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2659 | 回复0 | 2021-7-24 14: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有 5 所澳大利亚的,一大片英国的学校,但是一所德国大学都没有?德国的大学那么不好么?为何德国的工业和科技水平还那么高?
蔡妍之 | 2021-7-24 23: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我终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 @9 F, T$ W+ I1 e. O2 X
我在刚来德国的时候,也和你一样有这个问题。. Z- X% [2 n6 t. [
现在我在BOSCH读博士,培养学校是卡尔斯鲁厄理工,我开始明白了这个问题。+ t. N- _8 N" ^2 R. I- P( w) E# E8 c
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国有企业博士这种东西,而企业博士又不太可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1 u5 _% T7 r2 A4 p+ o
Fahrzeugtechnik - Mitarbeiter,大家可以点开看看企业博士和大学博士的比例。
. ?; f  H0 H' X) p% j4 h6 ^, E" i. f3 o; k
企业博士处理的都是公司最核心的项目科研。这些人水平非常强,但这些人做出的东西,大部分是必须保密的。+ }% b' N6 Y" w9 L0 C9 s
简单的说,
( B' s  D) M: E0 ?6 X* F0 g  T
    最牛逼的成果被作为公司机密,不宣传。这点可以类比下,肯德基的炸鸡秘方。领先时代10到20年的成果,会变成专利。专利属于公司,不属于学校。比较没有商业价值的成果,才会变成论文。另外,公司也会写一些比较介绍性的论文,其目的      主要是想做广告,告诉行业自己有了这个产品。这样的论文,当然也不会有太大的学术价值。$ _3 [/ A* n( G- D
3 _, T4 R1 v3 g/ W9 I% I
举个例子,汉斯是保时捷公司和卡尔斯鲁厄理工的博士,汉斯的研究成果使保时捷在勒芒赛一举拿下冠军。但汉斯的研究成果一定会变成保时捷的内部机密,这个成果一定不会被发表。如果保时捷觉得,奔驰也有可能会在10年内研究出来,那么保时捷就会把汉斯的成果申请成专利。当然,如果汉斯的成果由于各种原因不太完美,那么就会被发表成论文,那这个时候,卡尔斯鲁厄才会有一篇论文被发表出来了。。。
$ [5 |) Z, _* y! [5 h6 g
! e4 o! w9 }" y我觉得这个就是为什么德国工业那么牛逼,但德国大学排名确一般般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j; t; K2 H" r! H5 b! K5 [
8 }5 \( n3 b$ |: A6 D
如果有人愿意听,我在分享下,其他的原因。3 x, e& {/ e! ^; y; U: T
5 M( f6 }+ O  ?! C1 X+ L' l4 `8 n
; t( V; K7 Q, ?) z6 m: a; B" O% T$ M/ r
%%%%%%%%%%%%%%%%%%%%%%%%%%%%%%%%%%%%%%%%%%%$ [0 ]; U2 l" x$ U
更新于2018年6月* r* N: Y& C. y5 L: s
- F  z; f8 O) |( h
由于收到了很多私信,所以我这次进一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T* V; x" t& n. x. ~4 O
是有点久了,先和大家说声对不起。: _1 j2 T0 n2 j# P/ _
拖这么久的原因,主要还是,以我浅薄的语言能力,很难将这么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说出来。
$ [: l7 v" }; [: w) Y: z: H所以,我打算先说说,什么观点是不太对的
; p" G1 R0 I( r5 U$ u2 m
$ @) i# Q8 M! O/ V( p! b9 i0 D# s: N' p2 ?5 \( K1 h9 s) {
第一点是平均主义, ) V( |1 \' G* `. ^- D6 z
有很多人认为,德国奉行平均主义,不重视精英教育。所以会埋没很多精英。然后又由于世界排名主要是由精英决定的,所以德国大学排名不好。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是不对的,或者说,至少是对德国教育体系有很多误解的。
; d: N- p& @- `1 o  f# L
) f! m$ D, R9 Z0 s" X' @; v; I6 H事实上,德国的教育制度,是认真考虑了精英的成长问题的9 p0 N; R: F6 f% P/ }
很多人觉得,如果教育资源被平均分配,那么精英就得不到超额的关注,大学期间就会被迫浪费很多时间,没有得到最大化的成长。
, Q+ a6 @. F$ C% O2 R6 C/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他们用英美和中国的教育体系直接套在了德国教育体系上。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学生们,是同时入学,就同时毕业。有毕业季这个概念。(提前毕业的比例基本忽略不计)德国则是没有这个毕业季的概念。德国坚决贯彻了,考完试就毕业。这就保证了精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大学教育,去进入下一个等级的竞争,从而保证了精英们的成长。9 W2 @$ h7 ]4 f5 n: d4 p) x
5 @6 f0 c5 |% D
以卡尔斯鲁厄理工的机械专业为例,本科所有的必修课笔试,是尽可能分开的。其他的口语考试,是会尽量避开这些必修课的考试的。
1 }7 R3 ?5 }  ^! [* e9 m+ N- n1 Z2 G
举个例子,如果穆勒是一个天才,假设他在上大学之前就会了所有大学课程所要求的知识。那么他完全可以从一入学就一个星期考一门试,在6个月,也就是大概25周基本考完所有本科的考试。然后去马普所做3个月的实习,再去保时捷做3个月的实习,最后如果喜欢科研就在马普所写4个月的毕业设计,如果喜欢工业界就在保时捷写4个月的毕业设计。那么,穆勒就在大概16个月的时间完成他的本科学位。如果考虑他还有余力,能边实习边考试的话,他就可以在他实习的6个月里,又考25门试。那他只需要再写一个4个月的研究生毕设,就研究生毕业了。(在执行这个计划时,不需要向任何人申请,所以也不存在外力能阻止它的执行)1 t$ x# G; u- W/ i# N( T
最终,天才穆勒可以在16个月内,本科毕业。在20个月内,研究生毕业。然后,21岁的穆勒就可以和马普所的顶尖科学家或者保时捷的顶尖工程师同场竞技了。
! t$ B0 U. j$ y- x! }3 E, m8 c) v
  ~3 s& v/ X$ |2 t! y( Q9 F+ {; R7 g德国教育体系,或者说欧洲的教育体系,和英美确实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直接的强行对比,有点类似于对比美国和苏联的经济体系了。" _/ }7 E/ ]+ u; j
, m7 C0 R8 G. D. T- k/ @# E: b
如果有人还想听,我再接着写吧~
dj冷静 | 2021-7-25 08: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德国是多中心国家,大学教育也有点平均主义,不会像英国、法国这样把资源都集中在一两个顶级大学上。$ @& Q5 l# |  _. _
2.德语区有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这个巨无霸(最新QS排名世界前十),吸整个德语区科研圈的血。% U1 m! L, c* W8 @: [0 ~
3.德国学术圈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德国人去英语国家生活融入地也相对比较好,所以很多顶级教授去了英美。% N& z4 B9 k' Y" @
我上学期的德语外教本科和硕士是慕尼黑LMU毕业的(德国最好的文科类大学),结果申请博士还是一样会到斯坦福。斯坦福德语文学的博士生基本全是德国人!!连德语文学都这样,别的专业可想而知。
7 S% `: M, d" O& U, g整个欧陆都存在基础研究科研力量相对下滑的问题。
殷离不悔潮 | 2021-7-25 2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三年之前来到德国慕尼黑工大求学,2017年下半年去瑞士洛桑联邦理工交流过一学期,2018-2019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硕士毕业论文和RA,现在刚刚开始在欧盟玛丽居里joint doctorate项目里读博,hosting institutes分别是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和比利时的鲁汶大学,因为有幸去过上述的几个国家,所以想谈谈对德国大学排名的一点浅见,欢迎讨论和指正,但是勿喷。本文不为德国大学排名低找任何理由,也不吹德国大学好的地方,而是找找德国大学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 b* O! o, t2 V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世界排名前50位没有德国大学”这个论断不完全正确,因为不知道题主根据的是那个排行榜,依据世界知名的“四大”,至少我记得在THE排名上,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以下用TUM)是可以勉强挤进前50的,在其他三大排行榜上,TUM的排名可能一般在50-70左右。当然我理解题主的意思是,德国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国”和较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怎么也应该有类似与新加坡(NUS),日本(东大),加拿大(多大)的顶尖大学的类似表现,然而并没有。由于当年刚来德国,眼界狭窄,甚至问过一个德国小哥这样的问题,现在德国大学排名都不高,而美国有那么多排名高的大学,你觉得德国大学是真的不如那些美国大学吗?德国小哥的回答竟然是,“我觉得是”,后来在有了去过其他几个国家的经历之后,逐渐意识到了德国大学与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
% S2 z0 s* V5 u8 H  j* O: e4 B" P, I1师生比严重失调
$ j4 b2 q; U, ]在德国读过大学的都知道,一个Vorlesung(lecture)是什么样的场景,大几十几百个学生围着一个Dozent(lecturer)听课,而配套的Uebung(exercise course)课,大多数也是给出一些习题,教授所带的博士生讲讲,底下人随意听听,在我们的学院里,作为一个机电类的学生,你可以不会任何的编程知识和三维建模知识而把所有的课考过,我想你应该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所有的课程并不注重实践,而仅仅是单方面的讲授理论知识(我仅仅说明我所在学院的情况,不代表隔壁Info或者EI学院的情况),同样以我交流上过课的洛桑联邦理工(以下用EPFL)对比,教学活动就丰富很多,我上的几门learning有关的课,基本都有Mini-project(几个人合作)或者对应的编程作业(单人),这些作业会提交和批改,并且记入分数,比如占期末成绩的25%,最高我甚至见过占某些课最终成绩50%的,说实话,我感觉去了EPFL一学期,我的编程能力大涨,而且由于每周或者每两周都有交作业,我能很规律的复习我上过的课,挽救了懒癌,而在TUM,我基本维持了在国内的模式“前面10周什么都不知道,很多知识都是后面两周所学的”,当然我知道开这样的实践课的代价是会消耗教授所带博士生的大量精力,但是在这点上来说,EPFL作为一个一学期仅仅收600多瑞法的大学比TUM做的好很多。另一个从博士supervision的质量来说,我所在的TUM机械学院的教授,一般都是带将近20个左右的博士,如果计算博后和技术人员,一般接近30人的规模,有的“大牛”教授,将所里的规模扩大到60-80人,同样对比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下用JHU),我认识的IEEE Fellow级别的教授甚至业界鼻祖,一般带的博士生也不超过10个人,大多数5-6个博士(有人可能会说,那就是美国这些教授没钱雇人呗),但是不管原因如何,由此导致的就是博士的指导质量的下降)。其他因素来说,由于德国大学宽进严出和不需要学费的制度,德国人基本只要想进TUM读书,就可以读,这点上比美国顶级私立大学比如MIT和斯坦福的门槛更是低的多(我知道有很多人吐槽美本录取门坎地相对国内较低,比如MIT的录取竞争力度远远比不上清华),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数量大增。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一个现象,为什么德国本科有很多“杀手课”?挂科率接近50%?我不否认这些课本身就很难,这个是主要因素,但是还有一个次要因素就是,学生队伍里存在着很多的“后进生”,因为录取门槛低。关于师生比的情况,可以看看下面的2019THE泰晤士排行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师生比其实的错误的,经过我看英语版的,其实应该是生师比(原文是No. of students per staff),从第一张图可以看出来,美国顶级私立大学生师比基本在10以下,英国三所在10-12之间,欧陆最强ETH在12.3.4 ~; J# ]5 W. Y: O  _
) m+ a( q7 }/ i+ o0 P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1.jpg & @7 r7 v0 a5 F# D$ v+ D/ K, k2 i8 V
+ P4 p# p$ B4 B: _9 V
世界顶级大学的生师比情况$ G$ H5 E' Y$ h1 g$ f

