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说:对中国留学生而言,“如何融入美国社交圈”是一个难以回避,且话题度永远居高不下,容易引起分歧和争议的问题。
9 _ W! U% p/ ?/ y- ~5 T& r* b" J2 M0 O( i
, l+ q- [) z/ A
( L4 Q9 N Y; O+ s
# U3 S% E9 M4 n3 Q$ o' e9 d1 Q$ Z m
! [1 E; @* r, M3 w2 u* ^7 i% h6 o' ^) q% N
(某乎上这样的问题和回答非常多) 0 B6 Z6 d4 [/ m: A* A' n
7 \9 r- m% b. Z Y. Y; |4 ~' X( |' B
甚至,就在一周前,棕榈君还收到一位大二留学生这样的投稿:
8 z4 o H& U0 V, V
% p. G' w8 i# M& A! ^
5 z+ d( Q+ n2 P我与我妈有一个不可调和的分歧,那就是她觉得美国哪里都好。每次打电话,都会嘱咐我要多认识美国朋友,多参加美国的各种社交活动……4 }2 d* _1 Q: M0 N8 V$ K0 E9 n
! |1 T# P y# Y' [ J. _1 ^9 m
/ n5 C. E9 H% y( d) M8 C7 i! G但接受了4年的西方教育后,我依然担心有人发现我朋友圈配文的语法错误,发现我是为了所谓的“融入”看热门剧、听热门歌。
" w& k8 G3 M. O9 @2 y
; s" l- M; s6 l: y" h1 M, _
7 w' x% @$ |7 w
1 I% p. C! `7 L1 u+ I. c0 Q8 K, z) Z# w5 z' b- j/ M h
1 R( f- c$ f6 }# D6 h6 M$ ]) w! e' N
) [7 T3 E$ W! ^. \. M3 t/ ]
有人认为,中国留学生在陌生环境里,和本国人混在一起是本能;有人认为,与其扎在国人堆里,不如逼自己融入,寻求新的成长……0 x0 K0 F" F7 a, E7 A1 ^0 D! ?
. ?$ B: E N9 u" x' q
$ _( y# W3 S3 R0 D* e无论持有哪一种观点,大家都有自己的论点和想法!
: ^' y$ I, F& q5 x2 t; [% K$ n3 F0 m) E0 r
x/ Z1 f5 w, }1 d/ \
为此,棕榈君邀请到了8位不同阶段的留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畅谈对“融入美国社交圈”和“走出舒适圈”等问题的真实看法!. `# d2 W: m s3 y3 j/ a2 s- W7 w
( j3 Q: n8 v5 m$ @, d6 w% F& @' R, j' N( b; p% P
他们中,有很早就去美国求学的美高党,有正在大学就读的美本党,还有已经毕业,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留美党,相信一定可以带给你新的思考。9 S3 J, i, `1 i; m2 X! r
6 E2 i8 ?+ W* z; L, |- i2 @' Q) i
$ j3 ?8 D2 [7 y9 M3 g. B' c4 d F S" k* Q
! l4 B6 c& \0 `% r' ]( P/ E
班班 : s' M% `5 Y* p) \1 Q7 _( A
美高2年
; c! }# D( ^, F& |/ A$ r1 I& g曼荷莲女子学院大一学姐 7 C- [( r. D: a/ i7 Q8 u% \+ |& P
) a$ E: ^& G' c; P
; U1 n0 W! }3 `+ f% K想融入美国的圈子难也不难。但为了融入而“隐藏”起自己原本的样子,是得不偿失的!
1 ~2 E* O6 M4 p% f( Z9 l) _4 _2 v+ `4 g2 G
a: K* \, L/ t5 j4 l6 Q; n4 m8 T“融入当地人”的问题确实困扰了我很久,但直至今年因为疫情回国网课,我才真正想明白:难也不难。
' H% g2 S3 H* r; A. q
7 n8 s5 r) f* y H2 T `5 }, m
3 g4 i* ]8 }! l3 N5 P: d$ H为什么说难?
