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 W. o( c; G: q! o2 |+ T5 B0 T* F 提起2020年那次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很多人还记忆犹新,那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像一记重锤砸在大家心上:( y. h! Z* z4 O1 A Y Q; G! R
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整整3502万!" L# |4 V: p8 L+ Y. I1 {8 E; v
+ _' s/ w, J' t* b0 f% ^( T* N) ]
5 S e* l) H8 y: J( b9 B+ E
要知道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全部守“光棍”,当时网上炸锅了,有人担心“光棍危机”会让社会不安定,引发犯罪率飙升、家庭结构崩盘。
2 a# ~" t0 k% e3 G/ ^但如今一晃 5 年过去了。当初的那份惊讶与担忧,很多人已经渐渐淡忘,就在2025 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数据显示,我国男女比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 T; o3 L e- D/ t+ q: O6 ~0 `那么,现在的男女比例到底是多少呢?0 y* }* t4 {) v) [
# ~3 g9 F" ^7 Q. A/ B
" u9 q: n( p- V( x/ `4 D
中国的性别结构困境+ X. F& U( c- p4 Q2 V
4 |. t; C; `2 a9 C' J$ Q
要说男女比例失衡矛盾的根源,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遗产”。$ a/ R6 G0 j# C! n; }0 n
回想8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全国铺开,本意是控制人口爆炸,好让国家腾出手来搞经济建设,但没想到这政策一落地,就和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撞了个满怀,很多家庭只有一个生育指标,就更偏向生男孩了。' p, _; P H2 ?9 ~1 ~
! S) O+ G P. D2 n+ J
* Q3 b) E1 G' W' W6 U4 m/ x再加上科技进步,B超等设备让胎儿性别鉴定变得容易,性别选择性流产就越来越多。
3 k: X* E% l' i( b, x4 e8 C. s9 I" k/ b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男女出生性别比就首次失衡了,这种趋势一发不可收拾,持续了几十年,直接造就了今天这种局面。
$ p& P/ X) Q) x9 h. n$ W( i9 o- P9 e4 i. x8 X8 V
3 x+ I# F; g# m到2020年,第七次普查显示,总人口性别比是105.07:100,新生儿性别比更是高到118.06:100,男性多出3490万左右,适婚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8 H" @# B5 S3 h
这数字一出,全国上下都慌了,有人预测到2030年,中国可能出现大规模单身男性聚集区,社会稳定性都成问题。
1 U9 n8 D ?7 B( J( ^0 D, [
1 e l0 U# C+ g1 a
- W9 f$ ^ ^4 c$ D但五年过去,为什么差距就缩小了呢?先看数据变化。3 R' x2 {# m5 ^! x
2021年,男性人口首次出现下降,减少了约46万,而女性增加了94万,性别比降到104.88:100,这对我国来说无疑是个好信号,说明人口结构开始调整。$ s" W" L4 E0 N* h$ y8 E
2022年,中国人口61年来第一次产生负增长,出生人口956万,死亡1041万,但男性减少105万,女性增加20万,差距在悄然拉近。' q0 v, j4 I" l6 B: N
5 C3 Y! Y2 i5 D: R0 m5 Q6 Z
0 {' Q7 V2 I9 @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出生性别比改善到104.49:100,女性人口6.8935亿,男性7.2032亿。2024年,龙年出生人口回升到954万,性别比进一步降到104.34:100,男性减少123万,女性仅降16万,差距缩到约2568万。 \8 _) |' T- c8 e! o1 r6 q
到了2025年国家统计局确认,总人口约14.1亿,性别比稳定在103.694:100左右,男性720.89百万,女性695.21百万,这五年男性多出人数从3502万降到2568万,缩减了近934万,变化幅度超过25%。
2 g( t: K$ ~. U) E- q4 @: B( w
h9 g4 q3 a9 [. V# h