+ X; x' }1 p1 C+ v, c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2.jpg 5 \1 `7 |, m3 B1 T1 x6 W
再来看第二张图,与TUM排名差不多的其他大学呢,以Teaxs Austin为代表的美国公立州立大学,也一般不超过20,大部分再十几,好点的比如wisconsin-madision仅仅就10.5,日本东京大学7.6,之前提到的EPFL 11.4,与ETH和美国顶级私校基本相当,英联邦大学比如UCB,HKU,HKUST稍高,一般在18-25,这时TUM出场了,OMG   50.6.。。。。。“一枝独秀”,同样再看看德国文科一哥海德堡大学16.6,这地是没法洗了。注意:本排名截图自迁木网泰晤士大学排名,答主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最后一栏应为“国家/地区”。
8 J% M8 S- @/ t6 Y) O. ^9 e. r2 p0 \2没有引入tenure track制度,增加竞争力
8 k1 h( U# S. Z5 a总所周知,德国大学在10年之前并没有引入tenure track,professor(W3教授)是一个Lehrstuhl(就是一个Lab)的老大,但是没有任何对应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如果一个继任者要称为下一个professor,那么必须前一个教授退休。( K# u5 l/ v$ g$ F# a: i
在这里要首先解释一下德国的教授制度,2002年以前,德国教授级别用的是Besoldungsordnung C(C体系),在该体系下,德国科研人员分为C1,C2,C3,C4四个等级,C1是wissenschaftlicher Assistent(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istant), C2一般是很大一个范围,包含Hochschuldozent(高校讲师)或者Professor an einer Fachhochschule(还要其他的没有列举), 甚至有一小部分Universitaet professor也是C2,C3和C4一般也是这几类,但是比如Fachhochschule的professor最高就只有C3,达不到C4。在2005年之后,德国教育部将C体系变为W体系,各个高校也逐渐完成改革,在W体系下,科研人员分三个级别W1,W2,W3。W1一般是Juniorprofessor,剩下的教授一般都是W2,W3。这里有一份纽伦堡大学关于教授级别的英语解释。% s0 O5 y  P% J3 M# {- o" |  ?4 S& @
- d7 _! j% G7 B* d* b! I9 A$ w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3.jpg
$ O6 s) N8 F! ^1 ~/ M6 ?( ?, b1 _: C: S
纽伦堡大学关于junior professorship的定义,注意完成了W1 professorship的任期,一般被认为等同于habilitation(德国人当教授必须得通过这个资格认证). e0 y$ A: c3 E3 l& P