/ @- I6 x! k/ F# O3 _$ O& z; `/ l5 b; B
) v! w4 P. O8 A. R, |0 a
第一,文化差异很大。我刚去美高时,同学聊天话题中的某个电视剧,我没看过;讨论的某ins红人,我没关注过……除了微微一笑缓解尴尬,我什么也做不了。
" ~; X: W6 Y/ t* j( c% T5 ^2 i( j: f+ k$ l( Q [7 U* H
4 U- o5 |: t( r# Y& M第二,中国人更容易社恐(主要原因是自卑口音)。还是以我为例,刚到美国那会,我不敢主动跟别人聊天,也不敢主动加入对话。但比我早来一年的一位越南同学,即使口音比我重很多,却因为放得开、会生气、会撒娇,和同学们相处得都很好。
8 j- P/ }% ?5 T5 R' L* o% _
: y% J$ A/ J; L' J+ P" }7 c- B+ p' v( m5 O! J) T2 p; y6 s( E S" a$ t
第三,歧视问题不可忽视。我所在的美高99%都是白人学生,导致种族优越感很明显。- T# G5 s2 }6 C2 g+ U% r
* }0 M% D; |; Y* Z% ]& Y6 `. M" a. l' b6 Z
那为什么又说融入并不难?
7 ?0 W$ q& b7 i, g% U
# F( N% J+ N* \, i3 P0 h
m0 V( l' G9 H( Q据我观察,想要受欢迎、融入新圈子只需两点——足够亮眼的才华和足够的幽默感。有了这两点,在全天下你都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 I# g7 l+ Y6 B; H2 V9 u4 }, p- H) H" m: W
+ V r9 r8 x$ v' l3 c不过,在美国学习生活了这么久,我最大的感受是:融不融入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为了融入而“隐藏”起自己原本的样子,是得不偿失的!) M, v2 o9 C, w
. n* s2 u- P1 Y& x" s7 x 0 f: U; z5 p- T
2 B% ~, g4 ^1 J7 f$ [
! |- [- C1 Y7 E( e1 _; NChris
$ F2 O' I8 V3 s7 ^6 f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k6 l8 K" x7 A9 O6 ]/ D5 @% a2 [2 a! {3 t数学专业大一学长 " g6 d5 z; i7 J4 k! C
) ]& H( A2 a& j* Z
/ a( }. c! c1 ]0 C* P2 t$ a
美国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学习类、体育类、party类等,我会先去了解,然后再判断要不要融入。
: t5 p7 x# R# f+ O# V7 ~; ?( L) [( F$ ~4 K
6 c: c3 L( j3 p" T5 n% a
对中国学生来说,美国大学的各种圈子门槛各不相同。对我自己来讲,融入进学习研究类的圈子是最容易的,因为只要有学术水平,就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g/ [# l: [; y7 ?
7 k7 r& _! A8 v. a7 W& W0 K
# n( m( ~, f: V; g& F& x而除了学习类的小圈子,我其实并没有加入到娱乐类、生活类的圈子。一方面因为疫情没能去学校;另一方面因为我这方面的需求在自己现有的圈子都解决了。
* T4 A6 }8 k+ Z! O: e5 W( B/ B* {1 R9 y9 X5 e# \
! b) h+ s6 i# X [7 Z
接下来的秋季学期,我很有可能返校。但我到时候并不会逼自己融入不适合的圈子。0 {' u3 y6 M" f; f2 |0 {" r1 v
4 O# F$ D% l/ z* u7 _+ B
1 l* g$ | d, q) N5 W5 l在我看来,大学就是个小社会,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物,总有适合自己的交际圈。而且,即便在国内,也总有自己不认可或不想融入的群体,有自己接受不了的人和事,所以平常心就好。7 W5 ?: K1 ^0 N2 _( @' v3 T" ~
) `4 }' B0 b! l9 d: z: U" Z7 W- D# R# Z {
$ t8 Q. R, w1 L/ P& ?/ e% i3 `' D7 ?$ W- c% g( ^3 E0 N
Aimee Wang
N4 n' D3 I0 ]6 S& Y" x康奈尔大学大二学姐
; x5 V- ?+ h1 e7 e6 B; E, }: g& ?& X9 G) ~; p% ~3 H
- X% M: B0 C9 }+ Z0 y在一些同学和家长的眼里,我就是那个“没有走出自己舒适区”、“到哪里都爱和中国人抱团”的留学生。8 w- A; Y2 K* e1 Y
# j" w0 D! d' @
9 `% f5 ]2 z/ a" m, ^这是我在康奈尔的第二年,但最初刚到这里的种种“痛苦”仍然让人深刻。 b3 m3 P1 r- `9 m$ ~
