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过偏微方程的人都知道:一个偏微方程约束条件越多,所获得的“解”就越少;当约束条件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唯一解”或者无解。 c1 j( s, E: Z" a, b i- l
教授也是,如果你给他的要求太多,考核指标一个接一个,他们的创造力会减弱;如果约束条件足够多,他们也会变成唯一解——也就是全国教授都一个样,千人一面;或者干脆无解,好好的一群教授,做一辈子学问,啥名堂都没搞出来。
- g- |' _: D2 `真正的长聘制,其核心特征,就是减少教授们身上的约束条件。
5 l' Z2 l/ `$ S所谓长聘制,简单理解,就是就是进了高校,给你固定几年的考核期——国内现在一般设置为6年,6年之后你通过考核和同行评议,就会被聘为终身副教授。
; `0 y& i8 \: b4 ~& A0 C5 e所谓终身,就是只要你不触犯刑法、不严重违背师德(比如潜规则学生)、不严重学术不端,那学校没有权力解聘你。/ B+ L; O6 S. X( F- h) v: r: A7 b, V
说到这里,聪明的你一定已经明白,长聘制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考核期的教授,把他们身上的约束条件减到最少,基本就是只要他们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其他时间他应该是自由的。9 I1 |& P( _7 ?& O9 R" n
比如想研究什么方向,想今年发论文还是明年发论文都可以自己决定;或者如果真的有本事,闷声做事憋个大招,十年不发表成果,十年之后直接弄个改天换地的技术,冲击诺贝奖都可以。
) E0 ~3 _ d7 M- A0 ]科研是大学的使命之一。
! n5 M5 ^- L# G6 @" t! ?. A而且很多了不起的技术,其实正是靠那些有着聪明头脑的教授用自己的兴趣推动的,给他们充足的自由,他们才能不被一个接一个的考核,日复一日的行政命令束缚,把时间好花在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长远地投入时间,这样更有可能搞出不一样的技术。- `3 I! E9 e+ Z: y
不用怀疑,虽然马克思说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大学教授、科学家这些特别聪明的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确实会比你我大很多。
6 M# C4 H+ c) L U过去,中国是在追赶别人,所以技术目标往往是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不管是你是逆向工程,还是技术攻关,把聪明的大学教授们召集到一起,成百上千教授围绕一个目标研究研究再研究,钻研钻研再钻研,把国外不愿意共享给我们的技术攻破,实现国产化就大功告成了。
6 y4 B& b4 j% d, k6 }这样的时候,目标统一,行政指令也很有用。
- w! J' h! f; k' q! S' t9 N+ L但现在,中国虽然仍有很多技术需要追赶,但也有很多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前面是无人区,已经没有老师可以学习,也没有榜样可供抄袭,需要自己去探索。2 [4 w' C$ m8 Q" q
在这些领域,再靠行政指令调配资源,给大学教授分配项目经费已经起不到作用了。' i/ @1 {4 L+ o( J; H/ c
所以需要减少对教授的学术约束,给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凭着兴趣,去探索人类知识的前沿。% s# U) A2 c) d& z G7 y. J$ ^$ |
这就是长聘制度出台的时代背景。
! D& n3 [! l! W; @6 @2 N3 F6 E这也是阿里、腾讯、华为这些大企业,愿意不提短期要求、不计短期回报、不设短期目标,投巨资资助顶尖学者的原因所在。& O# l1 g! {$ K$ A$ P$ K, B
长聘制在美国实行得很好,国内某省厅级教委领导带队考察美国诸多高校,都问了一个必问题:“有没有人钻制度空子,考察期努力表现,一旦获得长聘就开始混日子?”
+ _0 h6 A% O$ C& ?最终他们获得的答案是——大概会有1%-3%左右的教授是这种情况,但允许这一小部分人滥竽充数,算是实行长聘制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5 ^& h/ j- W; j7 }" X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真的想要实行,会发现搞长聘制遇到的最大障碍,不会能钻空子的少数人,而是既得利益群体——也就是之前已经招聘进来的大学教授们。
+ ~( e& g0 B6 H$ @$ j2 A你总不能把这些教授全部解聘了,重新给他们6年考核期,让他们也来挣长聘教授的职位吧?
