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研究最新成果。
9 @2 K8 i$ I6 S
5 q3 n- \4 P+ j: x- |三星堆祭祀坑埋藏年代是否确定?三星堆青铜器铸造有何独特的技术?三星堆出土的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有哪些新发现?
0 j7 o/ h9 H. B1 D) W- l" |/ H8 K7 s- e& o
8 I! x# x6 U9 R2 U* \
4 \% {2 v- Y9 l祭祀坑年代确定为商代晚期# w1 o4 m0 Z2 b# G9 X* Q3 I: F% Q
% K$ U5 m3 @% z
有何意义?
2 k( [/ y' G, X& H1 \' r/ j7 r* m- ~9 z. k/ k5 n
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问题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此次研究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等技术,明确祭祀坑埋藏年代为商代晚期,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呢?3 ^& J% M3 v' W9 c6 f& A
5 T0 o. ^& ]' V R3 Q/ Y9 n' Z1 r4 g7 t; z z! R
6 ^8 q$ w, H& ?3 }0 Z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相当于商代晚期。
9 b: d; _5 z. a0 C' A, D% L
2 Q" T% t) h6 ]/ Z/ a3 z6 P8 `(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 李水城:北京大学做了一个非常精确标本精选,从坑里边儿挑拣成的木炭,专门挑竹子的,测的年代就更加精确,为什么?因为竹子的生长年代短,从这个角度来讲,新的测年就是把它定在了公元前的1100年,也是距今3100年,往前拉一点(距今)3200年。
5 R6 ]& s* H' s$ n& i( P
9 n- Z1 z/ n% Y" j0 {' s' d
; [% U! C! W* U: c7 N. R
. H4 f; A* r' s* c*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 冉宏林:准确获取了祭祀坑的精确年代,这是一个填补空白的重要发现。祭祀坑年代的确定,对我们去进一步认识古蜀文明它的一个演进和华夏化的进程也是非常关键的。" V5 ]7 | X+ W5 D
3 i% Q/ A) o, O( d7 q! g
0 Q, @5 T- { z$ D( { F: |: T4 r1 ~& U
一、二、三、四、七、八号坑中发现的跨坑拼对器物,对确定祭祀坑的年代关系和性质十分重要,进一步印证了这些祭祀坑为同时期埋藏。
`. B" b/ d: P3 \7 R, L4 C: ^: F, x6 V& D/ L5 i& K- d1 g! B
“芯骨-条形芯撑”技术3 [* Z' w, M7 R3 [, L
9 s3 f4 z/ G. L$ m& y$ S E4 b
如何助力青铜器铸造?" T3 t1 g4 `4 I
! _! E( `/ Y4 o* K0 }3 _
在此次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中,“芯骨-条形芯撑”技术首次公布,这是什么技术?它在大型青铜器铸造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与当时同时代青铜铸造技术有什么关联呢?
0 w6 S, F) i( ~7 q3 q; Z9 \
5 X* \4 S) C& p"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 冉宏林:比如说我们在逛庙会的过程当中会看到那种彩灯,这种彩灯它实际上内部是有骨架的,尤其是那种形制越复杂,然后体量越大的这种彩灯,它可能有一根主心骨,它有很多朝各个方向的这种支撑。比如说在三星博物馆展出的三号坑发现的一件带尖帽的小立人像,它就是使用“芯骨-条形芯撑”的技术,将这一件小的立人像进行CT扫描,然后发现它内部有很明显的这种“芯骨-条形芯撑”的痕迹,三星堆发现有好几棵神树,有明确的这种芯骨。
" N6 @; t4 l* W8 t( [
8 B8 K1 }: I8 @( J3 g2 V) y$ P: ]
5 [, c: [" f1 `$ D* U/ v Z( x9 m" S- o7 c2 L
最新研究发现,三星堆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形成以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芯骨-条形芯撑”技术首次在国内同期遗址中被系统性确认。
7 ~6 o; ~7 m& x6 [+ x( z9 M( F, Y& e: c Y8 G! ~) k1 U9 [9 F4 W
4 |! i6 w, j3 E, B; b& b2 `# b
+ @1 n( H$ p; }! d: |7 G四川大学教授 霍巍:中国青铜器的铸造,中国的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采用的叫作模范法。用泥形成了模型以后进行浇筑,之后打掉泥膜,三星堆人实际上又有他自己的一些创造,很多很高大的器型,是多次分体浇筑,最后合到一起,合体铸造方式在中原青铜的技术直接来源于我们的最先进的中原地区,本地的创造形成非常有特色的青铜文化。7 _" I5 z; i) B* s( f9 s* ~
% e! W( z% u. p
8 P* y; f& Y; X! {( q" V$ D- S
- K; z% d7 B; X# c8 i1 \& F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明,和中原地区的文明,有密切联系,这也佐证了古蜀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r, s$ w# z+ N, w* K) g$ e/ w5 E; W/ r1 M% ~7 j' Y
金器制作技术与
V$ Y6 Z3 f$ L2 p( j# k( n& R+ S: F( ]
