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

[复制链接]
查看3336 | 回复20 | 2021-10-13 16: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静夜思》就不提了,冯唐对这首诗发表过一个意见,我很认同:
2 n1 B9 m2 ?6 N) w& C$ x
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了二十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千年之后,亿万小学生们起夜小便,看到月亮,都想起这二十个字。
冯唐说这很了不起,我也认为这很了不起。
2 R7 l: a- M0 E% `  @8 K  g我重点想说说《咏鹅》。最高票回答我基本认同,只有一句有点问题。他说《咏鹅》用字精妙,将鹅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他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小学生」之手。
/ s3 v2 P; r: o, V; {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认为,《咏鹅》音律欢畅,视角独特,恰恰因为它出自小孩之手。甚至可以说,《咏鹅》是一首大人不会写、也写不出的诗。
0 p& R- @& H4 d$ _3 l3 z4 \  j据记载,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咏鹅》,正巧有另外一位现代诗人,八岁时也写过一些诗,他叫顾城,其中一首诗叫《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5 j; d* X2 p& j. f/ V3 R为说明这首诗,我附上一张图片:( r, O0 k4 Y( H( n/ f* Y
& a2 ?& D1 z. \* s2 W
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1.jpg
4 k- g  g9 u: }作为对比,我还要放上另一首六岁孩子写的诗。这首诗我最早在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里看到,作者名叫王子乔,诗的名字是《风在算钱》:
$ o3 o, N+ m# r. j谁也没有见过风
1 _! i/ t1 x+ Z0 G不用说我和你了
% D- F% q: ~+ B! I6 E3 m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_, b& W. Y" k+ D9 W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 K# n  a0 Z( V2 g9 A这首诗也被收录在果麦文化出版的《孩子们的诗》里。同一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些诗,比如之前流传甚广的两首:
) \, [9 D5 R1 N% \! t5 F/ Q《灯》  q3 k6 [7 e- r4 e) s$ B
姜二嫚/六岁0 ]* O9 L; f/ L7 ]  ]/ X
灯把黑夜
% A9 a4 h9 X: q8 U! B烫了一个洞2 h6 M7 n! P8 r- N- o) b% ^
9 [0 m- d3 {! M' U$ D4 X8 h( _
《回到地面》7 S2 O, V; R# ?& w' H
朵朵/五岁
; p0 x$ |' M, c! r) _要是笑过头了
9 P* A( n# Q' P8 p/ d" j, F( p你会飞到天上去; g# `; I7 H5 U# h& V9 j, r2 X
要想回到地面( ]' @; J# g9 b7 Y  B; g
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s* g6 I  h7 C$ M

/ Z5 v' }/ \# W5 U7 S……以我的意见,《灯》和《回到地面》比不上《风在算钱》和《杨树》。如果要我来判断哪一首诗的作者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诗人,我会选王子乔和顾城。
5 U% c. B4 o( `大人常常因为孩子的语言和思路而震惊,并感叹孩子身上天赋的诗意和动人的天真。然而多数时候,这可能只是大人一厢情愿。
, ?1 o8 x8 w3 X. e; G9 R5 N. j孩子没有创作意识,大人在孩子身上发现诗意,如同人在蜜蜂身上发现勤劳。根源是蜜蜂和孩子的行为,碰巧吻合人对那种行为内蕴品质的判断,最终导致误解产生。- C1 Y) `- N. S" D! ^$ E
童言易产生诗意,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世间万物大多未知,每一样都值得仔细观察。与此同时,孩子掌握的语言又有限。为了说明观察结果,他们便只能用特别暴力的想象,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径直相连。1 g- }$ |5 L# P9 V8 n% N9 r
比如一只公鸡趴在一只母鸡身上,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在交尾。孩子不知道,只会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眼前的景象。他会在脑中搜索相似的场景,因为两鸡交尾有叠和骑两个印象,于是便会脱口而出——鸡在骑马。9 N% T) @+ \, I) c$ m# p! K
