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在学习初段效率惊人,而在过了入门阶段之后兴趣与学习能力都迅速下降?

[复制链接]
查看6774 | 回复20 | 2021-10-11 15: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邀请。; }9 \6 q6 w4 \0 V  r0 t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碰巧我也研究过,在这里总结一下吧。: `; A* p0 G4 A' w, n8 a
' F9 o3 e/ n) A' h. M4 z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修正旧联系、建立新联系的过程。每个人的思维,可以看作一张由许许多多个「节点」通过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的网络。这些「节点」,就是一个个「观念」。而学习,就是在这张固有的网络之间,插入新的节点,并重建与这个节点的连接。亦即改变固有的思考模式的过程。
+ z. C3 g/ d, z) f8 N1 i# `2 `% |% U, `0 [4 _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所以学习无论对于谁,都是一件难事。那么,推动我们去改变固有的思考模式的动力,是什么呢?
7 P0 Z- @- e: `, X2 R5 U反馈; Z4 p$ x+ @: |4 w& l

/ I1 A  E+ g. _* s反馈,就是由你的行为产生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你身上的结果。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每一种反馈又可分成即时反馈和预期反馈。正反馈促进我们去做某些行为,负反馈促进我们停止某些行为。
. ^; R" [! e. A9 l- j5 b
' a/ V% `; o! g, L1 h7 K7 R
    例如,按照六线谱练习几分钟指法,就能弹出一首简单的伴奏,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即时反馈」。它会给予你成就感,鼓励你继续练习下去。' t: U! @( m4 y7 g& `5 k
    例如,背英语单词的时候,每背一个单词,就想象自己离托福110又近了一步,离自己出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就是「预期反馈」。, T0 s* B3 i! \, d  G
    又例如,你15岁才开始学围棋,然后得知别人学棋都比你早了10年,你这辈子都下不出什么成绩了,就会萌生悲观和放弃的心理。这就是「负反馈」。负反馈的意义,是警示我们远离不利于生存的事物,包括将精力耗费在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事物上。7 [2 B* a0 i) s
1 Y5 F: l# m( z$ f# M- f
为什么我们能够学得进去一样东西?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地受到「即时正反馈」和「预期正反馈」的鼓励。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解出一道难题,便会非常兴奋,对他来说,这就是正反馈。而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东西,感到又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满足优越感,这也是一种正反馈。正是这种反馈,抵消了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枯燥。9 _( W: p  q& G5 R9 V
7 }1 P) r0 b+ G6 u, s% O7 [
学东西比较快的人,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速度通常比较出众,将知识转化为联系和应用的速度较快,因此,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概念,并应用这个概念去解决固有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正反馈」。对他们来说,这种过程是新奇、有趣、充满刺激的,他们陶醉于这种新事物对大脑不断的刺激中。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表示出来的是浓厚的兴趣和极快的学习速度。
5 ^7 }, B* r+ b7 `4 K0 N
/ k. A: z7 t' X% G0 S2 l+ [1 W但是,这样的模式,也容易产生这些问题:
( a% n7 b7 v9 l4 g( a% ]9 X+ G( L* Z
# p, \3 c3 U. _
    追求不间断的刺激流,而忽视了对概念的深入掌握。
    $ R9 t3 Z  R# M& D3 @1 }结果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但能深刻记住的和沉淀下来的却不多。也就是过于重视速度而忽视了质量。重视刺激甚于知识本身,舍本逐末,似是而非。9 J. x, ?) H% F
    他们可能会沉溺于「原来是这样!」的刺激中,满足于这种感觉,而事实上他们的理解可能是似是而非的,甚至纯属曲解,但由于他们足够聪明,能在比较低的层面上自洽解释,因此自以为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2 g# t, W& u% e/ S也就是说,他们并非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得快感! [# C' o; y( B  N0 Z
    积累不够扎实) R. @! r% x# y
    相比起新事物的刺激,复习、背诵、记忆显得更枯燥无味,所以,他们更喜欢学习新东西,而忽视了将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导致积累不够扎实。
    ' _2 _' p% M" i- b3 M8 {" f4 E4 c1 u3 A& \9 b+ X# _* \) N$ g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领域,入门往往都是比较快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前面学到的东西,会成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这时,不但要求你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也要求你能够将已经学到的东西「内化」,让它们彻底为你所用,才能进一步学习。而一开始学习较快的人,他们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将知识「内化」的能力。; |- ]; D. W; ~; F

  h# ]2 N8 S9 }: I而当他们遇上障碍时,因为前期的学习过程相当顺利,「刺激流」一直不断,因此,对比之下,他们更容易放弃。, D: L7 O8 S% c, R. f

. r2 R2 Y9 F9 h) L& f9 y9 \6 e举个例子:学习好比走迷宫。聪明的人,也许用不了一分钟就能解开这一层的谜题,找到出口,前往下一层。但也许这一层某处隐藏着一个重要道具,过了十层之后,需要使用这个道具了,他们就傻眼了。回去找吧,又不知道在哪一层,而且面对着已经走过的迷宫,实在不想重新遍历一次。再加上又没有攻略帮忙,很多人也许就选择放弃了。而一开始就仔仔细细将迷宫每一层都走遍的人,花的时间更多,入门更慢,但每一层都走得踏踏实实,就不容易有这样的遗漏。
7 V, P! N3 U1 `% @) M, A
& H' [5 Z9 G: L% x0 r(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Q& x( {) E3 }- K9 n

