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一:表扬孩子的通用公式
+ l2 E/ L& U K8 m表扬=陈述事实 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表达感受 表达期望 身体接触。9 s9 {0 O3 P: ]4 i b
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4 J6 n1 u' l' _2 z9 _( @( Q9 \
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做对每一步。6 X8 o6 O' D; u9 a8 r
- m1 b! t- C1 l. E
+ K8 ^' G" I9 M( c1、陈述事实。" B( @% c {9 B; f C8 F
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C5 q1 z2 T* n! _1 P* y
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 w7 R% |- u/ C* o) G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 ~! v) |: M$ l
3、表达感受。 [' G5 s2 S. }' Q# {( T) O& _
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情。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 s$ p! h k+ ~0 A$ t* N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的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8 F; i7 ?" _8 t4 W
, g* j4 ]+ L3 W3 a% |' \
0 U. O; B3 v* q, c
4、表达期望。
+ m. f0 t3 t2 p" g& y, P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0 _! y9 G- u: r' \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就是说家长应该笼统地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体要求。表达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得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
& }9 S( ?0 r6 ~! C5、身体接触。; U: Y G( }8 Z' Z+ d
在表扬孩子的场合,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那效果会倍增。: `: K& C& @3 P" M4 M1 m9 m
我们知道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向上的动力。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
* j7 R/ a+ q0 P! f
( |9 l( n: J/ }+ Q, y, V% q9 K+ l
' f& w- Z9 ~3 W/ C" p公式二:批评孩子的通用公式1 e/ I O) i% ^* {
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 确认可罚性 表达感受(痛苦) 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期望。
6 n. E4 j* h# B9 B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 E0 ?: r' k) {4 ~1、陈述事实。 J$ N1 R5 a4 `! Q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8 J2 g) s) e- _: a8 O1 n2、确认可罚性。" B- T5 M; [# t: a U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 q# ?( T; r& s/ H
3、表达感受。8 ?- _. l+ Z2 {0 H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J# o5 t! Z( d4 C& h
9 f: [: p2 X9 i+ u2 M) y! T3 l
# m1 c/ R0 e1 [; f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 J/ a4 ?* i& T8 \6 M0 L B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q; J. h, |' Z
5、表达期望。
4 R/ T% G# r. k6 M# [1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 {+ v9 y- i& g- F6 I& O7 T
公式三:感觉>行为>说教>打骂
. p. c2 L2 z1 `( W感觉、行为、说教、打骂这四种不同的方法种,感觉胜于行为;行为胜于说教;说教胜于打骂。
x* V: E7 s2 h% g0 A* L2 N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综合传递的感觉是直接被孩子接收到的。这正是孔夫子说的“身教胜于言教”!很多家长说:“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这在孩子的人格教育上是正确的。但在做事上,不全然是这样的。
, [# i3 O( U/ M- A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个优秀的家长,你可以什么时候也不做,你仍然可以把孩子激励起来。这是对孩子行为的教育。
( o9 f/ G3 _) q9 Y5 C你对孩子的爱、关怀、信任、期望……你的目光所综合传递的感觉直接就被孩子所感觉到,这是直通车。感觉要经过孩子的大脑,行为要经过孩子选择,孩子觉得这个行为好,所以他模仿,他选择,然后进入了他的生命里。说教要经过他的大脑,他的价值判断,有没有道理,“没道理,你们成年人就这么说!你这么说,这是你的事!”他可能把你的说教全过滤掉了!而感觉是直达孩子的灵魂深处。
$ _9 s. P8 j0 ]0 G% `9 z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我们平时没做对事情,又希望孩子力争上游,发奋图强,那是没有可能性的。
6 p' W: e$ e* ]7 h* L8 o9 k4 G' M9 j$ i, x1 U" O
- F) B" Y# o0 @: U
公式四:好父母 好家教=好孩子
* q" z1 t" x! L% `, @$ A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4 d' p+ x) _/ Y) a$ V& Z
1、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 g% S5 ]6 m/ d% _/ I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 z% z9 A6 p2 d$ J/ R2、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 O& H0 K' y9 G5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 z7 z1 p8 j7 h9 Z3 k% W& b4 r. v3、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3 N+ u4 R6 G' t. n
关于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面对应试教育的现实,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5 p8 u7 F/ G2 S
4、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F! I. a% Q: P4 p( T$ e7 a! s
优秀的父母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