" _# g" E# }, K+ F4 ~0 c. L$ { q
% P5 h5 f% q8 ^9 ^. Y2 p
事实上,从踏入美国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各种不习惯中挣扎。不习惯舍友的生活作风、不习惯身边同学的饮食习惯、不习惯“夸张”的社交模式……
* }/ a! S: a# }) H9 R3 t8 e6 P' S: @
. ^( x' h6 k3 d. x0 Q毫不夸张的说,从学习到娱乐,再到日常的生活,我都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而那段时间,我最大的“救命稻草”,就是可以躲在各种各样的留学生“舒适圈”里。* T9 M* y g* b" g/ ?5 A, S
; j9 Z# Y* d' L$ v4 U; S
) E" O5 v5 |0 l' M# Y/ b; U" h! }1 s; M. h+ L
|) c) D9 m% Q7 ^& hNicole
# q1 r( z F8 u% T, C南加大IYA学院大一学姐 & A L2 i& a2 ~# E& [0 R
融入进去,我也始终是那个在关系中更努力维持的人,因为需要不断了解美国的文化、新兴的网络语言,和他们相对开放的三观。
+ H7 l, ]5 k* F0 m A3 f. Y8 T4 k$ F% W: S" F
2 U6 i' J/ f2 Q e/ R" E1 R我所在的 program 有30个人,大学四年我们所有的课几乎都会一起度过。我很享受和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在zoom闲聊的时光,也很喜欢他们对人对事的极度热情。. u. P- m8 Z. l& s9 @$ C
( \) x+ ~ h2 ?- n. o, O
* T& b% s8 k2 ?比如,去年网课期间,只要有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就会在zoom的评论区刷屏各种夸赞。而且,他们对我也非常nice,每次制定小组会议都会考虑到我的时区。甚至有同学专门在墙上挂了两个表,一个是北京时间,一个是LA时间。 ?# v, w% g5 I# v
7 b/ L8 ]' G' v+ y9 W' o# w8 B$ l9 x6 A
即便如此,融入美国的圈子,对我而言并不简单。
6 z, P2 g( x5 p, w* W' b' B$ i9 K1 L1 b) s' k# g2 t2 W8 X, s
& s7 [$ L9 s$ C' v8 p+ h首先,生活习惯和观念不同。去年,我30个同学中的十几个人共同租了一个别墅,每天一起上课、休息、娱乐。但在我看来,这怎么都不会发生的,父母也认为大一住在安全的校园内才行。/ P9 d7 B; o. A9 d
F8 K0 @2 i# o+ F; I8 I5 E
3 l* _( r/ E4 \8 s# O然后,个人性格的原因。我在中国朋友的圈子里很活跃,但在外国人的圈子里,我会相对安静。造成这一反差的最大原因就是语言,虽然Writing课的议论文我写得毫不费力,托福口语也考到了29分,但这些都不代表我可以游刃有余的和外国人谈笑风生……
1 W! @7 b; y* z5 V: i
D d R/ k. a1 I
[; _, R* K0 d1 w8 H, A# k4 f: |此外,融入进去,我也始终是那个在关系中更努力维持的人。因为需要不断了解美国的文化、新兴的网络语言,和他们相对开放的三观。% A( }5 F8 n' J r0 ]2 \) t0 u
- d' z% o( Q; a
; B( l3 c9 j( z0 m4 |( p不过,当我偶然间发现好几个同学在自学中文,给自己取中文名,将中文艺术签名附在艺术作品上时,我依然感觉自己和他们的关系近了很多~- f" h& B" j2 }3 I
) o4 _6 i! i% D* q1 @% N/ E+ Z9 ]9 Q0 \5 l+ ~8 @! O. Q8 e: V
*以上只是结合我自己性格的看法,并不能应用到整个留学生群体。
9 m* L- t+ w6 r; I- ~$ }, w, S2 }' c( W' `
0 ?5 R$ s. L" e5 _
8 c" J2 K1 A; c3 G
3 N% A5 s9 _/ H; X% ^- cKeith * w& C& R4 k7 j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大二学长
$ n& g, E* Y/ m: w' v0 f& z
: M3 g1 }/ ~% c* ^9 v6 y
0 X; `5 p5 ]3 h8 Y( t我性格很开朗,但我成功打入美国社交圈的最大原因是——我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地带,且愿意频繁地离开舒适地带。' [4 S4 N4 l2 H. D6 D
& Y) a& n6 b4 x% w# w
5 _; R' S* [: p5 y1 X留学前,我也常常困惑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留学生总是喜欢“扎堆”?
