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5 L2 k) O$ j# w2 R8 P0 C" G4 B' B五四运动时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不少湖南学生在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帮助下走上留学之路。青年毛泽东是主张留学的坚决支持者,但他自己最后却没去留学,为什么?是什么让他搁置了留学计划?
5 @. Y$ h+ V! V! y+ j值此建党百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别制作系列节目“百年风华 初心见证”,从上海出发,探寻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印记。
# k" d( _4 J5 }大家好,我是王慧。今天我来到了上海外滩一个比较小众的打卡点——秦皇岛路码头,它以前叫黄浦码头。100多年前,650多位中国有志青年从这个码头登船,一路向西,留学法兰西。后来,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像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等等。 3 p- j; d* O- X! r
五四运动时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所谓“勤工俭学”就是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自己挣钱养活自己。1919-1920年,先后20批约1600多名留学生从黄浦江畔出发,乘船前往法国,这一路大概需要40天时间。
8 k3 [; \% i0 v2 f, Q3 Y8 q他们基本都是16-30岁的年轻人,来自全国18个省份,其中四川、湖南和河北去的人最多。四川378人,湖南346人,河北147人。
$ b9 h3 ` e) T. M+ t* z那时候湖南籍学生这么多,和毛泽东以及他所在的新民学会有很大关系。他们不仅积极组织学生赴法,还四处为大家筹措经费,其中毛泽东“出力最多”。他曾经四次到上海为学生们送行,看着小伙伴们一批批去了法兰西,最后他自己却没有成行。
8 f7 m1 d! `: D. l+ q1 a为什么呢?青年毛泽东是主张留学的坚决支持者,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上他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最后为什么他自己没有走上留学之路,是什么让他搁置了留学计划?今天我们从黄浦江畔出发,去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3 \$ y/ h3 U- R- l
- [/ r9 y) s4 Q$ p
+ f# [6 p1 ]2 L/ n E' u2 O' |青年毛泽东
! p/ V; P2 Q( a让时间回到1918年。25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那年4月14日,毛泽东、何叔衡等十几个湖南进步青年聚在了蔡和森家——长沙“刘家台子”。就是在这间农舍里,一个名叫“新民学会”的进步团体正式成立。 & V$ x8 ]7 d4 B* ~& G
记住这四个字“新民学会”,它从成立到停止活动仅3年时间,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新民学会被誉为“建党先声”,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78个会员当中有41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少人后来成为了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 4 y! Q$ |/ G# e# q& B% x( M
有人说,新民学会是毛泽东的政治摇篮。依托它,毛泽东掀起湖南五四运动,创办《湘江评论》、组织各界力量驱逐在湖南作恶多端的军阀张敬尧,就连他建立的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也脱胎于新民学会。 ' u2 j( ^! n' C* \: |
就在学会成立两个月之后,1918年6月,毛泽东、蔡和森这届学生毕业了。和现在的毕业生一样,这群年轻人也面临着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当时的毛泽东给自己的老师黎锦熙写信说:“对国家、对人生、对教育作何主张,均感茫然未定。”这种感觉太真实了,我毕业那会儿也经常感到“茫然未定”,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 y. T& _* E/ `
7 Y5 c! @; w7 Z4 w$ X* v! u1 {9 x7 I( m7 [! ~" _9 _1 l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m/ ~/ J+ O: l, P3 B( d按照当时民国教育部的规定,师范生毕业后需要立即工作,不能继续升学。这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没有机会进入像北大这样的中国大学深造。 ! E- q8 ]) P+ q- F; r
不过,他们的运气非常好。当时,他们的老师杨昌济刚刚受聘到北大任教,他刚到北京就给学生们传来消息,说北大蔡元培校长正在筹备“勤工俭学会,汝等若能抓住此良机,就可赴法深造,届时必得偿所愿。”
. W4 O; m" V* Z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后来成了毛泽东的岳父。
a$ S; |: D- G5 z! K
" v3 ]. o" W" a- v6 T3 n$ g
" [5 F0 V2 T/ J) q杨昌济 ( W) K0 j: U, p3 L7 g
杨教授这个消息让他远在湖南的学生们高兴极了。但很快就有人泼了盆冷水说,现在连清华北大的学生想要出国深造都是凤毛麟角,怎么会落到我们这帮人头上。 % g: l; L, F3 \! t) F
