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名博士、 14 名硕士竞争 4 个武汉社区干事岗,为什么该职业竞争如此激烈?

[复制链接]
查看5274 | 回复0 | 2021-10-19 20: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邀。
7 N7 ~( N/ ~  D9 U( E结构性失业就直说嘛,何必找这么多借口。, X2 x; `, \2 D  w9 K

  d; J1 y6 p9 k2 ?# `' U高校培养体制和产业需求的错位就不提了。' z0 z. h7 u8 N8 M. `
对于博士硕士这类的高学历人才,其实要考虑的是国家投资与体制道路问题。( M1 s- t7 c- ?+ g
' o6 B) H7 @+ L
我国有很多技术领域,离美帝都是几十年的差距。( X8 h1 o' [6 F' `- F
这些差距单靠民营企业去追,总体上不可能。你的技术和别人存在代差,常态竞争下必然存在严重的成本和功能劣势。
) _6 ^" z" N3 v8 k没多少民企能做到华为这种,愿意拿其他业务的收益来填补追赶成本。多数民企的本能选择,还是直接绕开。
8 J7 m0 y+ X: X, q那为了保证供应链安全,减少国际政治受制于人,就只能国家上了。; D7 [/ A: {8 Q; I/ R# f

4 a+ ~/ g; x( s& y! _国家上,自然是国家掏钱,主导投资;国家综合脑力,主导产业规划。- T! g0 M! Z, U  k
很多时候,还得国家直接组织国营企业,主导科技的应用,靠补贴和行政意志来实现科技和市场的初步内循环。
1 i9 o) y: M0 C9 s5 }) b( J这就出现了一个内生的悖论:
2 R  l5 {8 n9 b7 `为了实现该领域的追赶,在公立教育为主体的环境下,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数量一定是扩张的;
5 O$ L- {" g  V& v$ G但该领域的市场环境基本由国家主导规划,这等于说,该领域的人才需求基本是定额的。7 R2 p/ D7 N2 _# Y& A; q

0 a# P/ N1 [! f7 L8 L9 b5 E这种定额不仅反映在国家主导的产业规模上,更反应在国家主导规划的市场环境上:
; i* N7 r3 R3 H! e5 r1 g原本是一片荒芜地,国家主导规划出了龙头,这些龙头也确实能拿到大钱、给出大量人才需求。) a9 n3 ?! J0 i; L' n
但这些龙头是国家意志捏出来的,不是市场环境长出来的。
9 R& L$ t. @, t' i# p# c聊美帝的半导体,你怎么也得聊一下57年的仙童公司。到69年美帝开半导体工程师大会,在会的400位工程师基本都出自仙童;5 f9 s" A' {+ f4 z
聊中国的中芯国际,你确实可以聊57年中科院的应用物理研究所。但真正的产业起点,恐怕得到90年的908工程。5 p4 k" @. F- q0 Z% r' _
而908工程实际上没有多少气色。聊有意义的产业起点,得到96年的909工程。
5 M, z! K9 m6 P* S: R0 E' r就就像集巨资打造了一个金字塔的塔尖,但金字塔的底层,是空的。7 J! c* V/ f, A+ z7 s
9 D  r6 a% _# L9 {5 X% D) |
只靠塔尖突破不是不可以,国家只要持续提供投资和订单就行。
: o- B" W$ p. \0 L6 f" h但对于没有进入这个塔尖的人才,麻烦就大了:; Y& h0 ~  O- N0 t# x/ @" V* K
你能去哪?9 c% o+ O9 k: f6 k
市场上没有坚实的中低层次公司可以吸纳你。即使有,恐怕这些层次的公司并没有你的专业岗位。
0 S' b. h' ?; F# {这就像十年前的程序员,就业机会基本就在北上广深杭珠,其他城市的互联网岗位极少。
( Y5 k! I0 P" ?4 @0 q就算回老家找到了一个互联网岗位,往往也是卖软件、运营账号、开淘宝店,和写代码没多少关系。! \7 b* `' \# @8 O, Q
庆幸美帝对中国互联网的投资一直很狂热,“互联网化”也是个能普及开的社会基建。熬到今天,金字塔的中低层有了,程序员全国就业的机会也大大宽松了。
6 o' L8 B) i8 r) f. j6 V; K但对于更加专门化的生化环材,他们还处在只有塔尖的阶段。
