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9 k" ~. W9 @. P/ ?! U事变期间,老蒋一度性命堪忧,而张学良也不止一次有机会可以杀了老蒋,但我们都知道,最终老蒋得以活命,继续主持国民党大局。# a. w7 Q7 {0 j# V. T) G
为何没在事变期间直接杀掉老蒋?
, }4 n$ A+ |3 l5 u( a v8 I7 X0 s# w; Z+ t" K- a. A9 W. o
) q+ a) o$ z; u$ Z
; ?0 Z; W2 [4 P' f$ \$ R
一、卫士舍身相救
% R1 B6 N$ |% X+ G! W0 O* m; o" J西安事变爆发前,张学良、杨虎城曾不止一次去劝谏老蒋。
. y+ i7 Z3 D6 X' G张、杨二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希望老蒋能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共同抗日。" o$ o/ S+ a4 [7 C" u
但对此,老蒋并不同意,仍一心想要剿灭红军。
' b& k v$ b0 A. {不仅多次规劝无果,老蒋当时还逼迫张、扬“剿共”,提出要么全力消灭红军,要么就接受调离,把陕甘两省让出来,由国军中央军负责剿灭红军。' [ x" Q0 Q# _) v7 C3 g7 \# l: W
到了这一步,张、杨二人几乎是无路可退,无奈之下,只能开始计划“兵谏”。4 o& y' K! V# F' I
按照计划,东北军一部是负责西安到临潼的警戒任务,另一部分则跟着张学良去抓老蒋,而十七路军,则负责拘禁南京官员以及解除城内蒋系部队的武装。4 |! `2 C: p( d& Q( [
12日凌晨,随着张、杨一声令下,兵谏计划开始执行。
1 w9 d$ z! @: g: |7 V4 H% i4 I$ Z杨虎城那边暂且不说,单说张学良这边,在他的外线部队完成对华清池一带的包围同时,内线部队也十分顺利的进抵华清池外院禹王庙,并成功控制住了驻防在此处的宪兵。; y8 q/ T" \2 x+ j$ L
此时的老蒋,近在咫尺。0 h" Y0 A4 a0 t, B- t5 g) k" k/ M
原本张学良以为,接下来的行动仍会十分顺利,但令他意外的是,老蒋的卫士,并没有像门口的宪兵队那样,轻轻松松就被缴了械,而是进行了极为猛烈的抵抗。: {9 B3 X# F% ~6 ^* o9 x
卫士人数并不是太多,只有三十多个人,但却均是训练有素的精英,且对老蒋极为忠心,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军自然就碰了钉子。
0 w% A7 e% w, P/ g& b u一番激战,虽说东北军最终还是占了上风,将这三十几个卫士全部打死,但自身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连受伤带阵亡的,差不多有一百多人。
: X) N* d# c$ o* m从这个数据中,就能看出两个问题。3 A" E8 m# `; _1 [. ~
第一,至少在当时,中央军的战斗力并不弱,不然的话,也不会三十几个人打死打伤东北军一百多个。
% B3 A/ L4 m5 S, o5 ~3 i第二,张学良明显是低估了中央军的战斗力,不然,他肯定会往这里多调些人。0 g' a' ~. f5 @9 u( v
这两个问题,虽说是细节,但却在整个西安事变中影响深远,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后来张学良没能杀掉蒋介石的原因之一。& R% n& A L1 A; k; \( ?. R
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无的放矢,不过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现场的情况讲完。
4 Q) O% O N" j. M2 c# H1 e N p在经过一番激战之后,老蒋的三十多个卫士尽数牺牲,他们此举对不对是另一回事,但有一点,就是这些忠心护主的卫士,用生命作为代价,救了老蒋。
% G1 ?/ ~ z; [: W& R/ F$ R4 M在听到枪声之后,老蒋一度十分仓皇,而那些卫士的拼死抵抗,就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得以让他成功脱身,而不是被闯进来的东北军当场抓获。0 Q' N$ E9 V7 g) o/ m8 g
这么一来,老蒋的性命就暂时得以保全,否则的话,一旦在他没能脱身之前,就让东北军冲了进来,保不齐会发生什么事。; M/ h3 u* _1 z' I1 b! s0 b
