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 }, K! \; s# Y& W/ }4 s编辑|徐 来
' n. ~& W$ C d1 R* i
7 k A( G9 |$ S+ _& w, r, N7 I9 ?( j, c( N. u+ d
有人常说,鲁迅写字尖锐,吃饭却也很讲究。7 C3 r7 p2 ?$ S0 e# L0 ]
真翻开他的日记和菜谱,你才会发现,那一日三餐的水准,放到今天都未必人人能坚持。
9 M' P- n: i' ?, L( _$ b到底他每天餐桌上有什么?
4 w3 h* e& ?- {3 \' ~( z! `/ k1 w" j+ x) t G4 n% k0 @1 }
# Y- D$ d8 D4 T- O5 m
证据都在:日记、菜谱、实物
5 l; V1 I* a$ [5 F7 p9 a
3 r+ a1 L1 w9 T$ O: Z要说鲁迅一日三餐怎么安排,空口白话没用,得看留下来的证据。 T% ?# M# Z0 r. t. ~ X0 J& q/ F
他自己天天写日记,家里还保存了账本。" }, F0 @9 q" W# M' Z9 @& ~+ z. y Q% ^
上海鲁迅纪念馆甚至有两本《鲁迅家用菜谱》,把1927年底到1928年中这几个月的伙食账全记下来了。
+ ?% Q8 @2 m. b( x$ }翻一翻就能看到,每顿饭多少钱,买了什么菜,荤素比例如何。
' C1 p3 b( j! B8 @' o8 [4 }. E* R- @1 `' R, s: E% v9 k/ @0 Y
2 m% {5 ?. n* d: m' }5 B很多人印象里,他是个清苦的文人,可能一碗稀粥打发一天。0 I7 B! a& T- m$ |3 G% o2 m
可账本一摆,那画面完全不同。' ~" x w9 p# |) u/ p- j. m m+ W$ L. }
菜谱里清清楚楚写着“包饭”,也就是餐馆按时送餐。
/ d& J! H+ n$ V常见配置是三菜一汤。6 T1 U; ~* }% C! A1 f; y& _
午饭、晚饭大多这样安排,荤菜和素菜都有,鱼、牛肉、鸡蛋常出现。
( t2 z* V }* r B- X( A! f. b0 I搭配一些青菜,汤水不少,结构很完整。
F; _& V0 q* q鲁迅的日记也能印证。3 N: ?( }) L3 _& E+ V/ `# C
他在北京、上海两地生活多年,常常在日记里写“下馆子”,还会具体记哪家饭馆。
I) q, l% L! @+ Y, V2 d% T2 C R. F& K0 c
* a; q. J$ J2 F1 `4 r! g北京时期,他记过大约六十多家馆子名字。) |2 ]! [4 z5 H: W+ J9 u
说明他对吃饭地点很讲究,并不只依赖家里。8 d: n$ s# C: ]( I7 y: \! d9 I
纪念馆展出的实物更有趣,比如一只玻璃糖缸,带盖子,还能提。
) j& ?/ s7 |3 p为什么要把这东西拿出来?- V; ?. ~3 v* q; Y5 j2 G0 z
因为他爱吃糖。8 E Z# s. r/ k, _/ l, U
账本里“买糖”的记录非常多,几乎每隔几天就有。8 S0 s) y1 v7 m
糖缸留下来,就像直接告诉后人,他真有这个习惯。$ E' b0 f- f i! w1 e# J. z V
所以,日记、账本、实物三方面合在一起,拼出了他饮食的完整图景。0 O7 m& @- ]- g( y% s4 ~6 D
仔细看菜谱,价格大多在两角五分到四角之间,放在当时,这算是城市中产家庭能承受的水平,不算奢侈,却也绝不寒酸。
7 A9 x! n# _2 T8 u' M6 {4 i; F8 [! p) K+ s
) x# l& ], n0 ` V$ p有人会好奇:作家收入能支撑吗?7 N- s' _- p5 s. z$ o# F6 W
鲁迅在上海编刊、授课、翻译,收入稳定,支出比例合理。
X5 }: {8 W4 ?) \* a6 V换句话说,这样的餐饮标准,在当时确实能长期维持。& l8 ?: W9 z; f
证据已经非常充分。
+ p' @/ Y' A: E: L/ ?日记提供线索,账本给出细节,实物留下习惯,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比任何传说都更可靠。
: V8 U$ b) R6 Z: J& g7 R
2 \9 m& o% ]/ F
3 r$ g9 B c4 l三餐复原:老三样与三菜一汤
3 F4 L6 L$ t; T* m0 `; X, h5 a* F
% t' C% E: w: [# {0 U' v那么,一日三餐到底怎么吃?
