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 O1 p1 Y0 Y) `$ b7 {, Y中国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大家平时刷新闻的时候,可能经常看到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这些词,但真正挖深一点,就会发现背后的隐忧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 x1 o6 \6 F3 F, Z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育成本高得离谱,养育孩子的压力大到很多人根本扛不住。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人,比前一年少了54万,人口总量连续两年负增长,到年底是14.0967亿,净减208万。
* s. r/ U% B6 q% q" C" {! |% K; F这数据一出,很多专家直摇头,说这已经是危机信号了。总和生育率大概在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排倒数第二,只比韩国高点。5 S6 R, L% H/ Y- j0 |% C! B
简单说,生育率要是低于2.1,人口就没法维持稳定,现在这水平,意味着几十年后劳动力会大幅缩水,养老负担会压垮整个社会。' h, i2 h+ ^( S* t; r
先说生育成本为什么这么高。根据育娲人口研究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全国平均得花53.8万元,这还不算大学阶段。 q8 L8 k4 \% r) x g
要是算到本科毕业,平均得68万元左右。换算成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是6.3倍,远超澳大利亚的2.08倍、法国2.24倍、美国4.11倍、日本4.26倍。
$ Z, ~* U# y+ Z* ~2 {0 G; _1 j为什么中国这么突出?主要是教育和住房这两大块占了大头。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卷起来了,补习班、兴趣班层层加码,一年光这些额外开销就好几万。/ |. A& W% p1 O0 {8 Y; @
住房更别提,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得吓人,北京上海一套房动辄几百万,年轻夫妇刚结婚就背上巨额房贷,哪还有余力多生孩子。
' z0 d, A. U: v" H& f1 E: v报告里还分省份看,上海最高,养到18岁得102.6万,北京96.9万,浙江72万;西藏最低,也要29.3万。地域差距大,但整体水平都高,这让很多中产家庭都觉得生一个就够呛,生二三孩简直是天方夜谭。
: L8 ~" Y @% |/ H1 L9 @: k8 Y/ ^养育压力不光是钱的事儿,还有时间和机会成本。女性承担的主要责任,产假结束回职场,工作堆积如山,升职机会往往溜走。
! P, I3 S8 m4 k( h: ?6 Y调查显示,77.4%的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主要原因是经济负担重,其次是年龄大、没人带孩子。职场女性一边上班一边带娃,经常加班到深夜,回家还得哄孩子睡觉,这日子过得有多累可想而知。6 g" I7 Y2 K/ z Q) n/ J, u
男性分担的部分有限,社会期望他们专注赚钱,结果整个家庭的压力都集中在女性身上。加上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逐年升,很多人干脆不婚不育。
1 E# e, ~9 K2 V; I/ g年轻人价值观变了,以前觉得多子多福,现在更注重个人发展,旅游、健身、追剧这些小确幸比生孩子吸引力大多了。! _! {! S% O8 h8 s
生活压力大,疫情后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失业率高企,尤其是年轻人,25岁以下群体失业率一度超20%。在这种环境下,谁敢轻易要孩子?0 m5 q1 C0 @5 }5 A. R
5 E8 ?. S! H, u7 ~4 C% [* a0 t" l
, ^5 y% A" ~5 J9 b; U" X+ y6 N人口危机不是空谈,它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劳动力短缺已经开始显现,工厂招工难,服务业岗位空缺多。( ~7 }+ a6 L# }. P8 G
房地产市场也受冲击,新生儿少,未来买房需求减,房价可能下行,但这又反过来让已购房家庭资产缩水,形成恶性循环。: q+ z0 f c1 B' k3 |1 }8 f
养老体系承压大,2023年死亡人口1110万,超过出生,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可能降到13亿左右,到2100年甚至6亿。8 B! F) _! X$ X+ n
这意味着社保基金缺口会扩大,养老金发放成问题。国际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也会弱化,本来靠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制造业,现在劳动力成本升,优势渐渐丢掉。2 M3 L# e, ~& B' G