5 N4 X- l7 j2 {( s
' T2 l' o' p- o7 k6 g5 Q8 y7 y因此对于没有进入塔尖的高学历人才,最好的出路,就是直接离开自己的专业。) f( x) o! H  L, g
学历摆在这里,写代码搞自媒体搞量化交易考公务员,综合能力的起点都够了,也算一种降维打击。1 u4 \- b0 {5 Z
虽然看着有些大材小用,但人是要吃饭交租的嘛。
4 L+ }! r. @, v0 S; x) p, ^
2 K) R% V0 Y) G这就是一种有意的“过剩培养”。
; p; [, N+ B4 B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条路线是不会改变的:本来就没有中低层给我塔尖输送人才,如果我还不过剩培养,那怎么保证团队的质量?2 ^9 f& y* X8 `5 @* |
但对个人而言,就是一场百不存一的惨烈竞争。而且往往赢了竞争,如果没有进入体制内侧重规划的道路,收益也很小。5 @+ W+ h( N2 f+ F& P; V7 r
没有中低层,塔尖的薪酬机制是严重缺乏市场反馈的。
; \+ ?( [9 M' y4 M2 `! E) K' h( F所以中人之姿的,能溜的都在溜。宏大叙事很振奋,但我家真有一头牛的时候,多数人是不愿成为时代的代价的。
以德服人66 | 2021-10-20 00: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  f$ w' A+ [) x1 P6 B
结构性失业就直说嘛,何必找这么多借口。- \2 o  D8 y  T" s% |
5 N4 i. u! ?- y0 m) {
高校培养体制和产业需求的错位就不提了。
1 }! X* c- S4 C/ s( p* S6 Z6 t对于博士硕士这类的高学历人才,其实要考虑的是国家投资与体制道路问题。4 m5 t: \" [( \7 g* V$ j
# h) O  J9 R- v, j- r
我国有很多技术领域,离美帝都是几十年的差距。
- J% P) u  G6 V0 ~+ S; R  D& F5 x这些差距单靠民营企业去追,总体上不可能。你的技术和别人存在代差,常态竞争下必然存在严重的成本和功能劣势。
, J, O5 R5 V0 h  _7 o# I没多少民企能做到华为这种,愿意拿其他业务的收益来填补追赶成本。多数民企的本能选择,还是直接绕开。3 C; ?& l* \0 H
那为了保证供应链安全,减少国际政治受制于人,就只能国家上了。" E3 \) Y) N  \3 }

/ M" v7 _2 B; b0 f, i国家上,自然是国家掏钱,主导投资;国家综合脑力,主导产业规划。: e# I4 O$ P3 R  ~+ G" U" G$ i1 ^+ j
很多时候,还得国家直接组织国营企业,主导科技的应用,靠补贴和行政意志来实现科技和市场的初步内循环。
" _3 w, G6 P; d( @: M. z4 x这就出现了一个内生的悖论:, e- n& l2 s# N! d$ I% [
为了实现该领域的追赶,在公立教育为主体的环境下,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数量一定是扩张的;4 A7 ~' u+ p' A* Q
但该领域的市场环境基本由国家主导规划,这等于说,该领域的人才需求基本是定额的。! j0 y  U" G6 I

8 @& Y6 J* ]6 {; I这种定额不仅反映在国家主导的产业规模上,更反应在国家主导规划的市场环境上:/ @3 E/ z/ \3 F: ^+ _6 F- X
原本是一片荒芜地,国家主导规划出了龙头,这些龙头也确实能拿到大钱、给出大量人才需求。
8 @5 \8 {# R. t: S/ h但这些龙头是国家意志捏出来的,不是市场环境长出来的。" i+ _* f8 M" H
聊美帝的半导体,你怎么也得聊一下57年的仙童公司。到69年美帝开半导体工程师大会,在会的400位工程师基本都出自仙童;
6 C( k, r! w( A8 W. @聊中国的中芯国际,你确实可以聊57年中科院的应用物理研究所。但真正的产业起点,恐怕得到90年的908工程。
1 k2 s: h/ Q$ \' V/ e% T4 p9 y而908工程实际上没有多少气色。聊有意义的产业起点,得到96年的909工程。/ s: S: k# y8 q* e" S
