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E3 W$ ^4 H* ~9 N8 h
7 z1 {2 g8 T- C+ b0 b0 o, b! |) \1 h3 i1 w* x3 b8 y0 J$ E6 a
' `' ]. l4 R+ t- u6 o“嘉兴教育发布”每周五专栏; [: D6 j- P- M8 R( m* x' l
& e4 ?/ p1 K( B, _% b3 x' l+ I
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出色的孩子背后总有睿智的家长。6 A" ? ^9 M9 Y/ q0 @" Z& n
% s0 E+ Z& ~! N" _) I0 [% ]( m
家校携手,犹如一棵小树多了一群呵护的人,好比前行的小船有了同向的划桨人。每周,我们在这里学习育娃经验,分享成长故事——
2 k1 D- @# c' d
8 _5 v5 _' S( g$ n$ J3 u4 @, S! |; k5 U' ^! g
2 ~8 \$ @9 Z& k7 {! y. l) l$ t沈小平 嘉兴市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嘉兴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 b2 L3 j1 w; m$ b3 X0 u) ]
" k# f r s3 T& ^& B, D0 B5 h有一天晚上,我在与家长聊谈时,有一位已做了外婆的女士提出了一个关于用手机作奖励的话题。我觉得这个话题很好。她说她的小外孙现在8个月了。- O! A+ t6 L4 f' i9 @, \
" b) p( f- a1 `( P0 q& [: \8 j
按老话说,孩子正是“七坐八爬”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只要在孩子玩的地毯前面丢个手机,他爬起来“骨碌碌”的。爬到了拿着手机就笑。
7 Y4 ^/ K) P& \; }2 B) C! q; R
& K* ]9 Q( S+ R# j( Q4 }) }有一次,大人故意放个手机壳在前面,他也爬过去了,结果,拿起来看是个手机壳,就丢掉了。这位外婆跟我探讨,用手机吸引孩子爬爬是不是好呢?# Y. `6 i: Z# x) R( b1 Z8 p
5 _5 r4 B0 j+ Q, { V' z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家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这个反应又成为推进个体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这里的某种奖励就是正强化物。" K; X& M H' I- z9 ?
# k' J' Z; m# j3 l, ^4 D
从这位外婆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为了鼓励8个月的孩子爬爬的行为,用手机作为对孩子的奖励。这样做可能会给孩子一个信号:宝宝快爬,爬到了就能玩手机。
# w& B5 V; y5 [ `$ v8 w5 c j. }3 u+ W2 | A1 [
“那孩子怎么知道手机好玩呢?”这位外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M" Q9 X: l, w0 o
4 V( x, e7 l- I6 F. W
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孩子的行为习得,最初一定是从他们的主要养育人身上学的。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叫“镜化反应”。
( m6 a K O6 ?5 X U8 R
, G7 G/ G7 g$ C婴儿在出生十周左右,就会看母亲的“脸色”了。婴儿会对母亲高兴的脸作出快乐而有兴趣的反应,对母亲生气的脸表现出生气和害怕的反应。母亲的积极情感表达就会增加婴儿的笑容。孩子知道手机好玩,可能就是从看到家里人在玩手机时的那种反应中学到的。
% {7 ?7 h) t3 |' h, v4 R$ Z
( h8 S+ `3 d& C- J# o, J“噢,有道理。”这位外婆有点感慨地说:我家的两个大孩子(指小外孙的爸爸妈妈)虽然做了爹妈,可是玩手机确实还像个孩子。8 C& V. q0 \: e# R; G
$ }0 q) X" a) p- e. u
有时吃饭时还拿着个手机,还蛮有理由的。平时工作、带孩子忙,趁吃饭的时候玩一下手机,看看新闻,刷刷抖音,一举两得。没想到,孩子看在眼里,还记在心上了。
( G7 r: ]3 M/ v/ N' `: o( _3 H3 u+ `$ H: O1 s
“是的呀,所以大人随意的一个行为,都是给孩子一面镜子啊!”
