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撞南墙了,你知道拐弯了。被骂惨了,你知道道歉了?”
* r4 ^; p( o3 K% X: d. l& o0 T" R' u. P
- _2 t) X ?! S! n8 h$ U6 r一位“控烟志愿者”要求鲁迅墙画P掉香烟,却一夜之间“社会性死亡”,这并非简单的文化争议,而是精心策划的商业阴谋。 ) z& P1 z1 ?/ Q1 n
当她声称“为青少年 健康”时,网友却扒出她正私下兜售非法“尼古丁袋”,女子瞬间被全网口诛笔伐,账号也被封禁。
4 t. c; Y" n, T6 v
$ H# g0 @3 v% s6 ~9 f ^9 F
5 X+ o' g' q! c, z! `; w5 V& W可是,她的道歉的同时,还想着为自己洗白,她的真实目的不简单! ! L7 K! N1 I& j# [
一个符号的战场
5 f3 g# K0 J3 C- I9 C, |& Y( W; J4 r9 w& C
那幅鲁迅夹烟的墙画,其实早已是绍兴鲁迅故里的一部分,像先生故居门前的石板路一样,见证了无数游客的来来往往。 D+ _% f9 l2 W- u3 A0 s3 b0 a
0 f& ~+ X4 I4 e5 u$ Y
6 |5 r+ t4 V s: t7 |( L自2003年景区改造后,它便静静地立在那里,成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画作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改编自一幅著名的室内画,为了突出人物,创作者省略了背景,让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
# d( j5 H2 S) l! n# N鲁迅先生在生前是个非常经典的“老烟枪”,这在他的日记、书信以及友人的回忆中都有迹可寻,香烟,某种程度上是他苦闷思索、奋笔疾书时的伴侣。
2 z; R! g8 M6 W3 \: Q: \1 k9 U) d) {: L
( i: q( P g: j% I3 m% V
这幅画,正是对这份 历史真实的一种忠实还原,它让教科书里那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份有血有肉的烟火气,变得立体而亲切。
2 [9 _; ?7 a' r9 }' `然而,这份真实感,在孙女士眼中却成了“问题”,8月22日前后她开始行动,先是通过浙江的“浙里办”平台,随后又将诉求反映给了绍兴市文旅局。
) c2 {8 ]( I9 ~8 ~7 ] [9 ^+ T9 Q: e$ H5 R8 ]
. N' U% P; k. u1 c5 B
她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在公共场所展示鲁迅夹烟的形象,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吸烟诱导,她甚至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方案”:把那双夹着香烟的手,直接P成一个紧握的拳头。
4 `" `' `+ O2 i- Y* R+ u这个建议听起来简单粗暴,却暴露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试图用当下的、单一的道德标准,去裁剪、净化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符合特定议程的“道德标兵”。
* @3 q& p$ n- O0 W' x+ G: {8 \ x. W3 |7 p( t
6 ~, o' t& Y5 u9 A这就像有人调侃的那样,如果鲁迅的烟要被掐掉,那李白的《将进酒》是不是也该改成《将进奶》(毕竟喝牛奶有助于长身体嘛)! ( h4 z* r2 z% R/ _" ~ e& T' |
这种逻辑的背后,是一种幼稚的“ 教育洁癖”,它妄图构建一个无菌的温室,却忘了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个真实、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世界。
) u& N7 x8 F) }
: A4 G, N4 }$ y: q) e/ g- V
- p7 m8 |' o# B6 D2 d3 D“为你好”背后的生意经" i% J& y9 }6 b7 N, U/ ?5 m. b2 n
9 t$ E# T' B8 I, w
