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普一定要严谨吗?
8 E5 ~* k% G1 c. x讲一个美国的科学活动吧: F- G( @" {* t" N
如果你在pinterest上搜索 constellation for kids的话,可以找到下面的活动
3 I- T9 [% B3 c3 e) r: E8 E5 J0 Y9 ^( @& K. x( }% G
. D! x: G# K# I, I& u- {4 V
) L4 ^# C3 P ]6 o' z
链接在这里Constellation Activities - Star Gazing Craft & Free Printables
) |2 s$ R' z6 b再贴一个
& ^4 G; ]7 Q/ E3 w& D T5 v9 o g- V
. Q3 o, ?& ]3 T7 ^
0 A. O2 {+ b* r1 C* {
链接
2 r8 M% k$ y0 ~* }Astronomy for Kids: Make Constellations Using DIY Magnetic LED Lights - Buggy and Buddy
& @/ m% b/ T7 x 但是,如果说我们讲星座的概念,上面的活动其实都不是正确的。/ Z5 K1 h6 |; m0 g% f
因为星座指的是:恒星的距离是不同的,在地球上的人们看来,恒星好像是处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了一定的图案,人们称之为星座。
9 F* L( o, t1 Z* P" ^2 L( p3 ]* j$ ]: D& R$ n x- X

: F1 p& P1 K& x2 g7 e! ~2 e! u$ \
7 m" s) D& }5 T(http://images.slideplayer.com/13/3853129/slides/slide_8.jpg)
" B& F/ Z$ @1 T$ A1 f. K 前面的这2个活动,哪个完整的诠释了星座的概念呢?严格的说,最后一个活动尤其是错误的,因为它给到学生的印象是:恒星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 O: O8 |7 _( _. z7 K
但是这2个活动都有一个优点:好玩!而且,如果阐释了星座的概念的本质:星座其实是一种人类的错觉,这些活动都毫不例外的让孩子体验到了这一点。
: J& |( s2 n" `; s1 c8 V! H" Q 从传播的意义上来讲,这种科普难道它没有它的价值吗?9 F0 h7 ^6 L0 n; S' f% Y' K0 E' g
(二)既然问了,就说说国外的科普情况
. |& l, ~7 @3 M6 ]: g% o我把我看到的国外的科普,总结成三个领域内的科普. J3 f* h6 l* x" d% Q) M+ R
(下面有好多词是我自己的总结,也许不太准确)
) V3 r2 U4 p3 A |1 V. E9 T. v9 [1.业余化的科普
3 r$ w* a4 }- S$ L, q上文就是我说的第一种科普的状态:业余化的科普
! b6 I3 b) ^3 _2 ?# s3 K5 O( M我对业余化的科普的定义是:: y) _; L7 J# E0 z# m9 ^
: ?4 D# q# h3 w9 G7 ]% _科学知识本身并不严谨,但是直击关键.$ w0 P* R$ T5 P3 g* |) e6 v* ]
有很多的活动,可以在玩中体会到一些抽象的概念.
! X* V# k' f. t M; j再贴个星座的例子8 P; _: I& w" D* @* ^ F) |) k
B" \/ ], x* Z' S$ J4 ~

$ n ~ d5 h# F3 R
0 b6 x" J4 \/ `+ c使用的是卷纸的纸筒" H+ k, n$ P! |! ?5 C
(链接http://playgroundparkbench.com/printable-constellation-cards/)
+ G' T' h1 g8 p V5 r其实做这种科普的主力,是国外的各种科学传播机构,比如 @talich 回答中,提到的NASA
! H/ Q4 @6 }2 B% r2 z) F, L9 C(我觉得,NASA的科普其实是相当程度上“业余化”了的。)
/ [4 W. g1 \) h例如NASA下JPL的这个活动。研究彗星的组成
$ {6 T X; {1 n: i/ N6 }5 S$ `$ `3 E/ ]
8 o; m* S) b! [ h
1 j* ]1 v) w1 Z9 m1 t
http://www.jpl.nasa.gov/edu/teach/activity/comet-on-a-stick/! x' g/ o9 x) D
- {! ~& h% l. f: B$ `. y - D6 e% p: x; E6 m; h1 k. |
5 o* q6 _2 q0 E. T: a用各种材料来模拟彗星表面的喷发地
' R* D+ S. { Q* t! w. K( Q( T* C, z0 E2 C) Y