这话说的也没毛病。当时的中国,想要留洋,方式无非三种:一种是官派留学,一种是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还有就是一些富家子弟,父母能拿出钱让他们自费留学。 " R) V) {! d9 F
反正不管哪一种,对毛泽东他们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所以,大家商量之后,决定派蔡和森到北京打打前站,先了解下情况。
1 \* D2 N' m, \2 e! o蔡和森在拜访了蔡元培和李石曾两位先生之后,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法国的大批青壮年男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殒命沙场,当时一战已接近尾声,作为战胜国的法兰西急需战后复兴。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他们决定到中国和东南亚一带招聘大量劳工。 ; A, D/ ]9 }% e
蔡元培和李石曾听说了这事儿之后都觉得,机会这么难得,与其派些头脑简单没文化的工匠去,不如把机会留给那些有志向的青年。工匠们去了,无非能带回来点外汇。知识青年去了,通过勤工俭学、刻苦深造,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于是,在两人的极力斡旋之下,给中国一些年轻人拿到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名额。
& U* I+ a0 l$ _2 Z4 | z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当时这个消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其他省份的青年为了争取名额也在纷纷入京。毛泽东和一众“杨门弟子”听到消息之后着急了,立刻动身前往北京,生怕去晚了机会被别人抢了去。
# {, R/ _: G% X6 C8 }1918年8月18日,一行人终于抵达北京。到了北京之后,毛泽东开始积极动员湖南全省青年参加勤工俭学,他亲自为湖南学生起草了赴法勤工俭学计划书。在老师杨昌济的联络帮助下,蔡元培、李石曾同意为湖南青年开办3处留法预备班,分设在北京大学、河北的保定和蠡县。 a+ y% K, g# e8 { V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很快这些年轻人就遇到了最大的困难,他们没钱。买船票要花钱、在京吃喝要花钱,赴法前的培训要花钱,初到法国之后也要花钱,七七八八算下来,一个学生要成行,至少需要五六百元。学生们犯了愁,这钱他们根本出不起。 + R d( w6 h" H' j1 Y6 L
这时候,毛泽东一边鼓励大家振作,一边各方奔走,为学生们筹措经费。当年正是因为筹款得力,300多湖南学生才得以走出国门,毛泽东功不可没。1919年3月17日,中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启程。这批学生一共89人,其中湖南学生占了43人,接近一半。 # I1 h6 h" P* L2 C! p
从那之后,毛泽东多次来到上海为家乡青年送行。为了让大家成功留学,他忙前忙后,干的最多,但自己却早已打定主意,不出国了。
' C8 Y4 h+ R. G5 B5 C8 q; x% X+ w- P9 n! t7 a+ r2 [) v- H1 f& m6 u
& @: H: ]) T* j( l' h
1919年3月15日,寰球中国学生会欢送赴法留学生合影 : ^" Z8 U# w! X5 Y& b/ _$ q
1918年9月,在北京生活窘困的毛泽东恳请杨昌济老师帮他找份工作。杨教授把他介绍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给他找了个图书馆助理员的差事,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并负责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阅览者的姓名。 ; \$ F, N% w, I3 } ?1 `6 W
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一般是二三百元,但毛泽东的月薪只有8块钱。1936年,他在陕北窑洞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念及此处,依然十分感动。他说,这8块银元是李大钊的特殊照顾,“工资很不低”。 $ v3 K$ K, g1 L% F. f2 D5 V+ x
在毛泽东读书那个年代,出国镀金是特别让人羡慕的事儿,难道就为了当个图书管理员,他连这样的天赐良机也不要了吗? , ], n m( z I$ i" {( X
当我们仔细读过那些年他给朋友的信件、他的回忆录之后就会发现,毛泽东当时的这个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对于留学,他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就是到了今天也可以成为我们做决定的参考。
4 S+ E+ r0 H! z1919年3月,毛泽东送走湖南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后,对自己没去法国有这样一个解释: 2 c; K* ~9 H$ K& a0 K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0 a( y4 A7 B( ?+ W# r) [; h
他对到西方国家留学并不迷信,毛泽东觉得,
' Y5 s/ _# @, M7 E3 p0 \3 j“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道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
# [2 L9 I) @. T N
那时候的毛泽东不是不打算留学,而是暂时不出国,等把国学的基础打牢之后再去。1920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
