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挤破头进房地产行业的现象?

[复制链接]
查看2377 | 回复20 | 2021-7-10 1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东南大学土木专业硕士一名,正临找工作季节,身边的人大都挤破头往房地产去,本人也在纠结,不知道何去何从,希望明白人给点意见,谢谢!
大大花老虎湃 | 2021-7-10 18: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注意一个概念,房价和地产从业者的收入没有充分必要的关系,房价降地产人收入一定降,房价升地产人收入不一定升。
+ L/ [5 ?1 B' Y7 K0 S/ O5 b* m/ ^14、15年地产大规模裁人的时候,也是相当爽快,这几年有点回光返照,美其名曰白银时代。各位学弟眼睛擦亮点,建议有资源的去体制内,规划,建委下辖的一些职能部门。有能力的建议转行去一些热门的行业,如IT,互联网,金融。有魄力的自己创业,公众号,餐饮自给自足。
. \+ m& T, a: ?5 `+ s反正路都不好走,地产人才趋近于饱和,老油条占坑肯定不会轻易让位于嫩麻雀。地产新人入行尽量不要走工程,设计板块,这些坑深不容易爬出来,建议去上游板块,融资,拿地等前段部门。
叫我嘎俊哥我i | 2021-7-11 02: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挣得多
某985本科土木毕业,建筑老八校。毕业的时候学院的老师说刚毕业最好还是去施工单位,年轻人,心沉下来,在最底层学几年,再想别的出路,于是我跟大多数同学一样,进了施工单位。
- v" T9 F" C/ {5 L4 _实际上,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施工单位真的比房地产要学的多吗?如果从专业角度来说,的确是,因为技术标要自己做,方案要自己编,深化图,翻样图要自己出,场布要自己布置,如果是总承包单位,下面的各个专业分包的东西也要懂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是学的多,学的细。
4 ?; H' C' q- R9 D以上是从专业知识角度分析。但是你确定你能适应工地的环境吗。当你进了施工单位,你发现身边的人张口就是黄,吃饭必喝酒,你还能安心的踏实的去学那些技术吗,那个时候你会怀疑,这是自己研究生毕业想要的生活吗。如果遇到一个不怎么样的领导,你会发现工地简直就是监狱。8 R# j& w! E; P! h2 a# Y. O
等毕业一两年了,你看看进地产的同学,工资拿得较多,工作环境较好,升职较快,你只能说一句“现场技术,我懂的比你多”。你确定不会后悔吗。
laktx | 2021-7-11 12: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5年硕士毕业进入房地产行业搞工程。。14年地产疯狂裁员,公司很多地缓建,应届毕业生也招得少。当时进入以后公司招了200个博士,个人觉得发展会受阻,但是进了工程深坑跳不出来。9 O# ^5 g8 |8 {3 w2 ^' S- U
说说现在的感受吧。
/ m& T& ~" L( D. s1 m三年工作下来,成长速度算正常,但还是看不到未来。现在非常焦虑,怕三到五年后会失业。公司疯狂扩张的条件下更怕最后一波收割完,这么多从业人员何去何从。手上还背负着房贷,更怕失业后房贷断供。公司每年仅碧业生就招一千多人,这么多人员培养需要三到五年,工程口以后也就是工程经理到项目工程副总,一旦以后行业萎缩,大把工程经理流向人才市场,但是到时候还有多少项目可以干?
