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到今天为教育带来了什么?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通识教育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近日,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接受中国教育新闻网专访,与记者谈了谈他心目中“好的教育”。2 e) |9 f' l9 B8 p/ D+ |
3 A+ r* T ^+ @从“通才教育”到“通识教育”
; D5 y. S8 Z; B1 S: s2 W. T
. I$ h0 i: A; A2 f" @; u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吴军认为,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通才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才为主的研究生阶段。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们接受的应该是“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 )”,而不仅仅是“雕虫小技(Skills )”。硕士阶段则需要学生掌握一种服务于社会且能安身立命的手段,以学到一些知识为目的,到了博士生阶段则要求为世界贡献新的知识。
3 Z; p; S3 y" r% s/ t4 K5 h
$ i( G3 @; ^: H无论是在大学还是中学、小学等不同时期,吴军都提倡尊重规律、因势利导的教育。“一个7岁的孩子,你不能把他当做一个12岁的孩子来养。”吴军表示,在孩子不同的成长时期开发他们不同方面的能力,比如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教育做到顺应天性,就不会有大问题。
9 Y8 M. \& r7 H7 d
# A/ ]. z/ T2 s, k; m, b那么,孩子在各个阶段应该学些什么?吴军十分推崇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里所提到的“教育的目的”。斯宾塞认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在他看来,完美生活至少包括几个方面: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吴军将其概括为:必要的知识、为人父母的知识、社会公民的知识以及锦上添花的知识。
. [$ }+ }6 o/ f' w! h% l
" W* _7 M. K3 q$ n3 Y吴军认为,在“必要的知识”里,除了与谋生相关的技能教育外,提高综合素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通识教育。“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数学,乃至学习科学?通识教育是下一代的生存工具和生活艺术。”吴军表示,“没有好的通识教育,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9 {6 G+ `' {* q$ A
2 V4 Q, A: ]# \( Z
天赋也需要“试错”
3 U: j$ J6 P: {1 h8 U2 r6 p) g) N
& z' r6 h7 S( V6 f' q1 `% S, v通识教育能为孩子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基。那么,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孩子独有的天赋之处?“孩子将来会干什么,没有人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可能14岁的时候想当医生,15岁的时候想当律师,到了18岁又想去学计算机了。”吴军表示,“不能从小就把孩子给限制住,要尽量把孩子的接触面、知识面拓宽。”; L% b- `: C1 R% X: H2 @7 o
# E. S7 i! q& ^" O+ D* a5 g在吴军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有好奇的天性,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某种程度上“放纵”孩子,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进步。 2 a( y" @+ W( g( v
0 @- f, g: P, }6 j$ J c* H. T基于此,吴军给家长提了两点建议:一是要多和孩子聊聊天。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从多方面引导孩子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我写了很多历史书。之所以会对历史产生兴趣,就是因为小时候我父亲给我讲了好多历史故事,我才开始读一些历史读物,后来还到找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吴军说道。1 t( l; x1 ~7 g, r# y- N2 c! x
& m/ T: g# V0 D" y
二是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试错的条件。吴军的二女儿在寻找“天赋”的过程中也尝试过画画、排球等多个项目,但最终都因为不喜欢而没有继续,不过她也在吴军的陪伴下慢慢找到了两个喜欢的活动,一个是打高尔夫球,另一个是唱歌剧。吴军一家人都不唱歌,谁也没有想到二女儿有声乐天赋,她的音域能达到高音F,仅仅学了一年就拿到了奖,还到卡内基音乐厅去进行了表演。“孩子的天赋要靠家长去观察、去挖掘。” 吴军表示,“家长不能偷懒,要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细心去发现。”
5 y+ f0 W7 A# g# V- f' N6 S" v/ L7 y& @, j* S% t- D
科技,让孩子更好理解世界
: }8 n( C2 ^$ Y. d$ \8 O0 S* P! N' k4 {
在吴军看来,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世界,并了解世界是怎么运作的。科技,恰恰是孩子理解世界的绝佳角度。" C( D3 H& R1 C; K! q
% J8 w" m6 O6 M抱着这样的想法,吴军便着手将其2019年所出版的《全球科技通史》改编成更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类读物。近日,这本《给孩子的科技史》也正式跟读者们见了面。用石头砸开坚果,人类开启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为了吃口热乎的,有了钻木取火。为了和野兽抗争(battle),发明了武器。为了传递经验,有了语言、文字。为了精神需求,引发了文艺复兴……吴军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带着孩子们翻阅人类科技文明史,感受从古到今科技是怎么一步步改变我们的生活的,从而进一步领略科技发展的魅力。
5 V" z0 b$ t7 [8 g) t% H' g+ A9 ~* ?( @
- X# h; A; e$ k“大家都承认,一个当今最优秀的医生,比50年前该领域最好的医生水平更高。但是没有人敢说当今的某个钢琴演奏家弹得比肖邦好,也没有人敢说现在的某位诗人写诗胜过李白。”吴军说道,“与艺术或者其他领域不同,科技有一套方法,大家遵循这个方法,就能在前人基础上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可重复、可叠加的。”. N7 ]. c% s: z
5 f& s+ `7 i7 E0 v# T( ]/ i$ Z5 h
吴军认为,正是科技这种不断更新、迭代进步的特征,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孩子们了解科技,更利于培养他们通过一套系统的方法去做事,会更加善于归纳总结。所以,关于科学的教育和科普教育对孩子都是很重要的。”3 h2 C: {' \- d& V3 A8 K& t5 K8 {2 z
6 M1 \( c& Q m% _" Z4 d1 K
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不仅在于此,科技本身的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吴军介绍了美国一个研发机构的教学实践案例,通过数据统计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对一个班级里学习进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正常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节奏下,平均需要教9个月的课程,4个月就学好了。 “一个知识点,一些学生听一遍就懂了,有些学生可能得听两遍甚至多遍才懂。怎么提高效率,让教学效果最大化?技术就是最好的帮手。”吴军说道,“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其实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也就减轻了。”
( T. F% O+ t, W5 `
; e& i% g6 u- L" T3 U/ l' }吴军曾在《大学之路》里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得足够久,一定能够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试想一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也能像科技一样不断更新自我、迭代认知,也许我们可以遇见一个更加可期的未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1 U d+ Q4 s) Q4 [8 f9 O
+ T1 u% N/ ~ j作者:彭诗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