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干着3、4个人的活,可能是最近公司业务旺季,需要把每一个人都当成几个人来用;可能是暂时没有招到合适的人,很多工作还没人做;还可能是领导觉得你业务能力强、能者多劳,考虑后面进行重点培养……' a* S" J M1 B* h0 ]& j; r: j% R; w
我数了一堆概率更大、也更符合公司正常运行逻辑的理由,怎么都还排不到“领导看准你不敢辞职”上来。& C' q8 _# `$ e3 ~2 j
事实上任何一个思维还算正常的领导也都不会这么想吧?
: L! B1 t+ k* }5 e倒是类似的思维模式,让我想起职场上很常见的一种“受害者心态”。
5 W5 T7 v* h! S" C0 f( E7 q' ?) \# J% O2 j# P; D$ z+ t

6 ]0 w' J6 b& ?$ a* K7 {
S5 A4 Q2 C; m( l, s8 f8 p G来自电视剧《欢乐颂》
( i9 k/ a; ^1 _
9 |+ G/ J7 p0 [. ^( ^9 i01
P9 b( t& h& `
$ D8 R+ k; Q' A+ F, u6 d) G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0 J! c8 N! ^# f7 r k% i8 x2 [
, z7 A, o7 E, \& L4 D9 U3 h9 I4 }0 A受害者心态是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倾向于把事情归因为客观环境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进而催生自怜心理的一种思维模式。 我们暂且不讨论“让一个人干3、4个人的活”是一个事实性的描述,还是一个情绪性的描述。# q" W x- H+ Z+ C4 o0 n
就先假定是事实,产生这个事实可能的原因我们已经在开头列举过了。' o" o: q' d# |' i/ D0 e. K
根据常识和经验,在用人和工作安排上,很少会有管理者会把一个员工会不会辞职作为一个重要参考项。
: o/ a5 q6 S0 T# t: C2 a- X一个员工是否适合做某件事、能不能把它做好、时间和精力够不够、是否可以得到成长和锻炼,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 P5 G+ z6 O% `; j, v9 {7 ? F如果一个员工对工作安排产生了超出一般常识和经验的认识,我们只能初步认为:这是陷入了“受害者心态”陷阱。
2 q) P6 W0 j n9 d8 \: A4 T/ A J* N; P; [$ D' [( C

; _: V p3 P1 A7 Y1 T1 H) z1 f+ c* x# Y6 E+ p
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7 J6 H0 P6 f5 R; S+ a
9 g9 e: a+ V/ w: j02
2 X' }, Q4 w' Z, _2 ^5 i& c2 H" D) \1 X$ P* `, q2 c5 k+ p/ K
“受害者心态”有哪些具体特征和表现, e' X0 U' E/ j- ^+ d8 v0 ]7 O
9 I; V9 U( j7 Y( W
1、过度夸大问题
5 m8 i$ e3 [8 _1 X一般来说,容易产生”受害者心态“的都是什么人?
7 o9 c/ o* r [- E3 }- T以自己为中心,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人。
$ C* f' ^ T, O4 T5 Y0 t: U跟自己利益相关就自动放大问题,丝毫不关心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能自动脑补不存在的事实,一副”我都要死了,你们怎么这么无情“的架势。' Y0 [0 {1 A% P$ B
2、怀疑别人别有用心
1 W5 [( P0 k. o5 U1 i4 @1 D公司和领导出了新的政策和决定,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
" d4 n* G8 f* G/ v; T6 Q但拥有“受害者心态”的职场人就会倾向于往阴谋论的方向去解释。* P3 O0 S h- j+ Q+ P( A
0 A. h& M H& U1 N; o
9 D; m+ q5 M+ }
+ i3 q5 G" Y5 b! Y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 U) z2 X9 \- M! y$ T- B
6 B" ]$ c& o ]7 c* b6 j6 t
3、认为只有自己被选中,成了“受害对象”) S/ E$ I& c* o: b4 f/ I9 e+ m" A
公司和领导的决策和行为常常是基于既定的事实和判断做出的,对事不对人。& p7 S- t% }) K$ {# ?9 h9 O, ^
只有真正符合条件的人群列出来了,才会知道具体到哪些人可能受益、哪些人的利益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 W9 j4 d. V# s- G/ e但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习惯于将其解释为就是专门针对自己的。
+ C6 z8 @4 `7 K, B% [7 I& T2 f, Z p- e; a6 ~6 A" d

