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5 M; ~# Z, A6 V7 V几十年了,中国的核电发展一直像是一辆高速列车,却被一颗小小的铀卡住了油门。要建核电站,铀是核心燃料,但这玩意儿中国偏偏少得可怜。/ ^2 Z, a/ e3 A9 P
 
 ) u3 H4 A: @/ C( u% J
 - J7 `) e2 U. ^9 M
 核电发展* K* I3 h* Z) j, C7 a5 c( e 2009年时,超过70%的铀得靠进口,光核电规划一提速,国内库存就心虚。靠进口的日子,说白了就是看人脸色吃饭,一场地缘政治风吹草动,就可能让整个核能计划打摆子。  Z# |7 i; e7 J( d/ ^0 F
 可这一切,在最近几年,彻底变了天。不是找到几块小矿,而是直接从中国的油田、煤田下头,挖出了成吨成吨的铀。以前人家说中国是“贫铀国”,现在得换口气说一句:中国这回,真的赚麻了。' M8 f9 _0 k0 d/ }5 x' x9 y
 <hr>油气区变铀矿区,地下资源被重新定义2 k; c. B+ ~8 ?7 \4 o& ?& Z' |
 . N+ W4 K2 W+ H4 L
 谁能想到,中国这么多年开油田、挖煤矿,脚下居然还踩着铀矿。这不是运气好,而是中国地质队换了找矿思路,把传统“在哪找铀”的地图彻底翻新了。2 U, I+ C+ n, k. n3 d( V
 " u/ Q9 U+ q+ u5 S0 [; x1 @+ e1 J
 5 j/ O2 A; ^* z5 d7 D/ K7 z
 过去找铀,盯的是花岗岩、老山头。现在不一样了,地质专家盯上了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成了头号幸运儿。$ O' Z1 B, D% W
 2025年,泾川发现了一个特大型铀矿,关键它不是藏在传统矿带,而是埋在风成砂岩里。这相当于在沙堆里挖出了金砖,是全球首次。
 % A" s- {* ?0 i0 E0 ]& j这套“煤铀共探”“油铀共探”的打法,其实早有铺垫。早在2012年,内蒙古大营发现了一个5万吨级大矿,第一次证明铀真的能和油气共生。
 9 X: w" w" X* ]+ z
 2 S5 l* H3 p0 ^$ C  s
 0 M" x9 t% l) F8 Q, V当时很多人还在质疑是不是巧合,结果2025年塔里木盆地下1820米,又打出一段厚达8米、品位超标三倍的铀矿体。这已经不是偶然,是趋势。/ }; v. q) R  `
 地质数据也开始说话。中国的松辽、准噶尔、塔里木等含油气盆地,加起来约20万平方公里都具备铀矿潜力。按照目前的找矿密度估算,资源量可能超过280万吨。这数字什么概念?已经能把中国从“资源受限”拉到“全球前列”。
 . q# O9 G& t  V0 j9 s<hr>技术换代,找矿效率翻倍,成本砍半
 1 U! h) E: m0 s1 C
 ) [. ?: U! r  o3 s) g7 f资源能不能变成资产,还得看有没有好工具。这回中国找铀不是靠人踩脚量山,而是靠一整套“天空地深”一体化技术上阵。, G9 c9 {- ~* E0 }' j
 # [, G1 B4 S! n' V1 d- ^
 
 2 w4 A) I  q2 S" N从天上看,用航空伽马测量圈出异常区;从地上扫,用无人机遥感定位靶点;地底下打,用深孔钻探精确锁定矿体。塔里木的深部发现,就是靠这套系统精准摸到1820米地下的矿层。以前找个矿动辄十几年,现在几年就能交卷。5 ]) M+ m, q$ s
 采出来才是硬道理。第三代CO₂+O₂地浸采铀技术成了关键武器。这套技术不挖山不炸地,靠化学反应“溶出来”铀,不光环保,成本也只要传统方法的三分之一。过去铀矿项目最大的问题是“不好挖”,现在问题变成了“咋分配”。
 * c* q9 w, S, |) C9 s( d( X* w方向也跟着技术转了弯。以前集中搞南方硬岩型铀矿,地质结构复杂、勘探难度高。如今砂岩型铀矿成了主战场,新疆、内蒙古连续发现万吨级矿床,短短几年里,中国探明了六个万吨级资源基地。
 3 _. P8 ], b4 r1 Y. ?& \9 U0 ]# W4 X% ]
 