, R6 C( u) x8 D) x* N+ @
" @6 x3 j X$ v7 y( j( e. s) G: n u4 J, a. E
等我自己到了国外读书,我才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真的很难突破!我可以和别人一起讨论研究课题,可以在课堂做presentation,但日常交流这件事上,却总是感到有心无力。. L0 P/ U! A5 l
$ g3 V! ]) G9 y5 t8 D, s
& y/ H: `; b8 T) a( F z$ v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入就会很难!我的性格确实开朗,可让我成功打入美国人圈子的理由,更多是——我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地带,且愿意频繁地离开舒适地带。9 Q- [+ {" b7 j
跟中国朋友待在一起是很方便,但只要逼着迈出去,和非中国朋友待在一起也会很有意思。因为你会见识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习俗,而这些,是书本上永远无法得到的!9 B, C+ G* B9 n3 h. i) d
" q# `5 G- g$ W2 l- M& U
1 c% g- l: j, M- ^. Y( y- g3 \% c! G/ w3 E" z0 f& S* o- N, K
% ^9 M$ |' V2 E
. y$ D0 V* u" f0 ^, v2 N
5 z8 S- Z( C+ f除了上面5位学生,棕榈君还特别采访了3位棕榈导师。他们都已经从本科或是研究生毕业,留学时间更长,社会阅历更多,思考的也更加深入。5 e9 \' m& I' W* I2 c# m
* \' V! _1 C/ I) l
" D; k$ T$ d# T6 K3 H$ O9 B; }9 {; F3 q0 t/ {0 [; r0 O/ q
5 K( _6 S' j" IDorothy老师
4 F7 j1 O3 B9 c/ x本科范德堡、研究生哈佛
; d/ J; j( |7 I* d' a# _ j现居美国华盛顿特区 & n- e- l4 |. k% @& L1 g# @; O
. Y, {% L, Y, A( Y3 v4 D2 u ( _+ Q5 A2 S1 E% w5 ~
圈子是人为设定的社交框架,不适合的圈子硬融也融入不了。不如去定义自己的主流圈子。
+ Z" L2 N5 F/ x! n! Q# [, I! B+ c" \* i! Q5 O4 @! b
9 N- y7 l* ], _! ]: d先说说我自己和vandy(范德堡大学)美国同学的圈子关系。
% t2 s. Y V0 f7 E8 m' G/ L) y- [" X. I2 j
( Y2 ?6 R% X. u7 v/ g1 z7 e B我本身学习教育,很喜欢约同学院的同学探讨教学理念、聊聊带的学生等。因为兴趣爱好相同,我们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好朋友。周末一起爬山、吃饭、逛街,一切都水到渠成,从没想过这是否是我需要融入的圈子,更多的是这是我喜欢的圈子。7 [3 p) t _' Z# I
& l- T( ]5 u$ o, r
" _( O' V2 O/ \; v6 d: s m再举两个反例。) ]3 [- J \0 C U" o" S/ {) _
5 L3 q% s8 d1 o, t. z
/ z2 a+ e8 C! N% I6 `" Y& D体育是美国人社交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亦是如此。我的室友带我去看了很多场橄榄球赛、棒球赛和冰球赛。但我这个体育小白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学习了很多知识还是看不明白,久而久之,我主动就放弃了体育社交这个圈子;
" Y7 A( j, e6 C: S
( g: L. R1 G) M1 K第二个发生在我的中国好朋友身上。Greek Life是非常有代表性(也是争议很大)的美国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学生融入美国人圈子的捷径之一。为此,她大一就rush了Sorority(姐妹会)。
/ P: x0 \, X; X) F' s0 X! y% y5 \$ G
# c O2 {: Q" i/ d5 Z0 E6 c0 R+ L( o, h# w0 a3 h# D- l. Y8 P0 X0 y
但进去后,她发现与她所想象的生活差距甚远。姐妹会白人居多,有很多对亚洲人的microaggression(微歧视),并且价值观也会有些畸形……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的朋友很快就退出了姐妹会。