: |# N. P) n3 x9 r; E“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 }) f% }5 v) b8 }3 {
“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一来无方才所说的困难;二来又可携带些经验到西洋去,考察时可以借资比较。”
* T2 n c% E6 X, b) t, F* {
除了根植“本土”的想法之外,新民学会对他放弃留学的决定也有影响。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和世界”,他们需要有人“走出去”,更需要有骨干成员留在国内以保证本土根基。 ) D4 I7 l. o- d! ]! e# N" _
学会的发起人当中,蔡和森、萧子升等都选择了出国留学,他们一致认为,毛泽东是留在北京的最佳人选。毛泽东“留在北京,一方面可以继续求学,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新民学会招收新会员,去法国的人需要有个可靠的人在北京联络。”
+ `! ]: w8 y L) m" m+ r. D/ Y毛泽东则认为,“人才最要讲究经济”,不然就“重叠了,堆积了,废置了”。会员们出国留学,他积极支持,但他并不主张大家一窝蜂都涌到法国一个地方去。他认为,新民学会的“同志”们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每一个地方应该去一个或几个“打先锋”的人,他们的使命是“去开辟一个方面”,去打开“各方面的‘阵’”。
m4 ~9 k0 K3 T( j* A) B4 P
% p8 t% \, L, b6 h! R6 X' c' S! r) L
新民学会在长沙合影 ) u) h6 a$ {) J$ u
他自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在北京打开局面。当然,北大也有吸引他的地方,毛泽东曾经在信中告诉朋友,在这里看译本,比看原本快得多,可以在较短时间获得更多知识。在北大,他接触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思想大家,在李大钊的关照下得以旁听北大各种课程。他去听陈独秀的演讲,每次都听得热血澎湃;他跟着《京报》社长邵飘萍学办报,学会了用笔杆子打“舆论战”。
" x# k9 g1 v: v5 m( G9 C不仅如此,他还在这里收获了和杨开慧的甜蜜爱情。但是仅仅半年之后,毛泽东就因为母亲病重而离开北大,回乡一边服侍母亲一边主持新民学会的会务。 / a/ y0 z" B7 E, ^% ?
不久之后,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毛泽东在湖南直接领导并参加了长沙各学校的游行活动。湖南学生联合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创办了《湘江评论》,由他担任主编。主席是个非常优秀的媒体人,一个人可以顶一个编辑部。
6 W! J( p9 d3 B2 [0 \8 c他的同学周世钊回忆说,“创刊初期没钱,约不到作者,他(毛泽东)就自己动手写。短短一个月,他用各种笔名,写了四十多篇文章。然后自己编辑、排版、校对,拿到纸厂印刷,一条龙的工作他一个人全包了。” $ [* v# A3 Z( M# O* h U
) E7 p& o. [5 r3 ?: i% M* c% @& U& Z- k" K7 ]; p# \
《湘江评论》 图源:中央档案馆 ; O6 L3 B0 [+ u: r {+ @0 a/ w
《湘江评论》一推出就在全国获得巨大影响力,但由于军阀张敬尧的阻挠,这份报纸只办了5期。张敬尧不仅查封了《湘江评论》,还镇压湖南学生的爱国运动,摧残教育,搜刮民脂民膏,无恶不作。 " y# M, h* j" M$ r
毛泽东深感“张毒不除,湖南无望”,于是在1919年9月着手发起“驱张运动”。在驱张过程中,毛母病逝,他的恩师杨昌济和父亲毛顺生也相继离他而去,毛泽东在这段时间承受了巨大的悲痛。
2 J2 V( i* E+ t) T) C& K: _8 ?0 t( [在上海市静安嘉里中心的高楼环绕中有一栋老式建筑,安义路63号的1920年毛泽东旧居。
+ G2 a- T4 T; n* ]# O# }9 m
; @0 h8 h' s2 C8 i9 _1 f, F1 _0 @
# d2 a6 H$ X1 b9 b: E h安义路63号的1920年毛泽东旧居 视频截图
- M; r) n: H+ i# n; @1920年5月,毛泽东因为“驱张”运动等事第三次来到上海,在这儿住了两个月。当时这栋房子里一共住了四个人,他们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经常吃蚕豆煮米饭和青菜豆腐汤。为了吃饭,毛泽东参加了上海工读互助团,做了一段洗衣工。他给朋友写信时说过自己当时的困境:“因为接送衣服要搭电车,洗衣服的钱又转耗在车费上了。” * J! S3 q' z2 Y
尽管生活艰苦,但毛泽东仍然每天坚持阅读各地的报刊和书籍。当时,陈独秀就住在离这里不远的老渔阳里,毛泽东多次登门拜访,和陈独秀探讨马列主义。这段时间,他的完成了重大思想转变。多年之后他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 q8 G3 p2 k( D! W9 o# p( m, s在上海期间,毛泽东再次帮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解决了资金难题,这次筹钱他找到了湖南的文化名人章士钊。他的老师杨昌济在重病期间曾经写信向章士钊举荐过自己的两位学生,毛泽东和蔡和森。杨老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0 a, t( y/ s! o. u6 g( u有恩师的举荐,毛泽东登门拜访章士钊,请求帮助。很快,章士钊就发动上海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捐款,并把筹集到的2万银元都交给了毛泽东。
- h( y- W3 i" I# h
! L) }6 e+ d4 O3 s! ^2 Q3 A2 v0 ~ E( [& F5 }9 Y
毛泽东与章士钊 - l* V' O! }/ J8 [/ P5 M
