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s5 |$ O; ~& |- n, T先来看两个历史典故,记载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智囊·上智部·卷一》。$ N0 h1 h* V" c9 o. p8 C
众所周知:
8 E6 y# g" c; s7 D5 f% }南宋时期有一位臭名昭著的宰相叫秦桧。但是,臭名昭著的只是他的人格。如果论领导能力,恐怕在某些方面要远远超出历史上不少名臣贤士。 : X8 {9 p1 t3 O
( H6 T( s# f: m5 g9 B比如在他当宰相期间,发生过这么一个事件:! x5 H& p* z9 G# c4 c% P9 d
南方有一个狂放的文士,长年郁郁不得志。于是假借秦桧的名义给自己伪造了一份推荐书去拜见当时的扬州太守,扬州太守毕竟是老江湖,见多识广,觉得推荐信十分可疑。于是派人直接将这个狂士绑起来,然后押解进京,当面交给了秦桧。 结果你猜怎么样?
* _8 ]$ ^/ `' C9 f+ g' k9 M秦桧看了假推荐信以后,二话不说,立马给这名狂士安排了一个朝廷官职,当然,是那种有头衔无实权的官职。 有人就问:' f, p4 ?! U. Y* y
“您为什么要给这么个骗子官做呢?” 秦桧就说:
, }3 X9 b1 S! _' T2 W“此人既然敢冒充我的名义,必定胆识超常,绝非一般人可比。况且他罪不至死,如果我不安排一个闲职把他“束缚”住,恐怕他就要北走胡,南走越了。” 其实秦桧的政治敏感度非常值得赞赏:
2 | S* d8 n! I1 ?0 c这名狂士有如此胆量和才华,如果在中原不得志,即使坐几年牢出来,也一定会向北逃到金、契丹、西夏或者向南逃到一些更加偏远的国度。那么对于南宋来说,无异于纵虎归山。 你或许会说,这也太夸张了吧?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历史上还真的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只不过时间更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 s4 ?: c3 X- s3 G% b
2、$ X" V6 f* s5 g9 s6 Y
公元1040年,西夏国向南侵犯中原。宋军匆忙迎战,结果大败,史称“三川口之战”。在此背景下,宋仁宗重新调整了部署,派韩琦和范仲淹这两位重量级名臣去镇守边关。 就在这时候,有两个落第文人准备建言献策。
/ O. A! r' h- O' R一个叫李昊,一个叫张元。 当然,他们二人才气纵横,胸中自然凝聚着一股文人特有的孤傲。没错,他们耻于自见,也不屑于走寻常路。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
) G" z7 {+ \1 J( ^5 X把自己的诗文刻在一块石碑上,等到风和日丽时。找一个石匠背着石碑,专门在韩琦和范仲淹视察的地方来回晃荡。 终于有一天,韩琦和范仲淹看到了他们的石碑。两人驻留片刻,沉吟良久。最后范仲淹说:0 G# z6 F: f9 r; y Q
“如此心机,恐怕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于是两人拂袖而去,留下李昊和张元在原地,恨得咬牙切齿。* u O. C7 m" J
3、
5 j5 L% l3 z7 M# T8 q9 |* I7 ^8 g最后的结局是:) [7 t* S2 {1 b1 z2 O$ q
李、张二人一怒之下投奔了西夏,然后故技重施,在西夏的皇帝元昊暂住的酒楼中题诗,结果受到赏识,两人从此一跃成为了元昊的座上宾,府中客。 尤其是张元,后来甚至当上了西夏的军师和国相。
; v8 q! w" M# { W* N就在第二年,也就是1041年。张元辅佐着元昊再次入侵中原,打败了韩琦麾下的宋军。史称“好水川之战”,据记载,此次战役宋军阵亡的将士高达七万之多。; I L/ ~6 z6 o0 U6 o
其实不止于此,后来西夏又陆续对北宋发动了麟府丰之战和定川寨之战,结果都是西胜宋败。宋军由于伤亡惨重,元气大伤,从此在军事上一蹶不振。没错,张元在这三大战役中可谓是运筹帷幄,功不可没。+ c/ B4 j! x+ G% v7 K
4、6 r8 w/ Y) }) F& Z
那么问题来了:: O( d; S! e X& l3 }
如果当初韩琦和范仲淹二人不是那么一本正经,而是像秦桧那样用人不拘一格的话。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偏离原来的轨道呢? 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 D; n9 o* b$ d- H韩范二人起码在这种事情的处理上,无论是胸襟还是手段,都输给了后来的秦桧。 13、2 O( K8 l$ i0 i+ K- z: h
顺带一说,北宋经历了西夏的三次劫难,大受震动。朝廷上下,无不对“张元叛逃”一事痛心疾首。终于在公元1057年,在文武群臣的力谏之下,宋仁宗不得不革除了当时科举进士中淘汰录取制,下令说:5 r' L8 T6 j6 K! d0 K
“从今往后,凡是考中进士者,殿试时不再淘汰。即使是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太好的“差等生”,也一律授以“同进士出身”名衔。”——王咏《燕翼诒谋录·卷五》 王咏最后感叹道:6 H+ j# T$ I% j1 m, |