8 T8 A. f6 G: ?0 S( P% J; V" G3 r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4.jpg
; R6 Z1 {& a+ t7 e& i0 o
* H2 W0 w( K& U- K; I纽伦堡大学关于副教授的介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红框里),W2教授usually not equipped with position and equipment budgets。
9 z# ^4 ]# w, x* e3 _2 q. K# _
在美国的tenure制度里,刚刚结束博后生涯,甚至博士刚刚毕业的年轻教授才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时候,给他们以招生和科研自主权,并且加以督促(嗯,就是干不好几年就走人),他们产出的结果才是相当显著的。而且德国的旧体制之下,年轻博后没有科研自主权,他们不像大教授一样可以自由招生,在科研经费上不能免于受到大教授的干扰,所以没有机会可以施展拳脚,而大教授由于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基本已经开始佛系生活(不得不承认,不部分教授是没有机会去冲击IEEE Fellow这种国际头衔的机会的),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不再考虑学生发不发论文,发怎样的论文,很多都是从企业接接横向项目,让博士生去做。不得不说,德国的这种体制,无法完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年轻人在想施展一番拳脚的时候没有机会,在这些人有机会施展拳脚的时候,已经过了想干一番事业的岁数。幸运的是,德国很多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开始逐渐引入tenure的制度,我已经看到TUM很多学院开始设置assistant professor的职位(W1教授),并且把W2教授定义为等同Associate professsor,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当然另一方面,也呼吁一句,那些不在乎push的,想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同学,还是尽力去美国读博,来德国可能会让你觉得过于佛系,而那些想一边享受生活,一边拿博士学生的同学,来欧洲吧(通常情况,不接受用个例来反驳,没意思)。$ z, H8 \. H* M8 ?& T5 m% M: m
3大部分德国人不愿意走学术界道路或者不愿意写论文# Q' m. b/ N; a8 [( j
在Uebung和Seminar上和很多德国博士生聊过,也从其他中国博士那里知道一些所里的现状,你会发现大部分德国人对走学术界没有兴趣,他们可能只是想拿个学位,然后去企业里干活。造成的结果就是,你会发现很多德国人的论文很水(当然可能我们只是按中国的评价标准),因为很多人都是发发水会,偶尔运气好来一两篇业内顶会(acceptance rate在30%-50%那种),期刊基本没有,结果就是,他们毕业之后也只能去工业界混。此外,你也不能低估他们对工业界的向往,我在JHU期间认识一个德国小哥,由于高中就来美国,英语基本母语级,JHU读了硕士,成绩也不错,想要留美国读博,不说JHU,TOP50肯定没问题,但是他居然跟我说他要回TUM读博,原因在他怕在美国读完博士之后,无法融入德国的工业界,由此可以管中窥豹,看出他们对工业界的向往。另一个实例就是,一些德国人都选择去当wissenschaftliche Mitarbeiter(类似于RA吧),而不读博,并且不是把这个作为一种过渡工作。中国人可能无法理解,你当四年的RA,为啥不顺便读个博,相当于免费送你个博士学位啊,答曰“不愿意写论文”。
& r$ Y+ k2 y2 C# O7 `/ x4免学费,经费企业来源较多8 t  w4 x7 ?9 @
相比英语国家的高昂的学费,德国的学费为0,每学期仅仅需要缴纳一点注册费,而这个注册费还是给Studentenwerk(负责餐饮住宿等的学生后勤管理组织)和当地公交公司的,由于英语说的不错,国际课程开的比较多,部分非英语母语国家也开始征收学费,比如荷兰和北欧部分国家。而德国除了巴符州外,还没有针对国际学生征收学费的。所以德国留学陷入一个死循环,首先你不能征收学费,因为学费太高,再加上第二语言的壁垒,别人就不会来这留学了,要知道在荷兰和北欧,留学生可没指望学习荷兰语和北欧语言,就指望英语生存的,不能征收学费,就导致德国大学与英语国家大学相比,减少了一个重大的收入来源。其次,一个chair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与企业的横向项目,感觉比美国大学的比重要大很多(这里抱歉我没有具体的数据对比),我在美国的lab,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NIH资助的,发的paper也必须标明,在德国,我观察到确实有一部分论文是比如DFG(类似于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机构)资助的,但是也有大量的文章来源于企业资助或者校企合作,连TUM当了20年的校长Wolfgang觉得他管理TUM期间最大的成果就是提出了Unternehmer TUM(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由此可见TUM有多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固然是好的,这点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理念冲突,比如一个机械企业可能更注重的是标准(Norm),他们更关心的是产品,而大学更改更侧重于研究,或者换句话说,理想中,大学应该由各种科研人员做出各种prototype,而企业负责把他产品化。如果大学过度和企业合作,那么也可能让大学里的科研人员不可避免地被资本和市场这样的因素干扰,而不是随心所欲地研究。有时有的同学想去企业写毕业设计,chair不同意,给出的理由都是,企业里做出来的成果水平较低,怕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同理,和企业合作过多也多导致很多成果由于保密协议无法发表,自然也会影响pub而影响到大学排名。来咱们中国人都知道,教授接横向项目大多是为了赚钱,接纵向项目才是有心在学术上“进步”,我想这个横向和纵向项目的科技含量应该不用说了吧。7 n; U" A0 E/ r  t4 r. ^
5人才和移民( M" y0 w& Z4 m6 A; J- Q4 y
这点是欧洲大学的通病,不仅仅是德国,就是欧洲不是移民国家,或者说,他们不是像美加澳一样是移民建立的国家,再加上官方语言不是英语,导致他们无法也不愿意过多吸纳来自全世界的人才,以及无可避免的歧视和排外。比如作为美国科研主力的华人和印度人,在德国基本见不到,在德国的华人教授恐怕不超过30个人,印度教授甚至比中国教授还少,我知道华人在美国也有天花板,但是相比在欧洲来说,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依我观察,大部分华人,在40多岁50多岁的年纪,大部分也就能做到Private Dozent就到头了,这个职位也就基本相当于一个group leader,可以说连助理教授都不算。我见过有的华人研究员,与所里的大教授年龄相仿,甚至比大教授更早来到所里,但是发展前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作为本国人,一个德国年轻人通过habilitation,可能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在德国学术界混,就能称为教授(我的意思是,他可能不需要在TUM成为Prof.,如果他想的,去个其他Uni甚至FH当个教授肯定没问题的),而一个中国人,可能再优秀,也无法称为教授。而相比较来说,同样作为欧洲国家,英国就好的很多,招聘的网页上,经常能看见华人,印度人和伊朗人教授,另外我在EPFL和ETH也见到过一些华人教授和伊朗裔教授,相对比来说我所熟悉的TUM机械学院,40个左右教授中没有任何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外国教授应该可能就3-4个,我记得大概2个意大利人,一个奥地利人(跟拜仁人没啥区别了,德语也是母语),剩下就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全院所有专业都是德语授课,英语授课的课程少的可怜。此外,一个事实也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欧洲留学的外国生源确实不如美国。大学排名要想靠前,人才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一点“归化”的包容心,自然就减少了对本国人才的竞争力和带动性。
( s: Q& {7 q6 d; r' l其实德国人也在乎排名,或者说他们心目中,德国大学也是有个高低之分的,比如最近德国人搞精英大学评选,每个申请的大学的校领导那天下午都在看着电视直播,当选的立马发各种媒体,给全体学生发email祝贺,我也曾经看到过某个chair把2017年上交软科的学术排名贴在chair的公告栏(好像TUM进了前50),TUM机械学院的官网也有ranking的介绍,另外比如TUM 150周年校庆,德国总统来了,默大婶发了视频祝贺,你看别的某Uni百年的校庆,会不会有总统去?所以我觉得说德国大学一视同仁的有点说不过去。只不过德国大学目前短时间之内无法改变各种困境,而且还要收到来自亚洲新兴大学(对,主要是中国)在排名上的冲击,所以很多人装出一副排名都是浮云的样子,我见到过的说什么德国大学都一样的德国人分两种:1第一种是,他的学校不咋地,所以说所有大学都一样,就如同我刚来德国问过几个德国人,“听说你们德国FH和Uni一样,只不过职业导向不同”,基本的回答都是“不是啊,一般能上Uni,谁去上FH?” 2第二种是已经站在高地的马云心态“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或者一个清华学生安慰你,”清华和二本一样,只不过是个人选择不同“ 另外,的确世界大学排名在从某种意义上并不公平,但是当没有一种更公平的评价方式来比较世界各个大学的时候,大家可不就是看排名嘛。
& p8 T4 [* s4 o3 N: M6 |% r说了这么多不好,作为校友,还是希望TUM和其他德国大学的排名越来越好的,毕竟作为利益相关者,没人希望自己的拿到的学位贬值不是?其次毕竟眼光有局限,没有仔细分析其他学院甚至其他德国大学的情况,所以分析未免有偏颇。最后希望校领导能够比我看的更高更远,通过一系列改革,让学校越来越好。
1 ^* @5 L, W, g. h<hr/>说一个热烈讨论的其他问题:  }% A  N+ [; B, ~9 Y" o
观点: 德国的官方语言不是英语,如果是英语的话,排名肯定更高
0 ^  A% s3 z! s( Z1 k这不是废话嘛,我承认这是对的,但是这种假设问题没啥意义吧,谁让你二战输的这么彻底呢,再说你要真是英语国家,或者二战之后德语占主导地位,德国也不会免学费,德国留学也绝对比现在竞争激烈的多。我们这篇文章是找原因,但是不找假设,英语的主导地位别说你德国了,中国这种世界大国短时间内都无法改变,难道说德国人就因为“语言不占优势”就退出学术舞台了?德国作为一个西方资本主义老牌国家,欧盟经济第一强国,不说英美了,怎么地努努力也应该看看ETH(德语),EPFL(法语),东京大学(日语),京都大学(日语),清华北大,香港的大学吧(这个不用杠了吧,看看废青的“复读机”表现,港人英语离母语还差很远吧),他们当地的母语语言都不是英语吧。语言不是遮羞布,不找到对策,永远用“语言”这快遮羞布麻痹自己,不说和美帝,恐怕和上文提的这些非英语地区高校的差距都会越来越大。
拾菜叶的猪 | 2021-7-26 02: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名来反对包括第一名 @Sven 在内的若干答案。:)
: {: \$ T4 j0 F$ A+ F7 w
, X# s2 M- n8 s/ k7 b; x作为一个在德国读完一个工科diplom(还是在Sven盛赞的学校之一,谢谢夸奖),拿了若干家Sven赞过的TU博士offer的学生来讲,首先我爱我的母校,感激母校给我的教育和资源,我永远为我的母校骄傲,无论她在国际排名榜上掉到多少位。
. Q+ {! I+ l) k8 K这么多年来我也习惯了在各国朋友面前报出母校的名字之后欣赏对方迷茫的眼神——不要紧,反正因为我,至少我现在就读phD的program里,所有人都认为我母校的教育是杠杠的。4 e" q6 \& L. N
! V. W0 w) [5 I$ b$ d
但是我想很诚恳地说一句:各位留德华们,母校要热爱,现实也要正视。; G8 j) E7 _1 F$ c

