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啊,你家里那些装油的矿泉水瓶子,还是别用了!”在社区义诊现场,刚退休的老王拿着自家用“旧饮料瓶”装的花生油,被孙主任一通“批评”得哭笑不得。老王辩解道:“用这么多年了,都没事,能省不少钱,不用多费劲。”可孙主任摇头,“用的时间长了,你真没发现,油味变了?万一,那个病,治都治不好!”- C9 c' S! k* X. a. `
一句“治都治不好”,让原本还在嬉笑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很多像老王一样的中老年朋友习惯把饮料瓶、矿泉水瓶等塑料容器反复用于盛油、酱、咸菜,觉得既环保又省事。但是,你真的了解这些瓶子背后的“健康隐患”吗?尤其是第三种,你家可能也在用。这些常见的生活习惯,是否埋下了“癌症”的隐患?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看似不起眼,却极易被忽视的健康危险。& B5 |* t- c2 E* u) L) {$ S7 k- D
) y' h1 |, W0 `% K6 S& s6 P
0 l, O/ h% m. Y+ d6 L* q" v塑料瓶反复使用,真的安全吗?专家一语道破真相
% W& {; S p5 X% a0 s
0 p3 v% p) i; s. Q& Z; _4 O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家中老人或自己把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塑料容器重复利用,有的用来装油,有的用做调味品,甚至用来泡药酒、浸果酒。这种做法省钱方便,但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健康风险。* X x! A& B) I* l
2 T" [% U0 V( T X+ x
首先,这些塑料瓶多数属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仅适合一次性使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4806.7-2016)明确规定,PET瓶不适合长期盛装高温、油脂及酒精等物质。原因在于,高温、油脂等接触时,瓶体中可能析出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等有害物质。
8 J* y2 l' x& K& V8 ?
3 C# l4 c5 D: K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研究数据,68%的受访家庭存在用废弃塑料瓶二次“盛装食品”的行为,其中13.7%家庭用于盛装油类、19.8%用于腌制咸菜。而国外一项权威调查发现,在37℃环境下,PET瓶浸泡食用油20天,有害物释出量可升高至初始量的1.7倍。
1 G+ @) g# u* X" z5 j$ B- S$ l5 \5 Q/ {% [1 X4 t
2 k( f& Z2 `1 u: H" q7 u
" [8 F) v# Z; p" e' q更令人担忧的是,邻苯二甲酸酯和双酚A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内分泌干扰物,有致癌、致畸、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风险。长期摄入甚至与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等多项肿瘤发病率相关。部分省级疾控中心抽检数据显示,部分腌菜塑料瓶样品的有害成分超标率高达9.3%。4 d- h1 Q p" K( I+ g
重复使用塑料瓶有哪些具体危害?哪些习惯最危险?
* L9 `2 G6 W2 D* ^' g& R$ \( y1 ]# M
坚持用这些瓶子装东西,时间一长,出现的问题可能超出你的想象。以下三种常见做法,尤其第三种,危害最大,请务必警惕!
# r& ^# H) F/ s, G. q* O! X5 w% L N( D k8 W" p
长期盛油,油脂易溶解瓶壁有害成分, _% d* j6 w: {5 h; H
7 L9 k3 a$ U2 X; \* e& t高温及油脂成分可加速塑料分子迁移。实验发现,PET瓶反复盛油1个月以上,有害成分析出可提升30%-50%。这些化合物进入人体后,可累积于肝脏或脂肪组织,增加肝癌、胰腺癌、甲状腺癌风险。
6 [5 Q4 g9 R% b
+ o5 W" }* _& w* Y5 i" T) p4 ]
* [ n$ b2 H) i6 _! `* _: a7 ~* Q0 S y
泡酒,浸中药,酒精加速有毒成分释出
. e: c9 u9 S- n% C2 V; g1 @8 `: C
有些家庭用塑料饮料瓶泡药酒或果酒,觉得密封性好,拿取方便。却不知,酒精作为极性溶剂,能强烈溶解塑料瓶内残留的工业添加剂。北京协和医院曾有案例,一位老人长期饮用自制药酒,体内检测出双酚A浓度为正常人3.9倍。0 a' H! ]+ _. |
: P$ G+ \ O0 s) @7 l3 L腌制酱菜,酸碱刺激促致癌物生成
1 Y3 x" S( T% r( _5 o8 e; Q. x' @: ?( D/ `0 f& `5 {& \) [) J
腌制酸菜、辣椒酱等,习惯性用大号饮料瓶密封。其实,盐分及酸性环境更易让塑料分解毒素。有科研数据显示,用瓶腌菜1个月,内壁迁移单体含量可超食品安全限值1.5倍,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至国家标准的5-8倍,诱发消化道肿瘤隐患大增。