“一叛逆之贼子,为天下后世士子无穷之利也。” 可惜的是:; l6 H/ D' V7 z
北宋王朝牺牲了几十万将士的鲜血,才终于领悟了《道德经》中“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 5、
; |- c; ~0 a: w) @$ L, a那么,现在再来看这个问题:
9 X. Z% {2 d/ c学历造假但是能力强的人,该不该开除? 此事可以分三种情况对待:
- s2 D, V& F' k
$ y" V( J2 {& f8 [( o8 q- Z; o【第一种】:
# Z/ r9 i2 D: j9 [% g$ J$ T如果你能保证这个能力强的人被开除后不会对公司或你本人进行报复的话,那么你可以酌情考虑开除。 【第二种】:; F- l+ T1 w5 [: b, G
如果你能保证这个能力强的人被开除后,既不会报复,也不会跑到你的竞争对手公司里的话,那么你应该考虑开除。 【第三种】:
2 i* ?8 X8 _; Z& g. e如果你能保证这个能力强的人被开除后,既不会报复,也不会跑到你的竞争对手公司里,而且你还能找到一个人完全顶替的话,那么你不用考虑,立即开除。 问题是,既然你都上来提问了,肯定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A- u" v. H' |; _. \# S
至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相信你也保证不了。毕竟愿意在学历上造假的人,野心一般都不小,而且虚荣心大多很强。你若公然开除,无疑于是公开宣战。关键是,人家能力还很强。这就像是给自己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后果会演变什么样,恐怕难以预料。2 A& q4 I3 K% r! m5 {
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你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 e% R. v( x% A* Z为什么呢?
! [/ J6 h+ v2 H因为只有你的领导力提高了,才能镇得住人心的邪念。当然,真正的领导力并不单单只是某种狭义的——领导别人的能力,其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所谓公司里的气氛、文化和制度,本质上都是一个老板领导力的外显。 所以同样一个公司:$ f9 Z7 Y% R+ V$ e8 P6 B4 ]
领导力弱的人,会让好人变得贪婪;
& f# f- x, ?, J5 H5 ?; |领导力强的人,会让坏人变得规矩。 为了具体说明,我们不妨再来看两个故事。1 ?1 x8 w$ G. T- B
6、
, o* O. P- t7 g【第一个故事】:好人如何变得贪婪?
; @! {9 |& C& \2 y0 u, o
) j4 x {5 C9 U' r+ U5 _0 l2011年4月,在《美国生活秀》的节目里,讲述了一名年轻的大学生丹·韦斯的经历。 ]. n5 J9 r7 ?* O9 T' A, J
丹·韦斯曾在华盛顿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工作,主要管理礼品店的库存。 礼品店的销售队伍是300名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们,全部都是钟情于戏剧和音乐的退休人士。 人品值得信赖,道德无可挑剔。 所以礼品店内没有放收款机,只有钱箱。 志愿者们将现钞放入钱箱,并从钱箱中找零。 但志愿者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 F- T+ z* a0 o“每年40万美元的收入,总会有15万美元不翼而飞。” 当丹▪韦斯被提升为经理时,他承担了抓小偷的任务,他怀疑小偷是一位负责将现金存入银行的工作人员。/ n9 g$ {) I8 ? ^9 N
于是丹•韦斯联系了一家有名的侦探所,制订了诱捕行动计划。 某天晚上,丹•韦斯在钱箱里放了带有标记的钱,然后离开现场。和侦探一起藏在附近的灌木丛里,等待着人赃俱获。当那位工作人员存完钱下班离开时,他们当场将其扑倒,并在他的口袋里搜出了做标记的钱。 你以为案子告破了吗?并没有。
, a" o0 U0 E+ s2 Y2 v5 F3 i这个年轻的雇员仅仅偷了60美元,而且,就在他被解雇后,现金和商品仍然不断丢失。原来,贼不只有一个。而这些贼,都是那些人品高尚热爱艺术的志愿者。
! F+ `( s% j o4 B" N2 P5 c1 K后来,丹▪韦斯不得不建立了一套价格清单和销售记录在内的库存系统。 要求员工记录下他们自己所售出的物品以及所收的金额。 从此以后,偷盗的现象才算基本绝迹。 最后,丹•韦斯对观众们感慨地说:1 H4 p) g/ v' X" Q" N
“只要有机会,其实我们都会偷取东西。” 你看,领导力就是这么神奇,同样一个公司,同样一群员工,由不同的人来领导,就有不同的气象和格局。所以,如果你的领导力不及格,就不要奢求什么员工的道德品质了,因为哪怕是一群老好人跟着你也渐渐会变成为非作歹的老油条。
& i/ H o7 k) V7、+ O J5 K, I F7 b. |
【第二个故事】:坏人如何变的规矩?