: a7 |4 {( n' x不少资料都提到过他家里的“老三样”。
2 T) ^% x7 v; h9 g, I6 Z; N' W素炒豌豆苗、笋炒咸菜、黄花鱼,这几道菜常常出现。
+ ]: S. y2 c; F* V: g分量不大,味道清爽,是鲁迅常吃的家常搭配。
7 q; V) Y, H0 \( C, y有人来做客时,场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 L/ O. V" c [0 Y7 y鱼肉四五碗,甚至七八碗,桌上摆满。
z; a/ W! B" f y& |$ c待客标准一抬高,就能看出平日的节制和偶尔的讲究。
, A+ ]/ s; P6 P0 ?1 F8 N0 U" b w" z; U0 j
8 Z0 @- O+ v) X' T
再说正餐,菜谱记录最详尽的是午饭和晚饭。
* |6 s; S4 J2 w" ]几乎每天都是三菜一汤。
7 h6 j. m/ j. N, i' j) W荤素搭配得挺均衡,但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荤菜出现得不少。# z% G. Z( m, u, i- b" E
鱼类很频繁,蛋类也常见,偶尔还点牛肉。# h: Y6 v% L6 `3 L. Y' W, p! v( x0 O
搭配青菜、豆腐、汤,基本达到现代营养学提倡的多样化。
$ @0 a+ f' C; c+ r7 L早餐和夜宵就没那么系统了。 p* g" n9 U1 _6 g( Q
菜谱主要记午饭和晚饭。( k4 S5 @7 [; L% n1 W
至于早晨吃什么,更多靠日记和旁证。" X9 g1 p7 k/ v6 U6 Z% \
鲁迅常去买点心、糕饼、糖果。8 M: ~" Y$ t+ I9 V: f
比如日记里写过“买滋养糖二瓶、点心四种”。
3 A7 w7 _8 }% ?" ^( D这类东西明显更接近早餐和加餐。7 X& T6 x! j( k( |3 G1 x
! N8 R' }: S8 S- \5 G [
+ r$ N& r' \" x: K( u! U他并不依赖油条豆浆,而是常常用糕点、糖类来垫肚子。
) W: W9 m% W' F6 Z% D夜晚写作时,还会再加一份。
/ Q1 N1 b- C5 j& z9 I# H0 u你想象一下,深夜书桌上放着稿纸,旁边摆几块点心和糖,这样的场景很容易出现。0 C6 W3 ^( G8 i( ]- M9 w
外卖文化,今天很多人都觉得新鲜,其实鲁迅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在用。& ~) y8 D2 G+ }1 W
他那时候的“包饭”,就是餐馆每天送来现成饭菜。$ Z* w" m/ J8 d5 w6 |% V: C
讲究的是按点送到家,菜量固定,荤素齐全。
0 |( d6 T0 b/ I1 i现代人叫外卖有时是方便快捷,但质量参差不齐。
) e* T+ E8 d( U$ h# j z鲁迅家的“包饭”,几乎等于每天都有厨师替你搭配好。
2 D- l$ i; G" _& U% Z3 b+ n, Y$ j6 ], k9 v: Q
3 s7 @4 K d4 k, A! s2 u; W
有人会觉得这就是中产的生活方式。
% z5 J) [8 \/ ]& _- A" E. P* }确实如此。1 j5 l$ o y" j2 s( E3 ]
换个角度看,这套模式放到今天,未必每个家庭都能做到。8 _0 |$ u1 U9 r. L. ]; _
现在很多人早饭随便应付,中午外卖凑合,晚上才想吃点好的。4 N% M3 i" O) K- A$ i% A
而鲁迅在九十多年前,就已经把每天两顿正餐安排到位,还保证荤素搭配。
, \: k/ M W: B) K+ p# f7 j这样对比,你会不会惊讶?