8 N! k+ \* R( K. X8 T( L# y& J" m4 t
5 i9 o: P( h# d
: j& \. x, y5 v* H( T此外,塑料瓶反复清洗后表面极易有划痕,为细菌提供大量藏身之地,部分残留清洁剂与分解产物作用易产生N-亚硝基化合物,这是一类明确的致癌危险因子。
2 x) P' I5 |9 w- w1 J8 N生活中,怎样科学预防和替代?规范使用才安全$ C$ Q4 E2 z! d; N X% I, v
( A0 c3 u) E, S4 m. z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远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癌症隐患”呢?专家建议,掌握这三招,立刻行动起来。- K6 V1 X4 L& N) [4 c
- x# ^# X; w0 P
立刻停用一次性塑料瓶二次盛装食品
- F$ ^# e- I$ W, o# |4 c发现家中有用饮料瓶、矿泉水瓶装油、腌菜、泡酒等,建议马上更换为玻璃、陶瓷或食品级不锈钢容器。这几类材质稳定、耐高温、对人体更安全。
1 B- f# A" P4 ~& J) Z$ V# z4 {0 l& D
- E& N/ f6 D! q$ c' C3 {
认真辨别塑料容器材质6 g5 y* A7 U0 w, \' C) }
8 M) `& w" ?& t/ ~5 ^
日常选购时,注意底部数字标示,1号“PET”仅限一次性冷饮;5号“PP”相对安全,但也不建议长时间重复高温使用。谨记:任何塑料制品不用来长期、高温、盛装油/酒/咸菜。
2 j3 W2 I5 a% ~, H/ S. W; h& o' t1 L* ^# H) r4 {
定期清理和更换规范食品容器$ D" J" u9 i" s. \1 ~' i D3 T+ b" E; E
! t" J4 M! p% h% `
即使为“食品接触级”塑料盒,也要定期更换,尤其发现划痕、变形、发黄、发粘等情况,应果断更换。不明来历或无标识的便宜塑料瓶千万不要用来装食物及饮品。1 N) G; b1 C! m9 D- T1 e* S
& r0 V T( _0 K# Q5 @) v8 C% x
如果你已经有上述生活习惯,现在改变还不算晚,主动扔掉“隐患瓶”,才是对健康负责的态度。那些“舍不得丢、随手用”的小节,恰恰可能埋下看不到的健康危机。
% b! h6 d' J( D* R6 ^( {+ y* t6 W
0 v# o( ?$ j. n- v( C5 \- J% Y1 C. g2 j% f1 B' t* W
医学界反复强调:癌症的根源常在生活细节里。为省几块钱、方便一时,却可能“用坏”一辈子的健康。这一刻,丢掉旧瓶子,也许就比吃保健品、买保险还更有用。( [, L7 f. S$ l& R. X- C
" ?* g% B# \' x" {( | o$ D. H今天回家,不妨检查、清理一遍厨房和储物间,把那些已经变黄、用来装油、泡酒的饮料瓶都换掉吧!如果您担心可能已经出现健康问题,尤其有消化道不适、体检异常等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咨询医生。每个人体质和风险不同,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最终效果还需因人而异、结合医生建议执行。
. f X3 Y% I5 I2 A
/ w+ a1 n, M$ V" V% V
H2 \. V7 I; T/ M4 p【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C, m, _9 i* C; w. A
参考资料:8 H3 }& S9 s0 v! e0 ?( ]- U3 P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J1 A5 }- o5 x3 h
2.《食品接触材料与制品卫生标准》(GB 4806.7-2016)
7 l% H8 H# }6 |& M4 O, J3.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 P: U+ |) U' [; X: H' n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2022: o. \2 M0 G& n& n. Q2 p
5. “Association of Bisphenol A Exposure With Risk of Cancer: A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1
; y$ r) S- Q: {6 S6.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干扰物暴露与健康》专项讲座
1 H, U6 \# a; ^- d) l9 W9 A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1 l( y+ {0 |5 z' j3 j2 f8.《邻苯二甲酸酯暴露与肝肾功能》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 r s) e/ [, L8 m: R% n
. T4 t9 }+ M9 W' F8 Z3 S) M' O5 M- N1 f# j9 J& @' s$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