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9 \6 q6 w4 \0 V r0 t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碰巧我也研究过,在这里总结一下吧。: `; A* p0 G4 A' w, n8 a
' F9 o3 e/ n) A' h. M4 z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修正旧联系、建立新联系的过程。每个人的思维,可以看作一张由许许多多个「节点」通过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的网络。这些「节点」,就是一个个「观念」。而学习,就是在这张固有的网络之间,插入新的节点,并重建与这个节点的连接。亦即改变固有的思考模式的过程。
+ z. C3 g/ d, z) f8 N1 i# `2 `% |% U, `0 [4 _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所以学习无论对于谁,都是一件难事。那么,推动我们去改变固有的思考模式的动力,是什么呢?
7 P0 Z- @- e: `, X2 R5 U是反馈。; Z4 p$ x+ @: |4 w& l
/ I1 A E+ g. _* s反馈,就是由你的行为产生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你身上的结果。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每一种反馈又可分成即时反馈和预期反馈。正反馈促进我们去做某些行为,负反馈促进我们停止某些行为。
. ^; R" [! e. A9 l- j5 b
' a/ V% `; o! g, L1 h7 K7 R例如,按照六线谱练习几分钟指法,就能弹出一首简单的伴奏,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即时反馈」。它会给予你成就感,鼓励你继续练习下去。' t: U! @( m4 y7 g& `5 k
例如,背英语单词的时候,每背一个单词,就想象自己离托福110又近了一步,离自己出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就是「预期反馈」。, T0 s* B3 i! \, d G
又例如,你15岁才开始学围棋,然后得知别人学棋都比你早了10年,你这辈子都下不出什么成绩了,就会萌生悲观和放弃的心理。这就是「负反馈」。负反馈的意义,是警示我们远离不利于生存的事物,包括将精力耗费在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事物上。7 [2 B* a0 i) s
1 Y5 F: l# m( z$ f# M- f
为什么我们能够学得进去一样东西?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地受到「即时正反馈」和「预期正反馈」的鼓励。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解出一道难题,便会非常兴奋,对他来说,这就是正反馈。而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东西,感到又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满足优越感,这也是一种正反馈。正是这种反馈,抵消了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枯燥。9 _( W: p q& G5 R9 V
7 }1 P) r0 b+ G6 u, s% O7 [
学东西比较快的人,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速度通常比较出众,将知识转化为联系和应用的速度较快,因此,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概念,并应用这个概念去解决固有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正反馈」。对他们来说,这种过程是新奇、有趣、充满刺激的,他们陶醉于这种新事物对大脑不断的刺激中。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表示出来的是浓厚的兴趣和极快的学习速度。
5 ^7 }, B* r+ b7 `4 K0 N
/ k. A: z7 t' X% G0 S2 l+ [1 W但是,这样的模式,也容易产生这些问题:
( a% n7 b7 v9 l4 g( a% ]9 X+ G( L* Z
# p, \3 c3 U. _追求不间断的刺激流,而忽视了对概念的深入掌握。
$ R9 t3 Z R# M& D3 @1 }结果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但能深刻记住的和沉淀下来的却不多。也就是过于重视速度而忽视了质量。重视刺激甚于知识本身,舍本逐末,似是而非。9 J. x, ?) H% F
他们可能会沉溺于「原来是这样!」的刺激中,满足于这种感觉,而事实上他们的理解可能是似是而非的,甚至纯属曲解,但由于他们足够聪明,能在比较低的层面上自洽解释,因此自以为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2 g# t, W& u% e/ S也就是说,他们并非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得快感。! [# C' o; y( B N0 Z