8 f7 M1 w5 _" o8 ^% G+ V9 r" A+ ~
    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7 L  A+ M6 x6 ^8 c
    全才固然是好的,但懂得很多又有专长,是最理想的状态。前面已经说过,浅尝辄止的人,多半并不是真的热爱这个领域,只是对其有基本的兴趣而已,因此一旦「刺激流」停止,便很容易放弃。所以,找到你真正热爱、愿意钻研的内容,让每一步都成为你的「预期反馈」,让自己拒绝刺激的诱惑,抱着真心想了解这个领域的心态,去学习,去钻研,才有可能走下去。
      |9 z1 d# J0 _* W7 p
    8 s6 g' c% H+ a: }; H每走一步,时时反省、检视自己,将知识体系化  o- J/ m$ n6 Q6 a& o( \+ e4 t
    主要有这么三步:
    9 {  y6 R, [/ m5 a" y) D: Z& ^6 J1)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将它解释给别人听,或者跟自己对话
    0 E1 j1 x2 a- H) \/ ?你理解一个概念时,可能只是理解一个侧面,而当你试图解释一个概念时,你会动用到它在你脑海中的一切「联系」。这样一来,你是否掌握到它足够的特点,是否存在似是而非的情况,是否对它的前因后果、逻辑关联都一清二楚,就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的一切障碍,都要立刻弄明白,因为这些就是你在正常学习中忽略了的东西。; q* s7 z. `" Z+ f1 d1 \- |, d
    2)做笔记,画图,理清逻辑,建立联系。) ~2 }  ]" L: {: X) y1 V( R* H2 p, `
    这里介绍一个我原创的INK笔记法
    % ^- J6 {3 E- {; G' l详见:如何构建你的笔记系统? - Lachel 的回答$ W, H) p* a& J- Z
    3)将这个知识点纳入你的知识体系$ N0 K5 [1 Y8 X2 r, y5 W& a
    详见: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4 K0 O0 \. [3 [

    3 h5 O' {$ q9 G) H3 b7 Q! {多与人交流,多应用,多触类旁通  ~% ]  O7 _/ \) ?4 F) H& j% V3 m
    多交流,交换想法,一来加深理解,二来也可以通过交流的快感建立你的「反馈」。
    3 }7 l/ A4 P6 _$ e* }4 l多应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为学到的东西写一篇文章,试着去解释日常生活的问题,都是建立反馈、自我检查的良好方式。: J& x  d$ K2 X9 R4 S6 \
    多触类旁通,学习的本质是联系,不要埋头于一个领域,多去接触其他相关领域的东西,会开阔你的思路,了解更多不同角度,从而更好地加深理解。
    ( w' K4 S# w# o6 p$ |8 J3 K1 {. u
    - N- o5 B9 _3 }. U0 q9 b保持好心态,不要过分注重结果。* B+ p" Z2 k0 }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过分注重眼前的收益。

    . g. ]6 P7 T1 f5 j

/ H' A3 G% ?1 @2 [3 a
  I* G( t7 d! J: r* O3 Y" Y3 U. E希望对你有用。:)
灼日 | 2021-10-12 02: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邀请。
! q8 p9 t$ W& V+ r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碰巧我也研究过,在这里总结一下吧。
" |' A3 ^) p7 E: w& C( g5 _7 Y, Z6 _0 K% j7 G. e! c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修正旧联系、建立新联系的过程。每个人的思维,可以看作一张由许许多多个「节点」通过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的网络。这些「节点」,就是一个个「观念」。而学习,就是在这张固有的网络之间,插入新的节点,并重建与这个节点的连接。亦即改变固有的思考模式的过程。& Y- `5 r; G: H7 N  I2 ]1 Z

" @7 w: x! J0 L9 W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所以学习无论对于谁,都是一件难事。那么,推动我们去改变固有的思考模式的动力,是什么呢?: ~7 |. h7 V$ T$ H
反馈
# K! H, ]' {4 u" T; R& z$ k2 k
$ ?+ a( }% E3 q8 t% F% f# ?* t, G反馈,就是由你的行为产生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你身上的结果。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每一种反馈又可分成即时反馈和预期反馈。正反馈促进我们去做某些行为,负反馈促进我们停止某些行为。
' C8 m$ W# I. w$ j4 k& [8 x2 u1 y
    例如,按照六线谱练习几分钟指法,就能弹出一首简单的伴奏,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即时反馈」。它会给予你成就感,鼓励你继续练习下去。
    6 V6 [" e3 P5 ^% t" r例如,背英语单词的时候,每背一个单词,就想象自己离托福110又近了一步,离自己出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就是「预期反馈」。6 S. ^2 ^+ ]* X, g4 |) c0 p
    又例如,你15岁才开始学围棋,然后得知别人学棋都比你早了10年,你这辈子都下不出什么成绩了,就会萌生悲观和放弃的心理。这就是「负反馈」。负反馈的意义,是警示我们远离不利于生存的事物,包括将精力耗费在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事物上。. m0 y8 J- {) o/ _8 t; }  W$ z: M

  j- p* L6 b3 Z- o# Z" N9 P: N; B0 o' E为什么我们能够学得进去一样东西?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地受到「即时正反馈」和「预期正反馈」的鼓励。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解出一道难题,便会非常兴奋,对他来说,这就是正反馈。而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东西,感到又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满足优越感,这也是一种正反馈。正是这种反馈,抵消了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枯燥。/ S  D4 i$ ^  m  U% Q% r