: {: p$ v& E5 H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专业覆盖不全上,那MIT怎么解释?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不在英联邦国家,那ETH怎么解释?说专业排名高,不妨自己去看看哪怕是机械工程,德国大学的排名是不是如想象的那么辉煌,电子和计算机就别提了。产研结合=发不出paper都拿来当个理由说……更别说日本,中国,一票欧洲小国,甚至北朝鲜都在榜单上有一些令人骄傲的纪录或进步,难道放眼世界,凡是搞排名的都是仇恨德国人的?难道全世界就德国大学最委屈?
, t! t* C4 V; _7 I0 {
4 {6 _/ P0 |9 M  }3 s0 `德国大学的现状是,拥有大量世界一流~二流的院校(看top50很难看,看top500可就风光无限了),但是缺乏顶尖院校,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德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模式所必然导致的。这一情况未必就是耻辱,但如果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必然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大改革——对,德国已经着手在做了。; R" g6 ?7 _. {5 T1 T( G
5 ~8 L% y: H1 v2 j
影响德国大学在各类榜单上竞争一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0 O2 g. _! d9 J) r: u1 @6 h

6 D& Q& Y! u( q$ x/ B1)平均主义9 n9 Y. r- p/ V! c; s

. ]# e2 O4 _# F5 T; l这里一个是指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平均主义,一个是指学校内对学生的平均主义。) Q, [4 p! J0 I+ a
/ v, d' Z" h$ s, C! A
前者体现在:缺乏对个别大学的重点扶持,官方资源过于平均地流入许多所一流大学,亦使得其中任何一所都缺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实力。这一点德国官方已经有所认识,并且开始推行精英大学的计划。(其实真想拼顶级大学的话,有精英那么十所八所的力气,集中精力砸一砸LMU和TUM,新一代的牛剑都砸出来了。)
0 x8 t+ b+ I0 H; w) z) S; c& H: R( u
8 Q; K2 ?2 L4 f" k" |) s! z后者体现在:学校给学生分配的精力非常平均,耗费了大量精力和中等学生死磕,一方面淘汰率极高导致中上等学生缺乏精力和底气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师资大量花费在折腾中等学生到底过还是不过上面,缺乏对优等生的重点栽培。
, ^! D* T0 U) C' W; @. S5 Y$ a" ^! i7 \0 R5 b5 @" R
不得不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全世界的顶尖大学,学生质量上的reputation都不是靠中等生打出来的,而是靠优等生……许多顶尖大学给予优等生的资源之丰富是难以想象的,楼上许多说德国大学教育好的,我不得不说,对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德国大学的教育确实扎实一些,相对比较少出现“水过”的现象,毕业生更有保障,但对于有余力的优等生,其重点培养的力度远远低于一二流的美国大学。
; j9 L6 L: W( n9 W9 S, Y
3 q, c! N0 g6 {5 T; [/ V  [& [" O平均主义的好处是,德国的大学生in general质量是不错的,这也是德企喜欢要德国毕业生的原因——相对有保障。
0 k# T; I) B2 u) ~! `但平均主义的坏处是,顶尖的人才很容易就被虚耗掉,甚至埋没掉了。而一所学校要出成绩,总是要指望这些顶尖人才的作为的。
" `1 s  b8 ?1 `8 q! s- Z0 G5 h9 r0 \' U0 k) W) Y; D2 D
我想通过楼上一些同学的描述,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来,包括一线投行在内的工作单位,要人是倾向于美国ivy league+top10这样的配置(最好的那些研究生院也有这个倾向,当然他们的short list和投行不完全重合),这里面一部分的原因是:那些投行和研究院要的是顶尖学生,他们在乎的是一所大学能把尖子生拔得多高,而不是一般的毕业生质量有没有保障。% Y5 i- ]2 v6 q& n- C$ c: z" [0 @( h
# g- _5 x: o8 C
2)自我封闭
% c* `1 Z7 S* A5 `3 a8 b总的来说,德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太惨不忍睹。但相比于这个国家应有的学术实力,国际地位,意识形态来讲,就有点低得令人发指了。
  T8 F( n0 U! d5 ]
0 J$ `4 b/ P2 u' A$ e国际化程度偏低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削弱德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5 M4 g* Q1 [& a6 ~; p9 p" ?
( ~% m2 |: D+ p. T9 g, @! i2.1)语言不通+旧学制变态 = 国际生源不足 = alumni网络在国际舞台上极其薄弱8 o! O2 f5 ^( f1 q: S. X3 R/ O
) i* k% X1 A7 X* X& x4 A/ Z& Q7 F
语言不通这个没办法,学制这个现在德国已经在拼了老命地改了,真是可喜可贺。旧学制不仅仅是吓退了许多留学生,逼疯了许多留学生,最糟糕的是,导致德国的基础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博士)的衔接模式完全无法和国际接轨,严重伤害了国际学生参与德国科研,以及德国学生参与国际科研的热情。反倒是post-doctor这个级别的人才流动要上规模得多。
+ M# S7 A! D- H3 {: q& S' s
$ Y" q  Y3 ^1 c% y, Walumni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了,令我惊讶的是,“国际化对大学的重要性”这么人尽皆知的事实,对德国很多大学生来说都不是常识。我不止一次在和很优秀的德国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仍然认为大学国际化仅仅是人才短缺的国家补充人才的方式,而不能意识到人才的全球流动本身带来的巨大积极意义。5 I  m% g; Z9 [; N2 e3 W

: ^5 R6 |9 v2 Q' v  Y1 v2.2)晋升制度坑爹+年轻教授缺乏助力 = 对青年科研领袖缺乏吸引力 = 科研活力下降+后备力量薄弱- {) w" d( I1 i  Z
这个(前一半)不是我说的,而是德国人,堂堂正正LMU出身,最后投身MIT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Wolfgang Ketterle公开表示的……K教授当年被MIT看中,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起步上的帮助,使得他迅速搭建起需要的实验设备,并且做出了辉煌的成果。后来K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德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哪个好,人家直接说了,美国的AP制度确保大量活力充沛的年轻人能够获得领导科研小组,自由选择课题的机会,同年龄段的德国科研生力军绝大部分没有这么好的机遇。当然机遇也意味着压力,实力强大的K教授喜欢AP制度,换了另外一拨人,又不会这么想了。  g1 H5 ^+ n- g