积累不够扎实。) R. @! r% x# y
相比起新事物的刺激,复习、背诵、记忆显得更枯燥无味,所以,他们更喜欢学习新东西,而忽视了将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导致积累不够扎实。
' _2 _' p% M" i- b3 M8 {" f4 E4 c1 u3 A& \9 b+ X# _* \) N$ g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领域,入门往往都是比较快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前面学到的东西,会成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这时,不但要求你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也要求你能够将已经学到的东西「内化」,让它们彻底为你所用,才能进一步学习。而一开始学习较快的人,他们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将知识「内化」的能力。; |- ]; D. W; ~; F
h# ]2 N8 S9 }: I而当他们遇上障碍时,因为前期的学习过程相当顺利,「刺激流」一直不断,因此,对比之下,他们更容易放弃。, D: L7 O8 S% c, R. f
. r2 R2 Y9 F9 h) L& f9 y9 \6 e举个例子:学习好比走迷宫。聪明的人,也许用不了一分钟就能解开这一层的谜题,找到出口,前往下一层。但也许这一层某处隐藏着一个重要道具,过了十层之后,需要使用这个道具了,他们就傻眼了。回去找吧,又不知道在哪一层,而且面对着已经走过的迷宫,实在不想重新遍历一次。再加上又没有攻略帮忙,很多人也许就选择放弃了。而一开始就仔仔细细将迷宫每一层都走遍的人,花的时间更多,入门更慢,但每一层都走得踏踏实实,就不容易有这样的遗漏。
7 V, P! N3 U1 `% @) M, A
& H' [5 Z9 G: L% x0 r(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Q& x( {) E3 }- K9 n
8 f7 M1 w5 _" o8 ^% G+ V9 r" A+ ~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7 L A+ M6 x6 ^8 c
全才固然是好的,但懂得很多又有专长,是最理想的状态。前面已经说过,浅尝辄止的人,多半并不是真的热爱这个领域,只是对其有基本的兴趣而已,因此一旦「刺激流」停止,便很容易放弃。所以,找到你真正热爱、愿意钻研的内容,让每一步都成为你的「预期反馈」,让自己拒绝刺激的诱惑,抱着真心想了解这个领域的心态,去学习,去钻研,才有可能走下去。
|9 z1 d# J0 _* W7 p
8 s6 g' c% H+ a: }; H每走一步,时时反省、检视自己,将知识体系化。 o- J/ m$ n6 Q6 a& o( \+ e4 t
主要有这么三步:
9 { y6 R, [/ m5 a" y) D: Z& ^6 J1)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将它解释给别人听,或者跟自己对话。
0 E1 j1 x2 a- H) \/ ?你理解一个概念时,可能只是理解一个侧面,而当你试图解释一个概念时,你会动用到它在你脑海中的一切「联系」。这样一来,你是否掌握到它足够的特点,是否存在似是而非的情况,是否对它的前因后果、逻辑关联都一清二楚,就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的一切障碍,都要立刻弄明白,因为这些就是你在正常学习中忽略了的东西。; q* s7 z. `" Z+ f1 d1 \- |, d
2)做笔记,画图,理清逻辑,建立联系。) ~2 } ]" L: {: X) y1 V( R* H2 p, `
这里介绍一个我原创的INK笔记法。
% ^- J6 {3 E- {; G' l详见:如何构建你的笔记系统? - Lachel 的回答$ W, H) p* a& J- Z
3)将这个知识点纳入你的知识体系。$ N0 K5 [1 Y8 X2 r, y5 W& a
详见: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4 K0 O0 \. [3 [
3 h5 O' {$ q9 G) H3 b7 Q! {多与人交流,多应用,多触类旁通。 ~% ] O7 _/ \) ?4 F) H& j% V3 m
多交流,交换想法,一来加深理解,二来也可以通过交流的快感建立你的「反馈」。
3 }7 l/ A4 P6 _$ e* }4 l多应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为学到的东西写一篇文章,试着去解释日常生活的问题,都是建立反馈、自我检查的良好方式。: J& x d$ K2 X9 R4 S6 \
多触类旁通,学习的本质是联系,不要埋头于一个领域,多去接触其他相关领域的东西,会开阔你的思路,了解更多不同角度,从而更好地加深理解。
( w' K4 S# w# o6 p$ |8 J3 K1 {. u
- N- o5 B9 _3 }. U0 q9 b保持好心态,不要过分注重结果。* B+ p" Z2 k0 }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过分注重眼前的收益。
. g. ]6 P7 T1 f5 j
/ H' A3 G% ?1 @2 [3 a
I* G( t7 d! J: r* O3 Y" Y3 U. E希望对你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