! V; F" i( K; ^4 U+ ?9 x; J学东西比较快的人,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速度通常比较出众,将知识转化为联系和应用的速度较快,因此,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概念,并应用这个概念去解决固有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正反馈」。对他们来说,这种过程是新奇、有趣、充满刺激的,他们陶醉于这种新事物对大脑不断的刺激中。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表示出来的是浓厚的兴趣和极快的学习速度。$ I3 T* W) B8 b! e. X
5 z) J$ W; t6 x4 C& t
但是,这样的模式,也容易产生这些问题:
& B$ l5 T! h8 ^" F( {6 y) m/ }( r- M7 w/ I6 K+ q
    追求不间断的刺激流,而忽视了对概念的深入掌握。
    ) T9 h2 r. K8 O3 L结果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但能深刻记住的和沉淀下来的却不多。也就是过于重视速度而忽视了质量。重视刺激甚于知识本身,舍本逐末,似是而非。% }+ D& [" B' ~% c; h2 {+ M
    他们可能会沉溺于「原来是这样!」的刺激中,满足于这种感觉,而事实上他们的理解可能是似是而非的,甚至纯属曲解,但由于他们足够聪明,能在比较低的层面上自洽解释,因此自以为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4 Z4 {7 e- i: l2 [) a
    也就是说,他们并非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得快感
    $ T- `- ?! T5 N1 ^7 A积累不够扎实
    % H) k1 r  u9 v; y) k相比起新事物的刺激,复习、背诵、记忆显得更枯燥无味,所以,他们更喜欢学习新东西,而忽视了将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导致积累不够扎实。; B' v% n6 S; l) c: y0 q
    # V' z, x6 w5 h- ?1 i, p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领域,入门往往都是比较快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前面学到的东西,会成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这时,不但要求你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也要求你能够将已经学到的东西「内化」,让它们彻底为你所用,才能进一步学习。而一开始学习较快的人,他们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将知识「内化」的能力。
0 m3 @0 S1 f$ e; ^# R& W' g' J+ }3 q6 f
而当他们遇上障碍时,因为前期的学习过程相当顺利,「刺激流」一直不断,因此,对比之下,他们更容易放弃。, n0 r2 n+ P& P" W9 d
( w1 A' @, Q0 h6 B0 @
举个例子:学习好比走迷宫。聪明的人,也许用不了一分钟就能解开这一层的谜题,找到出口,前往下一层。但也许这一层某处隐藏着一个重要道具,过了十层之后,需要使用这个道具了,他们就傻眼了。回去找吧,又不知道在哪一层,而且面对着已经走过的迷宫,实在不想重新遍历一次。再加上又没有攻略帮忙,很多人也许就选择放弃了。而一开始就仔仔细细将迷宫每一层都走遍的人,花的时间更多,入门更慢,但每一层都走得踏踏实实,就不容易有这样的遗漏。
8 P4 E2 J# f! L; ?5 P5 k% G
# V" H) R' W- p7 S5 {  U3 K. H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 E) j$ H3 C: S6 `: I7 ?) y9 U, F4 s7 f( W
    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
    ; H" y, u% V; k0 ^2 p$ o1 O+ {全才固然是好的,但懂得很多又有专长,是最理想的状态。前面已经说过,浅尝辄止的人,多半并不是真的热爱这个领域,只是对其有基本的兴趣而已,因此一旦「刺激流」停止,便很容易放弃。所以,找到你真正热爱、愿意钻研的内容,让每一步都成为你的「预期反馈」,让自己拒绝刺激的诱惑,抱着真心想了解这个领域的心态,去学习,去钻研,才有可能走下去。
    : R1 @% N# [" O1 U, C
    : g' b# E# x: b" R& S8 Y3 ]  N每走一步,时时反省、检视自己,将知识体系化
    & W5 z9 [3 ?) c6 m0 D主要有这么三步:: C4 c. x6 f. n0 L' W+ J
    1)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将它解释给别人听,或者跟自己对话4 u" Q6 J& U) k: \/ T7 d
    你理解一个概念时,可能只是理解一个侧面,而当你试图解释一个概念时,你会动用到它在你脑海中的一切「联系」。这样一来,你是否掌握到它足够的特点,是否存在似是而非的情况,是否对它的前因后果、逻辑关联都一清二楚,就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的一切障碍,都要立刻弄明白,因为这些就是你在正常学习中忽略了的东西。, D/ o7 \& U* y# x4 S- J' H
    2)做笔记,画图,理清逻辑,建立联系。8 f6 d' ]1 D/ Y4 v; B
    这里介绍一个我原创的INK笔记法
    # S8 U! [% D! m; L详见:如何构建你的笔记系统? - Lachel 的回答
    : B- V' b3 l/ h% ?5 j# [, k3)将这个知识点纳入你的知识体系
    % n  Z3 c2 T; ^. ~2 a6 w详见: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 {9 a# d9 g. j