$ w4 j) R; M6 V7 Q强烈不建议应届毕业生再进入房地产行业,原始积累的时间已经不足以让你在行业退潮的时候站稳脚步。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一波毕业生该做什么,能转行的赶紧转行吧。
枫丰漫漫漫s | 2021-7-11 15: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不知为何刷了我今日份的timeline,于是凑个热闹来答一下吧。9 v* i3 q% S: Y  _& `0 t
@陈振宇 的回答其实非常直截了当点名了原因,那就是时薪和总价比设计院高,工作强度比设计院小,还能接触到除了技术之外的有利于增加提升阶层可能性的东西。不知为何被人反对到看不见,摊手。
5 k8 _" @' d2 J6 d稍微了解我一点的人都知道我对这个大行业的态度是什么。不谈理想,这次就谈两点:钱和上升空间。由于涉及到稍微一点点敏感的东西,我决定匿名。
" N0 l) S1 k# r" Q% T* n  k+ B( o$ x9 I9 _3 k7 X
3 S( r" z" ?: A3 Y) t+ l. V
少。即便是大院,第一年苦逼兮兮月薪到手6000-7000左右,大多数没有项目提成。第二年开始有项目提成,具体情况看院所,不过一般来说是苦逼兮兮一年到手20万已经是好的了。* Q" h2 {% O! J# x
上升空间
6 i) r( ^& q: z0 e) W& L9 G
4 g/ D0 o) V3 R7 N; ~技术上成长的空间很少,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熟练工,体系陈旧且流水线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即便是很多现在设计院搞大数据的,知根知底到底怎么回事的心里想骂MMP好么。
2 r2 @5 F0 ^! J% f- z7 K! \收入的成长空间更少。设计院有一个东西叫做限薪,院长工资年薪在百万以下,每一级大概递减15-20万的样子。6 o+ g" |$ W$ x8 r! i6 i" I: R9 c
. g, S: t* G: v1 W
另,某大院出现过一个所的所长带着半个所的人集体跳槽地产的美谈。感兴趣的吃瓜群众也可以去搜一下蔡震跳槽去华夏幸福的事。你说这个时候,挤破头的都不光是应届生了,有些话还需要说吗。
什么看法?现在年轻人不好骗了呗。# u7 O" ^$ V. _" Y1 r+ G! W1 O
再有就是房地产资本和IT技术终于成功的把以前高高在上的设计院,这个建筑行业最有技术含量的领域拉下来,打成劳动密集型行业了。5 G8 U, q8 x; }, @, f5 L& ^. ^
前两天去设计院办事,听院长抱怨说今年招人太困难,以前非985硕士不要的堂堂国有大院,今年沦落到只能去三本学校挖人了。0 c) H' \: q/ J& [" p2 @
这样的境况真让人感慨,当年自己在施工单位时,去招聘的那种窘境,终于也轮到设计院头上了。说不定不久以后也会轮到现在还挺风光的各大房企头上。
多云的天气窒 | 2021-7-12 02: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表象——
) y. @8 C! z, m; l8 P8 {施工单位:
3 {) _" ~- @/ R5 z全年无休,黑不溜秋。(特指施工员)5 l; K. l  T/ I9 U
设计院:
3 z6 O7 ^" I4 V' ?$ J7 M) |一月八千,加班无边。
; J: E# p  ?2 @" S; g* S甲方:5 [% X# Q. ^1 L# E- P( c/ Y
衣着光鲜,收入不菲。
, N( e$ {+ L) j4 h" k) w3 ~# ~2 x再说实质——
: C+ K: m$ p# O施工单位:: Y" X7 M" h+ L
这个行业真的不需要硕士生,博士生。纯浪费。
  u( j' U% I9 v6 g, N0 Y这个行业需要的是,吃苦耐劳的老黄牛。而且,这个“苦”是真的苦。(在工地上划水撞钟的不算)! ^+ I$ K' w6 X
设计院:
: {( [9 A, g2 P9 ~7 m  |收入水平不敢恭维,上升空间低,成手慢。需要长时间阵痛,才能看到光明。9 @& ]: D' G; _1 K' S# Z' k
甲方:$ g4 G4 s; K" L# L# \
“你们施工单位,都给我跪下,叫爸爸!”
, E  i' _6 Y( p; n5 Q0 C9 U% Z. T/ g/ n高高在上,其实也谈不上,优越感是有不少的。最主要的是,工作清闲,收入不错。+ l5 d. A  f) f- I
你不去,莫不是脑子瓦特了。! N9 D- K  X$ ?# X/ s/ Y/ C& d5 b
请忽略“甲方屁都不懂”的论调,虽然,这很可能是事实。因为,甲方,要想达到“懂”这个层次,难,很难,extremely难。
) G1 M5 u$ G* }6 b如果,2013年秋招,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会跪在地上,说,“爸爸,收下我吧”
一被提问就发呆 | 2021-7-12 09: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难道要为了金钱放弃你的设计梦想?
) Y# V* V9 M: e4 W3 a0 ^去你大爷,你当我傻?