! A  u9 I. k, F; d不要说美国是怎样丧心病狂地用AP制度挖掘各国科研人才并榨取他们的价值,连近在咫尺的ETH也没有松手啊,稍微对科研圈里的动向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ETH从德国挖人下手有多狠吧?同样的,地处欧洲的ETH还能从美国吃进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但德国大学即使吃进来了,也腾不出位子留人家。在我的领域,我不止一次听到优秀的中青年教授表示“ETH如果有机会去,非常值得考虑”,德国呢?目前还没有听到任何一所学校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这里面有经费的差距,但绝不止经费的差距。
  I7 x8 ^# Q. m" R6 [* u" A
/ X8 t4 `5 ]7 X- @; ?2.3)经费短缺+思维惯性 = 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 国际影响力下降+科研活力下降
# ^/ {& |+ L* t" }$ x7 K6 Y
* n  C# l- R$ J/ D9 t8 D关于经费很多人都吐槽过了,这里主要说德国大学的思维惯性。
+ f8 p% U& f, P$ S1 a  s/ h4 T$ \/ q+ x- M
很多教授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他们不是没有好成果,也不是抗拒发paper,实在是跟不上形势。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无论哪个领域,想加入国际学术交流,必须养成英语作为第一工作语言的习惯;同样的,学术交流的主要媒介也是英文的学术期刊。德国有很多大学paper数不高,并不是像楼上有些人说的,做的都是工厂的东西发不出来(工业中使用到的技术,一般是比科研晚的,如果一个国家某个领域绝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是工业成果,那……),而是还有大量的paper发在了德语圈子里。
' V( c" T" }8 v! q8 K6 W: H% K5 l: {# I* n$ s% `
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学校,文章喜欢发在本国期刊上,自己数得不亦乐乎,国际上基本搞不清楚数的都是些啥。很悲剧的是,德国很多大学也在干类似的事情……虽然可以想象德语期刊的质量比国内的期刊高,但……你发在那里,外人看不到啊!!!7 t8 t* A; p& Y. [

9 l5 h5 E- z* a3 O: r除了少数交流能力极强的组,大量的德国科研组都很习惯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德语圈子里玩,最多跟附近几个国家一起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参与国际交流的欲望。其中最无奈的工科,由于德国长期以来在工业上的领先地位,很多人甚至认识不到自己和世界前沿有差距,进而不觉得自己需要跟歪果仁玩……
* p. s; J1 u" O* _+ H; B- c& q
而与此同时,英语世界的大学马不停蹄地组队出去满世界扫荡,传播自己的名声,吸取别人的新想法,把自己的毕业生卖出去,把别人的好生源买回来……
/ q2 }/ {+ {. d. S5 o6 f) |
3 o; v$ `$ u6 F- k; D" X& E& @% k我可以想象,当年德国科研雄霸全球的时候,在德语圈子里玩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件事。如爱因斯坦当年应邀去德国的段子所说:全世界才几个人读得懂相对论?可是,他们中大多数都在德国。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同,德语圈子再高贵,再严谨,再血统纯正……也必须承认自己只是世界科研圈子里的一个分支,而在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无论科研还是经济,都必须从自己的comfort zone走出来才能照亮前方  R7 ~/ f# l- b( Q% j; V, K- h
: {4 m9 ]- F$ E3 Q2 L+ \# M
3)差钱,但差的不光是钱。- L2 h. M* I, l/ M1 G
楼上很多人都提到了,德国的大学不收学费,所以科研经费短缺blabla。* C! o# ?4 U  I; p0 s# D% H9 ?% C, Q

1 O8 d2 k& S6 F9 D)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发现自己大大地错了。谁家科研经费从学生的学费里出啊……真要算起来,德国起码工科很大一块科研经费都找几家巨头公司报掉了,比美国AP们苦哈哈地投NSF宽裕多了。: e$ I1 w7 @. h& Q' }1 T
1 `5 Z$ B, f' w( Y
钱差在哪里呢?或者不如问,美国大学抢了学生那许多学费,都花哪去了呢?除了奢侈的gym和dorm(dorm还是另外收高昂的住宿费的,花不了学校太多钱),除了傻闹傻闹的本科生活动,我能够回忆起的有几项德国大学不太花,但美国大学花得很爽快的开销:) Z  c* V% l( l" F- e- \. t% U
本科生发paper的版面费;
+ z" i4 S* V. @) V学生开国际会议的差旅津贴;1 Q% [' i. H8 K" Y% F7 ~
招博士生时发放的安家费;( r5 O# \, p3 R# T$ \
邀请外校/外国教授来访的费用;2 n# s: b: x4 \4 T+ L' H
举办seminar的catering;( P4 i6 P2 l7 [. j2 v
定期为研究生举办的,旨在促进跨组/跨学科交流的茶话会;
) s% k% r" T) O6 J" `校内学术交流活动(poster session)费用和奖金;
4 u' \' q( ^! l0 P5 R8 T各类奇奇怪怪,用于招揽学校心仪学生的奖学金;
$ t; [2 b" x+ Z) A# W1 M宽裕的administrative人手;
9 @; ]+ E$ D6 y1 ?完善的校园信息服务;8 ^; V! B6 b6 u0 }: d" e8 E) \- _; l
……# E( l( o' {" d9 L
说句难听话,美国大学可能更懂得利用人的欲望和需求去刺激和推动人们去交流去工作。这些钱花下去,不是直接作用于科研的,但却极大地刺激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相比之下,我德国的母校连给博士生们添个咖啡机都要挨骂……
3 H% q9 ^8 x5 \( m$ f! S
4 O7 L5 i9 f+ U! d4 c% p+ y除了少数圣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想过好日子的。2 v; X5 }' g) h$ V0 `, o% M7 V7 Y
除了少数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能够被一些特定的手段驱动的。+ D( P6 p: X( L; A& v# v3 f4 Q
而美国大学深谙此道。
; q3 V1 d2 m  x$ [" Y1 A9 Z6 x
& ?. \& P( X7 z3 R7 {4)总结
! n% |& I: y  g% b7 v# W你可以说美国大学功利,实际,奉行精英主义……
1 c  T. A2 J3 Z0 Y) H& D2 Q* n: T# \5 E: t  v" U2 _$ K& {
但仍然没有办法否认,要催生“世界顶级大学”,必须执行这一套——本来就是么,所谓“顶级大学”,就是精英主义的东西,你要是真看不上这一套,就别盯着自己年年下滑的排名伐开心
3 U9 S2 v& N3 P; p- G1 \: q
8 \+ y9 m/ D/ ^& a" Z$ ^是挤上精英的赛道,还是做好原来的自己,是整个德国高等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选择。而且看起来,这次他们已经选好了。( B$ m9 @) L2 {5 y% q. v$ Z4 R
  H$ d& R- y+ P9 O7 T) P& X7 r7 ^
关于题主的另外一部分问题——为什么排名不高,但工业和科技仍然很逆天,在前面我其实已经部分回答了,但在这里不妨再说得清楚一点:- f  Y+ x# M4 L0 p; t

. |4 k6 b4 I: T( z0 N7 j4 t# m+ ]首先,工业(尤其传统工业)不是单兵作战,它需要的是一个成熟优质的系统,和系统里大量靠谱的螺丝钉(人力)。比起单个精英人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质量更依赖大量的合格人才。德国大学无力冲进顶级的圈子,并不妨碍他们贡献出大批量合格的毕业生。  `4 R4 G5 t2 M1 }6 T, l8 W+ t
9 K6 O3 u: [8 N( [
其次,工业技术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我开口喷自己母校“吃老本”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请原谅我用这样的委婉的方式说:除了积累成分很重的传统工业,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中,德国真的还如传统工业一般所向披靡吗?  |1 X4 O9 Z( K% j5 k3 t

8 Z* i! I; [; o% p3 H6 v- U7 b8 ?# V& P. H1 q5)后记
+ R, H( u* `/ p( u+ q喷了这么多,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被某些留德华喷了……0 X6 h4 w8 _/ M) N