; ~ k" H% G: N3 G9 d. l
" z j/ _) U' _2 F, X“那用手机给孩子作奖励,到底好不好呢?”围绕这个问题,我跟她继续探讨下去。' a; Y1 Q* G* @( k
4 \3 `' w# t/ L# W( x9 F
大人为鼓励孩子爬爬,用手机作奖励物,希望它像一架梯子一样帮助孩子提高爬爬的能力。这样做好像没什么。8 V0 c! y, \ V
+ m3 u% C9 l+ s+ r" u" ]% I
问题是这样下去,孩子会越来越喜欢手机。不仅爬爬如此,生活中现在有些孩子不肯吃饭,家长答应吃完饭奖励玩手机,孩子就高兴吃了。
4 m0 a+ c$ J' k |0 ], S, x/ ~4 Y" d4 \' G, T. ^8 ]8 P4 W/ _& P
还有些孩子不肯做作业,家长答应做完作业奖励玩手机,孩子就高兴做了。孩子作业做得好,考试考得好,家长就奖励玩手机。好像手机能够使孩子好好吃饭、好好学习的条件一样。1 q7 H3 K) M b0 _7 d' f9 Q1 v
2 a* ^, A+ L# {+ k4 K于是,孩子们越来越喜欢玩手机了,会玩手机了。而且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控制不了玩手机的时间,影响学习也影响身心发展。
0 m3 d8 [+ O. g. o: Y$ y G2 F' A, s# G: b0 y6 {
这时家长意识到不对了,想去控制孩子玩手机,却很难了。有的甚至为了玩与不让玩手机搞得亲子冲突“鸡飞狗跳”。于是大人们会说:都是手机惹的祸!! l; L0 y4 H( L1 @' a. [# r* ^! W
* C$ L% h2 `- w& B- F) c" W6 b
其实,手机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家长选择了手机作为奖励物却有失偏颇了。
5 M+ ~- ^, X! B: v& Z8 [+ ^) c+ G+ F, h
奖励玩手机,家长的出发点是让孩子坚持学爬爬、好好吃饭、认真做作业、取得好成绩。但玩手机,本身又是家长希望孩子能控制管理好的行为。
2 U# X& {4 w, P' F
; E0 l/ z0 i. J6 _% ^4 ?拿手机来作奖励物,却强化了孩子对玩手机的渴望。手机非但没有梯子的功能,却成了孩子学习能力的一个“陷井”,所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 \1 p5 P) G% t; l- D5 Z3 x! E0 X# O) P% n m
因此,要使孩子有兴趣并坚持地做好某一行为,在实施一定奖励的时候,选择的奖励物要慎重。 U' N/ M% r* H
+ N7 \5 K s( b* C/ ^( p! k, X尽量选择那些既是孩子喜欢的又对孩子无害的、最好是有益的奖励物。如对爬爬的婴儿,可以是一个宝宝喜欢的洋娃娃、毛绒绒的玩具等。' z3 P: P- X; W W
+ X$ ~ Q. X+ L! A h
对上学的孩子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一种文具、一次电影、一次郊游,或者与父母玩一次自引设计的游戏、一次趣味实验等。而且可以慢慢从物质奖励转化为精神奖励。& w5 G/ q9 x0 r( w
" l. j5 j4 `3 ~7 g这就需要家长平时多注意观察,了解孩子对生活中的哪些有益的事物感兴趣,可以把这些兴趣融入到行为训练当中。同时家长也要做好有效陪伴,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3 e1 ~) \, ]# M% g2 w C/ U
% {) b# A& K/ ^5 h(欢迎读者点开以下链接,进入“嘉兴教育发布”,收听本文音频朗读。 }# L# \8 ]$ z R: f: k6 _
N2 W3 O4 j8 x9 z8 {
https://mp.weixin.qq.com/s/1U82ztbMTMHJhE4m4Eqq4Q
4 ~' U' f: z$ ?# c; |6 V
# W2 B" [ r+ B2 u$ W) c, R* ~+ I4 ~2 E/ O6 L
8 z) l; j" c; Q8 T* G8 ~晚报读嘉教育 相伴成长之路
. z+ w" }& V: y8 e' V! Z9 z4 }& y; }6 @+ P8 C# m7 y, A
$ K4 p9 S$ F/ Z( e- K, `% j" g L
' J; R- l4 a# \9 T0 \8 W/ E
欢迎扫码进晚报教育群 掌握优质教育信息# T- @& Q3 E* L
! J, i1 n z4 h N8 c2 o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 e3 } i3 z% [2 A3 w3 }. [0 v2 f6 j; ?* Q& j- M- W$ ]2 {) V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