就就像集巨资打造了一个金字塔的塔尖,但金字塔的底层,是空的。
# W4 n- b0 {8 k7 K; P% N; _& T( ~2 d7 b! @; S
只靠塔尖突破不是不可以,国家只要持续提供投资和订单就行。3 x) ?5 i5 {; K! f. Z% m! M
但对于没有进入这个塔尖的人才,麻烦就大了:, U. L# J8 [* y
你能去哪?  X  l  W4 n) ?% s7 ^' Y
市场上没有坚实的中低层次公司可以吸纳你。即使有,恐怕这些层次的公司并没有你的专业岗位。6 B5 P: X, [( w( y% E- @$ h4 |
这就像十年前的程序员,就业机会基本就在北上广深杭珠,其他城市的互联网岗位极少。" G* A1 G+ s. z1 X0 V
就算回老家找到了一个互联网岗位,往往也是卖软件、运营账号、开淘宝店,和写代码没多少关系。
) O) r2 R1 B" T. f& d5 ]庆幸美帝对中国互联网的投资一直很狂热,“互联网化”也是个能普及开的社会基建。熬到今天,金字塔的中低层有了,程序员全国就业的机会也大大宽松了。
$ O* x+ Y8 t& I但对于更加专门化的生化环材,他们还处在只有塔尖的阶段。
9 G$ X0 J9 n  e$ L7 w  \" Z. L( _5 K4 L( s6 `! V
因此对于没有进入塔尖的高学历人才,最好的出路,就是直接离开自己的专业。  ^' `' J, W9 H5 e0 h
学历摆在这里,写代码搞自媒体搞量化交易考公务员,综合能力的起点都够了,也算一种降维打击。
  f9 H& e; x3 Q6 t2 @" t) a虽然看着有些大材小用,但人是要吃饭交租的嘛。
% n; |$ h( E. {7 g/ I: ]3 }3 t
这就是一种有意的“过剩培养”。0 J2 I% `; `% z: B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条路线是不会改变的:本来就没有中低层给我塔尖输送人才,如果我还不过剩培养,那怎么保证团队的质量?
  c1 E1 f& _2 h! d但对个人而言,就是一场百不存一的惨烈竞争。而且往往赢了竞争,如果没有进入体制内侧重规划的道路,收益也很小。- `, b" ^; p1 Z; x" V
没有中低层,塔尖的薪酬机制是严重缺乏市场反馈的。8 o8 W$ Q; X( `. n% l& v
所以中人之姿的,能溜的都在溜。宏大叙事很振奋,但我家真有一头牛的时候,多数人是不愿成为时代的代价的。
Lucia99726 | 2021-10-20 09: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样子,先说结论:, u; S8 R! Z8 C* \* g* J

# z8 l3 f1 Y2 k/ T0 n: P0 ~生化环材,天坑专业的现状没有改变
4 O: r& [/ K5 Y9 ^; s* ]
  \+ {, k- K4 \9 ]对这些专业不了解的可以先看下我过往的两篇文章:
  ^9 F& f. R) m1 F$ X$ Q3 U材料学真的没前途吗?如何看待清华毕业生回老家当保安?个人理解,“天坑专业”的出现是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学科需求和个人需求四者冲突的产物
8 V& ~8 A& h' M2 M' D  ]这里仅参考我做了10年的材料学:
7 Z# w( a  Z* L3 e7 C  C国家层面,首先明确,生化环材类学科对于“尖端科研工作者”的需求确实是巨大且急迫的,注意“尖端”二字,即行业金字塔顶端的人才。从而使用人海战术,去真正实现可以在科技层面改变中国与美帝、日本、德国的百年差距。( C" V0 Y9 t( q  E( |
社会层面,出于国家层面的培养目的,导致在社会需求上出现生化环材“不是人才就是乐色”的两极分化,而不是如类似金融、医疗行业的金字塔型、橄榄型的行业分层。从而导致大量不能成为顶尖科研人才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待遇过低。
* g. s# |* D0 n* X% M: ~个人层面,分两部分:' T# {' d2 S: y2 l: @
一方面,想必大部分高考结束的学生对于志愿填报这块都是盲目的。导致无论出于什么考虑选择了生化环材读本科、硕士甚至博士之后,才发现无论是做垂直项目还是横向项目,都与个人预期相差甚远,而此时已“越走越远”。9 N+ Y3 i* e3 c! r
