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 {/ h0 y/ [7 Z9 T3 y8 a! f$ b1 ^8 I
) D" v4 z! A- ]+ @2 d8 d" u1 m1 D( _9 q/ z E5 N, I8 U; ?
$ q/ o; J! G( W6 \1 U F$ L7 V! x' K* @4 \
- {& y. B% |- \& Y1 A
5 p' L) d. X! h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要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7 ~2 z2 W3 @' w- X3 V. p8 o
1 N- k" [9 v: I1 s9 A
6 o) b3 N# E2 S: L% A) ^
据我观察,《意见》发布以来,各地都相应制定了实施意见,但是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教育不重视的情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劳动教育缺乏劳动现象依然普遍。
! w' U. [9 e! E6 n, ]' A/ U, k0 X/ S) l1 ^
8 Z4 Q: N4 `. {' {" [4 _ {* K
劳动教育为什么在实践层面这么难破局?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对于劳动教育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要包含三方面思想,一是强调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二是强调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们之间又结成了生产关系;三是强调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是精神、意志、神灵,而是人的劳动实践。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存在的价值,也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其目的都是为了将来能有质量地实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社会和家庭做贡献,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f* p& C: G2 C) K' u" k
$ ^. @4 F, V' M) c
& ?4 v; ~& k( c3 \
当然,广义上来说孩子们的文化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但是《意见》指向的劳动教育主要是指孩子们的体力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这方面的劳动教育如何真正能够实现突破?我认为,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劳动。
+ O) L6 l' A/ b( `9 A" z
4 Y, z0 M V, }! J: y' ]' u
$ `+ \, y$ P1 i1 x9 t! y; ?& m从家庭教育层面上看,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是我们的家长普遍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实际上,“你越不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 s2 |! E- R: n) X" I' {) v& P2 C2 N. x: m: T4 d
* m! ?! ?; d" X- @+ s2 z. R) R0 K: J
哈佛大学的学者曾经做过这样一项研究,得出了一个很多人意料之外的结论:跟踪那些从小爱干家务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发现,成年后,前后者的就业比例为15:1,犯罪比例为1:10,且前者离婚率更低,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低。家务劳动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被需要,从小养成自理、自立、自强,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正因为如此,犹太人父母就非常重视孩子们从小养成做家务的习惯,一个宝宝从2、3岁开始,便要参与家务活,并且还有固定的家务岗位。据统计,美国孩子平均每天劳动的时间为1.2小时,韩国孩子平均每天的家务活为0.7小时,我国孩子平均只有0.2小时,其中部分孩子甚至没有家务的习惯,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懒就业、不就业的起因。
- Y0 w6 x0 k K7 s; C, r1 K* R
3 `" ]6 x3 `" e- p, W! p$ [" o! q) c
+ L/ w8 s; Z- m8 x& ~9 |% f4 s! V从学校教育层面上看,我们课程中是有劳动技术课的,学校的劳动形式还有——打扫校园卫生,打扫教室卫生,打扫寝室卫生,参与学校的公益劳动,某个时段学校会组织学农、学工等社会实践。问题是,这些劳动教育“劳”没有、“动”不够。劳动教育要有效果,一定要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辛劳并形成一定的技能,劳动劳动,就是长时间地做某项工作才叫劳动,短时间做做手工、捡捡垃圾只能叫生活体验,有的时候老师还会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那更是违反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学校劳动教育,最好的方法是设置各种各样的真实岗位,让孩子们去承担,比如设置校园保洁、绿化养护、食堂执勤、红十字救护等岗位让孩子们长时间去完成任务,也可以设置比如出黑板报、组织设计活动、参与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创造性劳动岗位,把在劳动技术课里学到的技能用到为同学为学校服务的实践当中去。- q1 X% W2 D( h; S0 }5 x: A9 x, H
0 B9 A5 j* Y2 n' C
" C& ~9 ]3 y! p3 n* s( O, U7 j5 Z
只要学校开动脑筋,校园里就会有无数的劳动岗位,劳动教育才会有声有色,真实有效。我甚至认为,普通高中应该拿出整一个学期,让孩子们去职业学校学习学会某一项劳动技能,深度体验劳动的艰苦和快乐,感悟习总书记说的“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C2 ]2 b' `( E: g1 K' C
- z0 i+ @+ @2 P7 `2 {) J, J& j& s# Q# h" T! R
我是反对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因为这会造成孩子们对于劳动的理解从“自由劳动”异化为“强迫劳动”,从而损害劳动本身对孩子们带来的愉悦。劳动教育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对学校,学校有没有开齐开足劳动课程?学校有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孩子们有充分的劳动机会和时间?学校有没有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做好了出现劳动伤害事故处理机制?没做到的问责学校并要求整改。
3 p* m& [! i+ ~" H6 q- r" o% }& ^( K6 x9 P' D! ]' B& J {
( ~) ?- ?# H' i$ U7 W0 v从社会层面看,要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现在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影视作品少了,宣传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媒体环境多了,这种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社会上更有无数的机会,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们去体验实践真实的劳动:去面包房做做点心,去博物馆做做小小讲解员,去实验室做做科研,去农田里做做农活……在每个学校附近都有大量的劳动教育空间有待开发,就看社会愿不愿、做不做,而不是能不能。! {+ G* `2 k& K2 V
- A0 T* j! p: p$ N
/ [/ D. r2 K: {6 a$ j5 u8 c“双减”政策推出后,我们为什么只想着把孩子们圈在学校里,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这本质上就是片面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也是对于学生们自主能力的不信任,更是全社会推卸对孩子们成长应负的责任。上海市宝山区推出了“社区小先生”这个项目,让孩子们在放学后和节假日走向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我认为就是最好的劳动教育,也是全社会支持教育应该有的本色。' ]) z, ]) ?, J3 E; e' B
4 F9 I1 [3 V, i2 h b5 U
3 Z; X! n$ s, \ V* y9 o3 e8 M5 Y+ M, h6 x: r1 i
$ ~6 I/ M; g1 Q2 Z9 e; Z
& a7 S/ K2 Q# [. V6 Q, ~5 ^& |- M4 P! T, k
* }) ~9 q& W$ W$ W) J# P, J
( O2 c0 f0 N- ~6 X/ x— END — : g# H" }( a3 c, I
2 @! |. f% P9 u # o: O* K. P! J! [! |
9 }) r9 [9 M/ Q+ I' }0 J& g3 n
) l1 u, d8 z* I7 B1 H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9月刊第4期,原标题《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孩子去劳动》
5 {, G. o' {# G5 K作者 | 倪闽景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r8 t: t/ y, J7 q, i& B0 V* d0 F4 b
编辑 | 邢晓凤5 i( s. ~0 K$ W t
设计 | 朱强 ?/ D% d6 s% `- Z* L; N
统筹 | 周彩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