" I; p$ b- K/ U其实真没那么多大道理,在金钱面前没多少人有抵抗力。- u8 S! n$ a8 y5 c+ x; D
地产给二十,设计院给个十五六的,那还有的谈,可惜现在好多设计院还是底薪三四千,这就没的谈了,是个人都会选。
7 [8 D5 _" b% c3 }6 c! D; Q当然设计院没想的那么差,地产也没想的那么好。
7 w$ r$ g7 h1 ]8 p  H- _! p1 O4 o不懂如何选,那么选择钱多的,总归不会后悔。
地比天高赖 | 2021-7-12 20: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有说明中南这一段问题的,以下是来自时代财经的一篇文章,具体陈小平的履历没有过多地收集资料(一则中南不是我客户,二则陈小平对我来说没有琢磨的必要)。如果这一段有过多误导,还请见谅。
$ ^6 O/ X4 G2 U3 v. l( d2 o3 @/ l4 L  J( E4 ^" s; y) w! E
如何看待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挤破头进房地产行业的现象?-1.jpg
2 m/ L' q4 C$ x% R/ S4 ~1 A2 K4 y0 \& D% Y+ l) |, }
如何看待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挤破头进房地产行业的现象?-2.jpg ) P) r7 l: @- @
4 y% R# @( `4 h8 i8 x
如何看待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挤破头进房地产行业的现象?-3.jpg
% J# m' n3 ]3 k' L9 c4 {8 b) n) T* U4 |, ~( P9 R
<hr/>不邀自来。地产猎头,最近收到很多知乎上和微信好友的一些毕业择业问题的咨询。在这里可以试着整理一波。题主的问题应该限定在地产行业内(如果说学地产相关专业而去做别的行业去了,那应该就不是这个问题的初衷了吧)。; q3 L! v4 ?8 F* `4 w* w$ D
先说结论:原因在于地产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资本市场对于地产行业的清洗以及市场招聘的无序化。
3 z2 }' B( T% d, E# q, W' Z' L  b8 |% @7 w4 C4 H% Q5 T
首先是职业经理人
真正搞懂职业经理人和普通地产员工(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的区别,是闽系地产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冲击。闽系地产在最初使用很多猎头以及自己招聘的时候,被候选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在于,这家公司管理比较乱。乱的最表象的地方在于家族式管理。
" @8 Q! F' c. j5 z  |之前做了一个被猎头挖的地产公司排行榜。  D* u# p9 @3 }) W" s$ d# ^
赵志刚:各大知名房企人才竞争力排行(概述)在这些比较热门的房地产公司里面,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公司高管(执行层面)并非公司股份持有人(或公司所有人)。翻开他们的履历,绝大多数属于一步一步地从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工作,慢慢升职到高管层面。这点儿,无论是知名的国企还是民企都是这样。但是闽系企业几乎清一色的家族式管理特征明显,甚至这个描述是不公平的,因为所有具备闽系房企发展特征的房企都是家族式管理。
% X, l1 e( P6 g2 }; ]" Q6 \那这种特征是怎样的呢?普通人-掌握资本进入地产行业-规模扩张-家族式权力分配。直观点儿怎么描述呢,之前和一个地产集团的工程总经理聊过,在他们公司,董事长是公司老板,华东区域公司总经理是老板的表亲,华北区域总经理是老板的姑父,集团投资负责人是老板的表哥,等等(具体亲戚称谓不一定一一对应)。这时他们希望继续规模扩张仍然是需要从外面招聘很多人的,但是这种招聘就会面临很多问题,招聘进来的人如果能够升职,当然升职是可以的,但是你的上限是确定的,总不可能把老板的哪个亲戚替换掉。1 G* a; D$ x! q- b8 M2 G
比升职更加麻烦的在于执行。老板地产起家,他对地产有梦想,但不代表他有能力,这个世界谁还能保证运气不能让某些人成为暴发户。他的亲戚更加不一定具有能力。如此,这些外招的进来面临的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看似这里所说的都是高层管理的工作,但是地产公司本身做的就是甲方管理,高层管理就是一个公司管理文化的代表。1 i" _6 e8 T& e" P, Q- S
这家公司不是什么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哦,17年的业绩在百强左右。
% g2 E4 N3 p, A" {3 ?2 G, N那这个时候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做什么?放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陈凯去中南集团做执行总裁,中南说起来是个大公司,但是包工头起家的发展史在他成长为大型地产公司的过程中彰显地特别明显,丝毫没有向着“优雅、妩媚”来发展。置业板块原总裁由老板的女儿担任,老板儿子也在集团内担任高管,其他核心岗位大多是之前跟着老板一起发家过来的。虽说“善待员工一生”,但你能共患难不代表有能力一起同富贵(是有能力,而不是有意愿)。陈小姐让权陈凯的过程几乎就是地产的一段佳话,我相信这个抉择也会记录到中南的发展历史中去,因为这个抉择影响太大了。一个土包子瞬间变成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准一线公司。与此同时,陈凯丰富的阅历和圈内影响力让一大批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跟着他一起去了中南。