或者因为看到母鸡被公鸡啄压在身下,使他想起自己过往遭遇的欺凌,于是判断那是公鸡在打母鸡。当孩子拿起竹竿,自以为行侠仗义,实际却是棒打鸳鸯时,大人便会在一旁面带微笑,同时内心荡漾起层层暖流。
6 f7 {# X- m' u5 n3 V5 b9 z# B孩子的举动让大人体会到久违的冲动:天真、鲁莽、纯粹、对世界极大的干预欲望。这些品质的最终结晶,就是大人日渐流失的生命力。
6 ?! \: s& Y# O7 D& h9 m孩子观察事物和解释事物时所体现出的想象暴力,兼具谬误与美感。而有美感的谬误,其实就是诗意。同一种暴力体现在成人的诗里,会摇身一变为洞察力:一种贯穿事物本质,并以语言作出准确说明的能力。
+ k7 |6 q' w2 g4 o' Y8 \  E我说《咏鹅》《杨树》《风在算钱》只能由孩子写出,是因为它们具有孩童特有的视角(只观察事物的表象)、寻常事物构成的想象(臂膀与眼睛)、乃至语言(鹅鹅鹅/风在算钱)。处于成年诗人的视野之外。4 u& i. K2 `0 n5 S3 b
大人甚至都不会去写鹅,因为鹅的象征除了富饶(或者还有一点勇敢和鲁莽?),就再没别的了。大人更喜欢云的聚散,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或者一片落叶的悲苦。1 g# t* {& u# L5 L# u: R' Q
大人不会咏鹅,不会去想风在算钱,就算大人将风作有形化处理,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是成人思维。而大人若写杨树,那也一定会七弯八拐,最后拐到杨树高耸,抗风斗寒的品质上去。这不是说大人庸俗,而是大人有大人的表达任务。6 ~, W+ y9 N& R! i7 i% Q$ |
后面的《灯》和《伤心事》,因为过于用力,显得像是刻意迎合成人的审美。灯把黑夜烫出一个洞,看起来是很好的句子,但是「烫」字的使用太成人。《伤心事》也是,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都已背离孩童天然的质感,像是由大人握着手书写出来的。9 t7 n7 s' |. Y1 g' \2 j! A
事实上,姜二嫚的父亲就是一位诗人。我并不是据此说小姑娘的诗都是由父亲代笔,而是说小姑娘在写诗的过程中,肯定受到了拔苗助长式的干扰,最终导致她拼命模仿大人写诗。0 f- I' q3 x: P. {
那么《咏鹅》好在哪里?抛开技术,它最大的好,是完整保留了一个孩子观察事物的结晶,没有隐喻,没有象征,没有向大人献媚,他看到一只鹅,然后遵循诗的格律,用文字将鹅的形象填进去。从此世上对于鹅的说明,就有了骆宾王一份,也永远有了孩子的一份。
, @5 p1 J7 o( w  u, f
5 `( a. v5 Y8 f7 X! q( h. V; }谢谢。
桃太朗钥 | 2021-10-14 02: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夜思》就不提了,冯唐对这首诗发表过一个意见,我很认同:
/ e3 x  G/ y9 C/ K( d/ N
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了二十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千年之后,亿万小学生们起夜小便,看到月亮,都想起这二十个字。
冯唐说这很了不起,我也认为这很了不起。, j1 x2 M5 T( A/ T
我重点想说说《咏鹅》。最高票回答我基本认同,只有一句有点问题。他说《咏鹅》用字精妙,将鹅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他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小学生」之手。; N1 ?/ z. N" `8 v
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认为,《咏鹅》音律欢畅,视角独特,恰恰因为它出自小孩之手。甚至可以说,《咏鹅》是一首大人不会写、也写不出的诗。* z, I. H" h4 Y9 D
据记载,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咏鹅》,正巧有另外一位现代诗人,八岁时也写过一些诗,他叫顾城,其中一首诗叫《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7 a$ g2 X, H1 C/ L. z
为说明这首诗,我附上一张图片:
8 A1 g8 ^7 L! I' z+ M1 k1 w" N- C- j
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1.jpg
# L# `$ P5 m/ n3 w0 q1 x% m8 f, {作为对比,我还要放上另一首六岁孩子写的诗。这首诗我最早在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里看到,作者名叫王子乔,诗的名字是《风在算钱》:) R' H; ]2 B( U8 L( Z0 b
谁也没有见过风
$ y& K9 i+ l( G( _/ `( w不用说我和你了  e! @6 H3 H+ l/ Y! D% g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W( [4 c5 M- G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d: F5 x8 F! }1 ^  n) {
这首诗也被收录在果麦文化出版的《孩子们的诗》里。同一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些诗,比如之前流传甚广的两首:' [/ J& j' j  O: |% o
《灯》3 Q, b5 D. }- E, I! S/ i
姜二嫚/六岁. ~1 t+ P* h) }5 I5 t5 _8 ?
