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L3 y- N/ i+ W! ?% e$ W
一位出租车司机在加油站休息时,轻声问身旁熟识的加油员:“最近天气忽冷忽热,我每天晚上喝点酒助眠,这样会不会对身体不好?”
( }$ S' Q# q4 c a
6 m, u! ^' T5 D: P( g
) w: g8 q7 T$ U7 O( b) t$ K& ~他看上去很疲惫,眼角挂着红丝,明显是连日夜班后的倦意。他的提问带着犹豫,却包含了现实里无数人的习惯与担忧。: t8 \ f& Q. o, _" Z4 y- o3 G: l
问题被说出口后,背后的意义其实远远超过了个人的焦虑,它折射出很多人对饮酒危害的模糊认识,也把一个普遍的生活习惯推到医学讨论的前台。; m7 w" G2 u' i
在很多人心里,酒精似乎只是一个社交工具,或者是睡前的放松方式。/ O- s. T) N( y
5 F% e$ B: E2 V9 B* w# [% r* w( b& n# H- n; S1 H
有人觉得夏秋交替夜晚气温下降,喝点酒能暖身,有助于入睡。还有人相信“适量饮酒无害”的说法,把杯中物当作养生的一环。可真实情况远比表面复杂。7 B6 q; X, x3 O
酒精对身体的影响并不会因为季节不同而减轻,恰恰在夏秋转换的时段,风险更容易被放大。表面的轻松背后,潜藏的却是血管、免疫和代谢系统的负担。* G% @/ l$ [" c" V3 O z) X1 n
第一个风险点出现在血管系统。 F7 ^5 D7 g8 O9 U' ?' k
5 x. C9 _+ e1 _* J" }
& U! {- L3 q9 U* j( ?; u天气变化时,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反应本就频繁,而酒精会进一步刺激血管扩张,导致血压大幅波动。
1 b$ k; z4 l, g7 E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数据指出,每晚饮酒超过30克纯酒精的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不饮酒人群高出31%。很多人自以为只是“一小杯”,但实际摄入的量往往超过了这一数值。
2 \5 K2 [ T, c/ H: B酒精带来的血管舒张是短暂的,随后出现的是反射性的收缩,这种反复极易造成血压控制失衡。
% y3 k8 B7 E" e) }
- l Y8 A, o0 R$ Q' Y$ I" ? i+ j* @1 a$ U) u8 I7 w& U# b7 _
更严重的是,夜晚饮酒与睡眠的结合,使得血压波动往往在安静状态下悄然发生,患者本人没有任何察觉。, z9 I8 b$ V3 ]
第二个危害与免疫系统相关。$ W& J9 e2 Y* g8 I) J; y
夏秋交替是呼吸道感染多发期,气温和湿度的变化给病毒繁殖创造条件。5 Y3 T( L! `9 Z8 p/ l
酒精对免疫细胞有抑制作用,尤其是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活性会显著下降。; a0 s- a, @1 d" z0 g) Z* `
# \( q! r4 `) {2 r; v+ k9 E4 J5 ^5 b& Y
1 e O* e# f _$ U/ j1 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曾发布一份实验结果,短期饮酒即可使得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减少20%,长期饮酒则可下降40%以上。这样的下降比例意味着,机体在面对常见病毒时,防御力显著降低。
, c2 d; [5 ~9 j% A. Z6 i饮酒者可能感觉只是轻微感冒,但发展成严重感染的概率大幅增加。夜晚饮酒叠加免疫抑制,就像是为病菌大开方便之门。$ O- R/ _$ ^/ k7 X' | k0 k
第三个需要警惕的是肝脏代谢。
f) S; ~) X# O# b2 H+ s2 g: q# y1 i# `
( y& ^ y' ~1 i, c; {+ N传统观念里很多人认为只要饮酒不多,肝脏完全能够代谢掉,没有太大问题。但研究表明,即便是中等量的夜间饮酒,肝脏负担也比白天更大。
) R5 a6 d( @7 U# K0 V$ u5 z6 ~! [' d人体在夜晚进入休息模式时,代谢率下降,肝脏的解毒速度变慢。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乙醛的损伤累积更加明显。
6 t l: d! G$ M3 l6 J$ ~ 日本一项超过5000人的随访研究指出,每晚饮酒的人群,肝功能异常率比早晨或中午饮酒的人群高出27%。
