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的成长岁月里,相信大家都一样经历过妈妈的唠叨。我们知道那是妈妈的爱,同时也是满满的“精神攻击”,其言语频率之高,强度之大,重复的字眼,单调的句式,上纲上线的套路,以身份角色压制的暴政。有时候还能听见的倒数“3、2、1……”,经历过的朋友大概都有同感吧。' n2 R4 m. d5 F/ c2 U% h
我敢说,“唠叨”是绝大多数妈妈的特点。
0 [, j& r0 M2 c1 Z我表弟的妈妈就是一个极爱唠叨之人,由于我们两家住得近且关系好,会经常聚餐,我经常能目睹他妈妈事无巨细的唠叨,不会放过任何细节。记忆深刻的一次是在许多年前的夏天某晚,我们两家一起相约去撸串。
5 D- I$ v/ N; ]& @' ?; H' k到了饭店我表弟先坐下了,他妈妈带着关切焦急的眼神,说“要学会懂礼貌哟,让长辈们先坐”。坐下之后,服务员拿来菜单开始点菜,表弟先说了自己想吃什么,他妈妈又开始“可以给你点,但是让别人先点完 ”。点饮料的时候,表弟想喝可乐,妈妈又说“碳酸对身体不好,换成果汁吧”。
" p# p' |6 M/ B4 A等菜的时候,表弟靠着椅子背坐着,妈妈又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好喽!”& u0 I5 @ \* s! q) x
之后终于上菜了,吃饭时他妈妈还在唠叨“吃饭别吧唧嘴”,“闭着嘴吃饭”,“羊肉不好消化,要多嚼咽”,“吃饭利落点”,“饮料少喝”……
, f: m5 n' K7 m. D# J5 w+ k- @- E4 a1 n( ]* I, W- z' b& z* B. Y0 |
* V5 N0 u+ S) W7 V+ p( Q9 Z" j如果那天饭桌上一共说了100句话,得有60句是他妈妈唠叨表弟。如果把那场景录下来,慢放后加上电影《大话西游》的插曲《Only you》作为背景音乐,简直不能再和谐。
' D3 y1 D1 L/ o$ m! ]见状我要解救表弟,我让他赶紧吃完跟我出去玩。临走的时候,他妈还说“刚吃完饭别瞎跑,胃疼”,“走路别喝风”,“回家别太晚”……因为这个,我有时还会拿他打趣,管他叫“小悟空”。因为,他的妈妈胜似一个唐僧嘛。6 r9 Y N# U3 u
那妈妈们为什么这么爱唠叨呢?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个年龄正是中年女性的本质特征。从心理动机的角度来看待,是由于妈妈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觉得孩子哪里做的都不对。
* Z: r5 i0 _, C2 b+ h唠叨是摧毁孩子的武器
& t8 t1 S' Q" f+ x* x+ @" |& |+ _, Q) N& B' v" G4 c# t8 {# X
2 d& Y+ v: p1 A! k7 i# q* {, t
危害1:过度唠叨会导致孩子的自信心难以建立。7 b+ z6 Z3 O# ?
精神分析大师埃里克森的发展观中强调,在孩子度过婴儿期后,意志能力发展起来,他们要发展自主能力,很多事情要自己主动尝试,如穿衣服、吃饭之类的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独立感会越来越强。所以,孩子越大家长就应该越要学会慢慢抽离自己的身份。* O+ \' a8 R' r& Y; d
家长的过度干涉(譬如唠叨),会使孩子学不会“自己长本事”,当孩子想去发掘“自身潜能”时可能有心无力,这样会使孩子丧失生活自信,可能创造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家长用尽了全力进行“引导”,可是孩子就是长不大,何苦哉?8 r( n' F% D. D7 \/ y
危害2:妈妈会把压力感传承给孩子。
- ?* W* o+ @/ W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情感是有传承性的,与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家长在上边作画。很易懂的一个道理是:作者带着什么情绪作画,这幅画就会传达出什么感觉。8 o( W3 M" c m. Q2 ?# v" z, o
“唠叨”背后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焦虑,每一次的过度唠叨都是将自己的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高频率的焦虑会让孩子形成焦虑的习惯。那么扪心自问,您孩子这张纸上的压力部分面积有多大呢?/ l+ p% L! F: P2 s
危害3:唠叨很可能正在损害着您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 a7 Z; B# n \5 ^语言和行为是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有多少次的“唠叨”是在愉快中度过的呢?“唠叨”背后传达的大部分都是不满、压力、担心以及恐惧等负面情感。1 w; e: F6 f# a7 Q$ [2 l! L
如果每一次都是带着指责和不满进行交流沟通,亲子关系怎么会和谐?1 \$ {6 ]. z9 `7 |
有时就想唠叨,怎么办?9 e3 i/ ^& x# X& x: M- Y: h
7 Q$ D; e' n' [8 h9 k8 B# H. K6 J
方法一:从“心”改变,才是美好一切的开始
3 G" D( Z( p8 h5 q) y唠叨的父母需要克服完美主义的想法,不要去打造一个完美的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必须加以改正,但是习惯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时间,一定的空间的。, [" a% m5 \) z) W( }4 E3 D
对于家长来说,需要对孩子成长这件事情保持着客观的角度,不去逼迫孩子立刻做到。家长需要更客观地了解孩子,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能够充分的学会自主。给自己空间,同时给孩子空间,同样也是给好习惯空间。
0 `# h2 B! K' m方法二:以身作则
) d, W, A* N0 ~" H9 v' E.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模仿学习”,即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如果孩子总是做不好什么事情,家长应该反思以下,是不是家长自身有什么不好的习惯传承给了孩子。
* G4 W: {+ z2 T& l7 v. h) R8 ~) Q家长想管理好孩子,首先自身先养成良好的习惯做起。当家长知道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习惯,一同成长的时候,家长会发现自己能唠叨的频率会慢慢减少,家长少担心,孩子少焦虑。不断的自我成长会成就更好自我,同时也能创造幸福家庭。
; g# [4 H; i$ [' z% ^ D最后想说,唠叨是最浅薄的教育,没有不必要唠叨,就没有一些不必要伤害。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家长不但要用言辞教导孩子,同时家长还能自身养成好习惯,不断自我成长,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从而引导孩子。" [/ P! k( V P8 z* R
家长们自身的习惯的高度,其实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所以让我们提升自身素质水平,让孩子站在我们的顶峰上继续前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