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题主踩了多少个教育的“雷区”。. g6 E1 {5 g, g0 F$ d1 p) X7 H4 B
1."物质奖励"
- A8 j* Q2 E2 D( l
' h Z( k f, C0 e0 q物质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这部分如果要展开来谈内容会很长,我举一个网络广为流传的故事。; Q! ^9 q4 l4 x: u7 [7 U) D+ ^
有一群孩子每天都到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踢球,吵吵闹闹。几天过去,这位老人不堪其扰。有一天,这位老人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明天继续来这里踢球,他们每人将会得到1元钱。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如约而至,一如既往地嬉闹,并拿到了1元钱。第三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只能给他们5角钱,孩子们有些失望,但还是踢完了球,领了钱再回家。第四天,老人只给他们5分钱,孩子们非常生气,不屑地离去,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来踢球了。 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物质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削弱孩子做相应事情的主动性。当然,物质奖励并非绝对会产生这样的效应,有时候奖励也不会削弱内在动机,比方说孩子考上了好的高中,因此还获得了奖学金5000元,这5000元虽然数额较大,但是这个物质奖励是信息性而非控制性反而会起到促进内在动机的作用,所谓信息性指的就是这个物质奖励是在传递“信息”,奖学金是在向孩子传递她是优秀的信息,并非要控制她。而你告诉孩子,考到年级第一就奖励500元和手机,这是控制性的,你试图通过物质奖励来控制孩子,这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也就是学习的主动性。
- d3 ]1 e& Z* J, { t物质奖励会产生的效应是很复杂的,我只是举其中一两个角度来说明你这样的物质奖励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当然这一点我觉得还不是你教育孩子存在最大最核心的问题。. i8 W9 a6 E( U& D2 G1 `* B8 l. ^
2.情感剥夺(最核心的问题)
2 l: W0 q1 u8 Z- U2 y* y1 V: Q( R5 J* c& D& l" @ M
你和孩子之间存在一种情感剥夺的关系,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她得到你的照料是少于平均值的。你有三个孩子,而你对这个女儿提出的要求是最苛刻的,这明显不公平。她也很直接地告诉你,向你索取爱(要求公平的奖励),并指出你不公平的地方(考好了没有奖励,考坏了会批评。)而你丝毫都看不到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她没有一种被爱、被珍视的感觉,这就是你对孩子情感上的剥削。一个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你虽然肯定对她曾经表现过爱意(毕竟你是孩子的父母),但肯定少于其他两个孩子,条件也更加苛刻,通过与身边兄弟姐妹的比较她确定你是不爱她的,至少是不够爱她的。她这次对你的“反抗”让她表面上看上去像是“无理取闹”、“容易愤怒”,但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机会,你要看到孩子的需求,不然孩子肯定会对父母产生很深的失望,当她以后对你们不再抱有任何期望,再也不向你们表达愤怒的时候,那伤害就覆水难收了,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更加地深远而持久。
R" w- F' V9 \6 |3.贴标签# A; G; C% L4 E4 V* q& D
9 @ J8 d/ T; s
“贪得无厌”、“不可理喻”、“虚荣”,这些都是你给她贴的标签。你把孩子提出来的一个这么合理的要求理解成为是因为她拥有一些不良的品质,这听上去更像是一种对孩子的人身攻击和羞辱,你试图唤醒孩子的羞耻感来让她有所退让,这样的人身攻击会让人更加地恼火,很可能会直接导致你们冲突矛盾的升级。即便她真的屈服了,这并不会对她更好,这说明她认同和内化了你给她贴的标签,一个感到羞耻的人不会变得更开心,她只会更厌恶自己。说实话,相对于厌恶自己,我还更希望她厌恶你,因为厌恶会产生攻击,攻击的对象就是厌恶的对象,她现在的反抗就是对你们的攻击,一旦她真的如你所愿地为自己感到羞耻、厌恶自己的时候,她就攻击自己,攻击自己的极端行为比如“自我隔离”、“自残”、“自杀”等。所以相对于伤害自己,我还更希望她会去反抗你。
# z v# ~9 b7 e* e5 f% ~$ O
" C8 X2 g4 D4 ^4.我的建议:
3 B! M8 g% W& c3 \, N E) b- D; ~
1)虚心认错
( G x3 m7 O2 T5 u: z向孩子认错,表示自己一直以来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她的不公平对待,不需要再有考年级第一的条件限制了,现在就可以奖励她500元和手机,这是她早就该获得的奖励。
; A" N7 S- X$ f2 X$ `7 u2)感谢孩子
1 Z0 y* a% ^7 c( v9 |谢谢孩子愿意向你表达她最真实的感受。0 s$ F8 w6 j- S, v6 Q
3)不做确定无疑的伤害行为
# Z* D; C) L& h, u7 u: @( g0 H: ]3 f" x物质奖励、贴标签、“我是为你好”这些行为或言语都不要再发生了,你心中肯定对孩子有爱,但却没有传递到孩子身上,你一时间很难学会表达爱的方式,我猜很可能在你的小时候你的父母也不会向你表达爱,这种不会表达爱的行为模式就这样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精神分析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强迫性重复)。一时间很难学会,但至少先做到不再施加这些大家已经观察到的确定无疑的伤害。# J8 l" z$ E& r7 T! Q) [0 r
4)学会向孩子表达爱
w7 [; I, {2 P; M, R如果你愿意真心地去欣赏你的孩子,并用言语和行动表达出来:“你很棒妈妈很爱你”。在合适的时机非常真诚地告诉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我相信孩子会渐渐地重新恢复信心,有一个全新的自我概念,你与她之间矛盾对立的坚冰也会被爱意化融。1 c: [! u, U) p% B( ~0 y+ c! `7 d
当然这绝不是你让孩子变得“顺从听话”的手段,如果你言不由衷,孩子绝对感觉得出来。也不是一时的行为,需要贯穿一生的始终,要知道,伤害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爱带来的正面影响。5 a; x6 J" r! j" e3 f4 `9 @
. U# F9 M8 o$ p, m/ M
补充说明:0 t' g6 S) ]! i3 ]# F; ^# z
. Y/ q( T( D% B3 W
抱歉,我第一次答题的时候没有仔细看,经知友们提醒我才发现题主不是有三个小孩,问题中所描述的弟弟妹妹应该是堂弟堂妹或者表弟表妹。
9 N! R+ u( v2 r& p+ o, d7 P但是我仍然是给出情感剥夺的判断,只是佐证的线索不再是那么的明显,我们可以从1.妈妈看不到孩子的需求;2.在理解孩子的想法上有困难3.对孩子的要求更苛刻4.孩子的反击行为,看出亲子之间存在情感剥夺的互动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