1963年冬天,毛泽东和他的英语老师——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闲聊时突然想起这件事,他说:“这笔钱帮了共产党的大忙。当时,一部分钱确实供一批同志去了欧洲,另一部分我们回湖南用来造反闹革命了。” 8 I/ p$ A# l4 v3 M
从那之后,毛主席开始还钱,一年2000元,分十年还清。他让章含之带话给章老先生,这个钱是从他稿费里付的,40多年的利息,也算不清应该多少,就这样还下去,老先生只要健在,这个利息就一直还下去。 ' O1 ?1 {0 T% i
有人说毛泽东当时不去留学是因为缺钱,但我们从他多次成功为赴法学生筹钱的情况来看,“经费不足”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 H7 B1 M% Y( v0 @- ~; f# Q' f) |1 W除了法国之外,他还动过留学俄国的念头。1920年2月,毛泽东在给陶毅的信中说,“彭璜君和我,都不想往法,安顿往俄。何叔衡想留法,我劝他不必留法,不如留俄”。 2 g5 A7 c/ l4 I+ F
可是,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1920年11月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后,革命实践占据了毛泽东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客观上已经不允许他有“闲暇”去留学了。后来毛泽东填自己的入党时间时,写的是1920年。
8 j3 ~9 }. Y: o上海的另一处毛泽东旧居位于茂名北路120弄7号,原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这是一处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1924年6月至12月,毛泽东同夫人杨开慧、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岳母向振熙一家五口寓居于此。 " F! ?8 Y( b/ t) l/ t# v4 P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在国共两方身兼数职,除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外,还参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
) g# u: I5 x: X( m7 Z5 C现在,这栋石库门房子变成了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大批与毛泽东一家相关的珍贵史料和实物。 0 Z0 q R% w# b( H y
! H" J) W+ W0 c7 d5 S4 y" c8 d' l+ ]
) }, q7 a6 d% C. y2 ^8 V2 [茂名北路120弄7号毛泽东旧居门口 图源:文汇报
A5 F: F# d- K$ s. ^) @在一楼实物展示区有一份杨开慧手稿的文摘。“他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谁把我的信带给他,把他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杨开慧在1930年1月写下了这份手稿。后来,工人们在维修杨开慧故居时,发现了它。遗憾的是,当这份手稿被发现的时候,毛泽东已经离开人世,他最终没能读到过妻子这份深深的爱恋。 $ o+ H" L- W. t6 Z- [
; U6 M* K# }" Y& Y! K/ C1 X- y6 _9 l# I2 M2 z. j
毛泽东和杨开慧
, s. t. R) Y4 G2 m7 L- T) }今天,我们围绕青年毛泽东的留学选择给大家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其实,关于毛泽东放弃留学,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的英语不好。这个原因我觉得也站不住脚,他们当时去的是法国,跟英语没什么关系。至于法语,去的人都是零基础,所以才要在出国之前花时间培训。 4 k1 r% J! f3 i
毛泽东最早接触英语是在17岁,一直到晚年他都非常重视英语的学习,一有时间就跟着自己的英语老师学英语。1939年,斯诺第二次访问延安,把一本有他亲笔签名的著作《西行漫记》,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当即回了一张便条,上面只有一句话:“三块肉喂你马吃”。他在和美国人会面的时候很喜欢“秀”英语,在汉语中加入他知道的英语单词,他甚至还自己发明了一个英语单词paper-tiger,纸老虎。 / H7 H: ?, x R9 W- K. S7 [% S% y1 ]6 T
当年,毛泽东帮大量的同学朋友出国留学之后,自己选择留在了国内,把力气花在了研究本国上。之后,留在国内的毛泽东形成了对国情的独特理解,果然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开创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毛泽东的这段经历,今天依然可以引发我们许多思考。 % q- d5 _9 ~: r' p- i3 o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借此机会,让我们重温毛主席的三个论断:
5 N) n B- e9 T' J# b& ~! O( g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j' T4 D' F' l$ ?6 u. `
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 h+ C8 e/ p* N
可让的或不能不让的,看准时机让。美国蛮横无理时不能让步,虚张声势时不能让步,不起作用时不能让步,让步必须能扭转局势。 ' Q' i5 a4 A; M4 T/ o2 h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