    * u; O# r; O2 g1 y多与人交流,多应用,多触类旁通
    $ q+ l0 L# k/ J! [+ r" w5 t多交流,交换想法,一来加深理解,二来也可以通过交流的快感建立你的「反馈」。5 k/ [- D& t" z+ V- m1 V$ p
    多应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为学到的东西写一篇文章,试着去解释日常生活的问题,都是建立反馈、自我检查的良好方式。9 L3 u: U+ q9 R( \
    多触类旁通,学习的本质是联系,不要埋头于一个领域,多去接触其他相关领域的东西,会开阔你的思路,了解更多不同角度,从而更好地加深理解。
    : ?' J/ k4 z3 u1 U' S9 K8 |' v$ e9 a7 z+ L8 J6 n( A: K5 d" [0 w1 K* c; j
    保持好心态,不要过分注重结果。) A! u  C" p4 T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过分注重眼前的收益。

    $ Y; \( H/ v9 ]: C2 h
# f$ w/ ?2 Q; x! X; T

# ~* v/ D% i. M4 i# j希望对你有用。:)
王牌大师2017 | 2021-10-12 04: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的问题和我一摸一样。
! M( ^* \# W( _' t! W& B- j5 ~3 K+ x, c8 V
怎么克服我也是这两三年才想明白的。
4 [: n/ L/ S8 l+ [* M+ h1 x- t5 }2 }* i- |. i* p; d
对于这个问题,更为准确的描述是这样的:; p+ \: P, E/ F* ~
在学习某项知识或锻炼某项技能时,可以轻易的超过很多人,但是很难更进一步,最后总会被努力的人和真正的天才超越。- Y  D3 O. w- J5 B
( G9 o+ w5 z8 v8 ^
学习能力效率高的原因是,学习和思维能力强,加上专注力高。
$ y  U, O9 W6 Z+ L+ Q/ b9 l$ r  R3 b4 w) u0 @
至于为何不能更进一步,下面说话就比较狠,但是确实是这样的。
, x) N9 d+ o. x: B6 Z; @4 c4 i7 x7 [" y: z2 g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需要更进一步的时候,肯定需要更为努力和钻研,然而前期的顺利和取得的赞美与成就,让我们无法忍耐这比较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期。
1 b2 v( c0 v$ ?* s9 r* S, a7 d! E
+ e) {2 o  }1 N6 G3 }2 f, K- n在刚学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很拼。
& H+ L8 K  ?- o  q4 {- R  `" A: F& K
练吉他的话,爬格子会爬一整天;写游戏的话,可能会连续熬几天一口气做完。
. ~( o) e) I" R! ^8 T
* P7 b* n) ]: R, z* }! u3 {因为我们很清楚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很高,只要花费这少量的时间,我们就可以获得别人的赞美。
% M" d7 L) U% i+ s  X- M% A; C
1 u! u6 F: S' ^: N' _+ s3 |5 |然而在看到了新的、更为广阔的世界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要在这个世界里让别人赞美,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前进,而这个时间还很长。0 @& k3 {" v4 q5 o+ H7 u
# o: n/ F+ J8 P0 |. P# S" j
但我们这种人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不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让他人称赞的成绩。0 S+ D/ v# A" K$ F( I# z
8 _% R3 w# b/ e0 }8 f7 h
我们做很多事情,主要原因固然是因为自己喜欢。但还有一个或许会被自己刻意忽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们要做给别人看,告诉别人我们很厉害。2 v- F7 O) r2 I* q' n6 i
/ d8 y. u! r' v) W6 i
这种太过在意他人看法的性格,叫做虚荣。这种虚荣让我们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过于功利。: D$ _) m  f: a, F" N' L
" f7 N1 p6 C' M! g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克服呢?1 }' e# n$ [1 H' X0 I

. t. Q+ y8 k: q7 S/ x4 Q. I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安下心,踏踏实实的学习。
# R" l" e3 t3 d9 G; H8 c" ?) Z: ?# J, v, G7 B: s8 a
题主你说要专精一门,这是对的。不过我还有一个看法,就是我们在专精一门的时候,未必要放弃技能树的其他内容。这是我们天生的优势。) |9 i" E# i& X5 C  o

+ a' w2 g. w; G6 q1 M# v$ P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专精这一门的时候,要有耐心,要能耐得住寂寞,要有长期的计划,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要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一步步的去学习和练习。0 Q2 F: T! |8 q) A4 v

