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语文老师不背黑锅。4 ~# S# O# T' z8 @
从赏析角度看,这两首都是不凡之作。3 s6 T1 p5 ?7 u4 W9 G
从教材角度看,能选入教材的诗词,是经典的经典,且完全匹配孩子年龄段的认知,和他的学习写作有密切关键。
' W' y) S+ G' E- i从教学角度讲,没有做不出教学设计的材料,只有不会做教学设计的老师。, A+ ~8 k, T/ G. \
8 G$ Y; q, k0 m) q+ Q
这两首诗歌的教学,大部分都集中在中低年级,就是孩子初步识字,然后能利用文字简单描述世界的时候。% w$ x$ @2 q0 O/ o0 [
3-4年级的孩子,最应该学这两首诗歌。是学习,不是背诵。3 C; e/ K, I: @8 [
$ n4 N6 [( Q5 X4 E1 v+ E+ J
《咏鹅》,贵在观物的细腻,色彩之美,动静之美,声形兼具,顺序井然,把握物之关键,突出一股生气,是一副极其美的图画,完美的状物文范本。 给孩子讲咏鹅,我会让他们顺着作者思路,画一只鹅。
+ q$ a1 L; Y/ f9 J1 ]2 d& k% e首先,先闻其声,神龙见首。
9 ^5 V* p' L' S 此处好处为真实性,鹅的天然特色就是叫声大。如果观鹅,真实情况下,大部分是从声音开始。以声夺人,用以开头,也是巧思,引出下面的观察。$ l1 x5 c' D, r& S. O
因为声,所以有对于脖颈的描写,此处抓住细节,“曲”为细节,“向天”为动态。引申到猫狗狼,可以引发想象其他动物的形态。8 r: c `: ~" L7 t5 K& J9 a0 _* O
其次,再见其形,色彩靓丽# A# w" M- j P) b6 @" N5 c
色彩美的感知是需要培育的,孩子在三四年级写作的干涩,就在于词语类型的匮乏,背默的词语和生活的联系差,对于事物观察,只有直观,没有细致和个性。$ m) I0 r8 y w; t% f
此处,白绿交叠,在色彩上,素和艳碰撞,视觉冲击感就出来了。
- f# y# T9 i! Z8 q同理,孩子是不懂色彩配比的,这个诗歌可以让孩子理解,绿树—蓝天,白云—蓝天,绿水—红花。这类色彩配对是美的,它的美有内在规则。8 X8 i3 t& d) n7 L! o
且突出了鹅身的特色,“浮”字恰当,动词里的静态之美,又不失色彩静美。如果用“漂”“游”,都没有这种感觉。3 g* P8 a# i9 E, e' J1 V
最后,静后有动,生机盎然) n1 |/ o. D/ t- t" f
关键一点,突出“红”和“拨”。+ _* j% b) }% b, [ k, w- |5 p
一个是亮眼的颜色,一个是细腻的动作。! G2 p9 y; R& e
方寸间,就把鹅的生机写出来了,配合上面的“浮”之静,“拨”之动就很有趣味。
6 s7 P( }: |$ M6 C0 x, @在纸上画完,孩子估计就会理解这篇的好处,不在于单个词句,而在于作者超年纪的思维,认知世界的角度和表达的精确。
3 l4 c3 k) ~7 f) L. F# T E这篇,特别可以给三四年级孩子教学“顺序”。观察物要由头到尾。 C! L3 p3 X% m+ f
孩子的世界是无序的,四年级孩子的认知里才有具体的空间,五年级的孩子才有时间秩序。
2 ?9 O1 G3 E' `4 V2 V所以,特别需要给孩子展示顺序的部分,这就是极佳的观察里的空间顺序教学。
$ E; w% e" B3 }. b如果孩子能扩写这篇,这就是完美的一篇状物文章。甚至套用这个思维,去观察模写一只小狗小猫,那他这篇会是佳作。
5 O* W( u# @3 ~2 t9 _% Q9 f: w作文的核心,在于思维能力的内外固化,而不在于记忆几个好词好句。
4 s% l6 W: o! ~# b7 f9 u; z思维中,孩子也能提升观察能力,了解观察的秩序,观察的重点,观察的色彩,观察的多层次等。
1 ^8 n" H0 [' e2 b! r7 i0 k9 R |8 l# | i
《静夜思》这首,比上面那个还厉害,我给小学,初高学生都分别讲过,分别有不同的点。 8 b# `9 g' X0 m, K* n$ @6 V
小学讲基本叙事框架。3-6年级的孩子,写故事的时候,都有部分残缺,叙事不完整,缺少节奏的毛病。
& B' [# ~0 b" G 和上面的那篇相比,这篇重点在于讲清一件事的起承转合,以及“见月思乡”这类通共的情感。
) ^) `2 |9 m: h5 ~8 [故事的骨架,就是起承转合,即为:
& J- {& V; Y/ j' _1.矛盾出现9 r: `% a% i% x3 P7 I. ~
2.矛盾扩到极点
) A" P$ A/ Q4 N& T1 U) D2 h. S# R; @3.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矛盾: G9 U. M; v+ h" R
4.解决结果及感悟
* t! J0 C. B. |1 p% ]1 `/ {) C8 O- j, X7 V0 L w0 h
这首诗歌里,叙事节奏分明,且极其巧妙。
& C1 f9 x' b6 x- w1 p" ?情起——月光触发情思' L1 z7 o" K3 @; v9 B. R
情张——由月光联想到“秋”之意味,愁绪逐渐扩大
8 u" \/ K7 r* ] _情转——情绪凝定为游子之情且不能解决,到达了最高点" A o, c( w" j& q