其次,很多想在行业内深耕科研的学生,无法真正成为国家所需要的该领域内的尖端人才,从而望而却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四大专业毕业生,即使知名学府做完博后,最终只走向教学岗的占主要人群,且晋升通道极其崎岖。
  E+ s" t' O, R8 }5 W; _学科层面,同样两部分:
# e- P8 a& v7 h# {' g; Y一方面,生化环材,越往高学位攻读,专业集中度越高,思维、人脉圈、其他方面的能力约容易受限,导致转专业或换行业难度越高。
- j9 I5 z) F3 ]' E/ E' s2 _7 y/ `* x5 B
再者,四大专业与机械、电子电气类其他理工科学科相比,属于跨学科专业。例如我读了10年的材料学,基本机械、电子、化学、生物、物理都沾边,却都不精通,这与学科设计是有直接关系的,从而导致四大专业毕业生求职阶段,连理工科内的其他兄弟专业都竞争不过。2 V" m) F; _# S8 f; m" |, D7 n4 Z3 {
个人建议:% C- P# L8 a% G; Q9 m& _
1. 高中阶段就需逐步建立对于不同专业学科的认知,结合个人兴趣点及能力早期定位,而不是以所谓的“热门专业”草率定位之后的人生# K0 y/ V+ C3 z. Z% g
2. 再次强调,致力于在生化环材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一定要做好最后被割韭菜或无法成为人尖的心理准备5 y* X8 }0 U0 z" h
<hr/>更多留学、硕博士、教育类干货请关注:
& R  @# y8 }' E  e0 Y6 h" L+ B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小课堂
" P) t+ x4 @8 t8 p: h. @知乎企业号九牛问津留学 - 知乎
* J& C+ `. m: U6 d, Y喜马拉雅号牛津学长说留学
) S* P4 _( g& M7 g% B% U9 X8 d: E4 p微信公众号九牛问津
王卫明 | 2021-10-20 12: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进来之前,我就预感会看到某几个“21世纪中心学科”的身影,可这……
- G6 |( Y5 g9 |  F/ `' U* ^  T% u
在这份东湖高新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干事免笔试人员公示表中,共有19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其中5位博士研究生,专业各不一样,分别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作物环境及生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我是真没想到居然全是这哥几个。真·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
) u* I8 B' E8 z$ a8 l% ?公允来说,高新技术园区的干事岗不能算差,但是这5个博士,当初意气风发的选择科研路的时候,会想到自己会被逼无奈的做这种工作吗?9 W( I: n  J. }8 {- O6 v
当初在死记硬背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等课程的时候,会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吗?
3 w7 n7 I( E$ U' h3 b$ w当初在实验室熬夜过柱子、养小白鼠、烧锅炉的时候,会担心自己的未来会像6月的南极、12月的北极一样暗无天日吗?! O4 D5 d- l- J. {0 R
在他在工作各种碰壁之后,会对这个专业的一切——完全不配称为理科的学科,退化的学习能力,高强度的课程压力,弥漫着有毒气体的实验室,虚伪的学院和导师——产生强烈的愤怒吗?
) J6 I, G- ?+ \6 E3 ~9 q让高贵的愤怒,如波涛般翻涌!