, T$ b! G% s* f! P& A w
( g9 y F4 z" a- e- k8 H Z" p, S0 E0 W" B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叫阳虎,是当时鲁国大夫季桓子的家臣。
E/ p: r S2 \3 ?: x; F% i说来也巧,他恰好是那种人品低劣但能力高超的人,能力有多高超呢?他曾以一个大夫家臣的身份,不仅掌控了季氏家族,而且还拥有了超越鲁国国君的权力,史称“陪臣执国政”。——《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一个普通士子能混到“挟天子以镇群臣”的地步,对于普通人而言,怎么也算得上是电影明星般的风云人物了吧?当然,由于后来他发动叛乱,被赶出了鲁国。逃到齐国后,他一心报仇,于是劝说齐景公攻打自己的祖国(鲁国),结果遭到众人唾骂,又被赶出了齐国。后来几经辗转,最后逃到晋国去投奔了大夫赵简子,当时好多人都劝赵简子不要收留阳虎这种不忠不义的叛徒。, j2 v& Z8 B3 p! l k- Z
赵简子却力排众议,说道:
8 P1 \- w+ ]" Q! s0 ?7 g! s+ h! W“阳虎不是善于窃国专权吗?我正好专防逆臣贼子!他来攻,我来守!看看谁能笑到最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结果怎么样呢?
T0 B( f1 v: Y. J! D结果阳虎到了赵简子的手下,兢兢业业,规规矩矩,从无二心,再也没有胆量做一件歹事。并且他辅佐赵简子对外征讨诸侯,对内又攻灭了六卿当中的范氏和中行氏,使得晋国从此只剩下了韩、赵、魏、智四大家族。赵简子可谓是风头出尽,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春秋“小霸主”。 顺带一提,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以公元前476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而这一年正好是赵简子的卒年。当然,司马迁说自己是根据周元王即位元年来划分的,但很难说其中没有赵简子的影响。
5 w/ L1 ~- V2 }, N$ z! z4 E有意思的是,赵简子死后23年,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事件。更有意思的是,史学界还有两种划分春秋和战国的观点:一种以是公元前453年为界限,即“三家分晋”的那一年;另一种是以公元前403年为界限,即周天子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国的那一年。而这两种划分法的源头,其实都可以追溯到赵简子的身上。 这,就是赵简子对历史的影响。而阳虎作为赵氏辅臣之一,自然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4 d; e. _% \; ^% P5 G0 \! s. _
8、2 `( y W* h5 n$ z
好,说了这么多,你肯定迫不及待地要问:
8 P4 d- N4 P; b0 {) O那赵简子究竟是如何驾驭阳虎的啊? 很抱歉,这一点史书里并没有记载。: h* c n+ w& {) J6 M; v
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人性的规律来做一番合理的推测,因为古往今来的驭人之术无非是四个字:
8 o: y8 ^' [+ F" E/ o“恩威并施。” 究竟什么是恩威并施呢?