灯把黑夜
; _) `) S$ X# Y* t烫了一个洞# s9 F! d, C- ^9 L/ g9 ^0 `

+ y# k" {6 o5 u  |8 `1 A《回到地面》
$ m" s3 \5 ~3 b, z! Q朵朵/五岁" f; H  a9 v' s3 C$ n
要是笑过头了
. a' L) ~0 J- g7 q7 u9 O你会飞到天上去! P8 Q% [/ t9 y9 O! ~; G% Y# k3 J
要想回到地面
- S" C: L$ Y8 R) p" w; c4 i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T5 `- \/ {- C5 N3 |  L' ^! N0 G

: [% ]1 I  K0 P. [3 y$ Q8 z' _……以我的意见,《灯》和《回到地面》比不上《风在算钱》和《杨树》。如果要我来判断哪一首诗的作者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诗人,我会选王子乔和顾城。
( l6 Z# }5 ]) C: E; D# }6 e大人常常因为孩子的语言和思路而震惊,并感叹孩子身上天赋的诗意和动人的天真。然而多数时候,这可能只是大人一厢情愿。8 s$ f( Y1 E2 t1 Q/ T
孩子没有创作意识,大人在孩子身上发现诗意,如同人在蜜蜂身上发现勤劳。根源是蜜蜂和孩子的行为,碰巧吻合人对那种行为内蕴品质的判断,最终导致误解产生。
$ K, s5 ~6 {0 w) a& \( o: h童言易产生诗意,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世间万物大多未知,每一样都值得仔细观察。与此同时,孩子掌握的语言又有限。为了说明观察结果,他们便只能用特别暴力的想象,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径直相连。# V9 E1 S1 _/ [0 w0 {
比如一只公鸡趴在一只母鸡身上,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在交尾。孩子不知道,只会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眼前的景象。他会在脑中搜索相似的场景,因为两鸡交尾有叠和骑两个印象,于是便会脱口而出——鸡在骑马。
/ r+ I) [" t2 `0 G( ~  s或者因为看到母鸡被公鸡啄压在身下,使他想起自己过往遭遇的欺凌,于是判断那是公鸡在打母鸡。当孩子拿起竹竿,自以为行侠仗义,实际却是棒打鸳鸯时,大人便会在一旁面带微笑,同时内心荡漾起层层暖流。
" @+ `* ^3 W% }5 ^! `, z) b5 {' e孩子的举动让大人体会到久违的冲动:天真、鲁莽、纯粹、对世界极大的干预欲望。这些品质的最终结晶,就是大人日渐流失的生命力。4 Y( Q% y  T6 a- \8 w( n: e
孩子观察事物和解释事物时所体现出的想象暴力,兼具谬误与美感。而有美感的谬误,其实就是诗意。同一种暴力体现在成人的诗里,会摇身一变为洞察力:一种贯穿事物本质,并以语言作出准确说明的能力。" H' j5 Y! _) `5 j
我说《咏鹅》《杨树》《风在算钱》只能由孩子写出,是因为它们具有孩童特有的视角(只观察事物的表象)、寻常事物构成的想象(臂膀与眼睛)、乃至语言(鹅鹅鹅/风在算钱)。处于成年诗人的视野之外。$ h  A  w1 x; ]1 E. T) d
大人甚至都不会去写鹅,因为鹅的象征除了富饶(或者还有一点勇敢和鲁莽?),就再没别的了。大人更喜欢云的聚散,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或者一片落叶的悲苦。
# o# s" T( ]" q大人不会咏鹅,不会去想风在算钱,就算大人将风作有形化处理,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是成人思维。而大人若写杨树,那也一定会七弯八拐,最后拐到杨树高耸,抗风斗寒的品质上去。这不是说大人庸俗,而是大人有大人的表达任务。
/ }3 G( @4 H' K- c' p6 v$ N后面的《灯》和《伤心事》,因为过于用力,显得像是刻意迎合成人的审美。灯把黑夜烫出一个洞,看起来是很好的句子,但是「烫」字的使用太成人。《伤心事》也是,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都已背离孩童天然的质感,像是由大人握着手书写出来的。
$ y* q5 N. t/ i$ J+ v事实上,姜二嫚的父亲就是一位诗人。我并不是据此说小姑娘的诗都是由父亲代笔,而是说小姑娘在写诗的过程中,肯定受到了拔苗助长式的干扰,最终导致她拼命模仿大人写诗。% c& m" O# h% C  ^4 [6 e
那么《咏鹅》好在哪里?抛开技术,它最大的好,是完整保留了一个孩子观察事物的结晶,没有隐喻,没有象征,没有向大人献媚,他看到一只鹅,然后遵循诗的格律,用文字将鹅的形象填进去。从此世上对于鹅的说明,就有了骆宾王一份,也永远有了孩子的一份。
) B$ H8 t0 F$ E0 r' y
0 `$ W. B. j, p# W+ d
# M2 c$ j' W0 Y& \' K$ H谢谢。
zzz要好好学习 | 2021-10-14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语文老师不背黑锅。4 ~# S# O# T' z8 @
从赏析角度看,这两首都是不凡之作。3 s6 T1 p5 ?7 u4 W9 G
从教材角度看,能选入教材的诗词,是经典的经典,且完全匹配孩子年龄段的认知,和他的学习写作有密切关键。
' W' y) S+ G' E- i从教学角度讲,没有做不出教学设计的材料,只有不会做教学设计的老师。, A+ ~8 k, T/ G. \
8 G$ Y; q, k0 m) q+ Q