在混乱中被乱枪打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 S. k: h: u# N6 R @: {/ W$ c& j真要如此的话,那西安事变就会是另一个走向了,但不管什么走向,老蒋身死就成了无法更改的事实。6 C5 c3 C7 I: O) K: ]1 {
所以这么去看的话,正是那些卫士的全体牺牲,给老蒋创造了了逃生机会,让他不至于被冲进来的东北军乱枪打死。
9 E) n$ ]3 \" w: G" P1 N B6 p2 K+ U) p1 p9 ?9 ]8 g& B1 T, Q
7 f4 r. W; d; y: i! `" b5 m! L. Y4 _! g8 r T
在此之后,躲在后山的老蒋还是被张学良的兵给找搜捕到,但此一时彼一时,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张学良已经失去杀蒋的最佳时机了。: h5 n' a J% a5 @
如果在混乱中,老蒋被东北军乱枪打死,那么就算事后面对各方问责,张学良也有托词,一句“情况混乱、下面人私自行事”,就能推掉一部分责任。4 Y4 p, _( p) S2 q/ a5 z
但在后山找到后,再想杀就有点麻烦了,怎么杀?明正典刑吗?一旦如此,那影响就太恶劣了,而张学良也会因此成为众矢之的,除了会遭受口诛笔伐之外,前来讨伐他的势力也不会少。
N6 u" S- l0 ?- @3 W7 f. ?所以,没能在乱军中干掉老蒋,张学良再想这么做,基本上就没有合适机会了。
6 ~& V2 J9 A+ g7 `& G; d二、中央军来得太快
# r7 U9 w5 s& f$ s前面讲过,张学良低估了中央军的战斗力。8 N7 }9 q, y2 N! w* ]" \
东北军在1920年前后时,实力基本上达到了顶峰,不过有一说一,当时东北军的实力,一部分是靠着装备被拔高的。9 w) e# A& }( n3 y. M
毕竟当时的东北,是全国的工业最发达的地方,而东北军也得以在装备上极为精良。6 {2 N" }) N/ y' }' L) L
同时期,中央军还未完全成型,一直到1924年,黄埔军校教导团的成立,中央军才算有了最早的基础。
5 a* K# T4 s' f: V而初期的中央军,装备水平确实不如东北军,但胜在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且不乏精英人才,因此成长很快,比如那个教导团,就在第一次东征时表现十分亮眼。% @* Z0 r( x) I" Y( Z& q1 ^* ^4 `
在此之后,即1930年,中央军的装备水平开始有了明显提高,这得益于南京政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工体系,这就让中央军有了稳定的装备来源。# @9 C, x9 Y6 H, c* e* B/ f1 Z# I) h
与此同时,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以及依托黄埔军校而源源不断的人才,更让中央军拉开了与东北军的距离。8 u% f2 p+ e: Q( X9 N& c3 n9 g
而在西安事变中,中央军也展现出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6 E3 \7 w5 Z5 V5 D2 [
东北军攻入老蒋住所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四时左右,经过一番激战,老蒋的卫士尽数战死,之后,老蒋在后山被找到,并被送进西安城内的新城大楼。' F# r2 Q9 F9 b* ^& \/ o$ y
到了12月12日上午,张学良通电全国,至此,老蒋被扣的消息传了出来。
1 T2 M! _ _( s8 ^+ D2 w0 a4 g/ O' h4 B4 L而在接到消息之初,南京方面出现两个意见,第一个是以何应钦为首,主张武力讨伐(且不管老蒋死活),必要时对西安实施轰炸。7 K; X# S# E8 l `% a" C( y
而第二个,则是以宋美龄等人为首,主张不讨伐不轰炸,而是谈判为主。2 `) B$ [& |: p$ Y
两派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各忙各的,何应钦安排讨伐事宜,而宋美龄则筹划以谈判方式营救老蒋。
3 v1 `, L9 }2 c$ o0 K到了15日,何应钦以政府名义下达了讨伐令,决定进军西安。
1 [3 e6 B% f6 i% Y3 c' X之后,中央军教导总队的动作极快,在15日于南京登上火车后,17日便抵达了陕西华阴,次日则抵达了渭南。* b2 n) R( Q6 t4 o X