爱水阁月 | 2021-10-20 2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脱离专业谈学历就是耍流氓。
& s& n8 i# _8 y# k很多专业的“高学历”本身就是就业差的副产品,或者一体两面。, m& P" J! E( F6 D6 q! y
理工科专业粗线条可以分为两类:就业导向型和科研导向型。前者大规模招生的考虑依据,主要是市场需要(当然薪资不一定有多高);而后者,大规模招生实际上是“科研”需要——尤其是生物、化学、材料之类“天坑”专业,科研活动高度依赖搜山检海式的“试错”,手工化和劳动密集型的色彩极强,没有足够的廉价劳动力(即研究生)根本支撑不起相关科研课题。因此,其保研率、研究生/本科生比等指标,远高于就业导向型的专业。发高影响因子论文的难度,远低于前者——随便一个211,“天坑专业”硕士的毕业要求就是SCI,大量扩招这种专业的研究生非常适合高校刷论文、刷排名。
; p4 N. O) N: p! {  R/ b2 g  B5 Q因此,虽然培养思路都有点“饱和式供给,养蛊式分流”,但前者好歹能找到一些鸡肋级的专业对口工作,虽然待遇一般,但好歹是个正经工作。而后者就不一样了。后者的学生,说难听点,很大比例会成为“备胎”(编制内的教职就是那个画饼的“女神”),成为“SCI产业链”的“炮灰”和“药渣”。
8 w  P! h% \4 x7 ^  N材化生之类专业,有个笑话叫做“本专业出路广泛,校友同学遍布各行各业”,“除了本专业对口工作不能做,其他工作都可以做”。传统上他们有两大去处,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教培。而现在,前者苟延残喘,后者直接一命呜呼。
* Y+ x% `. H: D1 z" r机关里则基本不招这种专业(你跟机关里的领导或老同志说你的专业是材料,人家大概率会认为“哦,那你肯定适合写材料”),每年只有少数不限专业的岗位能让他们报考,以往那种“千人考”的岗位,天坑专业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P5 U4 |/ }: B2 [8 e5 e7 U! m
相对来说,社工(以及机关的编外)不太限制专业,成了很多人的一个考虑。当然一部分人,尤其是年纪小的,还是将之作为临时过渡性岗位。而且现在为了给这部分群体以盼头,很多地区也会针对他们定向考录国企编制,或者公务员事业编报考对象限制为优秀社工、优秀村干部——这个很有可能成为趋势,传统上不限专业的基层岗位,会越来越多地向这种有对口工作经验的人倾斜。; O: M% A. _* u( x4 ]
中国人“学历崇拜”的思想钢印太重,这是科举传统和计划经济年代学历挂钩干部身份的历史记忆的双重影响,极大扭曲了对各类学位本质的认知。形成了无脑认定“博士比硕士牛,硕士比本科牛”的思维定式。
( T( k6 O8 {+ m+ `3 {8 D, R# A  `* E但市场经济下,学历本质上就是个职业培训认证,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学校档次之间,需求度和竞争烈度都天差地别。假设小王计算机本科毕业拿了腾讯offer,小李电气本科毕业进了深圳供电局,小张法学本科毕业考上深圳公务员,小陈师范本科毕业拿到深圳公办教师编制,那么,在我看来,他们就比那些找不到工作的过剩硕博,更优秀。; _4 S9 u, e/ D1 _0 x8 u' o5 q% n! c
但在很多不清楚各类学历和工作的真实含金量,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局外人看来,这些找到好工作的本科生是“和三十年前的初中生一个学历档次”,而那些找不到工作的过剩硕博反而是“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高层次人才”。* r0 V9 {; j6 n
而随着这种新闻越来越多,未来各类学历学位的真实含金量、真实意义,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国人思想钢印和思维定式中那种近乎扭曲的“学历崇拜”,会逐渐回归常态。
2 B3 ?/ o3 e, t/ v实际上别说不同学校之间,哪怕同一所名校,不同专业的硕士生源质量天差地别,远远大于本科生源质量的差距。一个名校,本科录取分数,高分和低分分差可能是30分,而到了硕士,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如果换算到高考口径,可能有130分的差距。计算机硕士、金融硕士的竞争激烈程度堪比这些学校的本科热门专业,但天坑专业可能就……  N' ^& v8 n9 ]+ p4 A. e  g' e
而关于本硕博三种学历性质的概括,我非常赞同塞冬老师的这段话:
+ o9 J  V3 A# w1 K" t6 t0 h* T
专硕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经费,博士可以给老师带来更多劳动力,都有扩张动力。而本科,对学校是不能稀释的品牌,经费上是纯补贴,对老师而言上课是“义务劳动”,没动力扩招。& u+ A" W& }* O6 w
慢慢的,“本、硕、博”,从传统意义上层层递进的学历台阶,逐渐回归到其本来含义:
/ O! V1 P- ^6 K9 {! `5 P本科:“一种智商/能力标签”* @5 m8 E* Y- N3 ]
硕士:“一种职业培训方法”- F& o! P5 G  S0 }9 D1 v3 u