. O: s* U' x5 U" N我们常说现代人生活质量高,可真要讲“一日三餐的完整度”,鲁迅的标准可能比今天多数人还高。
9 p$ S9 n6 @0 i1 I8 [( B
% g1 g, u2 Z/ D' Z1 n2 p1 Y4 V2 n0 b# J* I7 E6 M
口味与偏好:嗜甜、爱硬口、常点油炸
/ o; L1 t1 a) V( F5 i3 L% Y* Z' M/ b/ z. w
鲁迅的口味,其实和很多人想象的完全不同。
# V1 B& ^$ ^& P4 `: J7 f他爱吃甜食,这点毫无疑问。% G( {! B w3 S9 n5 h7 l
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的糖缸,就是最直观的证据,账本里也经常出现“买糖”的记录,频率高得惊人。, [* U' Y$ d$ e3 g# U9 {! V
有人统计过,他一年里买糖的次数,比买菜都频繁。
3 B) O" f) ]7 E* u3 ~8 y不仅如此,他对点心也很钟情,糕饼、酥皮、果脯,他都常买。9 C- ^9 j( H, f, D1 e) b4 U3 k1 \# f
日记里三天两头就能看到这样的字样:“买点心若干”。6 s9 J1 v P- L, i9 y+ Y9 H: t4 W2 @
6 r& U: x2 A7 N2 L+ ~& P3 `& P8 Y6 W" F( m
一个常年熬夜写作的人,糖分可能就是他的“续命工具”。
5 Q" I! Y1 ^; J& u7 O所以他牙口不好,牙病缠身,也就不难理解。2 Z1 p! }7 Y8 J
除了甜,他还喜欢“硬口”。. x4 v1 r. q# P0 C. w# W) _2 y, i1 n
所谓硬口,就是偏咸、偏韧,甚至有点嚼劲的食物。, e2 P4 |$ U0 F/ f% } s
他爱吃油炸品,喜欢口感扎实的肉,牛肉、火腿在账本中出现过,火腿尤其显眼,鲁迅很欣赏它的味道。; r5 V+ ~9 r% S4 f9 d
当时的上海,火腿算是带点西式色彩的食物。
1 u# ~# g, R0 y d0 A# y- P他能接受,也经常买,说明他对饮食并不保守。
0 z/ V7 {, |9 d) H. e3 b" E2 e4 A/ G! O/ n
9 c& M3 ?7 Y9 t+ `' l
在朋友印象中,他不喜欢隔夜菜,剩饭剩菜在他眼里,是不得已的选择,宁可多花点钱,也要现买现吃。) v3 n% Q4 G7 b- j3 L
你看,这种追求其实很现代。
* k# X/ ^, i# z5 q7 ^# [9 s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他从不迷恋咖啡。2 H8 j# H' Z" l, D/ j2 \+ W) o; E
流行的说法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来写作”,但鲁迅本人明确说过,他不去那种所谓的咖啡馆,也不喝咖啡。2 U. l& f1 t: o% L g3 z
这和今天很多人追捧咖啡的习惯,形成鲜明反差。6 T J& R+ r% a2 Q& [2 p. d
他要提神,靠的不是咖啡,而是糖。: ]4 L A/ b* e# o' a& v
甜食、糕点、硬菜、火腿,这些习惯连在一起,就能勾出他的味觉世界。 l; c; O2 K8 g" e3 q
; t- K" G1 Q; V9 d8 ^* P9 k9 Y' u* w3 t* C
( |+ l* x$ j5 b0 a( L& T5 R) d& M7 I这世界不花哨,却讲究实在。$ S/ j& F/ J4 F- \5 m, [3 o
有人觉得鲁迅的生活清苦,可你仔细看,餐桌上的选择一点都不单薄。 |8 o2 U. g' b5 W, Q
他注重营养,注重口感,也注重即时满足。, p' v- o) e) q
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他对生活质量的坚持。
. W& Y5 E5 W$ l你说,一个常年和黑暗斗争的作家,难道不需要在餐桌上找到一点慰藉吗?
