。之前有一个老师说想要办一个历史学五子顶论坛,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告诉我的想考历史学的学弟学妹们,让他们来听这个讲座,从而使他们的历史学学术知识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虽然最后老师说这只是个没落实的想法)。也许就是在毕业了之后,在新的学校里才能看到青岛农业大学之前的一些优势与不足。或者说之前的不足之处已经由于你离开了学校而淡化了,但是学校对于你的好处,包括现在学校(或者是工作单位)和青农的一些差距,更是会让你意识到青岛农业大学的好,让人在毕业很多年之后还记得。(想到青农的经费可能也就是海大的四分之一,却依然在一些地方有可圈可点之处,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3 b0 x5 f3 g$ n0 c+ c我们之前宿舍考上研究生的三个同学之前还在怀念青农的时光,那个希望青农下辈子是211的同学现在就在一所211高校就读。
- S* U1 K% z7 N' R
/ Z8 C. ~5 @7 I6 S/ k; [/ `: C* Z 如何看待八旬退休老人省吃俭用为母校青岛农业大学捐赠 100 万成立奖学金,只为帮助大学生成才?-1.jpg
+ U' R% c5 q; s5 ^  D  q之前在青岛农业大学就读体验的回答下面,有个毕业十几年的校友的回答让我很难忘。他和另一半在农大相识,每年都会专程返回学校体验一下作为一名大学生的生活。去教室看看,去食堂找找自己当年爱吃的饭。住就就在学校外面,等着第二天再来好好欣赏学校的风光。还有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碰到陌生人,当他提到自己也是青岛农业大学的校友时,顿时便感觉亲切万分。都有在同一所校园里学习的时光直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原本陌生的人也会因此而亲近了起来。
  R8 K' I5 `6 v: }诚然,我们也知道,青岛农业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作为校友在这其中就可以对母校发展进行帮助,只不过能力有大小罢了。老爷爷为学校发展捐出了自己和老伴的积蓄。我也许没有那么大能力,但是也可以给想考研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他们成为更好的人。9 Q: s# C9 \, E( @* Z8 D
当你在吐槽这个学校不好的时候,那就请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当你变好了之后回过头来,就去用你自己的双手去建设它,让它变得更美好。我相信如果所有的校友们都可以如同这位老爷爷一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我坚信青农大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Hey_Blue01 | 2021-11-1 06: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我们这些人的做法只有——尊重。八旬退休老人省吃俭用为母校捐奖学金,只想帮助国家,帮助那些大学生成才,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无论之后的分发情况是如何的,如此心境却是让人敬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