$ H# I7 j! b5 u5 {2 a% d0 s/ a同时要告诉自己,我不是天才。3 @# Q* T" i9 D( q

& q+ o3 Q, g; `8 j' A2 d虽然是答题,不过也算是第一次系统的自我剖析,就不匿了。
. |# B' M' g3 {" o; t" }=======================
8 r$ Z7 b& g8 u# [5 V更新一点:8 g; @1 z" Y7 D+ m9 f
要合理规划时间,短期的过分拼命会让自己在阶段性目标达成后,产生懈怠感。
123472792 | 2021-10-12 15: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数学书为例讲一讲:5 k2 Y7 ~$ H0 G8 o1 ~) ^- Q" a( B" Z% }
一本数学书通常前面几章比较浅显,而且实际上前面几章只是在用新的方式讲述那些你已经学过的东西,所以凭借着基础和一点聪明,即使不看书,做出习题其实也不难。但是你终究没有走到这本书的思路上来,所以当你面对这个这本书的思路方法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当这门学问在你眼里反直觉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学不下去了。
& M" ^$ ?7 h$ c比如你学解析几何,一开始讲的是直线的问题——而这些在初中平面几何都已经说烂了,但是如果你不积极适应解析的方法,到后面圆锥曲线那里,平面几何的方法很难适用的地方,就很难下手了。( ~, Z/ j, E7 E( n! D
这样的亏我吃过好几次,一次是学复分析的时候,觉得复数我学过呀,极限、积分、求导,数分里也学过呀,好像比数分还简单点呢。但是冒出一大堆复分析特有的定理性质的时候我就彻底凌乱了——才发现解析函数我数分里打交道的函数原来是不一样的。
, U2 _, C0 {5 v) g* l4 K% S我看信号与系统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因为我看前面几章无非就是一些微积分运算,看上去很容易,连跳几章觉得就是那么回事了,突然到了一章就看不明白了——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理解信号与系统这门课处理问题的方式。
( K# w3 k6 r% i2 X2 |$ E/ O$ O8 @0 M4 a: g) o& H* [4 V2 S
反而那些学的比你慢的同学,从开始就在适应这本书的思路,不断地接受和适应那些他们觉得反直觉的东西,而你实际上并没有开始这个适应思路的过程,只是在用旧思路解决问题,当旧思路山穷水尽的时候,你就很难深入下去了。
  ~8 @2 P- e. ~/ o/ ~
: V# r, V- t( h' i" Z% G2 m9 _其实编程也是类似的,讲不同编程语言的书,前面近一半的内容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充足的练习、深入的了解,只是把新的编程语言当成你学过的一门编程语言的关键词替换的话,到你面临这个编程语言特色的东西的时候,就无从下手了。
; @. j6 A+ j! z% }) n, U7 h8 H
3 j1 N3 W, R3 }# P不仅是数学、编程这样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联系比较明显的东西,即使是很多看似完全陌生的东西,人往往也会不自觉地借助于已有经验去接受理解,但是过分迁就旧习惯对深入学习必然是不利的。
& G. C  U& Z; f) N; N+ ^9 i/ H7 N
' p0 ]' G- D( c其实我们都善于发现新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点,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上的经验辅助我们学习和认识新事物,以至于我们并没有静下心来学习新事物的独有的特性。而学习本来就应该经历共性——特性——再回到共性——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有何不可有w | 2021-10-12 22: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多数人其实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因为人类的学习曲线长这样:
4 p) x" [  Y1 J: q( G2 _( S2 W5 L( J( J; M) ?

) Y9 L# S1 W, ~4 S; F* m0 k 为什么有人在学习初段效率惊人,而在过了入门阶段之后兴趣与学习能力都迅速下降?-1.jpg ( q" A( [3 f' ^; P8 K3 ?& k8 ^
* G! z# i. r# F6 H
1、先说兴趣部分
! P$ K5 c7 a) E. v
+ w4 x3 T1 e% ~/ R人脑中有个部位叫杏仁核,一碰到兴奋的事情,就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化合物,划重点,多巴胺奖赏是兴趣产生的重要前提。
0 R6 ]" e' x0 X5 X7 G" ?/ A7 p3 F( a, q# W/ k
但是随着接触次数增多,多巴胺的分泌水平会迅速下降(杏仁核也有喜新厌旧的特性),所以同样的刺激,你却体验不到之前同等的兴奋感觉了,自然也就觉得没啥兴趣可说。  h1 Q2 m6 g5 z2 F: Z
- H  V( j8 ]  W4 E% p! y/ T
2、学习能力也是和兴趣挂钩的0 R& \$ @* \( @, O/ ^0 u
+ G+ Z9 C- p. {7 |2 \4 ?9 j
人类最大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刺激和兴趣,当动力大的时候,学习能力其实也是最强的。
7 X' Y+ w. C* z0 [
% K: e% h" i7 J+ R' T. Y学习有两个阶段:信息的接收和应用。接收了新的知识,你很开心;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上了,你也开心。
: |: }) u$ V6 _, ]( e* E8 y
/ L7 m+ U* S; u7 J) [) `* y/ v但是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明显大于知识应用的速度,而人们还是习惯于追求快速的刺激,所以我们在学习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追求片面的概念,而无法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的下一个应用阶段愈加艰难,尤其是过了入门阶段后的综合应用阶段。
7 h! `" d7 z! g, C" S& \! ?0 ~! m6 O
既然兴趣如何重要,如何维持长期学习兴趣呢?
2 B: G& ^" |3 w
1 |& X) C# Z) [9 O. v. B. S两个通用的办法:
4 Y2 h  V0 }" {* ]/ ~
  c/ f- f5 P: e0 {( F% {; e一、持续的速赢驱动( d) S  H1 F) V4 S5 ^0 S: j: \7 p" z