+ j% C& z* H7 ]/ S$ n# s0 i9 M) f" K3 b/ q9 b( D* S
由于喷发物是各个方向的,因此用毛根代表各个方向的喷发物* E8 ^% e7 L) L: O$ u
z+ [. q5 e+ H2 t- E' c/ Q
- l0 ]2 I& O1 J
4 x3 \4 ]% X4 p, m
- U e v& u0 z5 j/ e8 C! @就科普的目的来说,科学已经是其次,这活动对孩子来说,是相当的好玩了) g! {# q7 i, O+ v+ _- ?
类似的还有史密松学会的做的这个STEM30项目,关于莱特兄弟和第一次的飞行" [4 c4 z$ l. B8 c6 t" \& {% l* u( 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y09sH1UoA&t=474s
& g' W u) W/ y2 L5 ^) T8 }7 a- W2 M$ W! F
2.俱乐部型的科普
/ q o' s& m' c' H2 r 除了业余化的科普之外,其实还有另一种形态的科普,那就是俱乐部型的科普8 g3 O5 P: d7 n' H+ u
俱乐部,顾名思义,是有兴趣的人看的,作为专业太简单,作为爱好则正好。/ p9 R( U6 q" F, x, S
个人认为,我们其实见到的,国内大部分的科普,其实是属于"俱乐部式"的科普的。
% T0 r, e9 Z% N6 i* `& r 这种科普的特点是' s; F1 [5 F6 o3 {8 b# Y. D3 l
0 y$ p, J! F5 U& C$ z0 f给需要了解科学进展的大众,进行科学传播(有需要的很重要!)
' Y% H9 {. V) E 更加专业的知识,而且有更多的知识细节,生动倒是其次
; r C: V+ M% j 属于某个圈子里的常识和好玩的地方$ ~7 `8 F3 H. d; n8 _
从入门到高级均有指导3 I, \8 X) G1 F+ `
+ q: k7 \$ D8 \/ R! Y% Z/ R例如科学美国人
) j, k) q( Q# D' X2 f3 I4 t9 h; A; ~, \; y- ]8 n6 C

8 E- P" Q( U. S* a9 f0 n c; R% l
( @) O0 ~4 l7 L3 ]还有sky&telescope《太空和望远镜》杂志,著名的业余天文杂志
) `! C y6 o, [4 j' l 比如S&T主页上/ v3 l* M, T5 |5 G
有对于初学者的指导
6 e; J& n6 V1 V6 t6 N6 q3 w% j% p7 l* u7 x; L