6 l. u* k4 R+ O8 B: ?3 L1 O" L. q0 l4 E' o
# \2 H9 v4 {2 o* A7 l. m7 J# ?
总结一下:融入美国人的圈子很难吗?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不难。融入美国人的圈子必要吗?当然不是,圈子是人为设定的社交框架,做自己舒服的事情就好。
- d! s$ `& E2 [& K8 Y- I1 |' J" L
! f/ c' y4 b+ u g7 W( I4 |2 G) D7 M6 {5 b8 T7 ~! A$ D2 C
每个人都可以去定义自己的主流圈子。
% J9 R/ _! `4 J! I9 S k$ ~+ f( d6 c, Z3 O3 v; X0 R" x4 n% [
6 ~% |& x+ P& Q6 I8 y6 |
9 C6 s2 \3 T! I
& ^) p" L8 w9 j- f4 S' c
Rui老师
& |! Q+ n5 R( ]. X) Q! j研究生谢菲尔德大学
( h' X! s5 ?: t8 `" d
+ ~' L& ^+ v5 I& |8 t
0 o1 b2 p) \2 u/ c" b不要把“融入外国人圈子”当成任务,先定个小目标,找到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 k3 B5 s' y4 r' A: o' q* S7 ]: T1 J0 C8 Z9 ^5 O6 ]
& O8 L) m7 h0 b: k, y3 U8 A3 s我在英国读书时,一门叫做Tandem Learning的课程,让我和同是留学生的一个意大利女生成为了固定的学习伙伴。
8 B! P `. B9 p' O. R& Z
6 D5 s }' N# u" P8 G5 q/ t/ _- i3 K$ A4 C( \! \8 R
这样的契机本应该是融入外国人圈子的好机会,但身边还是有很多人因为缺少共同话题,最终只停留在了学习伙伴的阶段。
* L" K) ~0 @9 ]1 Q0 t/ m, S ]( U* Q% f& b/ _
8 _) |( E/ J* z; F) K7 G- g6 X
所以,比起“融入外国人圈子”这种像任务指令似的说法,倒不如目标小一点,先找到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v/ q# `/ L. u: q/ a8 H
/ p+ a1 Z3 d* R0 {% n
2 |* w8 m# B; b; l2 \! v5 p
另外,如果有时间,可以多“享受”下在社团活动、俱乐部、课堂中与不同人接触相识的乐趣,即使你们可能只有一面之缘。
% N d" v1 }$ z: k% H& m7 l5 N" _
2 R+ P- u0 S2 Y- o6 ~ ; n" w( l& Q9 ]+ T4 d$ H
+ T- U; d1 X5 o) C4 \/ S
/ k; H: h4 Z# U7 ~" N3 {
Sherry老师
% {$ ^6 }$ N( ^2 A! R/ K! J& r本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m* ?" k& p! I" N* b
, ]& I8 ~# N* S' y 1 A3 B7 M1 k5 p
不只是美国人的圈子难融入,任何一个已经形成的、所谓的“圈子”都不容易融入!
