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先生,他用了 30 年,研究一本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众高冷」读物《史记》。这位先生今年 56 岁,他人生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治学研究上。
- S. K6 e7 A7 C; H7 r* i: v3 J( C* c! h+ G8 f, d
这位先生,有着不凡的学术出身,他的师父是蒋天枢、章培恒,再往上数是陈寅恪。他是不折不扣的「文三代」,光是躺在师门的荫庇下就能在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但他偏偏选择了一种最苦、最笨、最难的治学方式。
+ s4 V) O C6 P* D
4 ?* b+ {: C1 k4 t8 e5 p对于他而言,能够坚持 30 年用「最笨」的、「最苦」的方法治学,背后的驱动力,不过是先师蒋天枢去世时留给他的一副字:业精于勤荒于嬉。3 U" B( H' i& d' z: a. C
<hr/>这位先生叫陈正宏,目前执教于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
' d* p4 e( B0 K8 A5 w' ^6 B' O) d
L* u# Q/ Z! P; ~他所开的《史记》课在复旦可算「远近闻名」。+ J! \$ v+ q5 j) q0 j5 D
9 X0 W7 y/ P/ e/ [( x2 l) W这堂课上,PPT?讲授?教材?都不存在的。你的面前只有一部《史记》:繁体、竖排、无标点。4 m: Z' |3 d" F$ [! {
- t# u% `# ~* ^; a/ _/ U, `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你要给这部《史记》加标点:逗号、句号、逗号、句号……/ t. |1 A3 b$ C1 Z' n
" N: ]7 k- r/ z7 O5 e) J: X" ^& ]这是一门研究生课,面向全中国古汉语天赋最高的学生。但所有人都在第一节课上露出了这个表情:. w" }1 }% g: A) A) ~1 }! H; Z! t
. y; ?6 k7 s/ |& j" r! N
}: j+ |/ M3 h8 \这堂《史记》课,成功地让他的研究生铭记:你过去读的《史记》,不是《史记》。
/ p4 [5 s& f' f5 t+ p3 g+ H
! n! v6 n2 |+ w. g% Y3 H你过去拥有的才学,也不算才学。
) D# J3 [% W0 U5 d: _
7 u! s6 h, n6 d, G) o+ k0 r% U33 年前,陈正宏的治学生涯,也是这样开始的。那会儿他年轻、有才华,本科时就通读陈寅恪的著作,并因此保送研究生。
) h2 [! _; t/ R- h( d4 r1 c( ?7 a; n, n6 \
结果在研究生的第一堂课上,他刚走进导师、复旦古籍所所长章培恒先生的家,看到的,就是竖排、繁体、无标点的《史记》,还是线装书。/ Z3 H3 i- u* s+ @4 m' v
+ v" B4 ]+ o( ^. G/ ]' I
$ J4 T! E$ Z; e. R% \0 b" n
1 H) E" |' S7 E5 m3 j+ q: n$ W! y' G
章培恒是陈正宏的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杰出教授,先后受教于朱东润教授和蒋天枢教授。( @( ~8 E! G7 ?
L8 ~/ X5 ~: O8 w% @& x7 A「那个陈正宏,你点一下吧。」章先生的绍兴普通话声音不高,但足以震撼门生。6 y9 l2 w+ w. {* Z2 r( F
: P% l3 P7 o6 [' `! F( P
夏日将尽,蝉鸣与翻书声交织成片。23 岁的陈正宏一边看,一边口头标点,背上汗都出来了。: u6 a& f9 @6 \* j6 I: N+ b0 o' y
5 w# e; r- [' D' t+ L: W+ `; B, a给古书点标点,就相当于被「空投」到 2200 年前的汉王朝。古汉语仿佛一座座遮天蔽日的崇山,山高路远,即使最有天赋的学生,也要长途跋涉半年,才看到些许微光。
% }5 l% q% n. V, i3 F9 |8 `
. ?7 a& S* A8 s) Y& y但是再过半年呢?柳暗花明,豁然开朗。1 Y% d; Y& ^% S9 a1 g3 l' J h# K
$ v% H; F* G2 j% w, k艰深晦涩的古文字不再是障碍。渐渐的,陈正宏能看懂文中的语意,辨认不同的文风,甚至听到作者的心语与潜台词。
8 H1 Y; @' N+ t- _ |: V5 {
8 r6 t6 d0 Q0 F; C4 _就仿佛能望到,群山之中的风势水脉、路网栈道,看到山中人开山筑路、晨昏作息。4 {1 L; M$ S' E* E% k g# ?4 }% M