4 w% u6 m! A9 n Z3 U0 I. W2 w' _9 @. h: x, h
Astronomy for Beginners | Night Sky Facts, FAQs, & Resources3 a( T! h g% C$ }. G
对天象的预报" v6 N' M2 z4 Z# E @$ L$ s2 P
0 Q' r/ d' k7 ]" L# B $ ], W) m0 ]: g( V* A
8 F/ {. j1 n# ~5 G% S
对深空天体、彗星的观测和指导
1 l! B: L7 k- N$ `7 n l% _8 Q; m. U2 P6 w9 o: N
4 T. U$ u$ J* D
Celestial Objects to Observe - Sky & Telescope
$ j0 `% Z0 X% y
8 E( U1 f, S7 s, S! O t( f 我想我们对“俱乐部式的科普”有两种误解
) q6 N+ I- b2 z8 ~0 T/ k 第一,我们以为把这些新的知识,必要的知识,必要的科学素养介绍给大众,这就是科普的全部了。但是忽略了一个前提:这是那些有需要的人才会去看的。如果没有需要呢?
\& E X' R _: G 第二,是对于传播的内容。这些东西,坦率地说,属于小圈子中的知识,对于大众而言,并不是那么有趣和重要,这还是由前面所说的原因所决定的,有兴趣才会看。
$ L' @! U$ d: v 这里,我特别尊重那些想要改变我们国家科学素养的人们,不过这的确是一个事实。我们传播的东西,的确是“科”的,但是并不是那么的“普”。我们的愿望很美好,但是内容出了问题。7 w! z0 e8 d; Y C8 k
其实大家更适合的还是"业余式"的科普.大家关心的,还是更有趣的东西的.& x( ]- E+ I" u5 y
7 a6 I, x7 i( @- C4 C) g% U8 P
- E( \/ v# ^/ t$ [
其实真正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科学素养的,是下面的这种方式:
4 C: p, o) }; z8 \- S( ?3.第三种科普的方式,是学校的科普
- Y! I/ f: j0 Z 这其实是他们的科学课.而科学课应该有的是
/ E) g7 X. f* S6 k4 j R* E7 o科学的严谨性
" F) C5 y# p* W3 T 科学方法的训练
, @! b5 q+ [6 f3 Y( e5 `: M 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循序渐进- s' e% E+ r% r7 T* e. z$ a% b- }
: h" w! Y6 z% J 什么是科学课的方式,请参看这个:1 ^5 R+ K6 q) ~/ Y# x
我国现在的天文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对这方面的研究多吗? - 谢寅的回答 - 知乎3 ~- K9 X, A8 a6 I$ M& ^
但是我们的科学课呢,又有多少是这样的?
8 G. L3 f9 t1 m2 w5 R# S& F' C# u 有一个回答特别让我哭笑不得0 N0 ?0 Y. g% \% H6 d$ @$ D
天文课作为基础科学之一为什么一直没有在小学或者初中单独开设?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 H/ n$ b% z4 |. ^. G& Y2 A" j$ e. H7 U9 t
(三)
. l( K# H1 I* a" m$ d 为什么我们的科普进行的为什么艰难?" s, T% G u' B* E6 K. k: K9 c3 P
我觉得问题的根本就在于, - ^+ W" i0 T3 v3 L2 l
科普没有明确的分工,独立的地位。# Q0 l1 `/ j, Q2 C( F6 h% n; L0 m# e
因为我们没有独立的科学传播机构,因此科学大众化的工作就落在了,科研机构、学校、博物馆、杂志社、科学传播公司、和业余组织上
% @' W6 j/ B. {8 |7 V) ~( X4 A5 e 而我们又没有他们这样明确的分工。
# o/ A( ?8 _& X4 }" t6 u2 J: i 因此,本该在不同的领域里进行的科学传播就变成了,大家都想抢到一个自己说话的位置。* g2 E! t N$ q9 n, Q& E4 E
这就会"鸡同鸭讲".占星学和星座的互相撕逼或许就在于此.
5 ?+ D; a; E$ F8 H! e5 M4 X Y+ g1 Y# X$ ] 为什么不能人们关心星座就是为了了解一下自己的命运,同别人交往?
/ c& u5 J; q. K/ w2 u' P 为了泡妞来了解星座又有什么不可以?( j: T! N8 t! L
难道一个人关心星座运势的同时,又了解天文学知识就不行吗* i& G6 u# J5 G& g
因此,学校的科学课,就没有了自己的目标,被其他的内容所挤占
! E: G( ]4 [& A" t# U% c4 b9 f# i 学校本来是应该保证科学的严谨和方法的训练的,但是,我们却把本该认真上的科学课,上成了“业余型科普”和“俱乐部型科普”的水平。* N6 o+ J |$ B6 o6 k
这是我的工作领域,当然有很多的吐槽
; e1 \% t( T a0 l/ R% g1 @2 z天文课作为基础科学之一为什么一直没有在小学或者初中单独开设? - 谢寅的回答 - 知乎
/ @- \2 D- |9 c1 ?& t9 N" N
, E0 H# }0 ?4 P' r 总的说,我觉得科普担负的担子太重了。我知道科学如果能保持严谨和生动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也非常难的,为什么不能放下负担,做一些好玩而又不难么严谨的业余型工作?我知道有些时候,科普需要科学性,但是我觉得因为生动而放弃一些严谨,对于此时国内的科普来说,也许是最必要的。6 a: [9 @/ E0 u" X* ?% o- A
同时,科普的分工需要分开,不要把应该提供给有需求的人们的内容,强加在抱着娱乐或者休闲的大众身上,这也是科普担负的重担的原因之一。4 {* u3 W6 k( u, e. x; ]4 k G
最后在说一句,我尊敬那些坚持通过科普改变周围的人们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