/ `2 s6 H9 j7 ^4 X* y. K/ X# s
; n8 F2 A+ e5 Z" h, s) [& a/ W5 J; Q; N
当一个团体拥有了共同特征。比如性别、兴趣、年龄段、爱好、种族、学校等,自然而然就有了对于其他团体的排异性,以及对于自己这个团体的独一性。7 r8 L1 a; q% N- E5 ?7 ` W
/ f5 }' ?' ^9 L" ]& h* L
a2 k" V/ F# \ F举个例子,如果在我就读的UCLA校园中出现了很多USC的学生,这个时候,无论你的种族/年龄等等有多么与众不同,都会自然而然回归到“学校”这个圈子。
8 v7 b! Q0 ?, c* |2 m8 P- R' O0 r: v, o; C5 r9 j
& ]4 I- c! A o" S' P W
所以,针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外国人的圈子难以融入虽然是一个大前提,但这种情况却不是固态的,无法变更的。
0 m5 N3 b: ?& A& P
9 E$ f% G1 s. V) B2 q& q' X: f) \" }; `" Z# ^
如果想要改变这个由于种族而产生的分类(中国人vs 外国人),某些活动和行为是可以起到一些作用的。
0 n+ I; O: D D, i" y& [: k2 H8 l: t. W
; S' ]* k+ D, a8 `& p比如,当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活动,那么社团所共有的兴趣(游泳、象棋、唱诗班、志愿者等)完全可以取代种族和肤色所产生的隔阂;当你主动去reach out并主动展示特长和能力时,你展示出来的性格(out-going、competent)自然而然会让你更易“融入”到其他的圈子。1 A7 f" L9 ~. [/ C
7 W) T* P; ^4 R; m) R9 ]; D* I8 o5 c% w4 g( T
从大家的叙述中,棕榈君发现,中国留学生融入美国社交圈的经历绝非美好顺利的,更多伴随的是文化差异、沟通障碍、话题隔阂等。& V/ n1 F' C& a& D5 P ?' e0 @3 J
% `0 _7 t9 ?! ~2 F4 g
3 W- w I! w8 `所以,不应该一味的劝留学生走出舒适圈,或是声讨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抱团。因为在陌生的国家和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融入”方式前,为自己找寻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的健康,是最好的选择。. h3 ? M @+ k* ~
# D* s" Q* o3 w8 @1 |4 ^; ?" m
* h, ^; m$ R- ^, k; S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棕榈君支持大家“躺平”。
) h* l ]* m! j+ f( D! H* ^' }* O z1 x) [0 I
; a& J. a* X+ M+ m" [! F) h4 y3 n" K6 ^; T5 f0 y
/ T% W$ }% j% r+ S% B, m @" ^6 Z( ?7 @, Z% j
: ] S9 Z N9 h) ?5 L
留学不仅仅是接受教育,更是实实在在的一段人生经历。如果把自己限定在某个圈子,几乎等于自己放弃了很多可能性。就像被养在鱼缸里的鱼,虽然安全,但很难像在大海里一样放肆成长,更别提放入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它很可能被吃掉。
0 b" a( W7 n3 l1 q/ X
4 y) K( h8 U( L' o R% n6 j+ q6 k Q% z( C% t$ E n
因此,文章末尾,棕榈君也总结了——
; E3 C2 H$ w$ Q' D
8 Q* r d" s( f4 |) ~. [
9 J$ M$ Y9 w/ y! y) Q# e6 u# c留学生更好融入的3大方法! ; w" B' h E! k* D$ G
$ r3 _& k) y }0 L; b
4 T+ S3 u" _' H, Z1,树立信心,不要怕丢脸
3 e. `+ Q5 ?; t: n' \
" k# }, O' |% m& d* k( k0 d' X1 [ N2 T ?1 Y
留学生作为“外国人”,用错单词,或者发音不够标准难道不是很正常吗?你在中国听到一个外国人用奇怪的口音结结巴巴说中文,会嘲笑吗?所以,首先要打破心理上的沟通恐惧。
0 e. `' ?9 _ Z* e/ r. h2 B- o8 U i# M- Q$ z) q# L
8 e; Y; P) a6 K' B# c5 l2,从课堂到social活动,一步步来+ f$ B. r! U9 d5 w
$ Q+ v% I4 B# Z6 p
0 L9 b) V5 \( G* A9 W当你对新环境有一定的适应后,就要多做一些尝试。比如,主动参加某些感兴趣的 social 活动,前一天晚上想几个可以聊的话题,以免聚会上尴尬;提前消化阅读材料,第二天在课堂上站起来分享观点。在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节奏下探索异国他乡的精彩。7 e. y2 J! X: O h. Z c
/ l- k- O9 X; J6 {
6 w0 S$ o. k3 r$ B3,同时尊重中国和美国传统文化
2 C. h6 f# [! H: l
" {8 ]% P, z- U/ c5 }
: i s& V: R6 q a- b. \6 y4 s/ q有些同学很想融入美国,但用力有些过猛。喝可乐饮冰水看球赛,像本地人那样说笑话,可能也会顺带着轻视自己原本在国内的生活和传统。但尊重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9 }4 [: t! M t/ W {+ l
/ {0 ] Y2 y9 R1 Q. p9 H% Z; t' F0 S8 z6 k+ t
. {8 U0 G* [* R$ r' y# h y
! [! C* N2 ]* g( U' c- X# @1 p1 b/ k, z( Y, i) N- F
$ w! ~) a( P3 @) }, x最后,如何理解“真正的融入”本身就见仁见智,对留学生而言,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