: j+ |" \; A, B& T1 H ~, R( ]" _4 g" m, }
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
6 A1 P% y, k. } _" Q, W+ ]7 o) Q
03
9 U1 L& ]+ p! j$ C7 V8 m8 z
; d- e2 L8 Q/ X' V7 p v9 E1 d如何摆脱“受害者心态”并客观处理6 [1 g4 I5 M5 ]! s
j% c6 ?3 L: K$ ~/ ~# P1、了解“受害者心态”是怎么来的,并勇于放弃可能的“好处”$ ]4 e$ ~4 ~ v2 i' f3 A
心理学认为,“受害者心态”源于孩童时期。: W4 u1 H$ C* p X! ^& F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好用的“武器”,那就是大哭,通常一个孩子一哭起来,世界就会围着他转:
5 s4 K$ e% |$ c) H本来可能遭受的责骂、本来得不到的零食、衣服、玩具,本来应该做的家务、作业,常常都在大哭中该“赦免”的“赦免”、该满足的满足。
3 J8 h9 A9 H: T& J" v8 r5 i“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小时候屡试不爽的模式,用到职场上也常常能得心应手。
/ `6 M3 h+ w& Z但那只不过是在一些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小事上。
& f9 Q7 u. |# v% w( u! R! o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首先要摆脱“受害者心态”,先能够对自己负起责来,才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8 N0 w& S0 a9 a' P4 ?$ ^
4 a1 f. q4 w0 S
( f; q* V# W- u4 I0 r% ]" Z: O
9 v. p9 `7 P( L7 H C& @来自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 w" L0 K" b3 a4 O
: Q0 z2 B3 ]; [2 L8 B
2、认识到“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8 H. y3 [5 t, x; L! X' t
扮演“受害者”角色,除了能得到别人几句无关痛痒的同情和支持以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困境不会得到改善,问题也将持续存在。$ |& e; ]+ e( Q U
拥有这种心态,本质上是彻底放弃了自己,把原因往外界和别人身上一推,自己就可以不用对相关的问题和结果负责,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某种相对平衡。
5 X9 C4 d+ b0 e0 }但问题在于,客观的事实和结果并不会有任何改变。而要想事情得到真正的改善,除了自己行动起来,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和其他的人能够做到。
! ^: b! o# m- v; g) ~5 f
! q+ M1 k+ @& T8 S' k
; Y9 I, w' k w" ^ L0 k+ P4 j7 S- R/ y7 O, ]/ t& N
来自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H+ B( j+ m1 N' c- S
$ D! ?9 a5 k0 d3 e w# p" O
3、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抛弃主观臆测
# e" w" N! w" s* S9 L) `抱着“受害者心态”获取信息,要么会主动过滤掉“对自己不利”的,要么压根就没想过要去了解真相,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遭受了不公待遇上。
8 {; ]; _: e; E' h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去掌握事实信息。0 }/ I" L* n" @) g' B: j/ E. r0 s
让一个人干3、4个人的活,我们完全可以去当面问一问领导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样安排?
) L' Q1 a. K4 k5 ^: n! D+ A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知道公司和领导的意图,当你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你会发现如果自己站在公司和领导的位置上,面对这种局面,也会采取同样的措施,甚至会更“冷血”。
: i% E* ^2 C W/ H如此以来,就不会再用对抗、受害者心态来面对增加工作量这件事了。
% y2 m1 i) n% _( j u( }
! [) G2 U5 f$ B# B" [: E$ z; [0 [& B 8 R& G4 ^. Z. n% [
- H, ]* z' } S H$ P
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 y0 O( H! C: F) |
* s1 k) j& j# J- a4 ]7 v( p
4、明确自己的诉求,努力与领导沟通达成一致
; S9 z/ Z8 V/ y2 s2 f了解清楚事实之后,我们就可以分析:& O* k7 G$ z( z. }1 @2 v/ N
这种情况是暂时性的还是会常态化?目前自己是否能承载还是已经超出负荷?增加的工作量能否给自己带来成长和提升?接受了更多的工作,薪资、奖金、升职等方面有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L/ {- K0 T9 X- g
找出自己希望达成的最佳结果和最低底线各是什么,再主动沟通,努力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若无法达成一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领导也会根据你的反馈进一步评估他的决策。$ M/ M$ V4 r0 k9 t: D5 R: h
) `' V4 S7 ]7 V a t+ C# B5 R/ r$ p. i# |
, c+ z, B, n4 H, n
来自电视剧《意大利制造》
$ p$ c* U; P! R% o) F9 I6 R2 C4 q3 V/ P, h! a
5、如果双方诉求相差太远,好聚好散
1 P; N6 h* }- R" ^9 i2 v职场人一直保持进取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当遇上了自己无法忍受的情况时,永远有路可退。( H( l5 ~9 m2 ]
离开后不用担心能否找到更好的机会,就是这样的底气让我们能够在与公司和领导的对话中,捍卫自己合理的要求和权益。' M0 L" V0 R( |. f, Y
如果公司和领导铁了心“加量不加价”,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折中方案,没关系,好聚好散,去找能够满足自己合理诉求和利益的机会就好。
3 z3 g+ A( _9 }“所有的疑惑都有了结果,该走的时候你不用多说”,这才是最酷最优雅的姿态,大可不必到处诉苦、谩骂。0 ]4 W* X, X/ L0 ~8 n, L* n. f, _
9 ^; \2 V" `7 K% S; w- t0 o$ u ' ` Y8 P) u) {, s* u5 `; U2 M
; M) l+ [: w% G3 y7 w% N
来自电视剧《甜蜜》+ M2 I% |+ O$ I1 l9 E
. g1 t- ^/ o" ^! @
观察了很多职场人,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是:6 [/ D1 o& B+ O& n) Y
但凡在职场上有一些成就并能持续稳住的,心里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纠结,坦荡阳光;7 u5 @4 ? `1 R4 Z
没有处理好的,往往站得越高,摔得越狠,而且一旦摔下来,还常常伴随抑郁等问题。/ q% `# a! \& U* R3 N
“先处理好心情,再处理事情”,这个职场小技巧,也是一种心理学智慧:内在和谐了,外在才能富有。
* U* w# k/ M X* {. D8 j6 ?我是有余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专注分享求职面试、职业发展方面实用干货,喜欢请关注 @游刃职场有余姐,若有求职面试、职业发展相关问题,也欢迎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