9 Q U! Y$ J& f8 Y" [! W; j而性别比例发生巨变的背后,有多种内因推动,最主要的就是三点原因。" q; B! M3 f1 e# x* y1 v
男女比例更加平衡的原因
/ O7 `/ j/ z8 ^" p" p; M+ ?) |2 {1 Y4 j
第一个原因就是政策发力。
~7 u8 f! ]& `" W. F0 ~国家从2013年起就开始调整生育政策,2015年全面二孩,2021年三孩,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打选择性流产,这些措施直接降低了新生儿性别比。( o4 S% ~: M& m9 F; V* ^4 B
除此以外,我国还配套了生育支持,不仅延长产假、发放育儿补贴,还增加了托育服务。
) w- U L! Z- M% n" A
' B4 ], x! x1 p8 C1 n$ t- ?/ f y8 m9 n+ s, s( |$ O- X
如今我国还推出了每年3600元的婴幼儿补贴,直到孩子3岁,覆盖2000万家庭,让更多家庭“敢生、愿生、能生”。6 `0 I. w" v3 q9 a' `4 T
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观念在变。
6 U: R1 A4 R) @& Z4 N过去重男轻女根深蒂固,老人总觉得儿子传宗接代、养老才靠谱,但现在,大城市年轻人不这么想了,教育普及让女性机会增多,2002年女大学生67万,到2022年飙到294万,涨幅远超男性。% x3 l5 ]" d$ v9 C: u
( g: F/ p' ^% _% O
3 L" M7 V9 t, @5 S) [2 N2 z/ w* t2 P& [从学校到职场,女性竞争力爆棚,很多姑娘不再把结婚生子当唯一出路,网上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家庭接受“儿女双全”,甚至偏爱女儿,因为女儿更贴心、孝顺。
; W1 q1 L6 B7 W至于第三个因素,就是人口流动和寿命差异。
1 L8 ]8 b& g! `6 F$ `" | I因为城市化加速,女性流入大城市多,男性多留在县域农村,这流动虽加剧城乡婚恋矛盾,但也缓解了大城市性别失衡。
$ L- N% T, \4 L: v( N- m2 Q4 R7 Q. j' b+ ?) O
1 U$ d1 r/ c( O9 o4 a+ m) r3 @
2023年城市人口占比66.16%,农村人口下降,加上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高危职业和不健康生活方式让男性死亡率高,这些积累效应在老龄化阶段显现。+ \. T8 J3 T. b% K- K* d2 J8 L
202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15.4%,女性多于男性,联合国预测到2040年,工作年龄人口从70%缩到64%,65岁以上升到27%,也就意味着男性减少快,女性则相对稳定,拉近了总差距。
0 l; d2 U4 C( T2 B, j! D! C+ R' ]% v$ a* _
w. g$ c7 Z3 \( O6 s从2020 年的 3502 万到 2025 年的 2990 万,中国只用了短短 5 年时间,就对人口结构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修复。 - n0 q4 f) s! e0 [ K
当然,虽然我国人口性别结构改善,但不等于问题已经全解,婚恋难、生育难、就业歧视、城乡差距还在,为了解决3500万“剩男”的婚恋问题,甚至有人提议“进口”外国媳妇,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2 p& z' F# C3 E9 J8 u0 e4 v% I+ J
不过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方向正确,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再难的问题也总有解决的办法,未来会怎么样,值得我们继续关注,也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 q( a' n* B5 {, x1 W: x# l
, ~/ b8 {* V, }9 \# W" H! }4 a. S% P. z& J. r
信息来源:; s! `: X* I" d# ?# Z; ]2 c
新京报2024.10.06《养1个儿子,是输在起跑线,养2个儿子,是要我顾好血压极限……》& c% K6 b0 t2 g' [3 r
界面新闻2025.01.17《国家统计局:2024年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继续提高》6 c5 p0 o9 R& @9 s; i! l
- I# s0 e* a' a' \- m
4 m( H; [ W b! v: ^ P6 E
( J$ m) u3 ^/ ?0 E)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