这两首诗歌的教学,大部分都集中在中低年级,就是孩子初步识字,然后能利用文字简单描述世界的时候。% w$ x$ @2 q0 O/ o0 [
3-4年级的孩子,最应该学这两首诗歌。是学习,不是背诵。3 C; e/ K, I: @8 [
$ n4 N6 [( Q5 X4 E1 v+ E+ J
《咏鹅》,贵在观物的细腻,色彩之美,动静之美,声形兼具,顺序井然,把握物之关键,突出一股生气,是一副极其美的图画,完美的状物文范本。
给孩子讲咏鹅,我会让他们顺着作者思路,画一只鹅
+ q$ a1 L; Y/ f9 J1 ]2 d& k% e
    首先,先闻其声,神龙见首。
    9 ^5 V* p' L' S
此处好处为真实性,鹅的天然特色就是叫声大。如果观鹅,真实情况下,大部分是从声音开始。以声夺人,用以开头,也是巧思,引出下面的观察。$ l1 x5 c' D, r& S. O
因为声,所以有对于脖颈的描写,此处抓住细节,“曲”为细节,“向天”为动态。引申到猫狗狼,可以引发想象其他动物的形态。8 r: c  `: ~" L7 t5 K& J9 a0 _* O
    其次,再见其形,色彩靓丽# A# w" M- j  P) b6 @" N5 c
色彩美的感知是需要培育的,孩子在三四年级写作的干涩,就在于词语类型的匮乏,背默的词语和生活的联系差,对于事物观察,只有直观,没有细致和个性。$ m) I0 r8 y  w; t% f
此处,白绿交叠,在色彩上,素和艳碰撞,视觉冲击感就出来了。
- f# y# T9 i! Z8 q同理,孩子是不懂色彩配比的,这个诗歌可以让孩子理解,绿树—蓝天,白云—蓝天,绿水—红花。这类色彩配对是美的,它的美有内在规则。8 X8 i3 t& d) n7 L! o
且突出了鹅身的特色,“浮”字恰当,动词里的静态之美,又不失色彩静美。如果用“漂”“游”,都没有这种感觉。3 g* P8 a# i9 E, e' J1 V
    最后,静后有动,生机盎然) n1 |/ o. D/ t- t" f
关键一点,突出“红”和“拨”。+ _* j% b) }% b, [  k, w- |5 p
一个是亮眼的颜色,一个是细腻的动作。! G2 p9 y; R& e
方寸间,就把鹅的生机写出来了,配合上面的“浮”之静,“拨”之动就很有趣味。
6 s7 P( }: |$ M6 C0 x, @在纸上画完,孩子估计就会理解这篇的好处,不在于单个词句,而在于作者超年纪的思维,认知世界的角度和表达的精确。
3 l4 c3 k) ~7 f) L. F# T  E
    这篇,特别可以给三四年级孩子教学“顺序”。观察物要由头到尾。  C! L3 p3 X% m+ f
孩子的世界是无序的,四年级孩子的认知里才有具体的空间,五年级的孩子才有时间秩序。
2 ?9 O1 G3 E' `4 V2 V所以,特别需要给孩子展示顺序的部分,这就是极佳的观察里的空间顺序教学。
$ E; w% e" B3 }. b如果孩子能扩写这篇,这就是完美的一篇状物文章。甚至套用这个思维,去观察模写一只小狗小猫,那他这篇会是佳作。
5 O* W( u# @3 ~2 t9 _% Q9 f: w作文的核心,在于思维能力的内外固化,而不在于记忆几个好词好句。
4 s% l6 W: o! ~# b7 f9 u; z思维中,孩子也能提升观察能力,了解观察的秩序,观察的重点,观察的色彩,观察的多层次等。
1 ^8 n" H0 [' e2 b! r7 i0 k9 R  |8 l# |  i
《静夜思》这首,比上面那个还厉害,我给小学,初高学生都分别讲过,分别有不同的点。
8 b# `9 g' X0 m, K* n$ @6 V
    小学讲基本叙事框架。3-6年级的孩子,写故事的时候,都有部分残缺,叙事不完整,缺少节奏的毛病。
    & B' [# ~0 b" G
和上面的那篇相比,这篇重点在于讲清一件事的起承转合,以及“见月思乡”这类通共的情感。
) ^) `2 |9 m: h5 ~8 [故事的骨架,就是起承转合,即为:
& J- {& V; Y/ j' _1.矛盾出现9 r: `% a% i% x3 P7 I. ~
2.矛盾扩到极点
) A" P$ A/ Q4 N& T1 U) D2 h. S# R; @3.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矛盾: G9 U. M; v+ h" R
4.解决结果及感悟
* t! J0 C. B. |1 p% ]1 `/ {) C8 O- j, X7 V0 L  w0 h
这首诗歌里,叙事节奏分明,且极其巧妙。
& C1 f9 x' b6 x- w1 p" ?情起——月光触发情思' L1 z7 o" K3 @; v9 B. R
情张——由月光联想到“秋”之意味,愁绪逐渐扩大
8 u" \/ K7 r* ]  _情转——情绪凝定为游子之情且不能解决,到达了最高点" A  o, c( w" j& q
情落——思故乡三字,因为之前的愁绪铺垫,才有了千斤重量1 M/ V3 u, s  a0 I4 r2 a
这个部分,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演绎诗人行动,特别是模仿语气,来感知情感的流动和情节的交替。从而把“起承转合”的叙事秩序教授给孩子们,教孩子们讲好故事。/ K* c7 l, u1 l( M  k* o$ u; Z

& K: A( i0 v/ l' f% L+ ]
初中讲联想能力。初中阶段,孩子在抒情中,间接抒情的频率很多。联想不仅是一种手法,且是一种能力,可用于比喻,可用于结构营造。
在七年级上,《咏雪》里,讨论雪花和柳絮,盐粒的相似性,实际上就是教授孩子借物联想的精确性,这是比喻句的基础。
% W- o9 P0 |$ c; u( m- R在《天上的街市》里,则教学诗歌里,联想的飞跃,达成文章的虚实结合之美。- Y1 P0 t( K  H" a8 t3 d
李白的诗歌以想象飞扬著称,《静夜思》就是飞扬的范本。1 s6 y% y$ E3 K) Z5 G: x