# [4 I1 ~: g+ v- b6 v' S1 n但我要说的是,我的母校是我此生的真爱。我看着她从方正保守到歇斯底里一般地拼命国际化;我看着她从小心翼翼地试水本硕分离到大动干戈地参与学制改革;我看着她的改革,从一个一个研究所萌发,到一个一个系连成一片;我看着她骄傲地把人类工业史上群星闪耀的名字镶在大教室的门头上。那些令人心疼和激荡的往事,我看着她一桩桩走过,荣则共荣,辱则共辱,伤则同伤。
& O8 `& \& u( G# C/ ~! ]1 g( m* a9 b9 S6 Q; I' F* n4 d
我是她最后一代的Diplom,除了那些延期毕业的,在我之后,不会再有几个由她签发的Diplom-Ingenieurin走出校门,我想我看见了一个时代的远去。" k# d: X5 D0 w: ?/ g8 Z$ ^

+ e$ \( d. Y5 g; |1 ^0 A$ N' b( g我也曾经对母校年年下挫的国际排名耿耿于怀,曾经试图跟人解释“我的母校其实是很强的……”但德国人从来不需要我解释,德国之外的人从来不在意我的解释。直到毕业之后,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指望母校光环开路的求职者,而是用自己的成绩刷新母校reputation的校友。我无法忘记自己被教授称赞“本年度唯一值得拿A的学生”的时候,在走廊里被其他教授叫住说一句“well done”的时候,那些微笑着问我“Where did you go to college”的面庞,我看着他们略带生疏地重复我母校的名字,心里想着,如果母校终有一天要广为人知的话,总会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早知道她,记得她吧。
) ?# Z. G1 ]) j9 b+ o' D. I" D/ H6 e' x. q
我不知道下一个时代会怎样,会有很多挑战,会有很多机遇,也许是翻身大作战,也许是默默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我只能祝福我的母校一切安好,哪怕排名又跌了(汗),我仍然是爱着她的,after all this time,always。$ {6 b& w2 p: Q6 _; w. T

% S, [- C9 O: J. H0826 PS:, j, D' L3 z4 i4 F5 L; }( i" \5 o
写太投入了,都忘了写我要反对Sven的是哪一点了。。。6 G; Z% F) H5 Y$ H1 c8 P$ [! r
; E6 c9 {8 D* X1 l/ A5 s/ G
我主要反对的,是"综合排名跟学生关系不大,因为你只读一个专业"这种说法。事实上,任何一个排名对学生都是重要的,也都不是全面的。大学择校本来就是一个多维度的事情,像综合排名这么重要的一个侧面,轻易认为它和自己关系不大,未免草率。
. a9 d% ~7 a' j3 x# L( f' d5 x
" f5 T; Z$ I9 U综合排名实际上给你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大氛围。top tier的那些,不一定在你的专业上是执牛耳者,但往往拥有极为强悍的管理服务能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广博的心胸眼界,积极进取的挑战精神,以及许多为了理想而拼命的人。这里有很多因素对人的影响比所谓的专业学术大得多,说直白一点,这些学术上的东西能给本科硕士生带来的福利到底有多大,还要看各个大学组织管理的能力,而这又恰恰是更容易被综合排名所反映的
8 b) i& O/ N+ i1 G2 z( C4 t
6 K  q/ B2 Q7 S/ V0 y6 T3 ]1 T择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人一生的发展是更复杂的事情,我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说句"过来人"的傻话:有时候,你自己的变化,比你自己想象得更快,不要太急于把自己所有的可能性都关闭掉。
天娇太子箍 | 2021-7-26 11: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近在招一个工程博士(Doctor of Engineering),还是和英国排名前五的大学合作的,但是一直招不到学生来读。
, T% y: g# T# x# E$ K& e& H/ Q然后我手下负责指导这个未来博士的工程师说:谁要读这个博士啊,虽然我也做过很多理论研究,但是工程领域尤其是在公司,讲究的是实际工程经验,本科毕业完全够用了。从收入角度就更划不来了。。。, W  k$ S9 u- R4 d
别人说这个话也就罢了,他自己就是博士,同时还是可以出去忽悠人的“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 m; ^. A5 G+ p# ?8 \, N
9 L$ y- T2 b9 d- f$ O
这种大学排名,特别看重一个学校的规模,什么有多少本科生,有多少硕士博士。& @- N+ a/ x/ x% c! ^4 J6 n' z' \
还有一个权重非常高的评分项就是大学所做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投入,什么有多少博士站,有多少研究所,每年发了多少论文诸如此类。。。英美大学,或者采用了英美学制的中国大学,在这些评分项上特别占优势。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未来不会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
! y. @1 l8 U9 Y7 N) o- `* k# Z) ?- \/ w+ I8 d- \9 [7 Q" Y8 _" s
德国法国少有学校能入选榜单,因为他们的传统学制和课程安排大多以实用为目的,而少理论研究,这也是为什么德法非常有名的一些学校都是在工程应用领域出名。' L. r3 f. Q' y" ]
以前去德国读书就会感觉Diplom学制的要比Master含金量高很多。在法国同样是工科毕业,工程师Diplôme d'Ingénieur就要比普通大学的Master受企业欢迎。
4 b3 w, p" p5 k5 W一方面这些应用教育会和公司实际工作结合,比如很多课程是公司里面的工程师来教学而不是大学老师,同样有一半的课程不是理论课程而是实验或者小组应用课题。同时大量课程也不是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是通过小组项目的实际产出和答辩。0 m% e5 ^4 ?8 t; U6 x  C. k
另外一方面有的是在学制里面强制安排公司实习,实习本身就带有整个研究生部分1/4的学分,且要对实习课题进行答辩;有的是学校鼓励学生在学制中做间隔年的公司实习。所以德法毕业生在硕士毕业前,大部分有超过一年的公司实际工作经验,这个是英美大学学制中所少见的。! v5 ~3 N1 j( _2 z4 E

9 y8 U9 C7 m% Z& h+ A我这几年在英国招聘和管理工程师感受特别明显,德国法国还有波兰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公司环境的适应能力,从平均情况来看,要远远高于英国本土毕业生。6 {6 {! H/ y2 F  i
所以说不要总是盯住一个排名来看,不同的排名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权重。排名高低也不代表好坏,你要看这个排名是否能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想做理论研究的去看科研排名,想进公司做实际应用的去看雇主学校排名,毕业生薪酬排名和国家相关行业在国际上的排名
最爱天秤座 | 2021-7-26 20: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学校发展平均,各个地方都有好学校,资源分散,德国没有牛剑,清北之说,把好大学的老师教授集中起来,我不信搞不过。3 ?  d5 y: X$ u0 {+ x