+ y1 _0 p9 q0 V' N所以,长聘制要搞得出色,最好的办法,是在新开办的高校里搞,一张白纸好画图。
/ t% d3 P1 c+ T# l7 T- o比如我所知道的最近几年成立的某科技大学,他们从设立之初,实行的就是长聘制。他们大概的操作是这样的:
) a" A, w( J; W! f8 Z1 [7 x- S4 |诸多报名想进来冲击副教授的博士,按照所需名额,择优招聘。
% \, A u& w+ W# ~招聘进来之后,要求6年之后要出学术成果。( m& ^* T, ~2 L' z& g; [- k
第3年末,学校学术委员会会有个简单的中期评估,如果觉得这个博士6年之后大概率是通不过考核的,会建议他提前走——但只是建议,不是强制离开。
$ B/ X9 ^1 U( y, d6年到期的时候,被考核人需要提交一篇自述,重点介绍自己的履历,并详细阐述过去这6年都研究了啥东西,包括参加了什么牛逼的学术会议,以及在什么期刊上发表了什么文章。
* N0 p( t" b' N1 N( J9 v- ^为了考核这位老师,学术委员会会专门为他成立一个考核小组,由15位考核专家组成。$ I0 `, V) O! O( _, j$ j
这15位专家,其中5位是被考核者自己推荐的,当然,他不能只找5个,需要找10多个硬性条件符合学术委员会要求的专家,然后由学校学术委员会从他推荐的10多个专家里面选5个出来。
* A' A* l" m- h) {* S6 L/ p+ v& b另外10位专家,由学校学术委员会邀请,其中既有国际同等水平高校同专业的教授,也有和被考核者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的高管,还有本校的同领域教授。
& u& M$ Z( L: @* b, \这15个人,只负责评议这位教授的学术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同等水平学校或者专业,聘任副教授的标准,如果评估的结果是“达到”,那恭喜,你可以获得长聘副教授头衔,从今往后直到退休,只要你不触犯了刑法、不严重违背师德(比如潜规则学生)、不严重学术不端,那学校没有权力解聘你。
) K+ W+ I: V1 y0 ] m3 x) ?! X从此以后,你只要完成学校的基本教学任务,其他时间你就是自由的,不会有年度论文指标,也不会要求你必须参加什么行政会议。
, }8 A- ^" _ e5 C你如果研究出技术成果了,学校还鼓励你把成果商业化,或者产业化。: L/ {, S7 y: |, i8 n# W2 c
问了下他们学校的一位副教授,学校的给他的教学任务,是给本科生开三门课,每门课每周上一次。如果把自己全年上课的时间加起来,再除以8小时工作制,那他一年其实只需要工作不到2个月,其他10个月多的时间自己可以自由支配。
1 L# R! K. U* A. d而他的薪资,实行年薪制,一年下来50多万。
7 x2 Z1 ] V# \8 D; T而传统高校搞长聘制,因为考虑长聘制之前已经获得教职的老师的利益,只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长聘制之前已经获得副教授头衔的,可以不用参与长聘;之后进来的教授,统一搞长聘制——总之就是有点四不像。8 h% |9 c, m5 I8 b$ d
尽管如此,有的高校还是通过这种方式引进了很多牛人到学校来。
7 N$ u$ f' ?+ a7 w0 f有次听某985高校副教授调侃,他说他们办公室原本5个人,前年新聘了一位海归博士。大家传看她的简历之后都沉默了,他是最后一个看简历的,看完他也沉默了——因为这位新来的博士,一个人一年发的国际顶级期刊论文,比办公室原先5个人加起来还要多。
; [: C, X h& g. S- ]自从来了这位牛人,他们如果和她一起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都识趣地让她先发言,自己跟在后面补充补充就完事了。) W9 {" l' s- t1 t: ~8 Y
当然,他这么说带着调侃的性质,但也透露了一种情况——如果薪资不到位,长聘教授制度,很可能会异化为对新聘教授的不公平压榨。7 \" u) K, } v f3 g4 f: R
我并不了解实行长聘制度的所有高校各自的情况,说以上的情况,并不是想代表所有人,能让大家对长聘制有相比以前稍微深入一点点的了解,就功德圆满了。
4 e: t5 q) U# G' D也想让各位有个参照,如果某个高校说要用长聘制来考核你,你也好判断他们到底是真长聘,还是假长聘——薪资待遇跟不上,获得长聘还各种乱七八糟考核的,对不起,那只算是假长聘。
. {8 {: |) J6 z6 e; I, k新人新办法,不仅是标准新,而且还要给到长聘进来的副教授国际同等水平高校的薪资,比不愿意参加新办法的教授高出一倍、两倍再正常不过,高出五六倍的都有。, ~5 D M$ Q7 E! |: u) x; L
另外也想在这个答案下面感慨下,长聘制不随便解聘教授,前提是他不触犯刑法、不严重违背师德(比如潜规则学生)、不严重学术不端,便给他足够的学术自由;但目前中国的高校反了过来,学术上这指标那指标地考核,但教授潜规则学生、学术不端却各种护短,实在是件悲哀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