起初,孙女士在接受采访时,给自己贴上了一个高尚的标签——“控烟志愿者”。
; Q+ }# {, d# H+ R; o/ k这个身份让她迅速占据了道德高地,毕竟,关心青少年健康、倡导公共场所控烟,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她似乎是在为公共利益发声,为一个更健康的环境奔走。
; \! F2 c W0 Z# s; m
1 L. ]5 _6 Q. L9 D+ y- B$ P
1 G/ L0 E V7 l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很快,神通广大的网友们就顺着蛛丝马迹,揭开了这位“志愿者”的另一重面纱。
/ E2 k7 n4 y* l. C6 y2 c在她的社交平台上,人们发现她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一款产品,一种名为“尼古丁袋”的口含烟,这种产品的使用方式颇为隐蔽,只需将其置于唇齿之间,尼古丁便会通过口腔黏膜被人体吸收。 ' T/ W3 |# H% y }" d, W
$ A% h6 _% d! g6 M4 l
$ z: q* M( S. {; A然而,隐蔽不代表无害,有研究指出,这类产品的成瘾性,可能比传统香烟更强,更致命的是,这种“尼古丁袋”在明令禁止销售的违禁品。
/ w/ \6 i9 }& a- L* `5 e6 m0 F5 M% d$ u9 @
9 E j" Y) t0 ^! ^- U+ \
事情到这里,逻辑链条就变得异常清晰了,一场看似义正词严的公共事件,其内核竟然是一场处心积虑的商业营销。
, k u3 V' r1 `1 B# a* w孙女士的行为,本质上是一边高举“控烟”大旗,攻击传统烟草的文化符号,一边又在私下里,为自己销售的、危害性可能更大且非法的烟草替代品,开辟市场空间。
/ h! W1 }7 y1 o8 {) X. h1 i3 N7 I% C$ A" D$ [& l
J T( U$ A9 b/ H9 N0 o/ [这场风波的性质,也从一场关于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争议,迅速滑向了对商业伦理与法律底线的挑战。 7 r' `+ |2 Q- L- a4 Q- v* m
网友们愤怒了,他们不仅质疑其行为涉嫌非法销售,甚至因该产品在美国的一些动态而怀疑其有“亲美”倾向,连她的国籍都成了讨论的话题。 6 `7 }. A& ~2 V, `% Q# X+ A! v
7 I, k' w$ ~* |# [
, s+ F' ~. F: M3 g6 x
8月30日,或许是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孙女士公开道歉了,理由是“为占用公共资源”,但她的解释却显得苍白无力。 ) f, Q% O( J" {8 O
她改口称,之所以提出建议,是因为看到有游客在墙画前模仿鲁迅点烟、吸烟的姿势,导致不吸烟者和儿童被迫吸了二手烟。
6 o1 X6 P4 K& B7 J) _2 y; i5 t" A1 \6 S+ @5 L0 d" d6 z
' N f7 x& d1 ]& a
这个新理由,显然是为了挽回颜面,她最后的诉求也变成了“希望以后不要再有人在墙画前吸烟或模仿点烟”。
8 W/ `9 E; {8 u& T- e3 ]然而,这番说辞已经无法平息公众的质疑,最终,她用来做广告的社交账号被平台封禁,相关部门也可能已经介入调查。 J1 R+ q8 J& v/ M
3 F- k1 v; T# t2 l" V
, `5 q3 L2 q- g. D1 K3 X守卫常识的集体回响" M0 R! D/ G; R4 h) K4 v3 L! H g" S
0 `$ ~9 p$ x$ w! G
就在这场闹剧愈演愈烈之时,一股强大的理性力量从社会各个层面涌现出来,共同捍卫了历史的尊严与公众的常识。 # [$ `1 } n% g' M7 H! w$ Z/ V
8月28日,绍兴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故里景区明确表态:坚持尊重历史、尊重艺术、尊重民意,不会轻易改变这幅已经深入人心的墙画。
; x0 \ f5 l2 T z 7 x5 z5 f6 n0 q
8 \% Q! Q- l F& k9 h! ~1 u5 R他们认为,画作忠于鲁迅生平,吸烟只是个人 爱好,并无引导之意,景区的这份“定力”,背后是汹涌的民意支持。
! g$ O5 A) N0 r; D有很多市民组织起来,自发通过“12345市长热线”和直接致电景区的方式,表达了同一个诉求:请务必坚持,不要修改画面!