博士:“走学术路线的必经阶段”
三个学位实际上就是分工不同,本无档次高低之分,尤其是同一个学校内。
" e# G9 z# B% V6 k$ P一个良性的状态是,对于“好工作”:
1 X$ U; v, ]" x- k, z如果是对综合能力要求强、但不太强调专业(甚至“专业化”会造成某种负面影响)的职业,应该以名校本科生(读一个硕士完全就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浪费社会资源,纯粹是学历军备竞赛内卷的副产品)为主,机关里多数职位符合这个特点,初中小学教师也完全符合。这方面,国考有些单位会“仅限本科”,这个值得点赞。工作后根据需要,可以另行深造。以往那种职场人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然后再刷个MBA的,其实是比较良性的状态。
  H0 v* O) Z5 q8 O对于专业较强但不强调研究的工作,比如大多数工程师、律师、会计师甚至一般的医生,专业型硕士足够了。学术型硕士纯粹就是个怪胎,早就应该淘汰。比较搞笑的是,那些多数人注定是科研炮灰、大概率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天坑专业,由于专业氛围的原因(科研导向),很多人竟然宁愿选择要读3年的学硕,也不选择只要读2年的专硕,还真以为,多在实验室吸了一年毒、多刷了一年烧瓶、多承担了一年爆炸危险,那些完全不需要你本专业能力的用人单位,就会对你“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倒是考公考编和人才引进的年龄死线,更近了一步。婚恋市场上的“择偶黄金期”,也更少了。# o2 d1 a* b. {' n1 d
而极少数真正要搞科研或研发的工作,才需要博士。当然,为了享有充分的“科研人才红利”,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对于能刷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天坑专业,都有很强的无视就业市场而疯狂“扩招”的冲动。这不,当年留美博士里,生物学博士因为在美国也不好找工作,成了最早回国的一批人。利用彼时的话语优势,大肆宣传“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其他专业,尤其是在欧美就业容易的热门专业,国内没有那么多海龟,话语权要差很多。无数青年才俊,从此入了天坑。
* T. a5 S$ j: ]( _, b% `: t关联回答:2 ^+ R) q$ E- b( y" h0 v9 L
到2020年了,生化环材还是四大天坑吗?如何评价杭州一街道办招聘8名工作人员全是清华北大硕士,甚至还有一位地球物理博士,算不算新版读书无用论?哲学专业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劝退贴?微信公众号:盖因斯
. A& C. Z9 E, Y7 `' ~
1 u) s5 L. q% @& c+ E) @微博:盖因斯iFortune
炸鸡腿 | 2021-10-21 04: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项目和我刚毕业参加的项目有些像。虽然经常调侃自己是清本海归去街道做临时工,但其实临时工与临时工也有区别,当时参加的项目的全称是党政机关储备人才,由于上海市很晚才有选调生,所以当时这个项目相当于半个选调生,招收的都是清北复交和top海归。所以虽然是“临时工”,但体制内同志都当做重点对象对待。
- m7 t9 o' ]4 p: H# n# j/ |武汉这个岗位名称是“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社区干事”,应当也是针对高学历人士的项目,虽然没有编制,但很可能也是进入编制的预备人选。只是现如今选调制度已经相当成熟,甚至招收海归的选调项目也有不少,这种“高层次临时工”的身份显得颇为尴尬,“临时工”的要素远超出“高层次”。
7 v+ A! b; c6 z最后,很多专业在国内的就业情况非常困难,只有低端和尖端,没有中端和高端,使得很多有一技之长却又不那么够长的人要么只能出国去产业链上游的国家寻求中端和高端的工作机会,要么只能出坑弃坑考公。
云馆月 | 2021-10-21 12: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到有我读的环境科学,我就来劲了,奉劝各位学弟学妹,不要学习环境科学,如果还要加上其他的,那就是生物化学和材料,如果再加上其他的,那就是土木。
$ C3 h0 c/ {/ m. S( p为啥呢?7 k; ?  \8 B. C6 V4 b8 U5 O7 J# s
四大天坑专业真的是不好找工作,工作是根据市场前景来看的,而不是你学了什么,四大天坑在市场前景的应用真的是不咋地。
- E: z' f- I# |$ X. ~/ E4 ^那么土木为什么不推荐呢?8 H) S& O& X6 d) A4 C" k
你愿意常年在外奔波,没有假期的概念,一直跟着项目走,与家人分开么?4 Q: @* Y- m' S. w8 `" E! M
其实很多专业本来就是反人性的,要么没有市场需求,要么就是不能跟家里人在一起。
: k0 ~$ L# i+ O( Q- p: W; n现在这个社会啊,最重要的是开心,为啥呢?