5 L5 [3 ?/ _4 s5 Z& Q兴趣被激发后,如果接连碰到挫折,则会迅速消亡,这是负向激励;而如果每周甚至每天都能有成就感,那兴趣就会被持续加强,这是正向激励。' f" `7 T' F+ J  T; D9 Q, b
因此,针对中长期的学习内容,我们要设计好速赢(Quick Win)点,即将长期的、有挑战的目标拆分为每周的、稍微跳一跳能达到的目标。
% x, X+ u: M) U0 s6 _3 h. D  r( w6 c. N: M" ^
二、树立远大的志趣
! ~$ t& W9 U% f8 ]% P6 B1 K) {. g9 F$ u% _' V5 ]" d' i
兴趣对学习的驱动可以分为3个层次:有趣、乐趣和志趣。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属于有趣,来得快也消得快;对某类事物或活动的爱好属于乐趣,有一定的专一性和坚持性,但以上两种都无法保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如果能与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相结合,兴趣就成为了志趣,志趣是学习兴趣的归宿,志趣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事业的基础。8 b% x* s2 J# C  v! |
比如以成为一名优秀外交家为目标,与通过六级考试为目标相比,同样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一定是前者更能够坚持、也更能够学得深入。) R' N6 [, `: q
  o! u1 ^/ C3 r, I+ @# V4 w) \
许多教育专家建议,应该让小孩们练习一项爱好并争取达到专业水平,并不是为了未来让他们未来去干这个,而是让他们知道专业和业余的差别,等将来他们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知道干到什么水平才算入门、什么才算顶尖。如果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专业的水平,可能这辈子在任何领域都是一个“爱好者”的角色。6 d5 o1 ]% v' Z2 B, A
. E. C# C5 E4 v, [, l
关于高效学习的还可参考:1 b1 y5 R7 [( t/ h: C/ ?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
' }$ b+ @+ g  _7 v! o* L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 Z6 E# S  T9 u1 P4 P% Y4 C
- Q$ |3 L1 t- D. S
-------& X) N' J8 m% G9 }' A& h
结尾两件事:9 j6 H1 y/ ?2 Y  v+ y

' M) f! Q8 \+ f8 h6 i1、我们有一个职场思维、职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社群,如果你有问题的话可以群内提问或者私聊我。/ e, O& X6 E8 K  p" ^. y

4 |  L# Y# J! x* J群是免费的,但是谢绝广告和水聊。这个是企业微信号,添加起来会复杂些,你如果能够添加成功的话,就说明很棒哦。微信号15012848645,添加方式可以参考下面的截图
* o6 Y2 B; ?! J& Q4 e5 N(因为个人微信号有被添加人数的限制,前段时间有不少想进群的朋友都没有添加上,所以就换成了企业号)0 i0 s9 ~, k4 J" I% f* F* L

' _$ s- s' [' {& n. d/ L 为什么有人在学习初段效率惊人,而在过了入门阶段之后兴趣与学习能力都迅速下降?-2.jpg
4 J0 I2 f% D  }9 d! y/ ~$ H" C2、五年前出版的《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第二版也刚刚上市了,正是由于大家对第一版的认可才有了新一版的出版,在此一并谢过大家
  O* W9 m  y5 \4 D; G# {新书在当当现在恰好有5折的优惠,也欢迎有提升思维能力需要的朋友翻阅、指导:
1 i2 O* I- Y; S# N  m.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第2版)》(王世民)【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
阿崔崔惠rh | 2021-10-13 06: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个人充当教练吧。最好是找个能力在你之上且有指导别人经验的 mentor,因为他能够看到很多你看不到的问题并且引导你绕过去。否则的话找个 peer 也行,有些事情在 peer pressure 下明明你不是特别喜欢做的也会去完成。4 d& Q( ]  W9 X* s+ ~7 g
在 Situational Leadership 的概念里面,我们可以把人学习新技能的过程划分为 4 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热情和能力不一样:$ ~! E4 ~/ H: D* Q: B* M
D1——热情:高;能力:低。这是你完全还不会骑自行车的阶段,看着别人骑自行车觉得很酷,自己下决心一定要学会。
& M( Z2 }. M* k; _/ JD2——热情:低;能力:低。这是你刚刚开始学骑自行车的阶段,因为总是摔所以你已经想要放弃了。有很多人在学习新技能时到这个阶段就放弃了,因为能力还不足以把事情做成但是热情又被磨灭了。
9 f# _+ }. w+ s% G$ R9 KD3——热情:低;能力:高。这是你学会骑自行车后天天骑车上学的阶段,你不觉得这是一件你很享受的事情,但是你能够应付得过来。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技能都会停滞在这一个阶段,因为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技能确实不会达到全球领先的地位。
( E& S7 P. d# L% Q4 vD4——热情:高;能力:高。这是职业自行车选手所处的阶段,他们的能力超越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并且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激情。5 A4 F- d7 b7 r2 O, G' b/ t  e
如果没有 mentor 的话,很多人在学习新技能时到 D2 或 D3 阶段就停滞了,因为没有激情学下去。这时候 mentor 的作用是准确识别你所处于的阶段,然后给予对应的引导。从 mentor 的角度来说,也有对应 4 个阶段不一样的引导方式:2 O% j4 F! m! B
S1——需要手把手地教你技能,但不需要浪费太多精力鼓励你,因为你热情高涨。4 ^9 s- A; o; m0 c  k2 H: n; S
S2——手把手教学可以过度到示范教学,甚至可以把示范的工作交给其它该项技能已经处于 D3 或 D4 的人来做,但需要给予大量的鼓励。
1 H- h- g: i8 j; JS3——鼓励你让你看到 D4 的愿景,针对你欠缺的地方来教你。
4 e$ O" A  U! ]8 J  ?S4——给你新的挑战,你自己就会迎难而上。! R  G4 n3 m5 q) r& g
所以如果你学习新技能时经常在 D2 或 D3 阶段就放弃的话,你需要有 mentor 来针对你作出 S2 或 S3 方式的指导。+ b+ i: ?7 @% S: p" N9 M' a
那为什么有专业指导经验的 mentor 会更好呢?因为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天生只擅长 S1 到 S4 中的一种方式,然后他们会滥用那种方式。例如说我天生就倾向于以 S4 的方式来指导别人,我会告诉别人「你看你已经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了,但还有几个更加深入的问题,看看你能不能解决吧,需要帮助的话可以来找我」,但这种做法对 D2 来说就不是很有效,因为人家根本不想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当然我在接受过 Situational Leadership 的培训后,会更加有意识地去识别别人所处的阶段,然后调节我指导的方式。). J" s1 Q! z$ m4 _% L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东西学下去了,就花钱请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吧。记住钱不要乱花,你不是需要一个把书本知识传达给你的人,你需要一个人能够正确识别你欠缺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作出引导。
pw366355 | 2021-10-13 11: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学日语的时候觉得入门很容易,到了快一级时进入了平台期,考试也好实用也好,提高的速度都很慢。! |( t8 p3 b* W! g
    这时遇到了一个在中国做口语老师的日本人,聊了这个情况之后,她想了想说,“这就好比雕刻,没多少功夫大家就能看出来你是在刻一个女子还是小动物,轮廓很快就出来了。可是这个女子的表情是怎样的,是喜悦还是悲伤?她有多大年岁经历过什么?这些都需要慢慢雕刻细细打磨。你想传达给别人的都在这些细节里,你和别人作品的差别也体现在这一点一点的打磨中。”
刘文华贸 | 2021-10-13 1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名说的很好了,我来说个反例。# {# c" Z! Q% X7 u$ e
3 t/ Z$ X* A7 M
我入门比较慢,经常同学题都做的风生水起了,我还在神游太虚。刚开始以为只是不认真罢了,后来发现真的是学的慢,同学们都在若有所思的点头微笑,我坐在那里不知所谓,老师讲的东西好像没有办法直接进到脑子里。平时的作业考试也是乱七八糟。* S2 Y3 B4 [, x5 d  l5 X6 Z