# Y9 Z8 s' l* f: |8 S4 J8 u% D: D" b! l& j& v% {
3 z! O+ w* n2 e" p& @ c6 \6 [: x这形成了一次官方与民间罕见的良性互动,为事件的正确走向定下了基调,而鲁迅先生的后人,长孙周令飞先生的态度,则更显豁达与智慧。
3 c1 K- M& F) m- ~3 @( q面对这场风波,他只是淡然地表示,“一笑了之即可”,在他看来,公众心中自有一杆秤,对于祖父最好的纪念,是铭记和传承他的精神,而不是去纠结他是否抽烟这些 生活细节。 , P* P6 _" r8 H
# N6 K+ r+ t' l. b
" b; x) F1 c: k# o9 F, i
主流媒体的评论,则为这场大讨论提供了理性的压舱石,8月27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发表评论,标题掷地有声:《鲁迅手里的烟,掐不得,有事说事!》。
: P; }- P" [6 w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不能任人打扮,伟人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精神,而非完美无瑕的生活细节。$ O: @! b7 z% v: \
" L3 ?, y _6 [8 r9 ?; B9 N. K
) N8 ^' _& c1 d( w. q; D' p- x
紧接着,央视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也纷纷发声,共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观点:控烟宣传固然必要,但绝不能以此为名,“绑架”历史人物,限制艺术创作的自由。
0 v1 Y O9 V7 x
% r" X9 Z8 g5 m3 u+ }' F5 q/ V
7 R, T/ J4 j$ \3 D! X. d新京报更是呼吁,官方对于此类离谱的投诉,应该有更鲜明、更坚决的态度,在这一系列强有力的回应之下,普遍的社会舆论迅速形成了共识,人们普遍认为,孙女士的投诉是典型的“管得太宽”,是一种将复杂世界简单化的幼稚病。
, Y8 s% A6 @# D+ ^- T M! W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警惕,那些打着“为你好”旗号,实则包藏祸心以谋取私利的行为,这种人的危害是双重的,一边凭空制造社会矛盾,同时通过舆论来中饱私囊,这个投诉女就是个典型例子。 6 e8 m: L9 I% P! S5 W$ x: W
1 A- \2 ]9 s. S7 t; s" N. O' }: Q7 C! g1 _4 Q) O6 D
结语" L" f5 m! }2 C
) d6 X0 }9 ?4 ~3 F6 ~
守护鲁迅先生指间的那点“烟火”,守护的并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细节,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工具化,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冒犯。 . p& j# ?; E2 I6 i
. K5 _1 U, p- f8 `; {& Q/ R a' O" ]5 G4 {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们圈养在一个被过度“净化”的真空里,而是要勇敢地告诉他们,世界是复杂的,伟人也是不完美的。 5 [' o) Y" Y; b. |8 _
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人性的丰满与真实,教会他们拥抱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或许才是对鲁迅先生最好的告慰。
* n; S! }7 m9 @5 Z3 g参考信息:
7 X* j% K- O9 y* X7 j2 p) }3 k$ a) h; ]+ e% ]7 t9 D
4 Q2 {) K0 i& C8 m
o) f: |! A" L5 o y5 i! b! | c; o" E& K" A# j1 M: J
2 s5 \9 |. E X5 b N! u' t' q6 x/ |* m; |
9 a4 D# B6 p4 v6 ]
]5 L7 {; x1 V) ?9 P' i, T8 _* h
5 c0 D! d( O3 A4 O& e3 z: A# t: m5 y
" T: f, V# o0 u) x2 v/ b) D4 c# N
' G7 F% S. ~, q% w4 I
" E$ t B+ N* y+ S" M4 L$ @2 N! q5 _
* d$ t) O' L- B. {7 b& J; j9 [& Q+ r
$ m3 Z, n# X2 b. u* f: Y" Q% H. K1 P5 Q2 z' P5 k4 {( o( \9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