4 \  W1 y! c6 V" y因为很多工作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就是机械的重复着很多的事情,但却可以养活自己,但是如果连这些没有意义的工作都找不到的话,那是不是自己也就没有了意义?
3 ]* W4 k# @4 \3 [9 |- l其实国内的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都是无效的,都是僵化的,这也是现在为什么要提出撤销一些院校,恢复职高的原因。
3 k2 W% m" q5 ?- J. F有些还真不如工厂里的技工实在,还能满足我们工业发展的需求。
' a- s' `7 I2 e( E( v不是我这么想的,是上面这么做的。! W* U" ]5 I( Q1 P$ `1 Q: m0 R# l
特别是一线大学生简直就是卷到极致,甚至把房租都卷的高了。% V/ B8 _$ T1 q! _: _
还有就是这样的铁饭碗,人家博士都开始抢了,博士学了这么久就干这个?
: O) Q2 z( f5 T到底是我们的博士培养制度有问题,还是真的不好找工作呢?
+ n  T/ b. l3 A* U我不知道。& ^2 x' @  n) w* N5 n
反正我就是想说,高中生啥也不懂得时候,一定要多请教一些在社会上被毒打很久的人,多听听不同的人的意见,哪怕到知乎来搜索也好。
' Q+ ]$ F) D6 ?  n; n3 }千万不要凭着一腔热血走,绝大多数人都会很惨!
123459794 | 2021-10-21 19: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的时候我绷不住了。
唯一836 | 2021-10-22 04: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普一个专业冷知识: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等很多专业本科毕业时候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8 h: D) p, f5 L2 I8 k科普一个公考热知识:公考的专业划分与教育部的划分是有区别而又有一点点联系(只能说一点点咯),以公考招录的公告为准,而且各省的划分不一样。: i3 y! j# m0 |, }! i2 _/ p0 Z" ]
以2021年广东省考的专业划分本科层次为例:专业划分,六位数字的具体专业(如法学,B030101),四位数的专业小类(如法学类,B0301),两位数的专业大类(如法学,B03)。
, u" B5 D- X* K& o$ o" W
% ~, V. V- L1 Q 5 名博士、 14 名硕士竞争 4 个武汉社区干事岗,为什么该职业竞争如此激烈?-1.jpg
" p$ w2 h' N8 O( e2 `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教育部里面认可的所谓法学类专业并不等同于公考里面认定的法学类专业,教育部里面可能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的社会工作,人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这些专业,只能在限定“法学B03”这个专业大类中进行内卷,但是省考中这么宽泛的限制势必竞争非常激烈。而省考中的法学类一般是指“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有些省份可能把最新的社区矫正也列进去)”这几个具体专业而已,自从2018年司考改革之后,能考法考的专业也就仅限于法学类B0301这个专业小类里面的具体专业,别的专业想都别想,而在这小类当中最嫡系的专业莫过于法学,B030101这个嫡长子了。现在省考中,仅限法学B030101的岗位有不少,但是更多的是以法学类B0301的形式招录。
2 _8 `. Q: |1 W# i3 w+ d说了这么多能给什么启示呢?
