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晓敏 7 X" K5 W1 f1 h1 J8 @& B9 y( O5 ?- G/ V$ b, {4 P: }8 x
 几十年前,我读小学,说来惭愧,当时读语文书,最感兴趣的大多是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课文。比如有一篇,写的是一个老人批判“右派”,叫“手拍胸膛想一想”,课文的诗歌形式的,说“人老话多,树老根多,莫嫌我老汉说话罗嗦。”课文写:那个右派原来也是苦出身,“那时你饿得像瘦猴,三根筋挑着一个头”。大概正是这句话,让当时的我和我的同学感到非常有意思。这篇课文,我至今差不多能背诵下来,可是,背诵它有什么意义呢?我常常想忘掉它,但想忘也不容易,因为当我想忘掉它时,等于是又复习了它。这篇课文是我当时最感兴趣的,但现在我早已知道它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为这“感兴趣”而羞愧。
 / T# I' f% E- U& g; o: F1 Q; @: B! s, f( W0 _
 由此,想到了人们常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兴趣”这位老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它常常误导学生。4 O$ [, S: Q' R, L9 d+ M. Q$ n
 $ i0 F/ S) z% @: D
 反过来,许多东西,儿童当时对它没有兴趣,但只是当时没有兴趣而已,不等于以后也没有兴趣。这些学习内容,若对儿童后来的发展有好处,也应该让儿童学习。如背诵经典,就是这样。儿童当初是不感兴趣的,但后来会认识到这种背诵的价值。
 # p, s( F8 z; A* w' i3 r+ F0 t8 v# I) p* Q5 _$ Z$ r3 k$ @$ ~
 著名诗人、学者冯至回忆自己儿童时期的经历时曾这样说:( n2 w, A  L5 U1 t2 v5 \
 
 8 S4 H4 ~+ r" M) `: }“我在幼年时背诵过一部《论语》,半部《诗经》,当时的确很痛苦,在那些费解的字句里消磨了我许多美好的童年,可是成年后,了解其中的意义,也象吃橄榄一般,苦后有余甘。如今我并不后悔在儿时读了那一部书。”9 W: Q! E& p7 X- M% `
 / d& B3 C/ k: l# i$ S% Q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也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他说:
 6 J, z% ^0 C2 c9 Q! P- Q. M/ ]& l7 n
 1 h8 U! e" p% q3 k3 ?: }“我出生的家族在祖父那一代及以前都是医生或儒学者世家。所以,在我还没有入小学之前,就给我教授各种汉学书籍,如《论语》、《孟子》、及其他一些中国典籍。当然,这是没有入学前的五六岁的事情,所以,所读书籍的内容意义自然是不懂了。……在当时,我自己并不知道这种教授方式到底有什么效果,有多大的意义,只不过是随便地跟着学习而已。就这一点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偶尔在读书时,眼泪也会扑籟扑籟地掉到书本上。但是,其后当我进入初中、进入高中、长大成人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才开始明白这种学习所产生的真正效果。”
 ' x# F6 E% n# o) K& R# j+ j0 o
 ) ^! v6 w1 l4 o( K9 m儿童的学习活动,虽然是发生在童年这一特定的时间里,但为他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却不能仅仅考虑儿童的“兴趣”,而是应该是从他的一生的发展着眼。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可以骗取儿童的一时的兴趣,让儿童“排排坐,吃果果”,但儿童长大之后,终究是会厌弃它的,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则刚好相反,它会慢慢发挥作用,儿童学习这些犹如“吃橄榄”,先苦后甜,在自身的成长中,终究会体会到它的价值。可惜的是,多年以来语文教材的内容,多是那类终究是会厌弃的东西。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学习语文时,多是与这些终究会厌弃的课文相伴。呜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