9 Z5 H9 [9 o# T, W铜器彩绘工艺有何新发现?
9 F8 a: P/ u S1 A% Y+ |; G' }: q& n" r# Z( |2 S3 k
除了刚才说到的重要发现,科研人员在三星堆遗址出土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等方面也有重要发现。8 I- x! v: g) y) \' ]8 N1 |4 H
6 |5 B% o; R; E3 @# h
1 n% |6 L' G# v0 m" B, g: z$ J. _$ z" M! a( Y l9 ]
研究首次确认,三星堆彩绘青铜器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铜胎漆器之一,主要采用朱砂与大漆,这一独特工艺,成为连接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的明确文化纽带。
3 y( M- ? @! F! j5 w) x; ~( e9 {4 p7 ^- ~2 l, J
对出土黄金的分析表明,相关遗物的黄金用量预计超过2公斤,并已采用先进的“灰吹法”对沙金进行提纯。* h* A% I6 R9 q5 t
, }# N* E0 Z, X# w2 p8 K1 q
研究表明,早在商代早期,古蜀先民已发展出集约化湿地稻作农业,在商代晚期陶器制作也实现一定的标准化,这些发现实证了当时三星堆的社会繁荣。
- y/ E& x, y' k s! ?: s7 _4 S( x L( D& j
y0 d7 o* d5 C. J t* n' Z
& T5 T/ m* P9 ?: W9 }' a# _* d* j2 p针对出土象牙保护的世界性难题,文保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整套创新技术,使这些珍贵文物得以在常规环境下长久保存与展示。
5 m* v& W& P1 {$ J6 d4 u- X. E! j3 L0 ?8 p ]
专家:三星堆可能爆发过内战
, V( X3 X# [' g6 U: v5 `4 I. S
! t! }& p! J a神权贵族集团受到严重打击
% H( X. [. M( D* S' c* j
; K9 V8 k, L$ A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进行了题为《三星堆遗址的新认识》的报告,向大家解读了三星堆城的形成过程,以及三星堆遗址两次文化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s: S2 J4 K) S' }4 [5 P! _* y
+ s8 q% g5 ~) B5 j% N. Y: O" R孙华提到,学术界达成了共识,三星堆遗址是一处延续时间长、空间范围广的大型遗址,包含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三个大的发展时期,且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先后继承发展关系,但又存在着显著差异。
$ I" h$ ~3 ~" {5 ~
) K! L9 C/ F5 G' l+ Y成都平原的宝墩村文化时期,由于资源争夺,各个社群纷纷在自己的中心聚落周围修筑城墙,形成了城邑林立的现象。之后又随着城邑间争斗的日益激烈,一些城邑和村落又开始消失,成都平原逐渐形成了沱江冲积扇和岷江冲积扇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最后的结局是沱江流域的三星堆集团最终崛起,一统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宝墩文化时期的三星堆聚落最终吞并了成都平原其他古城,成为成都平原唯一中心聚落。% L' P$ p' x4 |( h6 S1 e
, R' n+ L6 ~% m u' x" i孙华提到,三星堆遗址在第三大期之初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三星堆城从国家中心都城下降成为普通城邑。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争夺都城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三星堆城的部分城垣遭到破坏,城市水系也因此改变,大型建筑区原功能不再,宗教祭祀场所也不复存在。/ C% [, c5 K1 r7 _% i) M" T- G( @
# R Q6 T9 W3 i: Q
“种种迹象表明,这场战争似乎是三星堆国家的内部斗争,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应该是掌管宗教祭祀活动的神权贵族集团。战火熄灭以后,留在三星堆城中的人们主要集中在三星堆城的西北小城一带,另有一些人群迁往他处。正由于三星堆部分人群的迁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十二桥文化的聚落数量迅速增多,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华说道。& f' l/ Z% |$ P7 d
+ x3 d7 p/ D- l) A
热点推荐●! b. w4 E+ C. G
" c2 [0 O; C: s# J
● ● 0 w# K3 O% M% J
7 V7 V# _' b& ?) T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央视新闻、封面新闻 ; r8 k1 v! T# n( _% h
' I9 X0 D) J+ x. ?5 |5 {; M编辑:石伟琴 & v3 d4 q E! W. M
7 L( P2 P8 k9 g! i, i& p, p
二审:彭斌
# J. l. K0 @) r! i7 h: x
/ z. v! r" T% o3 y# \6 K7 x三审:苏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