# p6 J7 B: A( I3 Q: k, M
很久以后他才知道,「给《史记》点标点」,是章培恒先生从他的老师蒋天枢先生那里,师承而来的独门心法。古籍整理领域卷帙浩繁,也非得用这一套水磨功夫,一个句号一个逗号地点下去,才能把基础打扎实。
: s. P1 B+ h3 G% @5 C2 I" _
5 Z, Z, P! k# c; Q. B' h, z {# n: D2 a
+ A& H7 |( X9 t9 }
9 J3 `6 L' s! V! i+ I6 M! J陈正宏收藏的各时代《史记》
- j! {1 }0 w5 x. i' z
$ j) y4 g3 V/ i0 j点完了全本的《史记》,他很幸运,正好碰上已经退休的蒋天枢先生被返聘回复旦,他又成了蒋门弟子。2 F/ g' W" |% `4 J6 ^+ Q7 w5 c
1 F( t1 S4 W0 h
师生结缘那一年,蒋天枢 86 岁,大陈正宏整整一个甲子,人人都说他偏爱这个最小的弟子。蒋先生的严厉声名在外,陈正宏调皮贪玩,甚至有点「混不吝」,却从来没受过他一句重话。; C# x/ X) i0 M
4 n/ X* K" M9 m% j1 P5 s$ k' B# o「还记得先生给我布置的第一个作业,是用竖排繁体的文言文写一篇自传。 我是完全不知轻重,回他说:文言文我写不来的,繁体字不认识,竖排也不会。
% Z$ J0 R2 Z9 [: S: p: y3 J% [9 l
先生愣了一下,说:文言文不会,那就白话文吧。繁体字可以去查《新华字典》。竖排好办,你把横的文章竖过来抄一遍就好。( t1 Z, r9 p9 e9 k, W4 B
, v8 v/ x6 x s
于是我就一边查《新华字典》,一边写这篇自传。我说我祖籍是海宁人,高考考来复旦中文系,是想当一个小说家,追随巴尔扎克的脚步。一直到大三,偶然读到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这本书写得和侦探小说一样逻辑严密,又文笔典雅,加上后来选了章培恒先生的古籍整理课,就迷上了古书,专门去图书馆借线装书看……
# d6 O2 c* g9 h: y' p2 {8 Q6 S* G; ?! E8 W" g3 ^$ l7 m6 F
那时,我每周五去蒋先生家听课,走进楼下门厅,仰头喊一声。先生的头在楼梯口探了一探,看到是我又回去了,再出现时已经唐装整齐,手柱拐杖了。他是很重仪态的,见人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 l: b3 J" ~) [+ P* q$ l
/ [5 f# u& K" R/ u" Z6 B0 d他给我一个人讲《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这不是一般的爱情,这其实是上古部落的联姻。还在我的笔记本上,画河中之洲给我看。那些课我至今还记得。」
# s, L I: G' _" d- K3 J3 Y$ `% v& Y
) t3 y! I5 q( B6 R% S. g9 j
5 ~ z4 M7 w. K; g& V* E
7 H" F8 H y$ U2 z' ~蒋天枢,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 e# v* [: l8 Q, o
, x" }) A7 R. p临近毕业那一天,陈正宏写完论文,山长水远地跑去崇明岛打印。% p% R6 }; \5 c% e% y4 q6 d% J, Y
/ s. z! o' H# S' s
打字姑娘一边敲着打字机,一边对他说:「你们蒋先生走了。」# n! Y2 M% S& }. T; i
: A4 K& N% Z' Q3 g4 M0 C
陈正宏说:「你怎么知道的?」/ D, o5 M" C; q( e0 f* W/ n+ _
?7 U9 l1 C; Q) C$ S) v「《解放日报》登了。」5 d2 Z$ z( S4 X: c7 _* D
* J3 i* f4 @+ ^: Z3 M. d
几年以后,已经移据澳洲的蒋师母,托回国的家人,带了一样东西给陈正宏,还捎给他一句话:「这是老先生临走前,特地留给你的礼物。」
0 Y# U9 M& v2 }3 j3 }9 J+ _' s, A; V3 Y) I/ G2 o/ z8 K
那礼物是一幅字。陈正宏展开一看,先生给他留下的最后七个字是—— 业精于勤荒于嬉。
* \! R( O4 z0 s& ^/ v' Z) \/ s- f3 k6 e2 o; C! G
把业传承下去,这是来自老师的,一份人世间最贵重的嘱托。4 f$ L0 V9 `! g. @
5 A5 l1 X2 D6 _( j, S蒋天枢去世后,陈正宏曾奉师母之命,整理先生的藏书。他在老师的书柜中,发现了蒋先生为自己老师陈寅恪著书立说时,用不同颜色的毛笔,抄录的大量的资料。, D% J0 S) s. ~
5 r/ r4 I' q2 y' u$ w也是直到那时候,陈正宏才意识到,原来陈寅恪是自己的师祖。
& D% T3 `! X) B* l
0 d( s/ T" i( x6 `( K: E! x' U陈寅恪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意思是,真的读书人,心志是不受世俗牢笼的影响,所以才能发扬真理。
; \7 m: W5 X( B