9 Q: u/ V1 L3 S, Y到了中后期,我就会突然理解了,发现可以一边抄作业,一边给同学纠错了,可以给他们讲题了。最后的大考成绩也会比较好。% }* X% a. A( Z* ^1 b& u
! R8 }; u1 E& Z; P
我曾认真的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这里说一下,可能对题主也有启发。$ Y5 \( F4 y- t& B

+ h2 c" J4 b& i$ R" P我是一个很难被说服的人,对待任何一个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学科,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非要这样?为什么不可以是别的方法?可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吗?为什么需要一个新的学科?它有必要存在吗?# n) y  `  {% {0 Z) }; G' t

( p' I' D- h  f3 A对其合理性的怀疑,贯穿在我学习的过程中。
$ R: o6 o- k0 Q2 V. I% a
- s# ]* \6 c! b而乘法可以转成加法,分数可以变成小数。很多学科开始阶段的问题,都可以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段时间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我看不到新学科存在的意义。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就逐渐发现其不可替代性,发现其方法的合理性,体会到她的美感。在一声后知后觉的“原来如此”之后,学习就变得如丝般顺滑了。7 \+ R9 ]3 W. k- F1 d" b% w: k4 w
2 a/ [" R0 ^3 Q
对我来说,学习是一个被说服的过程。
6 D) t; f3 i2 k( `3 u/ B' y8 X$ V8 U( J& O6 C# o$ Z; Z
题主可以试一下,不要那么容易的接受新的方法,尝试怀疑一下,比较一下,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其本质是什么,背后的思想是什么,可能就会学的又快又好了。
爱肥啊墩 | 2021-10-14 01: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幂律分布无处不在:
* _; W: S/ y7 I& [( R- t! E3 U, U! d9 U. D4 m
人类语言中单词频率的分布9 l' V7 P- v! b( Z9 _, X" @

0 @( E3 y/ Y' C! u# O0 q大多数国家姓氏的分布# F# V+ Q( d$ @: I7 J( T# Z
! k# f: K% {* c# E5 W/ M% l
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的分布4 j  y0 F  D1 Q& m1 O3 @

8 e. v* S' E1 _6 E4 c网页被点击次数的分布) Y1 Z4 P* N% Z& O% N% N- m: D

: D$ g- ~7 j  r* V6 v书籍及唱片的销售册数/张数的分布
$ ?$ t- p& u9 U1 C" G/ H- _6 G' v5 w7 ~7 X
一个学科中知识点的分布:20%的时间可以掌握80%的内容,但要知道余下的20%,可能需要耗费80%的时间' x5 m: r" f) f4 ~4 D6 `4 ~# w  F+ J

1 E# m) Q+ Z) _+ R& b 为什么有人在学习初段效率惊人,而在过了入门阶段之后兴趣与学习能力都迅速下降?-1.jpg
吊不吊灬看灬p | 2021-10-14 04: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1日更新:
& ^+ M  |6 O( ?/ W8 ^  e/ c+ w8 k& U! n: ?5 ~- t, U
以下说的并非我自己得出的理论,而是乔治·伦纳德(George Leonard)在1992年出版的畅销书《Mastery》中提到的理论,本书讲到“追求卓越”是一个过程、旅程,而非结果。
' i) c) ~( o  k3 W, `( p- R! X8 @+ e3 l9 z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三种类型的人,第一种便是下面回答中的浅尝辄止者(Dabbler),其他两种分别是偏执狂(Obsessive)、黑客(Hacker),这三种类型的人均无法达到“卓越”。其他两种类型在本回答下不具体介绍,如果需要可以阅读此书。) B& P% n  T4 @( {. f