月光——白霜,这部是在物的表面,找到了共同特点,进行联想的第一次飞跃。* H0 j% o) s9 Q2 `: I: S
白霜——秋寒这是从实物到文化,从表到里,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且联想范围扩大了。秋,里面主要是文化之愁,还有中秋节的联想,可能还有诗人的个性的一些体验。3 |$ M# b2 _+ _6 U! k# n
一时之间,他和万古仁人同悲苦,上升到文化层,愁就扩大了。
& m! g! w( m. e% r% w" I3 r中秋——明月从文化到实物。实际上,这个时候,月亮不仅是最开始的月亮了,这时候,它因为之前的两步,已经成为了文化的月亮和个人情感的月亮。
  s' M' k" z" S6 S明月——思乡,从景物到情感,由实入虚。因为联想的飞跃和深入,这种思乡的愁绪,不仅今夜的和个人的。它有了一种超越的力量,从而能打动今天的我们。) z9 ~1 F+ B2 A: _) d5 @
初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了解借物抒情时,出发点是单个特征,到了八年级就得把握文化特征,从而达成写作的虚实兼具,从而实现所谓的“厚重”和“升华”。
/ w: k2 s% e: f* a同理,初中学生,也可以模仿这首诗的内在思维,去写“落叶”“流水”“落花”等,根据之前我在南京课堂实践,当堂就可以出佳作,孩子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 d% D6 P6 v7 P: t; Q( C( p9 F5 ?
李白真的天才,他每首诗歌的内里思维结构都不一样,诗意流动简直绝美。我特别喜欢给学生讲“跟着李白大大学写作”,每次遇到都要讲。" x4 z" K- K* K/ ]7 M
这个部分教学的时候,初中孩子也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以情感线和“月”为两条线,老师可以先梳理出诗人行动线,然后以它为基准,让孩子填充物和情,于每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感知其中变化的推动力是“联想”。
- _/ e& x" i  o: z, c# F我给高中学生也讲过这首,不过没有上面那么系统针对作文。高中学生,已经是思维能力完备了,更多需要实地的规律感知和文化哲理的深入。
: e3 s0 u; M; ^' w1 f) b- d0 r在教学上,一般就用设计对比加学生自主归纳的方法,跨文体,时代和学科来进行阅读的深入。
6 C  i: |5 A7 ?
1.讲现代诗歌体式
用海子的同乡愁主体诗歌和这首对比,让学生归纳现当代诗歌的概念范畴。& W$ u) x9 \  F/ i0 J- ]
2.讲意象作用题
用李白,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和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三人的诗歌对比,提取里面的月,从文化之月,禅道之月,情绪之月,感知古诗里物象的作用和内涵。
  @  X7 R6 z+ }0 a! C# D8 h
3.主旨教学,讲文化内蕴
把李白的这首诗歌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链接,让学生思考中国式“乡愁”的来源和“自然”与乡愁链接的原理。从而获得一些中式哲学的感知。# v. o$ G7 G7 l2 t7 {6 b  c8 {
有助学生主旨开拓的深入,方便深层的阅读和理解。' B" Q" K- R8 [& x5 a2 L

# e# Z# |1 G3 C现有的语文课本里,没有一篇诗歌不是精品。
3 x  x" E% c9 q( M: L/ I只有不会深挖课本来进行教学的老师,漠视内容,天天逼孩子背诵的家长,以及茫然中被无形迫害了的学生。
, @: F( X* U& F. c) W诗是好的,一直都是。真的,给孩子找个好老师吧,有时候,真不是学生的问题。
后来大王 | 2021-10-14 16: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戏为六绝句》杜甫* Q9 C; \' H# k6 o7 T3 f2 g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8 T) H" l! W4 G7 A7 d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n1 L& J9 L% i* ]+ ?5 R* i
这首诗很好用,我再发一遍。: N: V) f. ?1 U. `5 X9 R* k, t
有些人自视甚高不说,非得觉得自己牛逼。
1 d  z6 q0 k3 }' a6 z! u" p. ]这两首传到现在也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下来也没见几首比这更经典的啊?1 ]+ o) R. ~) d  Z
词句简单,没有典故,更没有生僻字,自然直接
* G9 Q, U+ H' M4 D颇有一种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
, \- Q5 g/ ~. b: Y, E. |% R古今中外,又有几句比这个经典呢?! I4 p% Z7 y. E
! v0 }- ]7 n* e3 W; w! P6 d
我就谈《静夜思》吧
& M* ?' w9 F" X: j觉得简单跟自己写的出来时两码事5 K4 K) \8 @+ A% x" O# t
就比如年年出高考作文题,又有几个写的好的呢?* d; X6 Q1 K/ v3 T
又有什么诗可以成为中外华人,集体的深刻记忆呢?