贸易谈判时,对方一看你劳动力不足,就在供应链上卡脖子。移民政策虽在微调,但吸引高端人才不容易,国内年轻人外流也成趋势。
! y6 V `1 w2 e& G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根源多方面。过去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深远,虽然现在放开三孩,但生育意愿没跟上。政策调整从2016年二孩开始,2021年三孩,但效果有限。* Z* { ?- R f& @& t( x; e2 R
2022年出生人口首次破千万以下,902万;2023年继续降。政府意识到了,2024年地方试点补贴,2025年1月起全国向3岁以下儿童发每年3600元补助。
: y# w; l) B# a+ \9 a2 v5 ?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相对于养育总成本,杯水车薪。专家如梁建章、黄文政、何亚福在报告中指出,仅靠小额补贴不行,得全面改革。
8 G# H1 X5 e/ x/ t3 x比方说,建更多托儿所,推广弹性工作制,提供男女平等的育产假。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允许辅助生殖技术,这些都能降低门槛。- T3 @ e+ E8 J0 x$ W3 E Q& p
高考和学制改革也提上日程,缩短学制到9-10年,高校招生减半,每年最多100万大学生,减轻教育竞争压力。% A$ q7 E" S5 R+ | X
+ X" h; H" ^& ^' v; n8 u2 m) C$ b z7 ?! \ H
易富贤作为人口学者,早从2007年《大国空巢》就预警中国生育率被高估。他移居美国后,继续研究,2023年文章说人口实际被高估,2024年访谈强调婚姻率下降是关键。4 w& s5 [; j+ R' I2 p* i
2025年他预测生育率降到0.9,呼吁颠覆性政策,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从44%升到更高。翟振武等学者也说,中国生育率“未发达先触底”,得建生育友好型社会。2 j8 z: X. g: K" ]- k2 V8 m
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0月印发措施,加快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包括现金税收补贴、购房优惠、增建托儿所。这些政策方向对,但执行起来挑战大。1 }% Y9 ?4 w4 K& N( Z9 l
地方财政吃紧,补贴落实不均;企业不愿给长假,怕影响生产。社会保障需加强,提高民众安全感,培养积极生育文化。
6 M7 ?6 a- l; J1 U. [9 u从国际经验看,北欧国家生育率相对高,因为福利好,养育成本低。法国、瑞典补贴覆盖教育医疗,女性就业率高。中国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得结合国情。
9 E2 F: Z5 ?2 i% D& b比方说,收入不平等是大事儿,高收入群体生育意愿强,低收入群体受限。三孩政策下,生育不平等加剧,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能实现多孩愿望,低的就望而却步。
4 }- n9 O( U& G7 e0 L湖北生育调查显示,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养育成本虽低,但医疗教育资源不足。城市里,女性教育年限升,晚婚晚育成常态。少子化全球趋势,但中国速度快,起步早。
' g' e \* c" P' h长远看,避免人口危机需多管齐下。经济上,刺激消费,提高工资占比,让年轻人有钱生娃。社会上,改变重男轻女观念,平衡性别比,男多女少遗留问题还影响择偶。* A2 U/ o* C. _; K/ ^0 n3 E+ C! p
医疗上,推广辅助生殖,解决不育难题。教育上,减负,让孩子别从小卷到大。媒体宣传也重要,别老说生孩子光荣,得实打实帮家庭分担。
( u& `( u/ r1 Y- n: ^' g3 u专家任泽平2020报告就说,生育政策是最根本供给侧改革。2024年经济展望,下半年趋势中,人口问题高度关注,从“放开三孩”到“完善支持体系”,政策在转,但逆转生育率需时间。# c! f+ t+ K& k u6 }
( m, O9 m4 ?+ E K
( O( \0 s/ i% e% `7 b5 l结语:: E8 U% ~5 a6 F n' A; n
1 [- D6 @9 w+ l3 e! j$ K# Q7 B, X0 L
说到底,这隐忧关乎民族未来。人口是国力基础,缩水了,规模效应弱,综合实力衰。欧洲人口新高但难题依旧,老龄化拖累经济活力。% U* T4 h$ J5 w% J( U1 ^+ k' \
中国未富先老,更棘手。年轻人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养不起。政府、企业、社会都得行动起来,降低成本,减轻压力。
2 E* ]% P) p& y0 j! B6 r要不,几十年后,空荡乡村、闲置学校、挤爆养老院,这些画面会成现实。扭转局面不容易,但现在起步,总比晚了好。希望通过这些改革,中国能走出人口低谷,实现可持续。
; U1 v9 O1 p" q0 y8 b. ~ Z/ K9 q# k3 p' w,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