到了渭南,西安就近在咫尺了,并且在这里,教导总队发挥出了极强战力,没费多大功夫,就把此处的东北军击败,这么一来,东北军只得退入西安城内。( o" o9 r7 x4 R) ~$ |: k d
19日清晨,教导总队抵达西安城郊。
5 h9 {- n% o( s) t8 y3 X4 |0 [& l从15日登上火车算起,到19日清晨抵达西安城郊,中央军连赶路带进攻,只用了不到四天的时间。
3 z8 M* j2 s( F0 D2 K) Z- e: V4 K, U9 q# c& z
0 A) o/ v2 y. I& e( R
( S# |+ N* x# |$ b
, T) F1 e5 Y$ P. k* X8 r% t
也就是顾忌老蒋的死活,如果真的如何应钦之前计划的那样,不顾死活全力讨伐,那么退入西安城内的东北军,大概率不是中央军的对手。
" k, E& n I' H5 M# z+ h而这个时候,望着城外越来越多的中央军,张学良还能干掉老蒋吗?自然是不可能了,此时的老蒋,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他和东北军的一个筹码。& ]: M& ]5 j! v3 L0 k8 L3 @8 E
但前提是,老蒋必须是活的。6 j" v& Q3 {. M5 s3 D9 ~3 x
一旦老蒋在这个阶段被干掉了,那么何应钦、顾祝同等人马上会名正言顺且毫无后顾之忧的,向东北军发起猛攻。
3 P( t7 b* r+ T& k* v* I" R到那个时候,张学良就麻烦了。
" S1 N* t2 R2 E就算他不考虑自己,但也要考虑东北军的将士们,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不会也不能杀掉老蒋。+ z. M) o6 f; R* K1 M8 X
三、事变的目的
& B, y/ d! H3 E& f说完军事因素,再来说说政治因素。
4 v" W2 J! O) q& _, b" D( p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目的是什么呢?自然是为了迫使老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并不是真的要杀了老蒋。
% y! ~( i5 S( d* ^, B7 v( t3 L因此,老蒋纵有千般不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杀他是万万不能的。$ D z, X- ~0 N" F& ]7 {
一旦真的将老蒋干掉了,局势未必会比之前好,反而可能会更加混乱,这一点,当时各方势力都十分清楚。0 `' Y) g) j. k% f) Q: a
正因如此,在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出来后,各方势力纷纷致电或致信,异口同声的劝张学良万不可冲动。
8 u) h4 o0 ^5 g比如不久前还和陈济棠联合发动“两广事变”的李宗仁,以及曾在1933年反蒋的十九路军,另外还有阎锡山、冯玉祥等,均是这种态度。
: x' U2 i0 S! y5 ]0 K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其实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 h( s* L3 [! Y, f4 H所有人都劝他不要冲动行事,而西安城外的中央军也在虎视眈眈,这么一来,就更不可能干掉老蒋了。
! L. K3 @4 ^# t: t' V* e, s3 ~1 }因此,解决此事唯有和平谈判,这样的话,也给各方有个交代,更不会导致局势进一步混乱。
5 ?: l& _6 j4 ]( q而最终,西安事变也确实是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的,老蒋在经受了一番惊吓之后,最终也保住了性命,惊魂未定的回到了南京。3 T3 |! g" G3 D$ m ^
9 j8 h' o: i6 n* M' ?
7 c$ H/ `% }, Q1 J p2 g4 Y c2 e4 G, E `2 Y
+ K0 D2 i: Y7 U3 U' T# q
而经历了西安事变后,老蒋也被迫同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承认了“整个民族之利害,终将超出于一切个人一切团体利害之上”,正因如此,内战得以结束,国共由此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也走向了全民抗战的历史阶段。 |