 2 {5 T5 [) {" s1 M: Q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再只是“学技术”的角色。早期靠苏联、法国援助起步,现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反过来请中国出方案、带队伍。在核资源领域,中国已经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
 $ `7 b* v" F4 X9 g; [<hr>摘帽“贫铀”,核能版图被重新洗牌+ z7 S9 d# M7 o4 ^. l2 R
 
 $ _% C( o5 Z: n3 Q4 e' D  J铀矿一多,中国的底气就不一样了。2018年,全国铀资源量还是34.4万吨。短短七年里,通过集中勘查、新区突破,中国铀矿新增了十多个大型矿床,储量直接翻倍,自给率从70%以上降到60%以下。
 1 Z7 Y% h' I0 T% c1 E, [3 M& y) Q" f$ w2 I4 @+ Y5 Y
 
 . M5 u, h6 @- t7 U5 G别小看这10%的变化,它直接影响到核电站建设的节奏。根据2035年核电装机目标,中国要做到1.5亿千瓦的规模,没有铀矿兜底,根本不敢放开手脚。现在铀能自给,核电发展开始摆脱后顾之忧。7 d, X. X* k* U; [% B( L6 a. h' Z: m# R
 地缘影响也立刻生变。过去中国铀进口严重依赖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一旦政策收紧,供应链就会出问题。现在不同了,中国一边加强国内开采,一边通过海外并购布局资源,如早年控股纳米比亚罗辛铀矿,稳定了外部供给。
 * t: g5 \8 q6 Y, L
 + p. U, J6 ~6 {; ^- C
 5 u; B7 K  ?1 s7 w% v1 y配合“国内开采+海外开发+国际贸易+战略储备”的四位一体格局,即便遇到像俄乌冲突这样的大型国际波动,中国的核燃料供应也能抗住。这种体系,才是能源安全的根本保障。6 F; {! H; J* H7 d( E( l* E  |; W
 再放眼全球市场,中国技术输出带来的开采成本大幅下降,不只是自己省钱,更是冲击了全球铀价体系。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传统出口国,开始面临价格压力。铀矿这块市场,定价权正在悄悄松动。
 * h. S! E& F1 {$ y: d# d. }<hr>从“卡脖子”到“握主牌”,铀矿只是开始( x- V" ^( d# K, w3 }2 e; J5 F
 8 d9 |# I" R: a5 ?1 X
 中国这波找矿,不只是补上短板,而是把资源战略整个升级了。技术体系成熟之后,铀矿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重点,是向更深地层进军。, z# j& c: b5 i$ u/ `; [
 “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未来要开发3000米以下的深地资源。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全球资源竞争的新高地。谁先挖得深、挖得稳,谁就在未来几十年占据上风。& d3 |1 O  w. n; ?1 T6 d8 {
 7 f/ y9 Z1 ~) q) `& K# t4 M
 ; G( Q# E# h9 ?( z
 中国还在推动建立自己的铀矿评估标准和核能技术体系。过去全球核能产业链几乎被欧美垄断,从设备标准到燃料供应都得看人脸色。现在中国有资源、有技术、有市场,话语权自然不一样。& _+ ^) Q$ C( Q7 ?* M1 y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想发展核电,却苦于没人教、没资源、没技术。中国能提供勘探、开采、技术一条龙服务,不只是赚订单,更是在输出标准、建立影响力。
 1 ?2 @/ R2 V: v4 p/ ?! T2 k铀矿这事,说到底是能源自主的关键一环。从“贫铀”到“富铀”,不靠运气,全靠真本事。这一变局,不只是让中国摆脱了卡脖子困局,更是在全球核能版图上,画上了属于中国的浓墨重彩一笔。
 $ S" A: `* ?4 }4 \* c, I- v8 X$ e+ U( y. f$ J
 
 8 ~* K9 \- s- p几十年的“贫铀”标签,如今已成过去式。中国靠大胆试探、技术突破和战略重构,把铀矿从地下挖出来,也把主动权握到手里。& E8 `: j( k. s9 Q. |2 T* W
 未来的能源棋盘上,中国不再只当观众,而是成了真正的下棋者。铀矿之光,不只是点亮了地下资源,更照亮了中国能源安全的长路。
 + k2 k8 Y! x; i' |3 V$ F) }2 _+ H
 信息来源:3 J( T: I8 n6 s* c6 _2 z《环球时报》( w8 R. w/ C8 u
 援引中核集团和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信息,报道中国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发现特大型铀矿,标志中国“煤铀共探”“油铀共探”模式取得成功。* L- O  v' c- l7 Y; j5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