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五五分流,潜台词是:“我们目前没钱建那么多高中,所以只能让一半的孩子考上”。因此只要你家长钱给够了,总归有办法。现在的五五分流,潜台词是“我们蓝领职业人不够了,所以必须让一半孩子考不上”,所以矛盾瞬间就尖锐起来了。
. t, q+ g# \6 N; }这一波关于五五分表态的潜台词,就是要把一部分没那么烂的学生填进去,好帮助职业教育体系好起来。如果计划足够成功,被填进去的这批孩子也就是多走了几年弯路。如果不成功,那就真的把半辈子扔过去打水漂了。
: X, H2 Q( \; J& k不得不说,这倒是确实指向了一个很本质的问题——所有教育问题里面,生源质量都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本质矛盾。这个梗图大家可能都看过:
5 `- z. s/ |2 O0 b$ N& x4 Y* Y3 c1 p# b! ?/ E
8 g2 M( x0 u' i& T" F# [, B$ d) q6 P
它很好的解释了为啥中关村一小是全中国最好的小学之一——因为人家的学区就是中科院的宿舍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学校里小屁孩打架,家长过来谈判,起手式还都是“你是哪个所的”。后来学生生源越来越杂,人家也有足够的本钱,只把其中足够好的那部分挑进来。
7 _2 ~- \. m% A6 Z8 q" q9 L说白了,很多家长怕的不是孩子进职业教育之后的前途,而是怕职高的同学。15-18岁,最有破坏力的年纪,跟一群混子一起待三年,那是真的面临儿子少条命,闺女多条命的现实风险。很多家长可能宁可自己的孩子和好学生一起进普通渣校,也不愿意让自己娃跟一群混子一起上人大附中。3 K1 C) E+ Y, g/ c4 |6 _2 s
从前,五五分流的状况也是有的。但是如果家长不想放弃,出路总还是有的。可以找关系复读,可以赞助费,可以加点钱上私立。现在逼着人去职业教育,不说其他出路全堵死吧,至少钻进去的门槛提升一大截。1 R, D& d2 [: f v) q8 X
别的不说,之前地方上可以说还是鼓励家长们想办法把差一些又不想彻底放弃的孩子送进高中的,多花点钱呗。但是你看现在这对着教辅机构的这一套输出,在教育资本和其他资本之间的站队已经相当明显了吧。
z1 S+ [7 X `$ K4 a想要真正提振职业教育,目前这个方案确实不是最坏的选择——起码比所有人上高中再出来上大专强。但我还是觉得,真正需要加强的其实是初中乃至更早的一些环节。首先要保证那些被筛出来的学生是真的因为文化课学了也跟不上而掉队的,而不是从一群社会化失败的不可名状产品。想改变这一点,可能不仅需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更需要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或者说,至少部分的推行马前卒式的社会化抚养。, a6 v$ K5 k6 T
ps:以上观点主要来自于一线城市居民的视角,肯定很偏颇,但鉴于题目问的是为什么骂,我觉得三四线乃至更小地方的人应该对这件事没那么大厌恶感吧?
. |) X y6 i* b4 f+ {3 }5 @9 s前几年做记者的时候接触了一些北京的职业教育学校,看起来真的OK,教学方向都是高级酒店服务员、灯光师摄像师、面点师之类,肯定不算特别体面,但绝不能说没有前途。我对这类学校的顾虑始终还来自于我自己上学时目睹职高学生群殴留下的阴影,被采访的学校也承认,他们的生源好于绝大多数同行。
% t/ s7 N4 I' y但是其他环境面临的问题显然就不一样了,随手举例,来源见水印:
( v$ Z8 ?! F1 i4 U/ C; @2 Z9 [9 c z. l! P3 z& _8 c; e0 |4 X1 Z
) O/ b$ S0 d/ Y3 v! t
把视角放得更广一点,“能把普通工人当人”,才是职业教育崛起的基本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