" c+ _2 B/ G+ w一是傍上嫡长子专业法学B030101的固然好,实在不行搞个庶子如知识产权,监狱学(千万不要瞧不起监狱学,一样可以进公检法司,不仅仅是去监狱),千万不要被教育部或高招时候院校的宣传给搞迷惑了,进坑了所谓的自定义为法学类或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的旁系专业(这里就不点名了,看图),基因代码都不一样呢,能及早跑路还是早点跑路吧,别傻傻地过完大学才发现自己手中的“法学”文凭好像和别人的不一样,那就后悔莫及也没啥用了。! @9 B# }9 l; G
以下为更新:; f! u& u* Y) K, k: h# ]- j6 Z7 G
有答主说不知道这个专业目录在哪里看。在公考招录的官网里面有。国考的在国家公务员局,各省省考的在各省人事考试网,组织工作网(党建网),人社厅等。一般有公务员招录专栏,查看通知公告即可。附上广东省考查看的渠道之一:广东组织工作网https://www.gdzz.gov.cn/gwygz/lypytzgg/content/mpost_10361.html。1 ^, T1 f0 @. \6 _# \
. a% n! n4 B& H* f# s2 J
5 名博士、 14 名硕士竞争 4 个武汉社区干事岗,为什么该职业竞争如此激烈?-2.jpg # z( d& D- b2 {' x
9月12日再更新:
7 L( ?4 }* o- F# k# N# e评论区里面有知友提到,说法学门类和法学专业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法科生都觉得这是常识。但是我写这个回答不是给已经懂了的人看的,而是给不懂的人看的,观看评论区很明显有些社科类学生也是不懂这个常识的。$ D5 r" S4 A. ]7 N% `. N: d
最近一年知乎上面有大劝“弃理从文”之风气,觉得“生化环材农工矿机地矿油”等各种“天坑”专业过于坑人,而对文科赞美之词愈盛,殊不知文科也是和理工科一样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坑,如果没有做好详细的调研而盲目转向,只能是从一个深坑掉入另一个深坑之中。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希望给一些朋友提点一下,毕竟时间是线性的,试错成本是有的,那就尽量不要再兜兜转转走一些弯路了。毕竟我也是走过弯路的人,希望能够给一些人启发。
, T- N! T: W8 A( L% o4 d& p6 k以上。
123459813 | 2021-10-22 13: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在2008的那一年,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过,金融危机也是机遇。7 a8 p5 i4 G% b5 }2 Y5 ?; t5 O7 s
可以借助外部压力解决产业升级问题,走向供应链上游。结果是,没人在乎,印钱放水,搞房地产,继续出口退税换美元。" K9 }6 Z+ G/ q
2010年开始更难过了。' l5 }3 {7 z, Y% K6 A
这个供应链没升级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工程师没专业对口的工作。你说学了这么多年的专业知识,他们去下工厂干体力活,去当销售,可能么?不是什么脸面和思想的问题,要干这类工作又为什么花钱和时间去学根本用不上的内容呢?
& b. c/ @% f9 w; p# Y  h  N5 J' ?
- v4 ~5 D  n% x3 E8 i3 r 5 名博士、 14 名硕士竞争 4 个武汉社区干事岗,为什么该职业竞争如此激烈?-1.jpg
" m5 o; a& j$ n& I' S. z9 d这部经典电视剧里提到的德国染料是巴斯夫,现在燃料已经出售给了一家民企。需要强调的是,拜耳也是做燃料化学起家的和巴斯夫、赫希斯特是德国化工行业的三大巨头。$ R3 n3 S3 }! ?% z2 K' v6 f
上面讲的是大势。- F: V( w5 o- I* h2 ]/ ?6 D
6 T2 f( H6 [4 y$ J
下面讲的是具体情况。# _) Y" W9 N; h8 g$ G
http://www.wehdz.gov.cn/5 S* f! P# ^! p5 \- B) ?
东湖社区给人感觉是个街道办一样,干的是调解家长里短的杂事。其实,换个称呼,武汉光谷,你们觉得又是啥印象了?4 k: c: z) M9 H& p. ^% S1 O
之前我在知乎上经常看到有人吐槽外行管理内行的各种槽点。现在,开始招牌内行来进行行政管理不好吗?至少也是学以致用啊。
" p2 T$ ?" U7 @+ g$ f) M5 s5 n% e7 X至少这点上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3 x3 S( M0 x6 @

2 _7 ^# Q6 i4 f 5 名博士、 14 名硕士竞争 4 个武汉社区干事岗,为什么该职业竞争如此激烈?-2.jpg 6 Q1 `3 t- d' Y' s
很多硕士是社会工作专业就……感觉去居民委挺合适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6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