9 _8 V9 x( `, k" j' u  T1 `7 _中国是有对月思乡的传统的,这种文化构建到今天,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6 T, m9 E; g* ~# I7 j+ H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J3 k6 B) {7 G
月亮在上,低头思乡,家远难归,念念难睡。  [5 A5 s9 Z5 c  V' h% Z$ B
每一个旅人,客居异乡的人,深夜醒来都会有这种想法。8 r3 w) [* g. k  v2 a1 G
这种几乎成为了DNA里面的记忆,怎么就简单呢?* @1 R, Q5 v% Z, F
自然的诗很难写,也写不好。
8 C  t: G( x2 b$ P/ Z  x- L1 D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1 Y, |/ r9 n) `# ]1 Y, t, b$ t我也没事写点什么,用心琢磨这么多年,也只有一句我非常满意。$ Q2 A: d- e. D& a$ B
遍览九分雪,一分共白头
& A5 u! i- W7 B* V2 c我写出来的那一刻,我的身躯似乎有种过电般的战栗,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自然。$ r5 H  b6 b: q, A, G! L
更是上天赐予的灵感/ ~( G0 i$ \6 `2 L2 ~$ L, _% ]+ R
这一句发出来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7 [5 y1 P  u# _/ }% y* z/ G# O有些简单不代表感情简单,能与大众的感情共鸣的句子,才是好句子。
+ n6 d* V7 _- P: w5 j( ]! c这一句写完往后,关于雪,关于雪中白头,我再也写不出了。
0 V0 {, k( }5 @' M' s而我的这句远远不如静夜思,静夜思中有着无比而纯净的情感,远不如静夜思引起的共鸣强烈,静夜思里有千百年来所有学到这首诗之人的思乡之情共振。
5 N( [' w$ l+ x# X+ r2 {: v/ S而我不管怎么学怎么写,也只是仅这样而已了。
不醉人的酒酶 | 2021-10-14 18: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说明一句,这两首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并不相同。7 {" x& b& T- ?& r- e% D2 y# G
李白的《静夜思》是入选了《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归》等经典唐诗选本的,然后一线流传至《唐诗三百首》,最终进入中小学课本,成为当下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唐诗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静夜思》是从古到今广受认可的名人名作。
8 M  m* M( p% e而骆宾王的《咏鹅》没有这么辉煌的流传史,它在古代,就是一首相当平常的咏物诗(最多是被用来佐证骆宾王的少年天才,但你们去翻翻史书就知道,少年天才是唐代文人传记的日常写作模式了,未必可信),直到当代进入中小学课本,它才有了这么高的知名度。) c; I; {# P' g1 H  O
那么,为什么在现在的很多人看来,这两首是一个类型的诗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两首诗都用了白描的手法,看起来就是诗人在某时某地有了某种感慨,然后冲口而出,并没有太多的修饰。而他们看不起这个类型的诗,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们把诗看成一个技术性的东西,而这两首诗表面看起来并没有显现出高超技巧的痕迹。所以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这两首诗不行。+ _2 a4 M" j) A2 J2 r5 j+ I$ n" Q
这个观点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两首诗的区别。《咏鹅》纯是天机自然之作,在技术方面确实没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但李白的《静夜思》,并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直白,而是大巧若拙。后人为什么钟情于《静夜思》?因为它有意使用了简单的手法,而成功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这首诗李白学习的其实是汉代的乐府古诗。而乐府古诗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朴素、直白,而无限深情尽在其中。所以宋代刘辰翁对《静夜思》的评价是:自是古意,不须言笑 。明代胡应麟对也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又说: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他们都看出来了,《静夜思》的非技巧性,其实是最大的技巧性,是拟古狂魔李白复古能力的绝佳证明。
% g4 A9 s' \4 s( \至于《静夜思》的拟古所产生的效果,还属晚清俞樾(俞平伯的祖父,苏州曲园的主人)说得最为透彻: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2 s% D9 _+ C! D: C9 y3 `5 W7 {
总之,从技术流的角度看不起《咏鹅》尚且情有可原(但天机自然的诗也是好诗呀,对于什么是好诗的观点不应该如此狭隘),但看不起《静夜思》?你们还是要学习一个。
123459990 | 2021-10-14 20: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眼:这什么破玩意,我也会。- B$ ~- k$ F) H6 N
手:不,你不会。
/ \1 M0 X, C  R动手写一次你就知道五绝有多么难,静夜思有多么高不可攀。
7 A1 b) l' a+ W就是《鹅》也不简单。据说骆宾王七岁时写的,我是不大相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个工对,而且是个借音对,绿对青(清),骆宾王七岁会对对子不稀奇,可是他七岁就会借音对这种花活吗?我想可能是家长帮助修饰了。% f& `2 Y1 f8 d1 e