8 I9 _' ?+ x" M翻阅闽系地产或者这几年突飞猛进发展起来的地产公司,几乎都是同样的发展路径,甚至直到现在他们之间只是职业化程度的区别,而不是完成与否的区别。2 Q; P6 ^/ K; u/ H) F) k
那说这么多,跟大学生择业有什么关系呢?$ {% b7 w9 Z2 [7 E' C
现在的地产公司需要的是适应甲方管理文化的人,而且是职业化程度高的人,高赞的答案说的很好。你在乙方施工单位能学到很多最落地的东西,但是请一定记得,施工单位谁都可以去。别的不说,我家里就有一帮子亲戚在施工单位工作。有一句话我是比较认可的,你身边的人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
& k# |: }8 s/ i1 [职业化如何定义:你能够在任何一个同性质的公司做同样的事情,并且还做得很好。能够做到这点儿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专业化人才,一种是做管理的人才。专业化的人才哪里需要都可以去哪里,管理的人才哪里需要都可以去哪里。而地产公司需要的更加偏向管理。相比专业化人才,管理型人才的要求更加高。
2 Q# {* `( c) E& S乙方跟甲方的区别主要有几个地方:; B6 }  y. G' t/ b2 M: w* |
其一:战略高度不一样。可能你会说一个土建工程师有什么战略高度,如果你的职业规划在于做土建工程师就满足,那我这篇答案看到这里我会说抱歉耽误时间了。乙方的所有工作几乎都是根据甲方的需要来的,这是公司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你在乙方接触的人群几乎都是工地上的施工员或者分包方(分包方的层次相比较而言更低),而在甲方你作为城市公司的一份子其实人没那么多,一个城市一般大型地产也就几百个人,只要你愿意多学多思考,你能够通过身边的人了解到许许多多地产的发展和规划。4 }* F# H* G% j
其二:其他专业的配合和熟悉,在甲方你作为某个部门中的一份子依然能够在你负责的标段上和一切专业接触,但是乙方几乎很少。除开个人能够做到的自主学习之外,相比较没日没夜地工地劳作,甲方你能学到的东西绝对比甲方更加宽阔。对于理工科出身的人而言,专业技能化有时候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为你想走地更远,懂得更多还不够,还得更广。
& _0 z; k% p: C其三:文化契合度。甲方做的是管理,乙方做的是专业。通常很多乙方的人做到项目经理或者技术负责人之后开始进入甲方,因为甲方的土建工程师和乙方的底层管理相当,在乙方的管理能力并一定适合甲方。( B. _' B- j$ @+ @$ v1 b5 t5 d
+ b: |+ N% u1 T  K& j5 J
其次是资本市场的洗礼
在15年之后,碧桂园着实给所有号称要立牌坊的房企上了一课。其实碧桂园还没做猎头的时候就知道这家公司,因为在我那个六七线城市都有他的大名。但是碧桂园真正让地产公司不得不仔细观摩是在他顶上前三甲之后。特别是16年取代万科成为地产老大,17年卫冕之后万亿口号呼之欲出。
* A7 Q- n# X# U- ^0 ]试想作为一个地产公司老板,谁能不慌。- J; Y0 [3 s$ l3 `! b; K/ T4 z; T
就这么一个至今仍然为很多老牌房企所看不上的公司竟然能够抱着万亿口号在地产市场大摇大摆地扩张,听说17年华润第一次业绩规模掉到前十之后董事长也被中央领导关照了(虽然我不知道骂了什么,但是从今年华润的动向来看,他们也要开始冲规模了)。闽系企业跟着碧桂园的这股浪潮让规模这个词儿砸在了所有房企的心口上。
+ j9 k0 }  a9 [6 N你看看富力这家公司,现在在前二十强公司里面就显得很突兀,因为哪里都有新闻——拿地也好、开盘也好,唯独富力除了去年收购了万达酒店之外,业绩一滑再滑。其他公司,哪怕是中海、华润、万科这样的万年青松,都在这种业绩压力下开始无序扩张(这个是对比之前,不是说盲目扩张)。
$ C4 o% q! w) k( j7 ?# O再看下各大公司负债率,除了那几个,老牌房企,清一色的百分百以上。有钱你就去拿地做项目,没钱我也要去拿地做项目。杨老板那一纸“高周转”通告更是让地产开始走向疯狂加班节奏,16年以前很多人跳槽还会问问加班强度怎样,现在大家都清楚,去哪儿加班强度都不低。7 [' T8 S; c$ O1 p& S7 h  m
究其原因,中央的“棚改区政策”就是“祸根”,明面上造福百姓,让三四线城市能够跟上一二线城市的生活品质。但其实,只是给了各地产公司或者有志于进入地产发展的老板们一个信号——这波政策红利我得跟上,不然以后怕是没啥机会了。都说地产受政策影响很大,如今看到一二线城市这种地产政策收紧的态势好像让很多房企吃了瘪,但是三四线城市太多了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啊。) J( X* u9 |) c" V* g
再加上,大型房企也学聪明了,怎么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各大房企开始跟着万科、龙湖搞商业、搞产业、搞公寓、搞酒店,综合发展,哪个也不能落下。
7 x, I+ _+ ?. F6 t! n2 f4 f  q2 Q最后的结果就是哪里都缺人,现在投资拿地的最缺;地拿到了,什么岗位都缺,哪里有那么多时间让你在乙方历练历练之后再来。说白了你去乙方做五年捞个项目经理去了甲方还只是个土建工程师,你同学在甲方工作五年都升工程经理或者项目总了,你心里平衡吗?没法子啊,乙方人才需求量也大,但是门槛低,没学土木工程的人也可以去工地上做;甲方人才需求量大,但是你不懂房地产,谁会要你?