( [! Q# u; u0 A1 a而且和学制有关系,德国大学(工科)的研究生可以认为都是授课型,两年半没有导师除了最后那个论文,而且研究生毕业除了一篇毕业论文不需要发表任何论文,这和中国好大学动辄要求SCI一两篇才让毕业完全不同了,在中国一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就开始跟老师搞科研,研究生阶段为了发论文而奋斗,可以认为德国和中国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完全不同。
) H0 Z4 m" x( u! F$ [
% E( G& x0 s7 p! f% x& ~- {德国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楼上说部分领域如投行、咨询业的领袖企业的榜单里没有德国,这并不奇怪,因为德国的教育原本就不是培养顶尖的精英,而是培养劳动人民,想当精英,就请自行去英美留学读研。5 N9 n! t9 N1 L4 l
1 V) m" J+ ~+ L, n3 ?8 G1 e( i" o! G! }9 f- _
但是说了半天都然并卵,我tm也想去牛剑啊,但德国不要学费,985本科毕业只要80平均分什么推荐信和论文都不要德国学校随便申,读个研在实验室写写代码还能赚钱旅游啊!学生还有各种社会福利!英美能么?能么?
532190 | 2021-7-27 03: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来被认为德黑的我,必须在此为德国大学正名一下。
; k) l* M1 i6 Q+ \) m& }我在德国Diplom工程师毕业,在顶尖德系汽车主机厂做了毕设,在两家TIER1的公司工作过。我觉得为什么这个所谓排名里面前50没有德国大学,要联系到德国这个民族的性格和习惯。
3 Q4 Z- J. E& U# o( T6 S1 y公平主义: 如今的德国是什么样的国家? 饱受两次世界大战之苦,德国人已经厌倦战争,走向了圣母(Biao)的康庄大道。详情请关注德国的难民危机,为什么那么多的真假难民挤破头都想来德国,原因不必解释。而德国人也是把圣母情怀充分发扬到了高等教育当中,在2016年以前全德国的公立高校全部免学费,而我当年去了小城市读研究生,那座城市甚至会给我发钱以鼓励我在这里读下去别转学去其他大城市。就算如今学费风波愈演愈烈,全德95%的高校依然免费,不仅免学费,政府还会资助大学食堂,图书馆让每个好学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公平得学习环境。就算是2015年之后的难民,排除少部分高等精英,剩下大部分只想混吃等死的驴叫大爷德国高校也不遗余力地让他们有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而奉行公(sheng)平(mu)主义也让德国人尽可能的把教学资源平均分布在所有高校中,不搞鹤立鸡群不搞阶层分化。那么问题来了,你美丽尖在大笔经费都用来搞论文搞成果的时候,人家徳意旨在想方设法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习的机会。然后这些所谓的排名,英美当然会拿着自家的长处比人家的短处,有本事你比比高校的公平程度? 比比学生的福利待遇?' p9 f& X6 W1 d% z
实用主义: 有留德经历的人都知道,德国人是非常讲究实用的民族,所有事情都奉行实用为本的原则。从德国产品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东西都其貌不扬,但是好用起来确实得心应手。德国人喜欢好钢用到刀刃上,而并不是花在包装上。这点同样适用于德国高校。就我本人来说,我读的大学是边境城市的小学校,大部分人都不得其名,就连德国唯一的工校联盟也不会问津。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学校,潜心研究自己的领域,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如今优秀的校友涉及所有德国顶尖企业,在业内的影响力非常深远。必须承认,德国高校比不了人家英美大学光鲜亮丽,也同样没有人家名声显赫。这是因为德国人不在乎什么所谓的世界排名!
7 U3 c5 ~9 K# ]1 S4 d( S2 y工业主义: 德国因工业水平而闻名,而工业也是德国的保命之本。德国人把工业看的很重很重,所以往往实践与理论都具备的人才更受欢迎。与英美不同,德国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会做一到两年的见习,就是闻名于世的学徒制(Ausbildung),在积累了最初的实践经验后再抱着目的与问题进入大学中研修。所以德国大学的设立之本也是为了未来的社会所需。你英美是牛逼,常青藤,泰晤士可以拉出来一堆牛逼轰轰的高校。但是就算是被捧上天际,德国制造也不是你英美的吹出来的,中国人眼里的奔驰宝马保时捷也是这些曾经作为不在TOP50榜单以内的大学生撑起来的。德国最优秀的人才都流向了德国几大企业,而英美最优秀的人才都留在了期刊封面上。
2 w* Q, ]8 J( Q6 ]/ j2 v" A排不排上名次,这是人家德国佬自己的选择!
4 i7 f8 o1 @; y3 a9 P- z' }& X4 T/ O& o0 M
PS: 欢迎讨论,不喜勿扰,谢谢
有时不明白招 | 2021-7-27 07: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个人经历谈谈这个问题吧,在SJTU,德国KIT,英国Warwick三所大学念过机械工程,都算是排的上各自国内前十的学校了,谈谈体会与比较。7 v% z& D; j. o& S. ]8 Q7 b
. ?; X* T4 D1 v2 _% Y' U9 g
先抛出结论:
0 ]' f1 o. L7 a5 ?" m就工科而言,德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可能较弱,但教育水平很高。大学排名,各有各的标准,但如老毕的答案所说,德国强的地方,在各个排名都权重都很低。! h) }. C) @; J7 {- F7 M% p

+ Z; |% m3 G# w' h那德国的工科强在哪里?职业化培养。$ x# g+ |, B* |# `4 a6 _
- b6 L7 O$ q) y/ D& \: x; n
我在KIT交换半年,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课程:: f  I" z* j9 M1 q6 f, b
1,一个是为期4个月的Group Project,当时组中2个中国人(1男1女),2个德国人(2女),1个文莱人(男)。在国内工科大学做过Project的都明白,所谓group project就是几个人抱1到2个人的大腿。如果按这个思路的话,可以说是我们3个亚洲人抱了2个德国人的大腿,因为她们俩实力高于我们。
# T1 ^* s3 G! w3 F$ O. o  v     但是!实际上,我们5个人最后都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做出的是以下这个东西。
' b& K5 f8 v4 `3 V) w) }1 G- v5 {# c: U* r( ^4 G8 @( T5 Y) y0 x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1.jpg 4 I! V$ i: i8 Z! [% _

7 E3 M+ A, f, e/ ^& n3 h+ ?1 r     其中我做的部分,比起两个德国妞来说是比较少的,主要是以下部分的右半边,变速器:
0 m  W" t5 b+ `7 _
; L" o% w8 ^, y+ {  p' C$ g0 c  g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2.jpg
9 t7 ~- M5 l' M. k6 L看似也不是很厉害,但每一个gear的尺寸类型材料,bearing的排布方式规格,sealing的类型材料,都是经过计算,优化,并且有理有据可循的。
3 E8 L# ~8 S# D+ l- D我们5个人每周都需要多次见面会议讨论,并严格轮流会议记录,各种查阅资料,利用课程知识和工具。每一个月,学院会组织一次presentation,安排一个高年级的助教来验收我们的成果,每次4小时。5 K) F. o/ E9 `7 G& ~  q
专业程度略低于实际工作。
$ |) M6 O0 Z; l) J# t; n6 {" m. o2 l( w+ B& @8 [
2,Mechanical Design(机械设计) 课程,前两年每个学期都有,从MD1上到MD4一共上两年。
* O# g" b7 R: X5 N2 a我只上过MD4,课程内容设置十分贴近工业界应用。上文说的project就是这个课程的一部分。
; G8 ]$ [4 H7 M+ M( X3 ^% ^# X学机械的都懂,阅读三视图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h9 u2 [. E/ Z1 X* s9 ~% @
在交大上类似课程时,说句实话,“制图课”更像是“抄图课”,画了一根轴,却不知道轴上面都是什么玩意。4 p0 g. p9 p" Z# e5 |: T3 c
但在KIT的时候,不仅要求会抄图,还要求说出图的内容,还是拿一根轴为例,需要说出轴上哪块是轴承,哪块是密封,哪块是外壳,轴承用的是X排布还是O排布,为什么用这种排布(从受力角度分析)。期末考试内容是花4个小时在A1纸上按文字描述的要求设计并绘制一个变速器的工程图。就像这样差不多(此图片来自网络)。% @( o' P" r7 n# G