2 \, ~( ~6 K$ a
8 K4 o; a8 O$ h! r% Y* S+ ~& w& q* A
5 ?, a' s( Z9 J+ v/ L放到今天,他的水准并不低
- R' {1 _1 i! J, R3 J2 h: [- h* C* s E
很多人会问,如果把鲁迅的一日三餐放到今天,会是什么水平?
; ^% o d+ o6 C# ]) W答案很直接:不低,甚至挺高。
2 a. U3 s7 F1 c4 ^0 s每天三菜一汤,荤素齐全,搭配新鲜。# P- ^- K; F3 C1 O. o p; S8 r) Z
这在九十多年前已经难得,在今天依旧不容易做到。
?- W& h! F2 S0 a4 ~6 W- n+ F尤其是对上班族来说,谁能保证每天都吃到这样的规格?
2 j4 ]8 _8 T! W; C大多数人早餐草草了事,中午随便外卖,晚上才想凑合一顿。
0 H k% J- |7 a3 B3 M可是鲁迅,在日记和菜谱的记录中,长期保持着这种稳定的餐饮结构。
) U9 s6 c4 a* ]; h9 p. \
4 ~' O2 E/ X0 r) M, K1 M$ F5 j! {9 O; Z& X6 m0 }
哪怕工作再忙,他也没让餐桌缩水。7 }, k8 [+ Z* T* L `
再看成本。6 L- C. s ^& W
两角五分到四角一顿,换算到当年收入水平,这属于中产消费。0 ~% o% t( n6 z. }
他有稳定稿费和教职收入,所以能维持。2 r* T; V5 y: z1 p* ]/ D7 V+ @4 `
放到今天,如果要天天点外卖做到三菜一汤,还要保证荤素平衡,价格并不低。
4 n) W" k# C1 _# P6 ]" V* }普通家庭要么嫌麻烦,要么嫌贵,难以长期坚持。
" B- X) E& P# r& |, x2 G鲁迅的模式,反而比很多现代人更健康、更有规律。5 l: n# m3 L( i6 e* n: a
. M+ [5 ]( b6 e" g- t7 r5 h: M( k2 o
e- w @$ e( B当然,他爱吃糖、爱吃油炸,这放到今天会被营养学家挑毛病。
# E) r c( u# o" v. g9 d牙病就是明显的后果。* e, j8 A- V# w% W5 m( t
但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他把餐饮当成生活质量的一部分来维持。* a% B) q) D6 s- b. {, f v+ n4 L' c
而这一点,今天很多人反而缺乏。$ ~6 h. @* @) e% j1 m6 m
他注重当下的饱足和口感,注重菜品的新鲜和完整,注重待客时的体面。+ {* ^/ ]9 P0 r% r6 w* \6 ]
这三点放在今天,依旧代表着不低的水准。
0 L7 N. v0 K9 H4 [* h( f9 Y* D6 s* d# G3 Y7 @" @
1 d0 {: A1 n- ]( `$ _& u
想想看,九十多年前,一个作家靠日记、账本留下的三餐记录,让我们今天看了还觉得“难以企及”。" k0 |% L7 l( ]. f4 [
这说明什么?说明鲁迅的生活态度,本身就走在前面。
1 P2 V& D# n& E2 D* _( r3 C" q他笔下的文字锋利,餐桌上的要求同样严格。
; Y4 G t p& J+ k8 o# L$ `难怪有人感慨:鲁迅活得太明白。 g" n' a2 f# B6 G! R3 Z' J
你呢?
" j6 d$ B0 K2 v如果对照他的一日三餐,你能坚持几天?
4 P$ R7 u( ]# S7 V& @2 `! g& N- j+ L/ ^
( M8 v5 P+ m. C# r9 h0 V信息参考:
5 X2 I# b$ Q& f, H) t《鲁迅日记》 —— 多次记载购置糖果、点心、外出就餐等日常细节。
& j+ }2 p4 ?' |9 I4 s0 |9 o: K上海鲁迅纪念馆 —— 馆藏《鲁迅家用菜谱》(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 f) h6 N6 [# ^$ I% Q% Z- u& c$ j- G
澎湃新闻·“鲁迅在上海的日常”专题报道 / @1 r4 D3 x* O2 j" A$ N
光明网·《文摘报》, }. ~& c, W% v-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