- r3 A/ [# w6 _9 Z, i' ~8 b0 \( R
$ s# o( d7 h' N6 d  L* p/ o; M
最后是招聘市场的无序化
作为猎头,其实也是乙方。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Hr的抱怨——你给我的都是些什么人,给我找点万科、龙湖的人可以吗?猎头职位,乙方的除了一些特别的岗位(研发型的或者甲方不常有的)几乎都是不要的,甲方工作时间短也是不要的,公司履历差的也是不要的,跳槽频繁的也是不要的,升职速度慢的也是不要的,学校差的不要,本科的不要,跨专业工作的不要,年纪大的不要,有时候女性不要,未婚未孕不要,地域灵活性不高的不要……要求愈来愈高,但是这些要求真正说起来,和个人能力的相关度有多高呢?
5 f$ s( y7 w# k8 b5 h: Q, }但是站在Hr角度来想,市面上这么多人,那些高管职位还好(往往全国只有几十个人适合),总监、经理、主管要多少有多少,我挑的不是单纯有能力的人,而是背景好又有能力的人。所以你去乙方工作几年,能力确实提高了,但是抱歉,背景好又有能力的前提其实是背景好而不是有能力。之前联系了12年万科某项目上的工程人员,几乎清一色现在都是总,最次的也是项目总,高的都是集团的计划运营副总、区域总了。万科真的比绿城的人厉害多少,说实话我不太信,但是12年绿城某项目上的人现在依然是在做工程师,升得快的最多是工程总监。更别提那些不知名公司里面的人了。* Z8 M! _0 R( m) D
地产这几年走入了一个浮躁的时代,这个浮躁表现的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心去观察。甚至可以说,地产一直以来都是极少用心观察过。我和很多40岁以上的地产从业者聊过一个话题,为啥现在40岁是一个分水岭,几乎40岁以上的人不再受到市场的重视了。这里面有的还是工程师,有的是职能总监,有的是城市总、副总之类。结论就是,现在不是经验决定一切的时代, 你做三个项目来丰富你土建工程师的履历,转眼你就30岁了,再做三个项目来丰富你土建工程经理的履历,转眼你就奔40了。拜托,你等得起,地产公司等不起。
, B; k5 H6 M8 E0 f$ ~, h当然,这中间存在很多很多乙方从业者去甲方发展好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些人拎出来和那些一毕业就去甲方做管培生的去比较一下,即使我不觉得惊讶,你的内心一定也会不安。明明他和我同班同学,我觉得我的能力比他要强很多,但是为什么他现在过得比我好。之前也写过一个帖子! N, X0 o/ ?+ Y  c/ Y
有哪些「985 学生知道了会流泪,211 学生知道了会沉默」 的残酷现实?绝对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再比如上述说的万科那个项目上的人员,有的是项目总,有的是城市总、区域总,心里肯定也是有不平衡的,同样一个项目上出去的,真的能力比我强多少?所以说有时候,选择相比能力会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那些刚出大学对社会浑然不知的学生来说,你在起跑线上所面临的挣扎和之前你中考、高考所面临的挣扎无异,说白了,中国从来就没有脱离过这个圈——赢在起跑线,然后让你的下一代赢在起跑线上。# f+ t2 J' \3 e% Z0 J# G8 ~3 W
, \0 b  Z# S6 I! x
至于地产公司未来几年会不会死亡或势头湮灭下去以至于疑问“乙方会不会比甲方发展更好?”,可以再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