8 I9 e# r) F$ c% T. R3 m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3.jpg
' r# b; c* @, n
2 t5 `( g. b1 }# `5 e没上过技校,不知道是不是技校才学这些,但我在参加工作后,就觉得,在德国学的这些真心有用,难怪德国的工程师一直都那么强。
- V1 S, k2 X& y5 {( V1 S& `------------------------分割线----------------------------. K# K1 e0 n; w" Z- ^
再谈谈比较:
1 ^! o4 t& ]) y: Y, q$ w学习氛围:KIT>SJTU>WARWICK# _5 J- `- b1 W7 A( s# d6 u  e
学生质量:SJTU>KIT>WARWICK
! |5 P5 w1 U2 C8 T* L# ^教学水平:KIT>WARWICK>SJTU (差距不大)7 V0 R2 ?- A) u: e, @! J9 w
通识教育:SJTU>>KIT=WARWICK≈0
( z+ }6 `( g/ l* {' @, q: [毕业难度:KIT>SJTU>WARWICK
% v5 O8 G9 i6 S: c) s" t: ]生活服务:WARWICK>SJTU>KIT
+ H# D5 k; k3 W  D7 \国际化程度:WARWICK>KIT>SJTU
/ A5 {1 ^# S- Q( V. {
5 K& ]# V- w; [5 Z其他如科研水平什么的,我不太了解,就不妄加揣测了。以上的比较也都是个人感受。
人生回忆最美a | 2021-7-27 08: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世界排名前五十名的学校没有德国大学?' }- F# y" t% r! g6 X
首先要知道,世界排名体系都有哪些。
  S' w. ]" z% X  n一般来说,有泰晤士排名,QS排名,US News排名等。
7 }' X. i& k' J% E3 z  m《泰晤士高等教育》是一份英国出版的高等教育报刊。泰晤士在推出2009年的排名后,宣布将与QS解散,并从2010年起每年推出自己的排名,即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路透社(Thomson Reuters)机构则为其年度世界大学排名的唯一数据提供商。+ W' o+ s# A2 F$ }2 M7 r  t
我们经常提及的QS,是由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Quacquarelli Symonds,是一家世界著名的专注于提供高校教育和毕业生招聘信息的国际高等教育咨询机构。排名涵盖世界综合排名、学科分类排名;三个持不同准则的地区性排名(亚洲、拉丁美洲、金砖五国)、全球顶尖年轻大学排名、全球最佳求学城市排名。9 M0 X8 J1 x: c+ P- X" z" f: l3 B3 j2 L
另外还有US News排名等。, n& q. I" l  h, _9 A
排名的标准是什么?和我们理解的学校名气,专业设置,硬件软件设施不同,很大一部分排名取决于学术水平。$ \" P; x+ V7 k) N$ S6 w0 a' h0 j
泰晤士指数90%取决于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QS的评价标准也注重学术,也更体现“包容性”和“多样性”。40%的学术同行评价能体现一个学校在业界的口碑,而20%的师生比和20%的论文引用数,5%的国际学生比和5%的国际教师比,说明QS对大学规模的要求。9 v9 [2 M% \$ O: g/ r% ^8 m7 h
我们以QS为例:
9 p2 \$ k8 _, q
4 T! @7 w5 y% g$ n: |: V
3 d( @$ P& o8 D3 i( U- m: W8 D" F" s
" |4 Z9 C8 R; D/ C* t( X) ], H! i! e% R. {; {1 _* p

0 P) H) F( S* G# E. C! m
( F) c( ^9 I' [& P& a2 y3 {/ w/ P' }/ I) J, l4 |, U) u1 c

  v1 B" r6 m+ O9 n' n这是19年全球Top50高校名单。(QS排名)
' _% S4 p/ \7 i# q+ k1 h里面最多的学校是美国(18个)
6 n: [# w" G2 Z( `! z$ a8 w/ s/ c英国(8个)
: J/ b0 K. z7 H' |9 P# G" k$ R澳大利亚(4个)! h" f( ]+ C2 a& H
其他-中日韩新等(20个)
: G. ?  r! ?# ]8 i2 J4 n; p4 h0 j3 o7 ~
而慕尼黑工业大学,作为在QS排名最高的德国大学,排名是61名。接下来是慕尼黑大学,排名62名。# [* a7 h8 b8 B: V9 ]

3 G8 c$ k# r6 a! O+ ~" E1 X) A) W
德国高校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才,所以在教育的投资是最大的(这不是一句废话)
- X) m  q  `) O% r; {0 P3 d因为英美大学很多投入其实是在科研,在教育方面投入比例较小。/ r! w9 K& h2 ^' g
德国的科研成果出的最多的,不是在大学(因为没有精力和资金去做科研),而是在各种研究所(Fraunhofer等); M+ O$ V" i" D0 Z2 ]# v
1 y$ ?& B' y! t. f7 L& O
& N" M# \9 B3 l5 U  W
但很显然,这些研究所并不参与大学排名。
6 R4 q0 Y* \8 W" W所以德国大学很吃亏......
3 X. C; Y/ D, U" R- h) `5 b+ m: m4 {
德国大学分为Univeristät(综合性大学)和Fachhochschule(应用技术大学,现在改名为高等专业学院,名称经常变动),前者是主要应用于科研,后者应用于实践。/ Q9 Q% t1 z! B1 f) ^) i1 f
那是不是说综合性大学比应用技术大学好?6 o  m; \! v& V/ t
如果志向在于科研,前者比后者确实好。
* Y" X" I+ ~8 V2 A如果想在企业里面奋斗,后者会教会你很多实践性的知识。
. y( t! X, ~) I' X4 z而德国整个国家非常不care你在哪个德国学校上学,因为基本上都一样好。(就是这么膨胀)$ e) G% }- |% D1 i3 `2 B9 `
我们看看西门子高管们毕业的学校。为保护隐私,只显示学校名。, W5 Z: a3 v( h$ L

3 h* |4 c" X# j/ G% ^  F9 v: p
/ E2 M2 ?/ w7 k4 ?0 s% a- [5 q这位高管没有显示具体学校名,只是简单应用技术大学的Dipl. -Ing(相当于硕士)。
4 t1 Q; H$ _! D
; A- h8 _" B; F5 I$ Z+ A: h6 B
) p" v4 M5 Y) Z6 T5 N这一位是纽伦堡大学毕业的高管,之后在法国大学也学习过。1 }" G: L, y  Q: N
那国家领导呢?8 H( j8 G" D# \6 {: _* _# ^
默克尔毕业于莱比锡大学,19年QS排名581-590左右。" o) e  I& `4 j( m2 }' G/ D% @

5 w, N5 z0 q: R) `( h! F% a* W5 T" C- W6 n, R. F' O; ~6 N; E7 l
上结论:( \4 o7 I  B* |2 l3 |
1)排名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因素,主要以学术为主,而德国大学并不主要致力于此,德国研究所是科研的主要机构。
$ G% q! }1 ~3 f1 f. c/ ]2)德国大学意识形态与英美排名教育体系截然不同,但并不说明学校排名不在前面,就不能培养出来优秀的人。
/ q1 O# |9 ]" Q0 W+ S& ]. c3)选学校的时候,排名只是一个参考。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一个大学排名高,并不说明对于学生来说价值更高,排名低也不一定意味学校质量差。但是,毫无疑问在中国的就业市场,雇主普遍只对英美排名体系了解,故而很容易将排名作为学校“好与坏”最重要的因素。, W& r1 r" Q8 d  Z/ G0 H5 n2 H6 |: O
参考来源:+ J: k* f; F. l0 F  _
洪堡君
% q& M/ O; ?8 e  g- D: nhttps://www.google.com/amp/s/xw.qq.com/amphtml/20190517A0JCSX/20190517A0JCSX00) l8 B5 e2 \# L: I  D
19年QS排名
( k( M% ~$ m7 l4 k& O- c4 t1 Ehttp://www.qianmu.org/ranking  p( e( b$ l* s5 V, A- d3 A5 q6 F
西门子官网
5 v; H) _. s7 @1 g7 n0 |https://new.siemens.com/global/en/company/about/management.html8 a5 |: c6 S6 X
以及!!!
8 x, }- g+ O/ ?% x: s/ j为什么德国人可以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年休假30 天,却能制造出一系列如宝马,几个例子)最有威望的“德国制造”产品?* j/ f! J" B) n. r. m4 z" y
对于职场新人,德国大公司又有哪些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b( m& P" `" `0 D- R1 [- I0 _
为什么一周内的培训,就能让新人快速上手?
9 T; D0 a; `  a2 |; l从大学生到职场,有哪些是需要知道的?
! H- P* w+ _& R2 ~2 ?1 q. k
- R# B. _% y# m& p/ f- P- ^
+ ]6 Z0 @( m5 f2 ~/ z购买链接:(现在买包邮噢)
/ E% V5 ^9 L* ^5 h2 d《精英路》_孔夫子旧书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