情落——思故乡三字,因为之前的愁绪铺垫,才有了千斤重量1 M/ V3 u, s a0 I4 r2 a
这个部分,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演绎诗人行动,特别是模仿语气,来感知情感的流动和情节的交替。从而把“起承转合”的叙事秩序教授给孩子们,教孩子们讲好故事。/ K* c7 l, u1 l( M k* o$ u; Z
& K: A( i0 v/ l' f% L+ ]初中讲联想能力。初中阶段,孩子在抒情中,间接抒情的频率很多。联想不仅是一种手法,且是一种能力,可用于比喻,可用于结构营造。 在七年级上,《咏雪》里,讨论雪花和柳絮,盐粒的相似性,实际上就是教授孩子借物联想的精确性,这是比喻句的基础。
% W- o9 P0 |$ c; u( m- R在《天上的街市》里,则教学诗歌里,联想的飞跃,达成文章的虚实结合之美。- Y1 P0 t( K H" a8 t3 d
李白的诗歌以想象飞扬著称,《静夜思》就是飞扬的范本。1 s6 y% y$ E3 K) Z5 G: x
月光——白霜,这部是在物的表面,找到了共同特点,进行联想的第一次飞跃。* H0 j% o) s9 Q2 `: I: S
白霜——秋寒,这是从实物到文化,从表到里,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且联想范围扩大了。秋,里面主要是文化之愁,还有中秋节的联想,可能还有诗人的个性的一些体验。3 |$ M# b2 _+ _6 U! k# n
一时之间,他和万古仁人同悲苦,上升到文化层,愁就扩大了。
& m! g! w( m. e% r% w" I3 r中秋——明月,从文化到实物。实际上,这个时候,月亮不仅是最开始的月亮了,这时候,它因为之前的两步,已经成为了文化的月亮和个人情感的月亮。
s' M' k" z" S6 S明月——思乡,从景物到情感,由实入虚。因为联想的飞跃和深入,这种思乡的愁绪,不仅今夜的和个人的。它有了一种超越的力量,从而能打动今天的我们。) z9 ~1 F+ B2 A: _) d5 @
初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了解借物抒情时,出发点是单个特征,到了八年级就得把握文化特征,从而达成写作的虚实兼具,从而实现所谓的“厚重”和“升华”。
/ w: k2 s% e: f* a同理,初中学生,也可以模仿这首诗的内在思维,去写“落叶”“流水”“落花”等,根据之前我在南京课堂实践,当堂就可以出佳作,孩子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 d% D6 P6 v7 P: t; Q( C( p9 F5 ?
李白真的天才,他每首诗歌的内里思维结构都不一样,诗意流动简直绝美。我特别喜欢给学生讲“跟着李白大大学写作”,每次遇到都要讲。" x4 z" K- K* K/ ]7 M
这个部分教学的时候,初中孩子也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以情感线和“月”为两条线,老师可以先梳理出诗人行动线,然后以它为基准,让孩子填充物和情,于每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感知其中变化的推动力是“联想”。
- _/ e& x" i o: z, c# F我给高中学生也讲过这首,不过没有上面那么系统针对作文。高中学生,已经是思维能力完备了,更多需要实地的规律感知和文化哲理的深入。
: e3 s0 u; M; ^' w1 f) b- d0 r在教学上,一般就用设计对比加学生自主归纳的方法,跨文体,时代和学科来进行阅读的深入。
6 C i: |5 A7 ?1.讲现代诗歌体式 用海子的同乡愁主体诗歌和这首对比,让学生归纳现当代诗歌的概念范畴。& W$ u) x9 \ F/ i0 J- ]
2.讲意象作用题 用李白,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和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三人的诗歌对比,提取里面的月,从文化之月,禅道之月,情绪之月,感知古诗里物象的作用和内涵。
@ X7 R6 z+ }0 a! C# D8 h3.主旨教学,讲文化内蕴 把李白的这首诗歌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链接,让学生思考中国式“乡愁”的来源和“自然”与乡愁链接的原理。从而获得一些中式哲学的感知。# v. o$ G7 G7 l2 t7 {6 b c8 {
有助学生主旨开拓的深入,方便深层的阅读和理解。' B" Q" K- R8 [& x5 a2 L
# e# Z# |1 G3 C现有的语文课本里,没有一篇诗歌不是精品。
3 x x" E% c9 q( M: L/ I只有不会深挖课本来进行教学的老师,漠视内容,天天逼孩子背诵的家长,以及茫然中被无形迫害了的学生。
, @: F( X* U& F. c) W诗是好的,一直都是。真的,给孩子找个好老师吧,有时候,真不是学生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