4 e7 L @ O4 V: p/ `) l9 r- w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 T& l2 f% P! }* y' V8 u第一种是——领导既示威,又施恩。
" d0 U e) x" g9 y3 L( h第二种是——大领导施恩,副领导示威。 9、0 W0 w3 ?+ H# l7 E' `5 P4 ?4 l0 s
先讲第一种:) y ^8 k* b! f; Z
“领导既示威,又施恩。” 众所周知,汉初有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
( G. J5 y; ]1 \6 b9 z1 c2 `英布,也叫黥布,此人骁勇善战,是当时的一流将领。项羽当年之所以能凭借5万楚军“破釜沉舟”打败40万秦军赢得巨鹿之战,英布率领的先锋部队其实起到了关键作用。司马迁甚至说,正是因为英布常常以少胜多,勇冠三军,所以各路诸侯才会渐渐归服楚国。——《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 |% a4 S f& o8 A; g
不过,后来在汉营智囊团的策划下,英布最终背叛了项羽,投到了刘邦的怀抱。
) w: P- k! P5 u那么问题来了:4 o) y' B m9 W2 h2 c
如果你是刘邦,面对卖主求荣且骁勇善战的英布,会怎么办? 我们来看看刘邦的领导艺术:
- v- p3 Z9 Y. }6 v' I4 M) q. } D英布被项羽派兵击败后,便率领几个残兵逃向刘邦的大营。正巧不巧,刘邦恰好坐在床上洗脚。听到英布投奔的通报后,刘邦热泪盈眶,激动到不能自已。 按照正常的剧情:2 p, k- X! i# W4 A/ y. g4 { w3 t
刘邦应该来不及穿鞋,一路光着脚小跑到大营外,去迎接这位勇冠诸侯的名将。 然而,刘邦并没有这么做。& L$ Q, s1 j! R5 Q; a+ a
刘邦继续坐在床上,淡定的伸了伸懒腰,然后说,召英布前来觐见!英布一入账,面对此情此景,羞怒异常。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英布当时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两人的对话内容,《史记》中并没有记载,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刘邦肯定对英布极尽羞辱贬低之能事,否则英布也不会灰心丧气到一度想轻生。
: B3 `, a$ |$ I2 L" @但是转折点来了:
6 a& ~$ W' N1 x# B* \! x$ f当英布离开军营,回到刘邦给他安排的住所的时候——突然惊呆了!他发现,原来自己的屋舍、帐幔、器具、饮食、侍从等等各方面的规模和配置一点都不比刘邦差,都是那么的高端而大气,富丽且奢华。于是乎英布大喜过望,心情立马多云转晴。然后招揽旧部数千人,从此死心塌地,正式加盟汉军。 温馨提示一下:# }2 F' ]# q, `! T9 \/ O
“大喜过望”这个成语就出自《史记•黥布列传》,是司马迁专门为他量身定做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 Y$ a4 I, Z, ?- h原因很简单,他如果不给英布一个吓马威,镇住英布那颗“卖主求荣”的邪心,难保以后的英布不会当墙头草二次背叛。 刘邦这一招果然很有用,在接下来的楚汉争霸两年时间里(前204~202),英布忠心耿耿,再无叛意,跟刘邦合力攻灭了项羽。
1 y1 x, j0 p+ r- ~" D; t3 `一直到公元前196年,在吕后计杀韩信以及刘邦计杀彭越之后,汉初三名将只剩下英布一人。更过分的是,刘邦还把彭越剁成肉酱做成肉汤,分食给天下诸侯。英布这才迫于威胁,不得不举兵造反。当然,由于他战略眼光太差,最后兵败身死。! y! e- L; [* J' i3 X6 @9 W7 q
换句话说:
: v d0 A( L- J1 j1 N0 x如果不是刘邦为了安坐天下,大肆屠戮功臣的话,当年领教过他“恩威”的英布是不可能叛变的。其实韩信当初也同样是因为折服于刘邦的恩情和魅力,所以于心不忍,错过了造反的最佳时机,最后被萧何骗进宫中暗杀。 这,就是刘邦的领导力。, K I# _1 q( f- H5 Y( b: U- T
10、
7 @# X5 U' T, N如果你的公司正在创业的路上,那就最好学一学刘邦。
, L2 p& h( B; V) `, q6 h大事未成,就开始驱逐能人异士,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如果你的公司已经步入正轨,处于守成阶段,那就最好学一学《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和诸葛亮。
! {- y {- _7 L4 K: x& j1 [+ G3 P学什么?当然是学他们二人如何唱双簧。. m, d% g1 G' D# C8 l: y0 S* a
话说当年刘备率军进攻长沙的时候,魏延率兵造反杀掉上司韩玄,举城献降。
) W9 p2 {$ ]; ~那么问题来了:
- Q9 D( \& Z' G; C如果你是刘备,面对卖主求荣且骁勇善战的魏延,会怎么办? 我们来看看刘备的领导艺术:5 l9 ^" g: \4 Y! B! t
刘备进城之后,正在军账中亲切地接见魏延。这时候,诸葛亮突然变脸,大喝一声:“刀斧手何在?将魏延推出去斩首!”魏延大惊,刘备也跟着大惊,赶紧替魏延求情,诸葛亮说:“不忠不义,不斩何以服众?”刘备继续求情,都有点低声下气了:“若斩了魏延,恐怕投降者会人人自危,还望军师三思,能不能宽恕一下?”诸葛亮这才收起怒气,指着魏延说:“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长吁一口气,好歹从鬼门关里爬回来了,于是唯唯诺诺,拜谢而退。——参考《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你猜猜,诸葛亮是不是真的要斩魏延?! G, Q+ T, P( n' @( M# P; V
你再猜猜,刘备是不是真的会以为诸葛亮要斩魏延?! k+ k" l6 Y, z
猜对了,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恩威并施”。2 c2 i- u7 w, P0 A+ \
11、
, x L+ X; G) C8 x4 a其实很简单,上面那险死还生的惊险一幕本质上都是套路:
% D) Y9 h9 T' `6 z6 k刘备负责施恩,诸葛亮负责示威。6 r% p7 b6 j* [8 a9 b% t& C3 |9 a
刘备唱红脸,诸葛亮唱白脸。
" c& T7 a- w' O刘备当好人,诸葛亮当恶人。 最后换来的是,魏延对刘备感恩戴德,忠心耿耿,终生为蜀汉集团效力。即使心怀不满,也只会怨到诸葛亮身上,绝不会因此做出损害刘备的事情。
2 E7 ?; {7 @9 \; |' y8 ~当然,这里讲的是三国演义,并非史实。但是,罗贯中作为人性大师,对此情节的虚构完全合情合理,绝对称得上是对社会现象的完美演绎。
6 H& r; J! U% h, m, w' A比如说,许多人都在网上发问:
: `+ Q4 x& t5 l3 t* D# R5 m为什么公司里的大领导往往和蔼可亲,经理却总是凶神恶煞? 他们误以为这是一个人品问题,殊不知这根本就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天真幻想。如果公司里的大领导个个都真的像小白兔一样无辜可爱,怎么可能在社会和商业这个残酷的战场上存活下来?$ _8 {. Q% {8 T+ y: r6 Y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管理学的套路,即第二种“恩威并施”的方式:3 k. @8 @) N% m4 ?# ]
大领导施恩,副领导示威。 这种组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o, p' Q, |) e8 G s1 W9 E
大领导不用背负太多的心理负担,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做一个安静的好人。 万一以后有的员工被排挤辞职了,心里想的也是:
& o& f9 l) `. a( m9 X' h @都怪那个经理太苛酷无情!简直就是个小人!其实大领导对我还是挺好的,以后发达了,或许我们还可以一起坐坐喝个茶呢。 怎么样?现在你应该知道如何处理公司里那个“学历造假但是能力强的人”了吧?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当领导太麻烦了,还不如直接开除,一刀两断,从此乾坤朗朗,岂不美哉?!* e% y2 j1 v* i' L( ]% \. h6 b' m* D
那么我建议你上知乎重新提一个问题:
r* D- p) s2 ^. X“我这样的人适合当领导吗?” 12、
2 x) T9 ]& u/ A0 u4 K7 h% D; S* [其实,不想写得这么厚黑,人性说透了,挺没意思的。
6 w- S. t5 Q4 j7 A最后,留一个欢快的故事作为结尾吧:
) j5 W$ [% S- W: @' `1 ~& J1 o民国时期,有一个国学大师叫刘文典,曾经在西南联大任教。有一天,学生陶光来看望他,刚进门就被他指着鼻子大骂:“懒虫,没出息,不求上进!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陶光恼羞成怒,正要拍桌子反击。忽然间刘文典可怜兮兮地说:“我就打算靠你成名成家,以后作为学术界吹牛的本钱,你怎么不理解老师的苦心?你忍心让老师绝望吗?”——叶新《近代学人轶事》 此话一出,陶光转怒为喜,立马给刘文典斟茶倒水,赔礼道歉。刘文典作为回报,也留下陶光吃饭。从此,江湖上多了一段师生佳话。
1 M$ }" ^8 h: W* q4 o2 \6 {# d- D- d8 _5 F【完】
% }7 U& r' }) v7 A. C/ _<hr/>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 j( w! G8 b3 y' o* k
& O3 P% |+ ]: Q6 S- c C6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