, e1 O) R5 ~2 y2 b' ]$ f4 U8 P. p- X9 B" e) G" ]
5 f! S: }: T# R2 ?4 R: |
这说明饮酒的时间点,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关键。所谓“少喝点没事”,在夜间这个特殊时间窗口,往往并不成立。
0 W( n: A h* ?! [第四个影响来自神经系统。很多人把酒精当成催眠剂,觉得睡前喝一点能够提高入睡速度。
# x0 S$ d2 o4 I9 p j4 `确实,酒精会加快睡眠开始的过程,但它显著破坏了深度睡眠结构。
) H- H' U9 J/ b+ f" [6 ]* w9 p 美国睡眠协会的数据表明,饮酒者的深度睡眠比例比非饮酒者平均减少15%-20%。深度睡眠不足,意味着第二天的清醒度、注意力和情绪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
; P0 u0 s# t3 E* m
% P" o8 k) I. K* o6 C( }3 G4 z8 Q# N- P! x+ y0 ~2 k+ F
更少被人注意的是饮酒与体温调节的关系。" }4 h |3 k8 ?% q4 b4 E
夏秋交替夜晚凉爽,很多人认为喝酒后身体发热是一种“抵御寒冷”的方式。但实际情况是,酒精让外周血管扩张,皮肤温度上升,身体产生“变暖”的错觉,核心体温却在下降。
5 q2 t+ z, @$ T$ T5 w芬兰一项寒冷暴露研究表明,饮酒者的核心体温下降速度比不饮酒者快30%。
}- H5 }) {7 E5 v( H从一个更独特的角度来看,酒精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忽视。
K5 t$ g& O( t, }+ R) y ( I( G" w/ }! \. x( F
; a7 P/ q S$ y$ u现代研究越来越强调肠道菌群与免疫、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密切联系。7 [2 V7 u! U9 ~. O9 x) G; g
酒精进入肠道后,破坏有益菌群的比例,增加致病菌的数量。这种改变不仅仅影响肠道本身,还会通过“肠-脑轴”和“肠-肝轴”对神经和肝脏功能产生连锁反应。
* B% x+ v3 Z! b! K) E! m也就是说,夜晚喝酒看似是局部行为,却在整个身体系统里埋下了广泛的隐患。
4 d6 @3 o( o( V再深入一点,饮酒和维生素缺乏之间的联系也很关键。长期夜饮会导致维生素B1、B6、叶酸的大量消耗,而这些营养素直接影响神经传导和造血功能。
3 ~2 R# V" B, ~: T+ O
& |% O i9 r9 g+ v* m `0 c; ~0 F9 Z& z) `* `. e( }
数据显示,酒精依赖人群中高达70%存在维生素B1不足,30%以上有叶酸缺乏。缺乏这些关键营养,会让神经系统功能下降,还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 U- {# k a8 v. ^4 d很多人出现手脚麻木、记忆力减退,并不是单纯的衰老,而是饮酒引发的营养缺口长期未补。* W: Z4 [# ~8 n8 x/ f6 O
夜晚饮酒让问题更严重,因为酒精与晚餐营养的冲突,会减少营养吸收效率。+ B* [' h- U. S) R& z
社会层面上,这种夜晚饮酒的习惯还带来了间接的危害。夜间饮酒增加了交通事故和家庭暴力的风险。2 w1 f9 Q% k1 Q
8 S& J' `# |! K) o8 a
& T Z$ r$ k o" R2 g' b: F4 G3 H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全球数据统计指出,超过35%的夜间交通事故与饮酒直接相关。换季期间,人们下班后更愿意聚会、社交,夜饮的频率明显上升。
" v# z! e: t) _% T看似个人选择,却在社会层面叠加成了公共健康的负担。% `8 c" k: a6 S2 ^0 y0 U! h9 \: m" r+ {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 ~" b4 Y1 R n8 S' X* ]- K参考资料
8 A2 j' S' \$ Q: @. p/ n. C; h) g$ P1 e H% v5 b/ i
[1]燕声.防心梗,别等有症状才行动[N].保健时报,2025-07-10(001).$ C! o8 k: R$ ~ \, m6 |
1 D; Q; H0 S( s* K2 r1 }6 s( h$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