不过就算修饰了,就算是二十七岁的人写出这样的诗,也一点不丢人。全诗纯用白描,不着议论,声色搭配极佳,生气勃勃。鹅这种极其常见的,大人们熟视无睹的动物,在儿童眼里却是那么美丽,那么与众不同。明着写鹅,实际写的是好奇,是童真。
( N1 L" C' t! S" ^- R# M中国神童诗不少,却没有一首比得上《鹅》。我们常说“诗贵曲”,又说“用曲语难,用直语更难”,为什么?就是用直白的语言容易理解和共鸣,但是多半失之浅露,不耐品。如《静夜思》《鹅》,一年级小学生都能理解,却意在言外,语尽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正是绝妙好诗。
沈阳二手纸箱 | 2021-10-15 0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说瞧不起,不如说是看不出难度所在!(文末补充了历代诗评和关于版本变更的看法)
: s% l0 ?% J& Z9 b* J- Q$ W" D以今天的眼光来说,有基础的诗词格律知识的话,仿写一首《咏鹅》不难,但想仿写一首《静夜思》,并不容易。, h, C& V8 m  u. m* M' V. k
咏鹅世传是骆宾王七岁写的,其实没关系,哪怕是十七岁写的,这首诗要做一首儿童启蒙诗,也绰绰有余——从诗的难度上来说,有,不高,胜在成文迅捷,用字精炼。有了这首打样,照着写个百十首咏物诗不算难。(但大多数半吊子靠自己想象+限制时间的话,还是写不出这种水平的。说时间限制,是因为相传骆宾王是在池边嬉戏时有客人要他赋鹅,他应声而作的这首诗。)
# ]# I& G+ \# V6 A! O1 z从古人角度看,除了别有寄托的,一般写出来也只是游戏应和之作。
" B& K% E  J0 K+ T7 g- e! n' B, j如果站在李白的高度,或者门外汉的角度看,觉得瞧不上,很正常。(楼上有人说咏鹅奠定了唐诗基调,这就是摆明了捧杀了。要说咏鹅有这个高度,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岂不是巅峰?吹也得有个限度啊)
- q, v; p& P, C% G* s- P但《静夜思》就不同了。2 u0 t' C$ J" k$ C; f% t1 r
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下面分析过李白绝句的特点,在这可以快速分析一次。# T: h: Y" |+ J" c+ g" o; Y
萧楚白:为什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没有一句表示惜别的话语,却能表现出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铺直叙,毫无花哨,用字精炼明确,比喻形象生动)
4 X& w6 D& {6 U: l! M- U" Y举头望明月,(这里还是老规矩,把调拔高180度,高音唱到天上去,各位不妨想一想,不用李白原句的话,下半句怎么接才能接得住?). g7 W! y9 q) e5 v; f
低头思故乡。(老规矩,不仅接住上句的高调,还能充分表达出有余不尽,绵绵若存的境界。)
7 D" Z: S# C/ N* z8 B7 c% ^这么分析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在吹李白,我还是那句话,不用原诗,大家觉得用哪五个字能接住举头望明月?评论区咱们投个票,要有能接出李白同水平的,我个人觉得,是可以考虑投身诗词界的了。
5 P; L4 ~8 t, R0 l3 T别忘了,李骆这两首,在二人的作品里面,用周杰伦类比的话,就是周杰伦当年流行歌曲的旋律歌而已,远远不是他们的最高水平。* ^7 y4 Z5 o% n( k2 a; T8 G! A( _
——: @9 Z/ w: g1 _, w$ E
补充:
6 \2 F! D: Y) P5 Q; \
2 ^9 I* T- E) R4 h4 |( ?1.历代点评这首诗的评论,我去搜韵搜了下,贴在这里:- N5 u! j2 D6 o2 f6 J! _
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唐诗品汇》
! Y5 k% \5 B7 {. X- J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批点唐诗正声》
9 @8 f0 H6 ~% n6 o3 B- b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S# [# D$ z8 E2 I: {0 t
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李杜诗选》
- y8 t& l5 n* X6 ?2 Z$ S: y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唐诗广选》
5 g  V4 A/ B" B' \偶然得之,读不可了。——《李诗钞》
  a& H$ A0 ~  X4 @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唐诗解》; a3 a8 `( g+ H
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环尽致。——《增订唐诗摘钞》$ M# s( D' U4 b, K  q- o5 }
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古唐诗合解》
, n0 a$ G9 _- j4 \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2 }7 u/ p" ?/ H0 s6 L$ v* f4 Z
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唐诗笺注》- z1 l2 ]8 m$ \. H" E2 l
得天趣(末二句下)。——《网师园唐诗笺》
; L2 i5 \0 J2 `: P, j/ \《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自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唐宋诗醇》2 Q! P; k: ~' b0 E
咏鹅在搜韵上看不到评注,也算侧面反应了这首诗在唐诗史上的高度。$ E3 N+ k5 @/ o

$ j* k8 ~9 N' F$ Y% g2.关于所谓版本变更,李白原版:
# h/ ^6 ]( s6 o' |" x7 o' j历代诗词经过修订增删的其实不在少数,而且自汉乐府以下,越古的改动越多,区别大致有二:$ y) ~; d+ K1 `" g/ R' b
第一类是改好了的,后人也觉得改得不错,因此直接用改动过的代替了原版。(李白的诗因为多不刻意炼字,改动的不在少数)! `  a; I* b' Z( a, S2 m( n* ?