8 P( K, v- a7 m6 C( m这本书适合这样的人:+ a5 ^+ ?9 M/ s: F5 V
    想在专业上更精进 ) g! U& |4 R) F1 C
    想成为别人眼中难以企及的天才
    ) `/ P; a9 ]7 a; A不想安于现状
    , [- K3 |$ y# z# f+ o对自己的浅尝辄止感到悔恨
    9 ]  H& i. t* a* V$ I+ q
" z- l  k+ H3 B, |3 j+ b" W, D7 E
如果你阅读了此书或这个回答,希望不要做那个“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正如作者所说:
+ q/ [: J" `) b0 C( u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事”上,而是把自己做的事情当做吃饭睡觉一样理所当然,那么这件事很快就会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简单。
! ]9 G, L! G4 g( m7 L# T

% y$ @1 W4 e* b. C8 c3 t# N+ T! V--------------------原回答分割线--------------------% {+ C* @! E9 l- c' j) A
; H/ @1 H1 R  i' l: _
回答是:你是浅尝辄止型的人。; o- n7 K' u) s' C+ c( Y2 k
这类型的人,很常见。
( w, |8 g, C/ @- j! L1 K  k' d, T/ o% m: Z/ s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10000小时理论,是指一个人经过10000小时的锤炼,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 z9 z7 c8 a! `2 t如果我们把这10000小时比作一趟旅程:
- R" R- a' p7 E/ P# }6 w; O8 T, l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看到一个人篮球打得很好,受到了很多关注,所以你也决定学习篮球,就开始了一趟旅程。' K4 U, Y, y2 Q1 f
在教练的指导下,你开始了一些基础练习,脚步移动、原地运球、简单的传接球等等,一段时间之后,你渐渐失去耐性,因为你在训练中感觉不到丝毫成功或者进步的喜悦。你喜欢做的是模仿一些花哨的动作,或者去球场上击败对手。8 q& @* {2 m% {* Y0 g
你直接上场比赛了,发现自己打得和那个人差远了,挫败感变得强烈,你心里说“我没有打球的天赋(我没必要打得好/我去学踢足球吧)“,所以你终止了这趟旅程。
) A" O- ]- t( B& s9 s: b
在这趟旅程中,经历挫折与失败的过程,我们称为平台期。你是一个关注结果的人,所以对你来说,平台期简直就像炼狱一般,它让你感觉到了受挫,并且你的动机也随之逐渐消失。这也是你为什么荒废了那么多学过的东西。
: \" p% M0 Q! l. b$ |7 x平台期是图片上展示的,每经历一个突破,都会进入一个漫长的平台期
' j7 }: i! O3 d
# H' q; w2 A( N+ E! [5 b6 c8 N# z1 m 为什么有人在学习初段效率惊人,而在过了入门阶段之后兴趣与学习能力都迅速下降?-1.jpg
& ~, D+ T: l/ V7 t$ q
8 Z! D0 P, a4 {& z" o1 T2 y而你的浅尝辄止,就是遇到平台期就草草放弃了。每看到别人的优秀,发现一个新领域,阅读一篇知乎文章,都兴奋不已,以为自己投入精力也可如此,但从来没有认真坚持做过。你不能接受平台期,一遇到平台期你的激情就消失殆尽,于是开始寻找新的兴趣来重新点燃你的激情。. j0 Y0 l! J5 r' S2 g3 B9 d

5 d+ L2 x8 Q5 p$ F- {2 e6 ~& } 为什么有人在学习初段效率惊人,而在过了入门阶段之后兴趣与学习能力都迅速下降?-2.jpg " m- L5 ~8 U8 y% H2 f
0 u2 ]+ A$ o4 \2 v( U' b
那么如何度过这个该死的平台期呢?# }! D- A) U2 o8 g% b% k& d: X
回想刚才学习篮球的旅程:在你想要跳过基础练习,进入实战的时候,有人提醒你说你属于那种太过于关注结果的人,这使你自己觉得在每天的锻炼中好像没有取得丝毫进步。你要做的仅仅是坚持下去,并且尽量在做每一个动作的时候保持规范。  P: I/ B$ n8 w# a! G  B
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1 X; c- q& `; ?, c( v- D* b. H
也许在几周之后,事情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你觉得原本几个不同的部分好像结合在了一起,你不用再去考虑动作的细节就能够自动完成一些动作,一些原本觉得刻意的动作也变得自然了。度过了初学后的平台期。
7 f( A( E4 `# I* |
/ U5 k* V7 ?+ S2 D! N+ ?9 r所以,在平台期的时候,你只需告诉自己:要继续学习,就够了。
. a: L$ S+ A) u& |" M
    认识并习惯平台期。0 t3 S6 K1 U! R, e9 |
    最好有人指导或一起进步。4 _: D+ ^0 f' W
    在平台期时,不过分关注结果,保持学习的动机。; {+ s1 Z$ K/ o. r3 z4 ^
    控制兴趣的数量,不轻易转移自己的热情。' j2 F% F. E% i! j0 Y" Y% j4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6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