/ ?* {% o: l& K6 P, D" r& r自那以后,在陈正宏的心里,有一些本质的东西改变了。
( K; t3 H3 Y5 f/ A f0 c( \. Q7 R, _( L0 K" }
业精于勤荒于嬉。毕业后,陈正宏投身的第一个大任务是编《全明诗》。一编,就是整整十年。
+ |6 h/ H. e) t& d他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翻阅古书,将资料一张一张地抄录到卡片上。1 A! ^- u9 t: k: {7 u' z
# V! |: L/ I" T5 m% e9 H4 f- k+ R. X
去东三省找资料的时候,正逢隆冬。大雪没膝的天气里,他涉雪去图书馆,细读那些满是灰尘、好像从没人翻过的明刻本。
& I( R, {: \$ r1 [/ N$ s& E, p7 `7 _7 g( u y/ O
一同做这项工程的人受不了,转行去做别的研究,但他把这件事坚持了十年。& b$ J, ^$ r) G) {8 I8 ]6 V
8 N% |- Z, c; ^7 x. G% p
" k5 ?& t1 e# x" X
+ O6 M, F7 U! E. x) E陈正宏说,「抄卡片虽然辛苦,但是我发现这是一个静心读书的好机会,于是能够自得其乐,不知不觉干了 10 年。」
- }* f4 o) {( ~6 [' T) F5 U2 d( S' `7 h- c% q
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不论外界的褒贬评论,古籍于陈正宏而言,是活着的、值得珍爱的宝贝。而在这么多史籍中,他最爱的,仍是《史记》。
( T/ F Y9 E/ o$ F) A7 ^. |9 |5 X
曾经难懂如天书一般的文字,现在已经熟稔于心,古今中外数百个版本,只要看一眼,便能说出它的年代和版本。
) R R1 j& y* m `( b* D$ A" Q* d& O) U& M. S6 b, X7 \& d4 F
但是他读《史记》,又绝不只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把自己当成司马迁去看《史记》。' ^- D3 W& p E
「司马迁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汉武帝那么牛的人,他觉得也不过是我笔下的一个主人公而已。」
0 g# h3 k0 N7 v: ]% ]: r
% w) x/ o1 S0 k「如果能够完整地读一下《史记》,你最终会发现,真的是『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而你在《史记》滋润的阳光中沐浴一过,再度回到有时不免灰暗的现实中,就会变得更有预见性,更有智慧,也更有定力。」
' u. s S% R( n8 Q5 ?/ B
9 m+ x. u+ M! k3 B F0 q
. m/ j9 Q# w) J) g# s陈正宏在看书治学
# b* h, C7 X5 c
* \& H+ ~5 U! m* g1 T! v三十年倏忽而过。
9 @8 _8 ^& @" B, Y. w, E9 d/ l8 G1 b$ ]2 ?' v& p9 z
现在陈正宏也站到了讲台上,面对年轻的学生,他手一指:「《史记》的这一篇,你们去把标点点上。」. v2 R8 |1 v. P& L; N P
/ X4 j, l7 A6 N) \0 q- ^& j
三十年前后的复旦,人、事、物全变了。但百年流传的学术精神,仍在此刻传承。
( F, |( Y. N! N$ q2 c |/ ?<hr/>回到最开始的提问,对于陈正宏而言,坚持做一件事的动力莫过于看穿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本质。先生说要做点标点,他便去点标点,先生伏案研究,教书育人,他便也沿着先生的路伏案研究、教书育人。
0 T/ o# o( _" w) L
/ ?, C8 J9 E9 ?+ v, D才思敏捷,曾经也是个混不吝的他,从最开始的练习、模仿 到找到自己生命的支点,凭借着这样一股看上去有点傻气的坚持。在古籍研究这个被别人觉得冷门枯燥,学起来苦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微光。
; E" t% D8 o0 U# o; Z o: Y7 C$ Q0 Y2 i3 R
如果说这个坚持治学 30 年的教书匠还有什么愿望,大约就是希望自己可以跟自己的师父一样,把治学的乐趣传承下去,等到「超越我的人到来」。
0 a$ o/ l, s5 x" O
* J: d: _$ u2 y1 q* y( B4 c$ j, L「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收很多很多学生,在这些人当中,一定会有不止一位,最终超越我们。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师一生的心愿,被人超越。因为这意味着我把学术传承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