第二类是改得一般,或者带有政治目的的,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或者《木兰诗》,政治改动不必理会,大多变回原版。而前者这种改动见仁见智,有时两种甚至多种版本之间难分高下。有些甚至只是调整了字句,并无意思的变化,比如这首《静夜思》。
& [4 i' Q$ t* |, j所以评论区很多谈这个的,让我不能理解,颇有一种跑到汉服圈的错觉。
江昆银 | 2021-10-15 02: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猜什么人最喜欢在自己不懂且能说上几句的领域大发厥词?& S& e' d/ O, z9 y+ H
语法学、文字学、音韵学、哲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政治学,这些领域是这些人最喜欢发表“高见”的领域。
* T& \3 a" _- \1 d5 U' G文科无用论;
' h! }2 k6 o6 p, H5 c0 W汉语没有语法;' M! v$ b- i# t7 w$ \
“六安”必须读“lu”;) A+ |$ A# `3 E7 X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指爱情,而是战友情;9 M% s0 ^% C( P) S3 d4 j: m
“床前明月光”的“床”才不是睡床;
  ], k* i6 `8 @“朱门酒肉臭”必须念“xiu”;
2 v6 H& B8 g7 B4 s“高声喧哗”是重复累赘;% m$ [1 n1 n$ r9 b
“将进酒”必须念“qiang”;
2 v" N6 D5 t( j  I7 j“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i”才有古韵;& l  G' k6 U/ O( \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必须念“xia”;& i; A9 j3 b" g" f; \
“凯旋归来”是文盲说法;
4 {: D0 G7 i( n  a( w% L: d0 P+ a唯心主义是弱智;0 }* W% H# E4 n" T# d
宗教不科学……
4 L8 E0 r# b' \+ f4 F  l
- j; V* c- l. @7 i3 G7 d  O) a$ \- w, c这些高论都来自他们。
. g: W/ s/ m# E7 ~4 g对于可笑的言论,你没有义务去纠正,不理会就行了。
江昆银 | 2021-10-15 09: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想说“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一个人代表不了很多人”这种话。
: _, g! L6 i8 ^0 Y提问包含很强烈的主观判断,并且这类措辞可以吸引很大的热度,无非是这样。$ B' z: G: o2 M* J4 ]
毕竟容易引起热度和争议,早上看到的提问,晚上再来浏览量就翻倍了。
# M0 _+ j5 e3 g9 D& a; ?: Z倒不如问《静夜思》《咏鹅》看起来有些幼稚,给相对年龄较低学生学的诗,到底好在哪里?+ U" W: p2 M0 H- b1 _4 H6 W* ~
其他回答也讲的很清楚了,也不乏专业的讲解,我就不再赘述了。
) a$ ^) o9 E; W9 X! E' x/ F' I- x2 k# `我想表达的是,这种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人人都会的东西,实际上做起来却很难。
+ j* ?0 S. X; A8 S! h5 `5 A' F五言诗一句话五个字,每一个字都是极为精炼的,这里到底要用哪个字好,可能会斟酌很久。
: {5 `, s$ n3 |8 E2 m# w相关的故事也有很多,都被后人所传颂,评价多为一个“绝”字。4 J! W/ c1 u) M; y( T
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也会问这个字到底“绝”在哪里?为什么不能用另外一个字?+ X# ]3 D+ B2 k2 B9 c5 D: Y
我们自己真正想要做这样一首诗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五个字远远表达不了自己想要的意思。
2 \% O/ l( k0 i+ Q- y4 B. d! j五个字能说些啥啊?怎么都不够用啊,哪怕是七个字,也未必够用。+ H1 F+ _6 f; `+ o* |4 w( o
还要考虑音韵,平仄等诗方面的问题,在现代看来难度是很高的。4 q! O# C8 L# f7 E  ?
目前没见过哪位老师瞧不起……
东方硕 | 2021-10-15 15: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认为写东西的时候不用典,不用成语,不用术语,不用特殊词汇,不用固定词组这类现成的东西来表达意思是最难的。4 e+ n  \4 Q  w$ h) }" K
如果还能做到不啰嗦,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内容深刻,那就是最好的文章了。  ^- M, t$ @8 A3 M0 Y6 A3 x
其实从古人开始就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无数名家做过尝试,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形成固化思维,不要在意思表达上被束缚住,不要有二次思维。
4 P0 G; C, _7 M6 s) ?问题中的两首诗我觉得欣赏他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